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上古時代的人是怎麼知道中國西高東低的?

尚菌堂


最早的直觀感受應該是水流,因為中國水系大多是從西至東而流的。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土高原附近更是如此。

其次古人可以觀察地形,高山大多在西北的青藏高原,而越往東南越為低陷。

中國古人挺聰明的,觀察能力也挺強的,發現這點事情不成問題的。


物質文化史


從伏羲先天八卦圖到文王后天八卦圖,我們可以直觀的發現天地方位變化情況,即地球自轉軸被改變(地極反轉),南北方位竟然發生過換位現象,也即地球曾發生過東西南北方位的變化。

自古以來,中國先民都是以八卦圖來判斷天地方位,然而,從伏羲八卦方位圖(先天八卦)中不難發現:最初的伏羲八卦是以乾坤定南北、離坎分東西;文王后天八卦是以離坎定南北、震兌分東西。這樣一來,在先天八卦中代表天的乾卦則由正南更換到西北方,發生了135度變化,代表東方的離卦換位到正南,因而,先天和後天八卦中的南北方位則發生了換位——180度變化。

從以上伏羲至文王的八卦方位變化中不難看出:先天八卦圖與後天八卦圖隱含了三方面的變化信息:1:南北極曾發生了180度換位。2:東方與南方也發生了換位。3:代表天的乾卦(南方)總共發生了135度變化。代表地的坤卦(北方)同樣發生135度變化。周文王則處在我們現在這個東西南北方位中,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天地方位變化造成的特大地球災難。

先後天八卦圖中方位變化暗示的地球方位變化信息:地球只是一顆在這個繁星中運動的小星球,它在特定時期就會發生翻轉,這對地球上的人類而言就是一場文明的毀滅性大災難。那時戰爭、地震、水災、火災、獸鳥食人、颶風、隕石、火山爆發、饑荒、旱災都一併來臨,最重大的地球的水陸重新劃分,這就是中國古語中的滄海桑田事件——說東海由陸地變海洋、海洋變陸地,三度水陸相換的地球事件。

然而,上古先民只能依據其所處時代簡述為:“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我們的理解則是,從伏羲時期的地球方位到文王時期的地球方位,中間經歷了炎黃文明之尾的共工與顓頊那場戰爭期間的方位變化,還有前面曾發生的女媧時期的天地方位變化的大洪水災難,而後來夏朝開始之前期間的大洪水災難,也表明曾發生過一場天地方位變化事件。具體地說,當時東南沿海不只發生海嘯,而且伴隨可怖的海侵事件,導致了良渚文明的毀滅等。與此同時,西北地區從海中隆起,甚至“滄海變桑田”,如中國的中國新疆一帶的鹽鹼地以及鹽湖,就被地理學家證實是從海洋之中浮起的土地……總之,我們現在確定的東西南北方位,與後來周文王所處的四維上下相同,直到現在,沒有再發生天地方位變化而造成的特大地球災難。


來取笑


喜馬拉雅山之造山運動之後!

地球上聚集億萬年的雨水,往低處流去!

由此造就中國三級階梯的地理結構!

古人最先生活在高原地帶!隨著水流入海,漸漸逐水而居,隨地理高度下降,最後來到衝擊平原!!!

如此循序,口耳相傳,對祖居地念念不忘也!

斗轉星移,烏飛兔走!時光來到共工時代,共工戰勝顓頊,統一華夏!

所謂…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正是共工追殺顓頊,駕駛馬車,到達不周山地區!

共工稱霸九州,統一華夏!

共工從不周山……即現代之蔥嶺……帕米爾高原,搬師還中原,特地記錄下山川地理圖,即發現……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天傾西北……是共工的天文大發現!

地陷東南……是共工的地理大發現!

《淮南子:天文訓》將共工統一華夏的功績,以及天文地理大發現,集中記載入《天文訓》!!!

《天文訓》即天文地理大發現!

可惜,中國的私塾教學方式,將歷史摻入神話,師孃以搖藍曲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

學生們拾人牙慧,信以為真,以訛傳訛,奉為圭臬,遂流毒至今!

《淮南子:天文訓》即現代之天文學

記載的是天文,地理!!!

《淮南子》記載了華夏大地之地陷東南!……天傾西北!!!


主天安


我們的先人根據地軸發生改變,包括溫度,流水,地震等歸納總結,記錄下了大自然規律,地貌特點。

西北的天空因為失去了支撐,而漸漸向西南傾斜,太陽,月亮也跟著向西面,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天日月星辰的走勢。





平安是福152552271


天傾西北,地陷西南上古的人是怎麼知道中國西高東底的?

天傾西北,地陷西南,這句話最早源自於《山海經》的記載,共工觸不周山,使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不滿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是:當日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天柱為斷,於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西北的天塌了,太陽象烙鐵一樣貼在高原上,把那裡變成了不毛之地;東南卻一片海闊天空,江河如同財源滾滾東流,在眼前出現。《山海經》內容主要是來自於民間傳說對地理知識的記載,包括了山川、道里、民族、物產、物藥、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在《史記》裡便被提到,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被傳錄“天傾西北,地陷西南” 這種地形面貌,是上古人對地理的認識。

古人最先生活在高原地區,環境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乾旱,古人就逐水流而居,河水由西隨地理高度下降,流經平原注入東海,在留離變遷生活過程中,認識到西高、東低,5000年前文字還沒出現,經傳言後被《山海經》記載“天傾西北,地陷西南”。





破天曉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回答起來很簡單。雖然我國古代測繪方面在16世紀前與同時期的歐洲比差不多,17世紀至19世紀前期相對落後,即便這樣我國古代還是有許多地理方面專家和學者。更何況我國境內分佈的大江大河主要流向是由西往東匯流入海,也基本可以確定西高東低。有詩為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風在紅塵別自己


別把古人想的多傻,只是環境,社會生產力落後罷了,真要穿越過去,能被玩死。好了迴歸正題,樓主提的是怎麼知道東低西高的

1,水流

看揚子江,黃河的流向;

2,雲遊

古人很喜歡做的就是雲遊,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書傳到歐洲日本,轟動了世界,書中甚至提出了類似於經緯的概念;

3,古書和神話

比如山海經,雖然有些地貌沒法確認,也對不上,但大方向上不會錯的;比如神仙地崑崙山,西王母聖地等。


讀史見聞


最直觀的應該是水流,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但即便是通過水流來判斷,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在原始矇昧的時代也是非常艱難的。那個時候非但沒有高鐵飛機,根本連路都沒有,如果要進行地理探索,異常困難,"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就是我們先人開拓道路的寫照。而且在當時完全是徒步的,讓現代人徒步丈量都是異常艱難的。

所以有人說《山海經》裡邊的記載都是真實的,那就是上一次人類文明的作品。這個解釋過於荒誕離譜,一般怕是難以接受,這是非"常理"的解釋。

正常的推論應該是,人類當時有很多個部落生活在中華大地,而且他們之間彼此之間是有聯繫,通過交流知道有海,知道他們可能居住在同一條河流的上下游,同飲一江水。當然這個可能要經過成千上萬年,然後形成了對中華大地地形地勢的大略認識。為後來大禹治水提供了知識依據。

當然現代人可能過於低估了祖先的聰明才智,因為既然能有夸父逐日這樣的傳說,就說明了“他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字匠甲


看長江,黃河的水流流向!


寒月風霜盧扣榮


古人又不是不知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