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徐彬凯


中堂并非实际官职,而是自唐宋起对于国之肱骨之臣的尊称,一般来说就是国家行政中枢的首要权臣,唐宋时的宰相、明时的内阁首辅以及清时的军机大臣领班,都可以用中堂来称呼以表尊敬。

唐宋的“宰相”

中堂的称呼要追溯到唐朝,唐朝的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皆实行相权,这也是古代为了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种分割相权的做法。起初,中书省与门下省职权相对较大,相当于最高决策机构,尚书省相当于最高执行机构。而门下省虽是与中书省共商国议,但还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个封驳之权甚至可以驳回皇帝朱批过的策令,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便在中书省设置了政事堂,由中书省与门下省的长官召开政事堂会议,重大决策政令由政事堂会议商定后再上奏皇帝,政事堂会议由中书省长官主持,六部长官也需要参与会议,会议时,中书省长官于堂中主持,六部与两省官员分列左右,因而对主持人形成了一个称呼,即中堂。起初只是指中书省的长官,后来就演化为唐朝宰相的别称。



宋朝是以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来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枢密院为枢府,这个设置就是宋朝分化宰相行政权力与军事权力的手段。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预军事。直到庆历年间,宋与西夏用兵不断,宋廷以宰相兼枢密使才涉军权。宋朝与唐朝类似,在中书省设都堂,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参会议事,他们也被称作中堂。

明朝内阁首辅

“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顶峰,也是皇权发展的顶峰,从洪武时期的左右相参政,分中书省为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到永乐元年的内阁制,明朝是将中国历史上存在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彻底罢黜。明朝起初设置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只是秘书顾问的身份,只不过明朝发展至仁宗、宣宗时,皇帝已显露出怠政现象,这就为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提升创造了机会。到明世宗中期,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与宰相也无异。


内阁的诞生要源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后来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建文年间,朱允文改大学士为学士,另设正心殿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朱棣即位后,由于疲于应付对外军事事务,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这样就诞生了内阁制度。

起初,明朝的内阁也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并无实际权力,至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以三杨辅政为开端,内阁逐渐掌握行政大权,但此时入阁成员依旧是以身兼的职位为尊,比如某部尚书。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发展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此时便对内阁首席大学士产生了阁老的尊称。到了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已列于六部尚书之前,地位更加提高,此时的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因此阁老也被尊称为中堂。

清朝的中堂

清朝大致承袭了明朝的行政架构,入关之初依旧延用内阁制度,当然此内阁已经远远比不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再随着雍正时期开始设置了军机处,内阁权力日渐被架空,军机处逐渐成为实际的中枢机构。现存的军机处档案中,它分满屋和汉屋各司其职,军机处设首席军机大臣一人,身份就相当于明朝的内阁首辅了,再由皇帝指派满、汉各一员为首领,即“揆首”或者“领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领班,军机大臣一般5至7人,皆是兼职,随时由皇帝裁召,召见时,首席军机大臣以后,不分满汉,而按入值时序为先后。


清在军机处之外并没有裁撤内阁,内阁大学士依然享有很高的荣誉,但如果不兼军机大臣的话,是没有实权的,如果是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处领班大臣,那也就相当于宰相。所以李鸿章的李中堂之称,并非是其实权所致,他是文华殿大学士,按照明朝旧制,理应算是内阁首辅了,但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只是个荣誉称号。李鸿章在清末一直是以疆臣的身份担任实职,也做过疆臣之首直隶总督,又时逢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兴洋务、创立北洋水师,兼着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但是他从未入列过军机大臣,因此中堂之称只是对其功劳的肯定以及权力的支持,慈禧也曾称呼过李中堂,这说明李鸿章的名分未达宰相,实际作用堪比清朝宰相。


综上,中堂之称始于唐朝,由政事堂座次应运而生,后来也就成为宰相权臣的尊称,并非实际上的官职。而李鸿章的中堂之称,是以权力和实际作用而称,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堂。

参考史料:《池北偶谈》、《中堂事记》 、《清史稿》、《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棍哥观史


历史上的“中堂大人”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李鸿章李中堂,和珅和中堂。

那么,这个“中堂”到底是什么官职,官位到底有多大呢?

中堂做大堂中间,带有官职的“大学士”

清朝时期的权利中枢是军机处(雍正后),军机处有六部,为了平衡官员,清朝的皇室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个部设尚书二人,一汉人,一满人;每个尚书下面设两个侍郎。

为什么如此设计呢?如果设的全是满人,治国能力有所欠缺,而且属于“近亲”繁殖,对治国不利;如果设的都是汉人,则满人感觉风险大增,一个不小心被汉人夺了天下,那可不得了。

六部官员,两个尚书,四个侍郎,按满汉分别坐在大堂左右,成“分庭抗礼”之势,中间一般是空出来的。

如果这个尚书是大学士兼任的,那就可以坐在中间,简称“中堂”。

所以,一个人能被叫“中堂”,那说明此人非常牛,有学识,而且有官职,有实权,各级官员见了要礼敬三分。

此事有专门记载:

“大学士名居揆席,非兼充军机大臣,几与闲曹无异。然位分不可亵,故大学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满一汉,分东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于堂也。唯管部,则于部中添一正座,两旁以满汉尚书陪之,满汉四侍郎则在下面分两旁坐。故大学士俗呼为中堂。”

中堂和宰相区别

中国历史上,宰相这个职务延续很长的时间,到了明朝朱元璋时,宰相职位没有了,而是有代替机构产生,那就是“内阁”,一般有1-7人不等,起初就是皇帝的顾问团,出个主意,想个办法。后来,到了明仁宗以后,就有了实权,因为皇帝忙不过来了。

清朝初期,还是延续内阁制度,内阁里面有各大学士组成,前期还是和明朝一样,有不少权利的,但是到了雍正时期,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内阁就成了徒有虚名的机构。

军机处的“中堂”,有实权,也有虚名,权利可能没有明朝内阁的大学士大,但权是实权。和宰相比起来,权利当然没有那么大,因为大多数“中堂”只是协理一个部门,或两个部门。

清朝有名的“中堂大人”

清朝的中堂大人自然很多,但名声在外,被后人能常常说起的,就是和珅,还有李鸿章。

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1784年),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此时的和珅权利滔天,是名副其实的“中堂大人”,而且位高权重,很受乾隆器重。

和珅能到这一步,说明了此人能力不错,一个庸才是上不了这么高位置的。

李鸿章是1870年成为文华殿大学士,此时他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能力非常了得。

一般来说,在军机处任职,再加上是内阁大学士,可以称之为“中堂”,而此时,对于有“大学士”头衔,而且手握重权的人,皆尊称为“中堂”。

于是,此时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这一叫,叫了三十年。

所以说,“中堂”在后期成了尊称,硬性条件必须是有朝廷授予的“大学士”头衔,外加手握实权,当然,这个实权,要么是地方军政大员,要么是中央高官。

综合来看,清朝的“中堂”,早期是,“大学士头衔”加军机处各部尚书职位,后来是,“大学士头衔”加“手握重权”。


蓝风破晓


看过清朝影视剧的人大都对“中堂”这个称谓很熟悉,和珅、刘墉、李鸿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见中堂并不是平庸之辈可以当得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时期为正一品官员,所以被称为中堂。

中堂这个称谓最早在唐朝开始出现,唐朝时继续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多宰相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这三个部门的最高首领就被称为宰相,宰相们商议朝政的时候都在政事堂,一开始政事堂设立在门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书省,后来就因为在中书省办理朝政而取名为中堂。


然而到明朝时,明太祖为了扩大君主的权利将中书省以及宰相制度废除,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公元1382设置大学士,内阁制度最终形成于公元1402年,成为皇帝咨询政务的机构,一开始内阁大学士的权利并不大,只是作为政权顾问,终极决策权还是在皇上的手中。

到明仁宗、明宣宗的时候,内阁大学士地位逐渐受尊崇,实际上掌握着宰相之位,由此内阁成为明朝的政务中枢。大学士的办公地点就在内阁,掌握着决策的权利,中书分别位于东西两侧,而大学士在中间,所以这时期就称大学士为“中堂”。清代笔记小说中就有关于中堂的记载,“翰林院中掌院学士居于两旁,内阁大学士坐于中堂,因此称阁老为中堂”。


内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也就是顺治元年,多尔衮下令:明朝原来的内阁、六部等官员和满官一起共事。这就形成了清朝的内阁制,满汉大学士一起办事,不过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将满汉大学士的官级定为正一品,成为了朝廷中品级最高的文官,相当于宰相。

清朝的六部也由大学士兼管,六部尚书同样也是满汉两个人掌管,办公的时候就坐在大堂的两边,如果其中有一个大臣是大学士的话就会坐在中间,“中堂”之称也就由此而来,除了内阁大学士之外,协办大学士也使用这一个称呼,中堂逐渐成为对大学士的一种尊称。

不过中堂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虚名,以表示对官员的尊重,并不代表着拥有实际的权利。清康熙年间,具有决策权的是南书房,派几名大臣在南书房值守,参与政务商议,只不过它不算是正式机构。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大约有三到六名官员,成为朝廷政权中枢,基本上皇帝颁发的诏令都出自这里,但是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来,于是内阁还是名义上的宰相机构。

正如前面所说的李鸿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为他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后来又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特别尊贵的品级,所以被称为“中堂”也就无可厚非。另外他也实际掌管清朝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几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访的时候总是享受宰相的礼遇。


篱上青说历史


李鸿章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被视为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不过,和曾、左一比,他也算是一个后起之秀了。

李鸿章这个人也充满了争议,可谓是褒贬不一。

誉之者,或如梁启超一般将之夸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认为他已经为近代中国尽了力。

毁之者,则视之为一个邀宠、卖国的小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便一棒将他打成了一个奸佞之人。

我也不喜李鸿章此人,他虽自称为清朝的“裱糊匠”,可纵览其一生所作所为,前半生是为攀爬为权贵而活,后半生则是为保住权贵而活,或者说是为慈禧而活,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只知为慈禧善后“擦屁股”,只为巩固慈禧的统治。

因为后半生的李鸿章,他的利益已经死死地和慈禧纠缠在了一起,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不愿舍下权贵利益,便也只能为了慈禧和他自己的利益而舍下国家之利了。

也正是因为他对慈禧的忠心,所以深得慈禧宠信,官位也一升再升,官至大学士,自此之后人人敬称李氏为“李中堂”。

那么,“李中堂”中的“中堂”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实际上,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中堂这个官职,中堂之称始于唐宋,唐、宋都在中书省设有政事堂,而政事堂又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所以中堂也是宰相的一个别称。

不过,宰相也并不是一个官职,宰相和丞相也并不一样。

宰相是拥有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也就是说宰相的人数不定,唐朝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仆射,以及同平章事皆为宰相。

丞相则是正儿八经的官职,为百官之首,可以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只不过,到底设不设丞相却得看皇帝的心情,隋、唐都没有设丞相。

这也就是说,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集天下之权于一身,也为了消除相权对皇权的掣肘,所以以“胡惟庸案”为由头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明令规定明朝后来的皇帝不得再恢复丞相制度。

没了丞相制度,就没了宰相了吗?

显然不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也仍然属于宰相的范畴,只是相权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不再拥有之前的宰相那么大的权力而已。

清承明制,清朝也设有内阁,所以也有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宰相。

乾隆后来将内阁大学士的殿阁衔定为“三殿三阁”,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此外,清朝的内阁并没有发挥明朝时期的内阁的作用,尤其是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的头衔实际上也就成了加衔或是封赏之类的工具。

但是不论如何,既然清朝内阁承袭的是明制,那么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被视为宰相,清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然没有明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但是至少在名义上是一样的,所以自然也就能成为宰相了。

同治七年,李鸿章在平定了西捻之后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低于大学士,此时还不能称之为相。

同治十二年,李鸿章被授武英殿大学士。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被授文华殿大学士。

实际上,从李鸿章被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宰相了,升至文华殿大学士之后则是更上一层,所以称他为“中堂”并没有什么不妥。

可是,所谓的“李中堂”有没有宰相的权力呢?显然没有。

曾国藩在同治七年被授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也可以称曾为曾中堂、曾相,只是后来曾国藩主动退居二线了而已,死后又得到了文人所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所以众人也就更愿意称他为曾文正、曾文正公。

曾和李一样,也是空有大学士的头衔,没有宰相的实权。

《清史稿》也说:“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曾、李二人虽以总督之职得兼大学士,可是并不是真正的宰相。

只是,李鸿章当时在慈禧面前红得发紫,所以众人称他为“李中堂”实际上是在恭维和巴结他。


宁糊涂


一提李鸿章,很多人脑子里闪出的就是“李二先生是汉奸”。当您深入了解李鸿章后,逐渐发现慈禧是甩锅侠(太后),而李鸿章是背锅侠(中堂)。这位号称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牺牲太多了——谈了太多的城下之盟,在外受辱甚至被刺,在内受气挨骂,仍在殚精竭虑地干着“裱糊匠”的工作。于是,网络上疯传着这样一句话:少年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真中堂。那么,问题来了,中堂在清朝是什么官职?中堂是宰相的意思吗?

中堂的起源

这个我们得先从中堂的起源谈起。对于中堂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唐朝,有人认为是明朝,而福垊认为则是汉朝。中堂的源头就是汉武帝所设置的中书谒(yè)者令,简称为中谒令、中书令。这个职务最初为宦官所垄断,像张安世、司马迁等曾担任该职。汉元帝时,才打破宦官的垄断,并且权在丞相之上。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

此后中书令,一直在历史上超强地存在。隋朝设立的五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最为重要,故而讹称为三省六部。唐朝将隋朝三省中内史省恢复为中书省,唐朝的政事堂设在中书省,故而有了中堂就是中书令的代称。在唐朝进一步集权,尚书令除了李世民担任过外,基本不授予外人,而且后来一直在打压尚书省,渐渐地宰相的权力归到中书、门下两省。

三省六部到了宋朝已经面部全非了,但中书省的权力却一直坚挺。在宋朝中书令曾由使相(节度使)和亲王兼任,有名无实。此时,中堂正式成为宰相的代称。

《湘山野录》,钱希白见王冀公钦若,戏曰:“中堂遂有如此宰相乎。”

元朝时,中书省却再一次崛起了,不仅中央有中书省,就连地方也有中书省——行中书省。中书省除掌管国事外还分为两部分:中书省直辖区、行中书省。今天行政区划中,所说的省就是行中书省的简称。



到明朝,朱元璋废相,仿效唐宋而在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设立大学士,简称殿阁大学士。同时,在詹事府(主要负责东宫事务)曾设有五品的左右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院长官为翰林学士,其成员为翰林,而殿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也为翰林院管辖。因为殿阁大学士是皇帝顾问、参谋,春坊大学士是太子的顾问、参谋。于是,就出现了名义虽归翰林学士所属,而到翰林院坐的是中间的阁老位,就连翰林学士都是靠边站,故而称其中堂。而中堂早在宋朝的王钦若宰相时,都被称为中堂了。

《池北偶谈》卷一 谈故一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于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公座于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在宋朝宰相就是中堂,在明朝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都是中堂,但中堂并不能相当于宰相。在明朝相当于宰相的是首辅,明朝最著名的首辅就是张居正。第一名大学士是首辅,第二名大学士是次辅,其他的大学士则是群辅。首辅一词最早出自于明世宗嘉靖皇帝,当时还有首辅、元辅、首臣、首相的说法,全称就是内阁首辅。

《杨文忠三录·卷八.具官臣杨廷和谨奏为恳切陈情乞恩放归田里事》附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奉圣防: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奉圣防卿内阁首辅密务重臣……

而清朝的殿阁大士是有等级的,其升职顺序为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乾隆之前在保和殿大学士之上还有中和殿大学士,却没有体仁阁大学士。福垊想说的是保和殿的大学士虽然级别高,但最高的却是保和殿的领班大学士。清廷为了集权,不仅增加了协办大学士,还成立了南书房以及后来的军需房(军机处的前身)来遏止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逐步成为拿钱不干活的养老大学士、酱油大学士。就是领班大学士,也没什么权力。后来,清廷于是让他们掌管六部中的一部甚至两部。



清朝六部“部长”、“副部长”共有36名,每部6名。其中尚书两名,满尚书居尊,汉尚书居次。侍郎分为左右,左侍郎高于右侍郎,左右侍郎也分为满汉,依然是满尊汉次。而掌管某部的大学士,哪怕是协办大学士,来到某部办公,必然坐在满汉尚书的中间,故而被称为中堂。左宗棠就是左中堂。

中堂是宰相的意思吗?

很多答友认为中堂就是清朝的内阁大学士,而只要是大学士就阁老,阁老就是宰相。典型的像刘墉,任体仁阁大学士,大家都尊他为中堂。多年前,还拍出了一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然而福垊认为在清朝中堂并非相当于宰相。



在清朝连协办大学士都是中堂,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纪晓岚,您认为他相当于宰相吗?我们只知道他编纂了《四库全书》,他也曾任兵部、礼部尚书,但很少叫他纪中堂的。就是称中堂的刘墉、李鸿章也不是相当于宰相。因为他们不是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拥有相当于宰相的权利,领班殿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名义。只有两者兼顾的中堂,才相当于宰相,甚至比宰相还尊荣。享有此尊荣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和珅和中堂,其实他应该称为钮钴禄中堂,因为他不姓和。还有,正是和珅威权过重才引起嘉庆的不安和憎恨,而不是他热爱银子才被杀的。福垊认为袁世凯虽然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但他是内阁总理大臣,故而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堂,后来还升级为“皇上”了。


福垊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你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什么叫宰相,什么叫中堂。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宰相”。

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中叙述为:“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宋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学士等。到了辽代,正式出现了“宰相”这官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来命名宰相权力的一次官位设定。

故: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家往往把丞相和宰相相混淆,这是个误区!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中堂”。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一说起于唐。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曼,是晚清中兴重臣,他是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内阁首辅。他算是真宰相吗?在清代,内阁大学士是没有实权的,这个大学是的职位不过是个虚职罢了。李鸿章的一生从未进过军机处,主要的经历是做地方官。

  尽管举办洋务、处理外交、办北洋水师等,显得李鸿章权力很大。实际上,他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高级的地方官吏,而不是中央的高层。唐代的内阁大学士,也就是中堂们好歹还享有宰相之名,但是明清的大学士,尤其是清代的大学士连宰相之名都没有。

综上所述:广义上来说,“宰相”和“中堂”名义上较为一致,但因历史朝代的不同,所行使的职能也不尽相同。


用户6120100881


在历史正剧《走向共和》里,别人都称呼晚清中兴第一臣李鸿章为“中堂大人”,那么这里的中堂是什么意思呢?




中堂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朝的中央权利中枢是由三省六部组成,而中书省又居首,这是秉承皇帝意旨,掌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权利机构。唐宋时期,宰相将政事堂置于中书省内,故中堂也特指宰相,中堂是以宰相在中书省办公而得名。中书省自明初因废除丞相之职而撤销,明朝改为内阁制,内阁首辅成为明朝事实上的宰相。




而让人们牢记这个词的,正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其他三人为曾国藩、张之洞和左宗棠)。李鸿章创立淮军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在地方上历练很久,先后出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录总督等地方一品大员。李鸿章虽然是汉人,但极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器重,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朝廷下诏各地封疆大吏北上勤皇灭洋,李鸿章由两广总督被擢升为直录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太后口谕“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这是汉族官员在整个清朝担任的最高的官职。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李中堂

清朝没有设置中书省,也就不存在丞相,但李鸿章虽无丞相之名,但毕竟长期身居高位,官阶一品,已然和丞相无二,所以当时的人出于对他的敬重,一般都称呼他为“中堂大人”或者“李中堂”。同时,李鸿章还曾任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的统称)、文华殿大学士,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的权限比明朝要大很多,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的第一要职,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确实可以谓之宰相,叫他“中堂大人”没毛病。




晚年出洋考察的李鸿章

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虽然洪武年间废除了丞相制,中书省也一并被撤销,但也以内阁制来替代,内阁首辅还兼任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既称“阁老”也称“中堂”,李鸿章是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总理大臣,虽非丞相却大有丞相之权,称他为中堂是正确的。这一点,我们从清初大文豪王士稹所著《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中就能得到解答:

“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中堂这个称呼自唐朝起,但真正让我们熟悉的,也就只有李鸿章,李鸿章去世后,这个称呼也消失了。正所谓“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大国布衣


李鸿章为何被称为李中堂?并不是因为权力大,其实是他就是宰相


李鸿章,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著名军政重臣,世人皆称为”李中堂“!中堂一词在清朝是代表宰相的称谓,大家知道虽然明清两代不设置宰相官职,但是明朝有内阁辅臣,清朝有军机大臣,这些人的权力也是相当大的,其实是实际上的宰相!大家都知道李鸿章虽然叱诧晚清政坛,但是他的官职仅仅只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封疆大吏之首,北洋大臣管理北方商务,海防,外交,海关等诸多事宜,李鸿章当时一手握紧枪把子,一手攥紧钱袋子,可谓是位高权重


所以有人就说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中堂是因为位高权重,其实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并不是因为权力大才被称为中堂的,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帝国宰执级别的官员,众所周知啊,李鸿章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军机大臣,怎么说他是宰执高官呢,那是大家一直以来忽略了李鸿章的另一个官职——文华殿大学士!为啥说文华殿大学士是宰执高官呢?

清朝官职其实是这样的,大学士叫有相位而无相权,军机大臣叫有相权而无相位!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官员才是名至实归的宰相,但是这两个位置那可是帝国顶级官职,名额十分有限,无数高官挤破脑袋都挤不进去。军机大臣名额不定额,有时候少有时候多,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而帝国大学士的名额定额的,有且只有四个名额,满人和汉人各两个!大学士的替补制度更扯淡,虽然大学士没有实权,但是毕竟是宰相之尊,所以除非大学士本人死亡或者辞职,才能由协办大学士接替,所以做到大学士实在是难上加难,比军机大臣都难

想当年,光绪皇帝的师父翁同龢就一直以自己身为军机大臣却不是大学士不能被称为宰相而耿耿于怀,所以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失势,翁同龢就让袁世凯去劝说李鸿章自己辞掉大学士的职务,以便自己替补成为正儿八经的帝国宰相,但是没想到被李鸿章骂了个狗血淋头!

李鸿章长期坐镇天津,虽然属于疆臣行列,但是由于身兼文华殿大学士一职,所以才被称为李中堂,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一直干到死都没放手,1900年李鸿章任职两广总督,当时的帝国四位大学士分别是徐桐(汉族),李鸿章(汉族)荣禄(满族),昆冈(满族),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三人都是挂名宰相,唯有荣禄一人身兼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于一身,他才是正儿八经的宰相!


李老师历史课


“中堂”不是官职。可以看做是对宰相的一个尊称。唐朝时期,中书省设置有政事堂,中书省的长官,就是事实上的宰相,所以有时候以“中堂”代指宰相。

到了明朝时候,朱元璋撤销宰相制度以后,就没宰相这个职位,内阁大学士开始行使宰相权力,内阁首辅就算是宰相。

到了清朝,继承了内阁制度,但是前期有“议政王会议”;雍正时期,开始有了“军机处”行使宰相权力。内阁大学士已经没有实权,成为一种荣誉和待遇的象征。不过,由于清朝的正式诏书、正式奏章的下达上传,仍旧有内阁来执行。

所以清朝就有了这么一个“怪像”:不设宰相,内阁是名义上的宰相机构,军机处实际行使宰相权力的机构。内阁得了宰相的“名义”,军机处得了宰相的“实权”。

有了宰相的名义,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最高:正一品。于是,受封“三殿三阁”的内阁大学士,民间会通俗叫做“拜相”。因为大学士又不是事实上的宰相,于是就以“中堂”来尊称。

和珅因为是文华殿大学士,所以叫“和中堂”;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所以有人喊“刘中堂”;纪晓岚只是协办大学士,属于大学士的额外编制,所以没资格叫“中堂”。

为啥同样是大学士,和珅就能欺负刘墉呢?因为刘墉只有“大学士”这个宰相级别的名义,人家和珅还有一个“领班军机大臣”这个宰相级别的实权。

李鸿章,是正儿八经的文华殿大学士,当然也算“拜相”,当然可以尊称“李中堂”。一般能受封“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表示了皇家对大臣的皇恩浩荡,也表示了这个大臣的地位尊崇。(乾隆以后,三殿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为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中堂”代表李鸿章的地位荣誉,李鸿章的实权则来自于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位。


尔朱少帅


“中堂”这个称呼,大家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和中堂”,也就是纪晓岚对和珅的称呼,给人感觉好像是个很大的官职。但其实呢,在清朝的时候,中堂并不是个官职,它只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中堂这个称呼,最早是出现在唐朝,当时唐朝的官制,是延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这三个部门的最高领导,一般都被称为宰相。最开始,宰相们商议朝政都选择在门下省里的议政堂,后来到武则天时期,她下令将议政堂搬到中书省里。从此,宰相们就都在中书省的议政堂内办公,由此就诞生“中堂”这个称呼,用来代指宰相。

等到明朝朱元璋时期,延续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内阁制。据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所设置内阁大学士,分为“殿隔大学士”和“左右大学士”两种,左右大学士多为中书省的官员,也被称为翰林院士;殿隔大学士则被称作为“阁老”,相当于首辅大臣。



当时,内阁大学士们的办公地点都在内阁,而大家在坐位时,左右大学士分别坐在左右两边,阁老们则做在正中间,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堂,实际上就是指的内阁大学士中的阁老们。他们虽然不是宰相,但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他们所履行的职者,其实就相当于是宰相,不过在明朝时,阁老这种称呼,要比中堂用得多多。

等到了清朝时,虽然保留了内阁大学士这个头衔,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内阁大学士,行使的是宰相的权力,而清朝的大学士,自此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就变得有名无实,只是一个单纯的荣誉象征。

清朝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是军机大臣。但是,军机大臣们商议朝政,并不能坐在中间主持政务,只能坐在旁边听皇帝下命令,所以中堂也就不能用来指军机大臣。



在这种背景下,在清朝时,大家口中所说的中堂,就还是用来寓指内阁大学士。

在当时,内阁大学士虽然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但却可以分管六部中的一个部,在清朝时的六部,通常是满汉两个尚书,分别坐在大堂的两边,但如果其中有一个尚书是内阁大学士的话,就会坐在中间,这也是清朝“中堂”所指的意思。

当然,除内阁大学士外,协办大学士也使用这一个称呼,所以中堂逐渐就成为对大学士的一种尊称。

再回到李鸿章身上,他虽然不是军机大臣,但却是文华殿大学士,这是大学士中特别尊贵的品级,另外他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先后掌管过清朝的经济、政治、军事大权,身居百官之上,出访国外也都是享受总理级别的礼遇,所以他被称为“中堂”,不仅是尊敬,也算是名至实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