以安徽省農機農藝融合現狀尋找機發展切入點

以安徽省農機農藝融合現狀尋找機發展切入點

農機農藝是農業生產中辯證統一的整體,農藝是農機的服務對象,農機是農藝的實現載體,二者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因此,農機農藝只有相互適應,深度融合,才能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和優勢,實現農業增產增效的目的。2014年5月,安徽省政府在全椒縣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部署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工作。一年來,我省農機農藝融合取得新發展,特別是在玉米、水稻、油菜等生產機械化推進和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應用方面有了新突破和新成效。但由於我省農業種植結構複雜,自然條件差異大以及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總體上農機農藝融合推進的力度還不夠,融合的深度也不夠。

一、當前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機化水平提升,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發展對農機應用的依賴越來越明顯,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一是農業科技應用的需要。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精量播種、聯合收穫等先進適用技術的大面積實施和推廣,人畜力是無法實現的。農業生產中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以及大規模的病蟲害防治,更是需要依靠農機作業來完成。

二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需要。實踐表明,得益於農業機械和農藝技術的融合應用,農村土地流轉才有了基礎條件,否則,規模經營難以實現。目前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許多種糧大戶本身就是農機大戶,而農機大戶也逐步成為種糧大戶。

三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需要。現實生產中農機農藝融合的技術、機具和生產方式,降低了農業人工投入,減少了水、肥、種、藥等農業投入品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產出率,保障了農產品品質和食品衛生安全,提高了農產品競爭力,實現了綠色增產。

四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需要。當前農機化水平高低已經成為影響農民種植意願進而影響農產品供給的重要因素。例如我省油菜種植面積持續縮減,直接原因就是油菜生產的整體機械化水平偏低,導致勞動強度大、效益低。因此,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實現全程機械化已經成為保障主要農產品穩定發展的現實選擇。

五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只有實現了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農藝標準被規範化,農機才能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平臺,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機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業生產工業化,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我省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我省地貌類型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農作物品種資源豐富,種植結構多樣性、區域性特點突出,農機農藝融合的難度更大、要求更高。為此,我省一直高度重視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薄弱環節機械化作為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全局的大事來抓。近年來的省委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開展並擴大“糧油農機農藝技術集成模式試點”,去年省政府召開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專題會議,梁衛國副省長親自參加會議,就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進行動員和部署。各級政府加強協調,農業、農機和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推進農機農藝融合。

一是成立組織,在工作機制上推進融合。早在2006年省農委就成立了“安徽省農業生產農機與農藝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組織領導和技術協調。設立水稻、小麥和油菜專家組,分別就水稻、小麥和油菜生產中農機與農藝結合進行專題研究,提出技術方案。2012年起省財政從現代農業發展項目中安排資金支持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建設試點,農業部門“為機育秧”,農機部門負責插秧,共同推進水稻機械化,成為農機農藝融合的典範。

二是開展示範,在技術模式上推進融合。“十一五”以來,我省農技、農機推广部門和農業院校、科研院所一直聯合開展農機農藝結合課題研究。2013年起實施的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創建活動,也始終把農機農藝技術集成示範作為重點。經過農機、農藝技術人員的不斷探索總結,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不同耕種制度的主要農作物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模式(見附件)。

三是分類指導,在重點作物上推進融合。省農機與農藝結合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之初,就明確把我省農機農藝融合的重點放在小麥、水稻、油菜三大主要糧油作物。小麥生產按照“七分種三分管”的農藝要求,大力推廣以土壤深耕(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種為主導的“兩深一精”技術,著力提高播種質量;水稻生產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機插秧,著力解決人工拋秧不均勻、通風透光性差的問題;油菜生產大力推廣機直播、機開溝和機收技術,著力改變因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而造成比較效益低、種植面積逐年下滑的狀況。

農機農藝融合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推動了農業裝備結構優化。201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6580萬千瓦,同比增長3.4%,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分別達到19.9萬臺、15.9萬臺、2.35萬臺。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秸稈粉碎還田機、免耕播種機、大型旋耕機、秸稈打捆機等秸稈綜合利用機具保有量分別達到4.4萬臺、2.1萬臺、4.6萬臺和3000臺,較2013年分別增長196%、21.5%、130%和855%。農業裝備為秸稈禁燒提供了支撐,秸稈禁燒也反向促進了農業裝備結構優化和水平提升。

二是推動了農機作業水平提升。農機農藝融合加快了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2014年我省水稻機插秧、玉米、油菜機收水平分別達到32.9%、67%、29.3%,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9.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

三是推動了農業生產能力提升。我省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把水稻機插、秸稈還田、玉米收穫、免耕播種、深耕深松、大型植保、旋耕施肥播種鎮壓複式作業等農機具納入敞開補貼和重點補貼範疇;在發生旱澇災害時啟動排灌機械專項補貼,引導農民購置這些與農藝技術配套、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業機械,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為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糧食生產“十一連豐”作出重要貢獻。

三、目前農機農藝融合重點及機械需求

根據我省農業生產和農機化發展實際,應重點關注大宗作物,從品種選育、栽培模式、機械作業等方面入手,逐步解決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同時,按照全程、全面的要求,適度推進山區機械化。

1.小麥生產

我省小麥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但小麥種植普遍存在犁底層過淺、整地質量不高、播深不一、播後不鎮壓或鎮壓不實等問題。因此以提高播種質量為核心,發展精勻耕播機械化技術是充分發揮小麥品種潛力,促進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舉措。大型動力機械配套的耕整地機械、深松機、秸稈還田機、旋耕播種施肥鎮壓複式作業機械等裝備,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小麥聯合收穫+秸稈打捆的收穫打捆機也開始出現市場需求。

2.水稻生產

2015年,全省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1423.5萬畝,機械化種植率42.8%,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種植機械化是薄弱環節。近年來推廣應用的中小苗帶土機插秧技術,以30cm固定行距的寬行插秧機為主,常規稻基本上能應用,雜交稻和雙季稻應用仍存在很多問題。雜交稻要求單少本栽插,目前育秧播種設備難以達到對位精播、低播量盤根成毯要求;雙季晚稻易超秧齡,秧苗過高,移栽時已有分櫱,目前的插秧機的栽插機構不適應大苗的栽插;早稻需發揮群體優勢,30cm的寬行插秧機很難滿足其基本苗要求。另外能實現精密播種的育秧播種機,可深施化肥的複式作業插秧機,能適應長秧齡的缽苗插秧機等都需要通過進一步研究開發加以解決。激光平地機對提高機插水田耕整地質量有很大幫助,有一定的市場前景。

3.玉米生產

2015年機收玉米1394萬畝,機收率75.1% ,同比提高8.1個百分點。隨著秸稈還田力度的加大和玉米種植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玉米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因此,玉米生產種植、收穫機械發展較快。我省屬黃淮海麥玉兩熟區,玉米收穫時籽粒含水率高,只能使用摘穗型收穫機,且行距對機械化收穫作業有顯著影響(果穗損失),因此應選育柱狀果穗、結穗位高、苞葉緊實度低、成熟期籽粒降水速度快的玉米品種,實行統一行距(60cm)的標準化種植。種植環節開發應用具有精密播種,單體仿形、主動防堵機構的大中型專用播種機具;在現有3-5行摘穗剝皮型自走式玉米收穫機的基礎上,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向大型化發展。玉米秸稈粗韌、高大、難以成捆,秸稈收集專用裝備少,根茬處理難。高效玉米中耕、追肥機具有待開發。玉米整穗烘乾機具目前市場還是空白。

4.大豆生產

2014年我省大豆機播水平66%,機收水平64%。大豆專用播種機保有量不足,使用小麥播種機械播大豆,播種質量不高,缺苗斷壟嚴重,田間豆苗不均勻,行距小(20cm)、密度大,影響產量。 農藝上推廣大豆“擴行栽培技術”,核心是加快擴大行距(變傳統的20cm行距為40cm行距),應研製推廣適宜的大豆播種機械,以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具為重點,提高秸稈還田條件下大豆播種質量。

5.油菜生產

2015年全省機收油菜291萬畝,機收率39.8% ,同比提高10.5個百分點。油菜籽粒徑小、表皮易破損,精量播種控制技術難,一種機具難以具有普遍的適應性,適用的油菜播種機具缺乏。移栽機具設計複雜、製造成本高,作業輔助人工多,經濟性差,實現機械化難度大且後期機械收穫損失率也較直播油菜高。目前農機農藝融合解決方案主要是選擇結莢高、成熟一致的油菜品種,改傳統移栽為直播模式,合理密植,適時機收。

6.山特產品生產與加工

山區佔我省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山區農機化在全省農機化發展中佔重要地位。我省山區茶葉、板栗、山核桃、毛竹、油茶等山特產品資源豐富,商品性強,通過清洗、分級、乾燥、包裝、保鮮等初加工,產品附加值提升空間大。

茶葉是山區主導產業,茶葉加工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並開始從小型成套設備向大型加工流水線發展、從茶葉初制向茶飲料、茶食品等深加工發展。今後要結合茶園改造推行標準化種植,提高茶園中耕除草、施肥、植保、修剪、採收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

四、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的建議

1.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完善機制。應當把制度創新作為推動農機農藝融合的根本動力,既重源頭控制,又重過程管理,通過建立新的、更有效激勵、引導、促進有關各方行為的制度體系,實現農機農藝的變革、融合和持續發展。在現有組織架構的基礎上,農機農藝融合領導小組和專家組應建立和完善組織保障、項目協作、信息交流以及重大活動相互參與等工作機制。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平臺同時作為農機農藝融合平臺,把農機農藝融合納入模式攻關的工作任務、投入對象和督導內容。

2.以糧油作物機械化為重點,加快突破。當前我省農機農藝融合的重點仍然要放在糧油等大宗作物生產上,要集中精力,率先解決好小麥、水稻、玉米、油菜關鍵環節的農機農藝融合問題。小麥要提高耕整地和播種質量,引導農民改變耕作習慣,提倡秋季翻耕整地和定期深松作業;水稻要通過工廠化育秧、商品化供秧解決機插秧問題;油菜要培育成熟期一致和適於直播的品種,示範推廣直播機具,為機收創造條件;玉米、大豆要統一播種行距,解決標準化種植和免耕直播的問題。要把秸稈機械化還田作為常態化技術,納入農機作業流程,試驗和完善秸稈還田條件下的耕整地和播種作業模式。

3.以規範化生產為支撐,統一標準。把完善相關標準作為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成效和技術成果考核的必備項目、量化指標和評價內容。在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堅持融入農機農藝融合理念,在相關標準的立項、編制、審定等環節提出明確要求。要在各個農產品優勢區域、各類農業示範項目區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示範基地,建立完善相關作業標準和技術規範,開展標準化生產示範,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4.以提高人才素質為引領,強化培訓。農機農藝融合,人才是關鍵。要把農機與農藝作為一個產業的技術整體,引導農民學習掌握農機農藝融合的新知識新技術,培養既懂農機操作技能又熟悉農藝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各地各部門在培訓人員選擇上,要以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技術骨幹等為重點,強化農業主推技術和農機使用技能培訓,引導農民把農機農藝集成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5.以社會化服務為抓手,培育主體。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最終要通過農業生產經營者來實現。農業專業服務組織更容易實現制度化建設、規模化經營、規範化管理。要進一步加大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扶持和指導,針對經營主體需求開展專項培訓,明確由經營主體承擔農機農藝融合示範項目,依託經營主體實施農機作業補貼,培育、壯大一批農機農藝集成示範組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