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

漢唐讀書


吳三桂在明清交接的關鍵時刻影響巨大,有人說他是大清的功臣,有人說他是明朝的叛徒,褒貶不一,各有各的的理由。

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速放棄寧遠,進京勤王。吳三桂沒有遲疑,馬上率兵前去救駕,只是在路上就得知崇禎自縊身亡的消息。北方的明軍只剩下吳三桂所部,這支明軍的歸宿將決定天下的走勢。

首先,吳三桂死守山海關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吳三桂,遼東人,他的父親就是錦州總兵吳襄,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吳三桂也是大將祖大壽的外甥。松錦大戰後,明軍損傷慘重,洪承疇、祖大壽投降滿清,吳三桂獨自守衛寧遠,明軍迴天乏力。

公元1642年,滿清勢頭正盛,在收降洪承疇等人後,對吳三桂展開了招降攻勢。皇太極手段極其高明,不僅把前後利害說得清楚明白,還令祖大壽等一概降將多次送出親筆信,勸吳三桂歸順滿清。

史料記載:

“今將軍以孤立之身,負危疑之跡,豈能自保無虞!況爾明國,‘流寇’轉熾,土宇凋殘,傾亡之象,將軍已目擊之。時勢若此,將軍雖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

意思就是說現在將軍孤軍防守,是必定守不住的,況且大明國內已快土崩瓦解。將軍都是看到的,將軍雖然勇猛,但僅憑一己之力,如之奈何?

面對滿清拋出的利誘牌、親情牌、威脅牌,吳三桂並不為所動,當時的明王朝雖風雨飄搖,但依然是吳三桂的情感所繫,他仍抱有家國情懷,投敵叛國吳三桂是不會做的。

1644年,在勤王的路上,吳三桂得知皇帝的死訊,無路可走的他選擇退回山海關。此時吳三桂的心情是複雜不安的,不是他不愛國,一年時間沒有糧餉的他也決定去救援崇禎。而現在明帝國已經支離破碎,僅靠三四萬部隊據守山海關,前有李自成百萬農民軍,後有精銳的八旗清軍,據守只能死路一條。

如果崇禎還活著,或者崇禎南遷至南京,想來吳三桂就不會考慮投降的問題,而是選擇繼續跟隨崇禎皇帝,或偏安一隅、或重整旗鼓。處境極為“尷尬”的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靠一方,只有這樣他和他的部隊才有可能活下去。

況且,吳三桂的父親家人三十多口,還在李自成手中,而且李自成多次拋出橄欖枝,以高官厚祿、金銀錢帛許諾吳三桂。李自成曾派人送去四萬兩白銀,犒賞吳三桂將士,對於斷糧斷餉多日的吳三桂,也是救命之水。

對於如何決策,吳三桂也是和屬下將士商議過的:

“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

意思是說都城失守,皇帝已經賓天,我吳三桂蒙受國恩,應該以死相報,但以我們的實力根本無法破敵,該怎麼辦?

事實上,遼東的將士同樣很苦,朝廷不信任,還沒吃沒喝,清軍異常強大。一場又一場的血戰已經令其疲憊不堪,他們同樣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於是大家說:

“今日死生,惟將軍命!”

事到如此,吳三桂在權衡利弊下,首先選擇投奔李自成,這也是當時最佳方案。但沒曾想李自成約束部下不周,吳三桂父吳襄受到嚴刑拷打,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凌辱,一怒之下,吳三桂投奔滿清。事實上,不論選擇誰,吳三桂都不會據守山海關,當時不僅僅是利和弊,還有生與死。

雖然權衡利弊的吳三桂不會選擇死守山海關,但如果真的死守呢?

假若當時領兵的不是吳三桂,而是類似海瑞之類的官員,或是抗清名將史可法,很有可能據守山海關。是名節重要還是性命重要,主要看將領的抉擇,吳三桂投奔滿清,雖背上了罵名,卻保住了自身。

公元1645年,多爾袞率大軍南下,要統一全境,史可法退居揚州,在其組織下,揚州百姓和部隊一同守城。清軍十萬,揚州城內只有一萬守軍,這已經是個死局,但史可法下定決心,誓死報國,在揚州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滿清軍隊同樣損失慘重。

史料記載:

“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

城破後,清軍進行了報復式屠殺,揚州城內幾十萬百姓,死於屠刀之下,史可法拒降被殺,名留青史,悲壯且慘烈,史稱揚州十日。假如吳三桂拒絕投降,山海關也將是遼東軍隊的覆滅之地,李自成可能會率先進攻吳三桂。

清軍的強大,李自成應該很清楚,雖然他部隊有百萬,但大多戰力較差,軍紀散漫,從北京城的掠奪可以看出。不過清軍則不同,善於野戰,戰鬥力強,戰鬥意志堅決,是當時最強的騎兵部隊。

李自成如果率先佔據山海關,據險而守,依靠著數量優勢,還是有可能守住山海關的,假如放任清軍攻克山海關,那麼李自成將必敗無疑。吳三桂作為夾心餅乾中的餡料,不論哪方勝出,他必將是那個犧牲品。

或許多爾袞會讓李自成和吳三桂先火拼,消耗完吳三桂的部隊。因為吳三桂和李自成已經從國仇升為家恨,雙方很可能不死不休,就好比“一片石之戰”。等待一切煙消雲散,多爾袞再南下摘桃子,也可以說是唾手可得。

理論上講,李自成已經把京城搶掠一空,單從明廷官員手中就搜出七千萬兩白銀,而任士兵劫掠,不論是軍官還是小兵,也收穫頗豐。農民軍的侷限性就是如此,為何起義、為何造反,只為了一口飯吃,如果有吃有喝,那誰還想繼續打仗。

這麼一來李自成是發了大財,而軍隊也就失去了戰鬥力,如此部隊怎麼會是清軍對手,結局仍應是清軍獲勝,群雄逐鹿中原不會出現,滿清依舊會統一全境。

在崇禎死的那一刻,就註定之後的一切,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皇帝都沒了,明王朝已然無法挽回。想要挽救明王朝命運,吳三桂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已經自身難保,用三四萬部卒來恢復大明河山,很明顯是痴人說夢。

真正決定明帝國命運的是崇禎,是他把棋一步步走到終點,如果他像宋高宗趙構一樣,南遷國都,或者在此之前就跟皇太極講和,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大廈已經傾倒,單靠一個吳三桂根本撐不起來,就算是他逃過了李自成和多爾袞的兩面夾擊,逃離了山海關。那麼他仍然面對去投奔哪個“皇帝”的艱難選擇,南明小朝廷互相不服氣,很可能吳三桂也會死於內鬥之中。

說到底,還是崇禎帝的錯,哪怕他提前把太子派到了南京,大家也有個奔頭,如今被人全鍋端了,誰也無力迴天啊。

所以吳三桂,要麼以死殉國,落下忠貞為國的名聲,要麼就是投降滿清,或者死於內鬥之中。


楊角風發作


吳三桂死守三海關,明朝照樣滅亡。據《清世祖實錄》載,1644年4月9日,多爾兗奉敕伐明,率八旗軍約14萬人,攜帶大量紅夷炮,往定中原。原定從薊州、密雲近京處,毀長城突入。4月15曰,行軍至翁後(今廣寧),接到共約5萬兵力的大明吳三桂泣血求救書後,改變進軍路線,急奔山海關。李自成招降寧遠總兵吳三桂失敗,此時從北京率兵6萬,聲言10萬東征。20曰吳三桂遣使求救於多爾兗,多爾兗接書大喜,即發令“命漢軍賚紅夷炮,進發山海關大路。”清軍星夜啟程,一晝夜間行100公里,21曰昏黑到山海關。此日大順軍與吳軍激戰一天,吳三桂知清軍已在關外,遂突圍出外城,馳入清軍營中,見九王稱臣,遂剃髮。22日大順與吳軍繼續激戰,吳軍漸不支,清軍騎兵乘東北風之利,天助也!迂迴至大順軍左側背,突襲攻擊,大順處於清軍與吳軍夾擊下,戰鬥異常殘酷,大順軍死傷不計其數,“一食之傾,戰場空虛,積屍相枕,瀰漫大野,騎賊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東海口,盡為斬殺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幾矣。”23日再戰永平,大順軍又敗。大順軍退回北京。多尓兗向順治帝奏報;“臣仰藉上天眷佑,皇上洪福,親率大軍,與吳三桂軍馬、步、紅夾炮直搗燕京”像這種情況,吳三桂會死守嗎?根本沒有假設如果問題。明朝滅亡是遲早的事,最終還是被清朝所統治。大順軍那麼頑強抵抗都抗不住,清軍靠得什麼取勝?靠得是先進的紅夷大炮,大順軍與清軍在真定、潞安、太原決戰,都是被紅夷炮擊敗。有史載為證,《山西通志》載:“順治元年(1644)十月十三日,大兵至太原,時偽文水伯陳永福遣賤四處搜野,為固守記,時西洋炮未至,休士馬以待。十一月三日炮至,集西北角擊賊,永福勒馬城頭指揮,時垣立立毀十餘仗,大兵擁入,賊眾遁……”同樣,在潼關大戰,清軍舉紅夷炮攻之,猛攻關城,所向無敵,李自成見大勢己去,撒走。可見,李自成敗在紅夷炮下。大清王朝的建立與鞏固是在紅夷炮的轟擊下實現的。因此說誰掌握了先進武器,誰就能稱雄稱霸!


鴻雁27259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殺,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明朝滅亡。

在明朝滅亡的情況下,吳三桂如果死守山海關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當時吳三桂面臨李自成的大順與多爾袞的大清兩面夾擊。

無論是大順還是大清,軍隊只有四萬人左右的吳三桂都打不過,即使死守,最終也是死路一條,事實上,如果沒有清軍的幫助,吳三桂肯定被大順軍消滅。

而江南的南明弘光帝政權又遠水解不了近渴,吳三桂根本指望不上。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降大順或者大清。

吳三桂首先考慮的當然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因為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與愛妾陳圓圓等全家幾十口人都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控制。



因此吳三桂接受了大順政權的招安,把山海關交給已經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將領唐通,吳三桂親自帶領部下向北京進發。

可是吳三桂走到中途聽到父親吳襄等明朝官員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抓起來拷掠財產以及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頭號大將劉宗敏霸佔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吳三桂不得不反叛大順投降大清。

於是吳三桂打敗唐通奪回山海關,勾結多爾袞的清軍在一片石大戰血戰李自成。

在吳三桂快要被李自成的十萬大順軍打敗的情況下,吳三桂跪在多爾袞面前哀求救命,正式投降清朝。

在吳三桂軍與以逸待勞的十幾萬清軍的夾擊下,李自成的大順軍一敗塗地,被迫逃回北京。

從吳三桂的個人角度看,他投降滿清是最佳選擇,吳三桂從此飛黃騰達,成為清朝的平西王。

但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吳三桂引狼入室成為漢奸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幾千萬甚至上億無辜百姓慘死在清軍的鐵蹄之下,中華文明進程也倒退幾百年。


厚德載物49847


第一:明朝將會怎樣?明朝並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這與吳三桂是否死守山海關沒有任何關係;第二:此處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吳三桂能否守住山海關,而在於吳三桂到底想不想守山海關?李自成破京師王大明的時候,平西伯正在勤王的路上踽踽而行。而此時,距離崇禎皇帝發出的勤王召命已過三月有餘,所謂察其言而觀其行,吳三桂為人如何,由此可知矣。

一:掩藏在“孝義”面孔下的自私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山西,盡在咫尺的京城危在旦夕,惶急不堪的崇禎急下三道手召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吳三桂卻刻意遲延,區區六百里地的路程硬生生被他走了半月有餘卻還只是走了不過一半的路程。而同樣的距離,多爾袞卻只用了兩天時間。由此可見,“擇忠臣於孝義之家”的古訓並不完全正確。明朝末年的態勢,早已脫離了一貫的“忠君愛國”的範疇,百官群僚、販夫走卒的自私自利已經到了極致。

吳三桂出身顯赫,少年豪雄,年輕的時候就因為勇率家陷陣救父而闖下“勇冠三軍,孝動九邊”的名號,並以此而被天啟、崇禎所關注,一路青雲直上、貴為山海關總兵,成為明朝最年輕的高級軍事將領。

但即便如此,自幼生長於“私軍化”異常嚴重的遼東地區,所謂的“君父之命”早已被拋在一邊,個人的榮辱、家族的興衰、權勢祿位的顯赫與否才是這些軍閥最關注的的問題。而朝廷不過是他們倉儲之地罷了。虛報兵員,貪鄙兇殘成了遼東軍的代名詞。

二:降清是吳三桂早已備好的退路

即便吳三桂願意死守山海關,但那時候的明朝也早已隨著崇禎帝的自掛東南枝而煙消雲散。身為遺臣的吳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招降信之後也並未遲疑即馬上宣佈效忠。可見,精力旺盛而野心勃勃的吳三桂並沒有為明朝守節盡忠的打算。

此後,因為陳圓圓劉宗敏所奪,愛妾心重的吳三桂於是發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的感嘆,隨即調轉部隊宣佈與李自成決裂,並馬上寫信多爾袞,以“為君父報仇,願借兵友邦”的理由,剃髮易服恭迎入關。試問這天地間,還有比這更無恥的人嗎?在很多人還沉浸在吳三桂“為美人不惜揹負千古罵名”的偉大愛情時,可曾注意到吳三桂本質上不過是個“無君無父,無國無母”之人?明知一旦自己回軍,必然會因激怒李自成而導致全家為戮,卻依然義無反顧,陷全族上下於百死難生之地,試問這樣的愛情真的偉大嗎?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即便是深愛者如陳圓圓也不過是吳三桂的棋子罷了。為其“叛國投敵、甘為漢奸本”的行為渡上一層悲壯。即便沒有陳圓圓之事,亦必會有其他事成為吳三桂“開關迎敵”的藉口。

三:亂世軍閥,國破家亡之際,軍權就是特權

“和蚌相爭,漁翁得利”生逢亂世,原是良民的李自成造反了,不是亡國之君的崇禎亡國了。手握軍權,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的吳三桂卻趁此良機平步青雲、一飛沖天了。

縱觀整個“甲申之變”,從頭到尾,無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武將軍閥,甚至是皇族貴戚。竟沒有是在為家國天下考慮的。“皇帝輪流做,百官過我手”從厚顏無恥的大明首輔魏德藻到明亡之後依然屢受南明政權封賞的吳三桂。種種事蹟,無不在告訴我們,末法之世,只有利益,沒有道義。

如果吳三桂說“投降非我意”,那我是信的,畢竟沒人願意揹負千古罵名,即便他偽裝的再好。但他若說“忠君死社稷”,我是決然不信的。因為在吳三桂身後,還有龐大的遼東士族、和遼東軍閥集團,吳三桂不過是其代表人而已。

綜上所述,無論是吳三桂本人還是其背後的遼東勢力,都不可能死守山海關,因為扼守要塞的特殊使命。在崇禎去世後(所以拖延勤王時間),使他們不僅不需要為國盡忠(大明已亡,誰又能苛責他們呢?),還有有足夠的資本攫取最大的利益(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號,投敵叛國,謀求私利)。不然,為何區區吳三桂在入清之後能被封為割據一方的“平西王”呢??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如果三桂同志死守山海關,別說明朝的命運會如何,自己就已經是一條鹹魚了!

因為,吳三桂將面臨兩難的境地,然後腹背受敵!

投靠李自成嗎?這樣一來他要揹負的是叛國之罪,除了他的嫡系部隊我想其他生力軍或是忠於明朝的散兵遊勇是不會跟他混的

但是投靠滿清就不一樣了!此時的多爾袞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攜帶大量八旗精銳及百萬明朝降軍直奔山海關

吳三桂也是一代帥才,此刻他敏銳的嗅出,只有一個選擇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譽


死守也亦非不可,只是結局只能是名留千古,沒有生前榮耀而已

吳三桂憑藉手中的關寧軍,外加一部分雜牌,堅守不出是最佳選擇。但是這樣就長久嗎?多爾袞已經帶著滿清勢力傾巢而出了,身後又是擁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自己在夾縫中如何得到保全?

吳氏一家老小、關寧系全軍將士的生死存亡全部系在了吳三桂的手上,縱使他有忠君愛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也得掂量掂量。況且,三桂同志也並非...

退一萬步說,吳三桂決定捍衛大明王朝的榮耀,為死去的崇禎盡忠,那結果也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兵敗身死、全家遭受屠戮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多爾袞,都不會放過他。在滿清入主中原的路上,吳三桂是眼中釘、肉中刺,勢必要將其擊潰才能入主中原

而對於李自成來說,只要是崇禎的人,一定得趕盡殺絕!畢竟崇禎就是給自己逼死的,新皇臥榻之下還能容前朝忠臣嗎?

得了,為明朝盡忠無論如何都是虧本買賣,吳三桂不想這麼做!於是他開始大量雙方實力,並準備做決定

為何說吳三桂是難得的將才,因為他知榮辱、懂退路!

史稱老吳因為陳圓圓一事,怒髮衝冠為紅顏;原本是要跟李自成混的,結果一咬牙、一跺腳就跟了多爾袞。如果說真是如此,我們也只能感慨一句——三桂真性情啊!

當然了,這只是玩笑話。在吳三桂降清的背後,是有很深的政治寓意的。早在明朝未亡之前,吳三桂基本就能看出來日後的發展道路,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猛人都降了清,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壯士都捐了軀;自己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於是乎,他開始考慮投靠哪邊的問題。首先是李自成,雖然李闖王一路上所向披靡,但卻並非是真正的能打,是明朝已經打光了一切,或者說能打的人都開始琢磨退路(左良玉)。反觀滿清,手中精兵強將不說,還有像范文程、洪承疇這樣的猛人幫忙,跟李自成這種泥腿子是不太一樣的

而且滿清打著的旗號是為崇禎復仇,而諸多降軍也都是不願意跟李自成混的那種,如果自己選擇投靠滿清,如果順利得天下,自己則立下不世之功;如果投靠李自成,縱使是擊退滿清,但卻因自己絕非嫡系而幾乎不會被重用。畢竟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古往今來就是如此

所以,還是跟著多爾袞混比較有前途,看看洪承疇就知道了

機關算盡的平西王,終究只是亂世梟雄而已

吳三桂降了清,十分乾淨利落的就幹掉了李自成。隨後在剿滅南明、幫助清朝一統天下中又做出了卓越貢獻,功勳卓著的吳三桂成為最強藩王,坐擁幾十萬兵馬,算是成了雄霸一方的土皇帝

只是,好日子是永遠沒有頭的;而權力的慾望也是無窮無盡的。況且還有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給他打了一針興奮劑。年過六十的吳三桂決定造反,拉著耿、尚二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也或許是吳三桂並沒有這個命,亦或是他原本就不具備帝王的能力,最終三藩之亂被平定,而吳三桂也只是過了幾個月的皇帝癮就病死了

不得不說,三藩之亂聲勢浩大,一時間獲得南方大量軍民的支持,而勢頭也一度直逼中原,搞得清朝大部分貴族王侯戰戰兢兢,一度表示想要退出關外,回到東北。可見當時吳三桂的能量是有多大,可惜最終吳三桂並沒有改變歷史,而只能成為歷史中的過客

如果說,年輕時候的吳三桂是個驍勇善戰的將軍,那麼成年後的三桂則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當國家榮辱和個人利益衝突的時候,他選擇了後者。

所以,忠君愛國這一那個年代的優秀品質,在吳三桂身上是沒有的。否則他不會在降清之後立刻進入角色,先滅大順、後攻南明;成為滿清最得力的先鋒

至於最後的三藩之亂,縱使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卻也只是口中說著忠於國家而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

所以說,他不可能誓死守衛山海關,這不符合他的人生信條!退一萬步說,如果他真的選擇孤守山海關抗擊清軍,那他定是像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一樣成為流芳千古的忠臣!但他終究是那個人人口誅筆伐的“漢奸”呀,不是嗎?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放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1644年,圍繞著崇禎、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四人的鬥爭徐徐拉開。正月初一,闖王李自成在殺死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後,於西安登基稱帝,建國“大順”。三月初一,李自成克寧武關,同日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大明京師最後一道外圍重鎮失陷,驚慌失措的崇禎急忙下詔徵天下兵馬入京勤王。三月初五,崇禎加封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而後命其火速進京護衛。三月十一日,李自成軍開進宣府,崇禎再次下詔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京勤王。



三月十五日,順軍抵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北京危矣。三月十七日,順軍以大炮轟北京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半夜明守城太監曹化淳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順軍入北京城。三月十九日清晨,明兵部尚書張縉彥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入北京內城,與此同時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而亡,死前留下遺言:“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經承天門步入內殿。同日,遠在關外的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

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突獲李自成佔京師崇禎自縊的消息,此時僅憑吳三桂一軍之力是無法與李自成抗衡的,因此為穩妥起見退回山海關,靜觀其變。四月二十一日,在與遠在南方的明朝聯繫無望,自身的兵力又無法與順軍、清軍任何一方相抗衡的情況,綜合各種考慮,吳三桂最終倒向清朝,而清朝因此得以順利入關,佔據山海關。


四月二十二日,順軍被吳三桂、清軍擊潰,吳三桂兵敗山海關。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由北京逃往西安,不久北京為清軍所佔。五月十五日,逃往南方的明朝大臣,及在南京留守的大臣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是為弘光帝,史稱南明。

介紹了1644年的形勢後,我們再來談談題主所問的“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會怎樣”的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得分開談,我們先來談談吳三桂死守能不能守住山海關。這個答案其實很明顯,那就是絕對守不住,除非是遠在南方的南明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兵力反攻中原,然後將李自成趕出北京,不然吳三桂絕對守不住。但事實上,當時遠在南方的明朝政權還是處於無政府的狀態,此時他們還在為該選誰做皇帝而在明爭暗鬥著,試問誰他們怎會想著北伐中原呢?如此,在沒有明朝的支持下,吳三桂僅憑一個山海關,數萬兵力,他如何與李自成、多爾袞這兩個擁有精兵數十萬,並有著一國的資源的勢力鬥?



對於吳三桂而言,此時他的處境就是政治上孤立無援,經濟上後無補給,軍事上腹背受敵,因此就是這樣的絕境,試問吳三桂還怎麼死守山海關?就這樣的處境,即使李自成、多爾袞兩方不進攻,只是圍困,吳三桂的山海關不出半月也就會土崩瓦解,畢竟山海關只是關隘,而非城池,它完全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因此,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是絕對守不住的,別說守一個月,就是半個月都未必守得住,畢竟吳三桂的山海關外有對中原垂涎已久的清朝,內有對其虎視眈眈的大順,在他們兩方的夾擊下,山海關就是一座孤島,而且是一座貧瘠的孤島,如此焉能守。

之後我們再討論下,吳三桂死守山海關,對於明朝會有怎樣的影響?假設吳三桂真的能抵擋住大順、清朝兩方的輪流進攻,這對於明朝的影響還是蠻大的,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清朝的軍隊就不能大規模的進入中原,雖然他們可以由蒙古繞過山海關,從而進入中原,但這樣的做法,卻是讓清朝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用兵,因此為這樣遠距離的機動,所耗費的物資是巨大的,這對於此時還是在關外的清朝是無法負擔得起的。



因此只要山海關不丟,清朝就不能入主中原。而後從李自成入主北京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即使沒有清朝的加入,他不出一月也會自行崩潰,如此遠在南方的明朝勢必就有機會重返中原,畢竟相對於李自成的毫無遠見,南方的明朝還算是好的,而對於黨爭,南明有,李自成那裡也有,因此綜合比較起來,南明重返中原的機會顯然要更大,而到那時又重新佔據天下的明朝,卻也還是能夠抵擋住清朝的入關了。

當然事實上,在當時對於吳三桂來說,他能有的選擇只有二個,要嗎是為大明效死忠,以身報國。要嗎就是投降順軍或清軍的任何一方。



而從正史中我們可知,吳三桂顯然是選擇了後者,而且還是選擇了投降清朝,這個最壞的選擇。現如今關於吳三桂降清的原因,主要流行著以下三種說法:

  1. 替父報仇。吳三桂在投降清朝後,曾與旁人這樣說道:“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以雪君父大仇”《平西王吳三桂傳》,就是說我之所以會投降清軍,是因為吳三桂殺了我父親,所以我這是為了報殺父之仇才選擇投降清軍,希望藉助清軍的力量來滅掉李自成。可事實上這個原因似乎並不成立,因為李自成會殺掉吳三桂的父親,是因為吳三桂選擇投降清軍,所以是吳三桂投降在前,李自成殺其父在後,而不是李自成殺其父在前,吳三桂投降在後。
  2. 為報國仇。明末大臣夏允彝曾在評價吳三桂降清一事,這樣說道:“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倖存錄》),夏允彝認為吳三桂不降李自成,是因為他覺得李自成就是亂臣賊子,而且他最初也沒有想過要降清,他只是想借清兵來擊退李自軍,然後替崇禎報仇,光復大明。但讓吳三桂萬萬沒想到的是清軍是狼子野心,吳三桂利用他們,他們也在利用吳三桂。
  3. 報奪妾之恨。這是目前最為主流的說法,《明史.流寇列傳》載:“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就是說吳三桂之所以不降李自成,而是降清是因為寵妾陳園園被劉宗敏所搶,於是憤而回到山海關,對李自成軍開始用兵,可是後來因寡不敵眾,無奈下吳三桂只得降於清朝。



那事實上吳三桂降清真的是以上三種說法的其中一個嗎?個人認為非也,吳三桂會降清,這是必然的結果,以當時的局勢,在與南明聯繫無望,自身又無割據一方的實力,又與李自成交惡,被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圍困的時候,李自成要想活命就只能是選擇降清。所以這無關乎為父報仇,為國報仇,乃至是為報奪妾之恨,吳三桂降清僅僅只是為了活命。

其實最初吳三桂的確是有考慮過投降李自成的,並已有了實實在在的行動。《明史.流寇列傳》載:“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當時因種種的原因,吳三桂已經決定投降李自成,並欲親自前往北京投降。可是最後李自成種種糊塗至極的做法卻硬生生的將吳三桂給推到了清軍那邊。

李自成先是在實行追贓助餉政策時,錯誤的將吳家抄家,然後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等親人關入大牢。而後又對劉宗敏搶奪吳三桂寵妾陳圓圓的事情不聞不問。最後更是在沒有了解實情的情況下,因懷疑吳三桂降清,就發兵數十萬進攻吳三桂。如此,在這接二連三的昏庸透頂的做法下,最終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



其實在吳三桂因家人被關,寵妾被奪,然後返回山海關時,李自成還是有機會的,畢竟這時吳三桂並沒有下定決心要投降清朝,因為他還不想做國賊,所以此時李自成只要迅速的做出正確的反應,吳三桂就還會降於他。只要李自成能夠將吳三桂的家人立即送回到吳三桂手中,然後擺低自己的態度,向吳三桂解釋這所發生的一切,而後立馬賜予吳三桂、吳襄高官厚祿,這件事也就能解決了。

可是,李自成卻並沒有這麼做,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他偏偏是選擇最差的,那就是興兵討伐。此時李自成一聽到吳三桂突然返回山海關,他第一時間認為吳三桂被清軍策反了,然後就第一時間率兵北上追擊,並挾帶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前行,欲脅迫吳三桂投降。



李自成如此的做法,自然就在吳三桂面前喪失了最後一絲的信任,如此,吳三桂與李自成徹底決裂。而此時,吳三桂要想自保,唯一的選擇就只有投降清軍了,別無選擇。


澳古說歷史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也就是崇禎皇帝自盡的第二天,吳三桂抵達了豐潤,得到北京失陷的消息,於是停下來觀望。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南方的福王還沒有登基,吳三桂雖然手中有一支生力軍,但無法單獨對抗李自成,更無法單獨對抗山海關外的多爾袞,他必須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真實的歷史當中,吳三桂選擇了多爾袞,與其聯手,在山海關痛擊李自成,然後充當急先鋒,幫助清軍橫掃華北。

如果吳三桂當時做了相反的選擇,與李自成聯手,死守山海關,會出現什麼局面呢?

首先一個問題是,要想讓吳三桂與李自成合作,李自成能夠開出什麼價碼。吳三桂對明朝廷的忠誠度還是可以的,此前他舅舅祖大壽的部將聯絡他歸降清軍,他一直不肯。

崇禎死後,吳三桂想讓李自成把皇太子送到他手裡,說明他很想成為匡扶社稷的勳臣。這些想法,都是他與李自成合作的障礙。

此外,李自成有沒有能力兼併吳三桂的軍隊,也是一個大問題。李自成佔領的地方,都是連年遭災的窮地方,油水很有限。明朝主要的餉源,此時還在官軍控制之下。而當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後,從海路一下子給吳三桂運送了十萬石米、白銀五萬兩,李自成恐怕做不到這一點。依靠拷打官僚,能夠得到的財富畢竟有限,也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假設,這些問題都被他們解決了,吳三桂與李自成聯手,並且繼續守衛山海關,會是什麼結果呢?

多爾袞在得知崇禎皇帝死去的消息之後,在范文程的建議之下,率領清軍精銳奔向山海關,顯然是志在必得。

此時寧遠城已經被吳三桂放棄,山海關外沒有了明軍駐守,吳三桂的防禦也就缺少了縱深,只靠一道山海關,顯得過於單薄。但幾十年來,明軍已經習慣了防禦,如果死命抵抗,多爾袞要想拿下山海關,難度極大。

一旦在山海關外拖上幾個月,多爾袞的後方供應就難以保障,吳三桂還是有勝算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多爾袞的失敗。李自成在完全征服北方之後,是與南明相持還是互相攻伐?如果開戰,吳三桂會不會倒向南明,從背後給李自成來一刀?依吳三桂的性格,他是做得出這種事的。

到那時,多爾袞必定會有所作為,清軍軍力強盛,他們入關、逐鹿中原是遲早的事,到了那種地步,最終誰能勝出,還真不好說。


於左


不在時局看不清局勢,但是要多看一些歷史,多讀些書,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總歸是歷史,基於歷史,根據你的認知,去偽存真,能夠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歷史。

吳三桂有叛國嗎?

吳三桂是明朝的邊關大將,在崇禎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背叛崇禎,吳三桂作為遼東戰局最高負責人,擁有明末重金打造的關寧鐵騎,雖然可能不如想的那麼厲害,但也是抵抗清軍多年的王牌軍,在亂世中,這樣一隻部隊,是各方勢力都極力拉攏的,尤其是滿清方面,皇太極讓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寫信給吳三桂,想拉攏吳三桂,此時考慮到家庭因素(吳三桂父親在北京實際為人質)等多方面原因,吳三桂沒有答應皇太極。

如果吳三桂真的是一個奸佞小人,不顧家人死活,早就投敵了。

出於對明朝的最後一絲忠誠,崇禎兩次召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兩次都動身了(第一次去晚了,清軍都撤了,第二次走的更慢,沒等到,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但這也是極好的啦!因為和吳三桂相比,有一路總兵報告崇禎說腿受傷了,竟然帶著部隊往南逃竄,這貌似就是南明會有40-50萬軍隊的原因吧!

吳三桂進京勤王,走了一半,皇帝死了,這一下尷尬了,前方的路是殺了你領導的流寇,回去的路是一直打你的蠻夷。人世間最大的無奈也莫過於此了吧!聰明的吳三桂選擇了退回山海關守望。

吳三桂有什麼資格死守山海關?

題主說,讓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我先說一句,吳三桂在明朝的寧遠總兵,到遼東總兵,駐地一直在寧遠,山海關一直是別人駐守,之所以,山海關會落到吳三桂手上,是李自成的屬下抄了他的家(據說還搶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才奪取山海關,當時山海關已經歸李自成接管了。

所以,山海關是吳三桂搶來的,於法理上來說,吳三桂連守的資格都沒有。

吳三桂確實拼勁全力死守山海關,只不過對象是李自成

吳三桂雖然沒有資格,但是亂世之中也沒什麼講究,吳三桂還是佔據山海關以觀局勢發展。

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要,李自成率軍直取山海關的同時,多爾袞已經完成了全國動員,男的,能走道的,除了老人和小孩,全都上戰場。按照多爾袞的想法,有可能只是想進關內幹一票,也有可能有別的想法,反正是上路了。

吳三桂得知消息後,派信使邀請清軍入關,替崇禎報仇,然後劃黃河與清軍南北分治。正在路上的多爾袞欣然答應。

吳三桂的這個舉動得到了當時南明政府的支持,在當時看來,闖賊比滿清更可恨。

在山海關,毫無疑問,大敗李自成,入關之後的多爾袞就不是關外的多爾袞了,開始放飛自我了,果斷改變當時滿清的國策,開始問鼎中原,並把福臨從瀋陽接到北京登基。

所以,吳三桂真的死守了,而且守住了李自成的進攻。

題主大概問的是,如果李自成與吳三桂聯手,歷史會如何走向,這個請關注我頭條號,裡面有具體文章分析。


史論縱橫


如果吳三桂能死守山海關的話,那麼清軍很有可能難以入關,但是如此的話吳三桂只有投降李自成一條路可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路。

因為李自成當時已經攻取北京,已經預備了軍隊進攻山海關,且當時清軍也已經有所行動,也是意在攻取山海關。


吳三桂除非投降李自成,如此才能避免兩面夾擊,而他也將面對的是關外的清軍,那麼死守還是可以守住。

只是吳三桂有很大可能會被李自成坑死,原因就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沒有快速恢復整個朝政的運轉。

也就是說李自成難以平定北方,而且李自成也沒有足夠的軍餉來供給吳三桂,要知道維持山海關防線,所需要的何止百萬。

而要指望李自成給吳三桂軍餉,那幾乎是不可能,李自成將搶來的白銀和糧草當作私產,從這一點來看,李自成難堪大任。

且當時李自成沒有足夠的威望,實在是難以讓北方的明軍投降於他,所以李自成攻取北京,很快就將成為眾矢之的。

按照李自成的陣營,估計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兵敗,而吳三桂估計也早已經夠嗆,其結局大抵是被清軍而殺。


但是到了那時,清軍入關的先機已經失去,九州大地很有可能在此掀起軍閥割據的狀態,合股勢力的割據會導致混亂持續更多年。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清軍的入關對於明末亂世的終結是有促進作用的。儘管這個過程是個悲劇,但不可否認這一點。

明末的動亂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出現真正雄才偉略的人,只出現李自成和張獻忠之輩,這些人總歸是欠缺了些。

只可惜當時的明朝,實在是腐敗到了極點,其內部的腐朽,使得連李自成這樣的流寇都能攻進北京城,實在是可悲可嘆!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花開時節思春秋,也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這個假設,是基於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退守山海關之後的戰略問題。

形勢分析

此時的局勢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佔領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帶領關寧軍鎮守山海關,而清軍即將出兵入關與明順兩方逐鹿中原。

客觀上分析,此時明朝的首都雖然被佔、皇帝死亡,但明朝的地盤仍然廣大、勢力仍然較強,但在北方的勢力較弱。大順佔領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及河北等大部分或者部分地區,軍力比較強盛,但統治基礎比較薄弱。而清朝只是佔據遼東地區,但遼東地區已經統治多年,後方穩固,有部分蒙古盟友支持,朝鮮和東江鎮已經征服,且擁有徵戰多年的十多萬強軍。

因此,綜合起來分析,其實論實力大明、大清、大順大體相當,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如果李自成與吳三桂、清軍此時不急於決戰,而是堅守堅城、關隘,北方的局勢不會那麼快明朗,以至出現清軍一舉佔領北方、入主中原的局面。

吳三桂的選擇

吳三桂擁有明朝在北方的最大軍事力量,且佔據山海關這一重要據點。這是他的優勢所在。劣勢在於,吳三桂單獨面對清軍和順軍處於不利地位,且在北方沒有明朝的助力,沒糧沒錢,難以堅持。但吳三桂這一方卻是決定清軍和順軍力量對比的關鍵。歷史上,吳三桂的選擇是聯清攻順,引清軍入關,當上了“漢奸”和“帶路黨”,他個人和民族的悲劇由此決定。

如果吳三桂真正投降李自成且李自成重用吳三桂,清軍其實短期內難以有什麼作為:一是很難攻破山海關,二是從其他關口入關,攻打北京,也很難一時之間取得多大戰果。這是明清交戰十多年已經被歷史證明的事實:清軍從來沒有真正攻破過山海關和北京。如果順與清如同明與清那樣相持下去,反而大順會逐漸佔據上風,因為李自成的戰爭動員能力要遠遠強於崇禎皇帝。當然這隻能是假設,歷史上李自成的形勢判斷和所作所為都出現了失誤。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

吳三桂如果仍然忠於明朝,能不能守住山海關?我認為,是可以的。

歷史上,吳三桂主動借清軍(實際上最後是被逼降清)合攻順軍。如果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不去聯絡清軍,清軍仍然會按原計劃從其他關口進攻北京,李自成率軍進攻山海關之時,吳三桂只要不與順軍野戰(歷史上之所以不守關而是野戰,是因為要與清軍合攻順軍),守住山海關沒有任何問題。而順軍攻山海關無果,為了應付清軍來攻,只能退守北京。沒有在山海關大敗,順軍守住北京也沒有問題。那麼,清軍也只能如同過去那樣退回遼東。

吳三桂如果仍然忠於明朝,無非是兩種局面:一是鎮守山海關,防止清軍入關,短期而言可以做到,長期來看,需要順與明達到協議,取得南明的支持(海上或陸上);二是北方形勢穩定之後,順與明達到協議,將山海關移交大順軍,而回歸南明,作為一鎮之軍鎮守江北。因此,只要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會形成大順(佔據北方大部)、大明(佔據南方大部)、大清(佔據遼東)三國分立的局面,而佔據四川的大西政權或者暫時存在或者被滅,不會成為決定大局的關鍵一方。

在這種局面下,明朝或者說南明主要面對的是順而不是清,是順滅明還是明滅順?最終的命運如何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如同歷史上那樣快速為清軍所滅。畢竟,明朝在南方仍然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對手變了,結果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明與順不會很快決出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