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三国时代有一群理想的人,他们的名声都挺好的,但为人处世却非常高调,往往通过一些惊人之举来引起别人的重视或是惊叹,从而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这一批人被世人称之为狂士,他们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真的怀才不遇,但也有的只是在沽名钓誉。但不可否认的是,狂士们的理想主义与当时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中的绝大数人,最终的命运都不是很好。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top1:祢衡

提到狂士,众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祢衡。《后汉书》记载,祢衡少年时,已有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口才,因此也有些自视甚高。当时曹操在许都大肆招揽人才,不少人都觉得以祢衡的才学出众,肯定能有一个不错的出路,所以便劝说祢衡前去投奔。对此,祢衡的回答则显得很不屑一顾,他将陈群、司马朗称之为买酒杀猪之辈,并让荀彧前去吊丧,赵融去做个伙夫。这么一番评价下来,祢衡的狂妄之名便逐渐传开了。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祢衡的确有些才华,当时的名士孔融,便对祢衡十分赞赏,和他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大才子杨修。就这样,三个“臭味相投”的知己好友便因此凑到了一起,彼此之间互相吹捧,好不快乐。可即便如此,祢衡的口气还依旧狂妄,甚至对两位好友,他也用大儿孔融、二儿杨修来形容。孔融倒不是很在意,还将他推荐给了曹操。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见到孔融如此推崇,曹操也很感兴趣,便多次派人请祢衡来赴宴。不料祢衡自视甚高,不愿与曹操“同流合污”,还多次当众诋毁于他。曹操心中不快,但又爱惜他的才华,便安排他去当一名鼓手。不曾想到,祢衡变本加厉,公然击鼓骂曹,引得一片哗然。曹操忍无可忍,将他送到了刘表那里。但没过多久,祢衡又因为狂妄自大,再次得罪了刘表,然后又被遣送到了江夏太守黄祖那里。黄祖是个莽夫,祢衡到了江夏后,依旧不知收敛,最终被黄祖怒而杀之,实在是可笑可悲。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top2:孔融

笔者有一个小小的猜测,孔融能对祢衡如此重视,恐怕是在这个后辈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几分轻狂影子。想当年,孔融也是个怼天怼地的狂人。从大将军何进掌权之时,孔融便当众给他难堪。到了董卓、袁绍先后掌权之时,孔融依然对他们大声斥责。当然,此举自然引起了这些枭雄的严重不满。但考虑到孔融的名气太大,他们也只好忍下了这口气。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从孔融的例子,我们能发现当时狂士们的一些共性。他们之所以狂,首先是自己有一定的才学,脾气大本事也大,这样一来,他们的名气逐渐加深,并扩散到天下来。因此,狂士们的名气就是他们的一个护身法宝,这也是孔融行走多年,怼天怼地却依然能安然无恙的原因。但不幸的是,孔融遇到了胆大包天的曹操。后者能“挟天子令诸侯”,这就意味着曹操能“免疫”绝大多数天下人的看法。而随着曹操的威势逐渐加深,他决定杀鸡儆猴。于是,倒霉的孔融就这样成为了靶子,变成了曹操的牺牲品。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top3:彭羕、廖立

从祢衡、孔融的例子来看,不听话的狂士,即便他再有才学,也难以落得善终的局面。这个道理,即便在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的蜀国,也不例外。蜀地也有两位狂士,他们分别是彭羕和廖立。先说说前者,彭羕本人的学识,还是极为高深的,不然也不会得到庞统和法正两人的联名举荐。在入仕的一开始,彭羕还算正常些;可到了后来,他开始有些自视甚高,并变得轻慢无礼。在经过诸葛亮的建议后,刘备最终疏远了他,将其贬出了中枢。不曾想到,彭羕临行之前,还与老朋友马超发牢骚,说刘备是个“老兵”。此话传到刘备耳中后,自然为彭羕带来了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接下来是廖立,诸葛亮曾对东吴使臣说过,庞统与廖立两人,都是难得一见的良才。可见此时的廖立,还是深得诸葛亮器重的,还将其与庞统相提并论。但刘备死后,廖立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甚至一些后进之辈,都超过了他。这样一来,廖立心中自然不快,对刘备昔日的一些政策,也经常刻意的诋毁。诸葛亮听说后,认为他有辱先帝,便将其贬为了山民。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top4:虞翻

与前面的几位狂士相比,虞翻算是结局最好的了。当然,据《三国志•虞翻传》的记载来看,虞翻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他不仅才学过人、武艺精熟,还懂得医学、算术、经学等方面的内容,就连不喜欢他的孙权,也承认他是东方朔一般的奇才。由此可见,虞翻是个有大本事的人。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虞翻的能力的确不俗,他曾凭借自己的口才,兵不血刃便为江东取得了一座郡城。不过,虞翻的脾气和他的本事也一样大,他性格非常耿直。早在孙策手下做事之时,虞翻便经常顶撞自己的主公,还多次劝说孙策不要沉迷于打猎,却不幸被他一语成谶。到了孙权继位以后,虞翻依然是心直口快。对下,他曾嘲讽过降将于禁、麋芳等人;对上,他对孙权的错误直言不讳,还曾引得后者拔剑相向。

三国时期有五大狂士,四人结局悲惨,唯有此人笑到了最后

不过,孙权执政前期还是比较开明的。虞翻的刚直苦谏,虽然让孙权经常感到恼怒,但也不是没有半点道理的。所以虞翻在东吴“蹦跶”了很长时间,也依旧是我行我素。但他顶撞孙权的次数太多,最终在年老时还是被孙权发配到了交州。可即便如此,虞翻还依然想着进谏,可见他耿直如一的性格了。只是可惜,孙权后来想起虞翻时,后者已经病故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