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的导演,经历了什么故事?才把电影拍这么好?

伟帆说影


电影《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拍摄的,波兰斯基是犹太人,出生于法国,二战开始前他回到了波兰逃过一劫,他的母亲在二战时期被关在集中营被德军残忍杀害。面对德军的残暴血腥屠杀他一直想拍一部影片来记录这段时期的战争对人的伤害。

这部影片于2002年9月上映,一经上映就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获得了多项奖项。它展示了一个民族在特殊时期的痛苦和挣扎,是一个接近事实的影片。

导演波兰斯基更像是影片中那对帮助过男主人公的好心的波兰夫妇,最后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不得不离开犹太人居住的华沙地区远走波兰。现实中波兰斯基就因为在波兰而逃过屠杀。可是他一直想圆自己一个梦,给犹太人一个岁月记录的历史缩影。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钢琴家伍拉迪期曼·斯皮尔曼在华沙的战争回忆录,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儿时的记忆,他决定把它拍成一部电影。

整部影片中前半部分是对钢琴师艺术的展示和人们生活现状的展播,随着德军入侵,大批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钢琴师因为一个伙伴的阻拦没能登上去集中营的火车,留在了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死亡线上。幸运的是他逃了出来,同伴们却被无情的枪杀。面对敌人的追击,钢琴师无助却又倔强的活着。

直到有一天躲在废墟里的钢琴师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德国军官听到他弹奏的钢琴曲动了恻隐之心放过了他,并定时送食物给他。这时的钢琴师是思想是错乱的,甚至没有来得及问军官的名字。

影片最后的戏剧化,德国军官因为战败被囚禁在集中营想要寻求帮助的时候,最后死在集中营,也间接说明了万物皆有因,因果轮回。影片中释放了大量的个人情感,把处在刀尖上餐风露宿的钢琴师的绝望和无助又顽强的精神描绘出来。哪怕一个人也要坚持,总会等到春暖花开时节。犹太人在战争中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每一个收到伤害的人,用信仰在战斗,黑暗终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所以当一个人身处于那种危机四伏的环境和时代中,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加上收集出来的资料,附加上自己的感情,拍出了一个时代历史记录的影片,是值得铭记于心的,所以在正义的呼声中,电影达到巅峰,直击观众心灵。你必须有了阅历才会写出故事,不是吗?


风雅影视


长期以来,波兰著名导演波兰斯基逃避着在纳粹铁蹄下逃难求生、母亲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的痛苦记忆,因此,他当年曾经拒绝导演《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影片的题材与他不堪回首的经历太 过接近。不过,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会把波兰历史中这惨痛的一章拍成电影。” 2002年,他终于有了勇气面对那段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经历,接拍了这部《钢琴家》,把史匹曼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融入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他说:“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电影《钢琴家》没有好莱坞战争题材惊天动地的场面,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令人恐惧的情节,而是用朴素的调子,去书写历史,讴歌人性,谴责邪恶。电影上演后即风靡全球,分别获得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的电影节和电影学会评选为年度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原创音乐等奖项。扮演钢琴家的阿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更获得多个电影节包括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当导演波兰斯基听到《钢琴家》获奖的消息时,激动得泪如雨下。他在一个颁奖典礼上说:“能以一部代表波兰的影片拿到大奖,我非常荣幸、非常感动。”


假装很好67


这部《钢琴家》豆瓣得分9.1,领跑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大奖,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终于在从业26年后,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

值的一提的是,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它来源于真人真事,由瓦拉迪斯罗·席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这部纪实回忆录名叫《城市之死》,真实还原了二战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而这部电影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和钢琴家席皮尔曼一样,也是二战的见证者和幸存者。罗曼·波兰斯基的父母都是波兰裔犹太人,二战开始之后,父母先后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8岁的他钻出集中营中铁丝网的缝隙,作为幸存者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在拍摄《钢琴家》时,罗曼·波兰斯基已69岁高龄,在这之前,他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邀约,理由是:二战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苦。

多年之后,他决定将这段人生阴影,用一部《钢琴

家》,冰冷地呈现出来。或许是这段沉淀,让他在揭露纳粹暴行的层面上多了一份近乎残忍的冷静和克制。残酷的战争,飘摇的乱世,犹太人的命运沉浮,沉重的战争题材却因为音乐与艺术的视角而变得独特。和一般二战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去渲染痛苦,放大感情,反而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手法,去找到最冷静的,最不带情绪的叙述手法来讲述。

就像,当一个纳粹军官突发兴致从一群犹太人中挑出几个趴在地上,双手抱头时,个体的命运早就被这场战争安排妥当,这时,迎接他们的恐惧不再来自于未来的未知,而是未来的已知。

就像,当一群犹太人的尸体像木头般一个紧贴一个被推成金字塔形,浇上汽油纵上火把之后,仿佛在烧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令人震惊的不再是这入地狱般的景象,而是纳粹对于生命毫无敬畏的无动于衷。当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席皮而曼像一只老鼠一样藏匿于废墟,那个给予他生的希望的德国军官对他说:最多只有两个星期了,你一定要挺住。战争是复杂的,境遇是复杂的,人性更是复杂的。

席皮尔曼在这场人类空前绝后的浩劫之中,遇到过投奔纳粹参与屠杀同胞的犹太人,遇到过拿着他的表跑路的波兰人,但也遇到过拯救近50犹太人的德国军官。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尔这些,都是真的。但和真正的现实相比,或许,它还不够残酷。而对于席皮而曼而言,是否侥幸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应该知道,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要倍感珍惜!





高清大片剪辑师


故事中的nazi军官叫维尔姆.霍桑菲尔德(WilmHosenfeld),生于1895年,是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儿子。随着父亲工作的更动,维尔姆的童年迁徙于德国伦山一个个高原小村庄之间。后来读了师范学校,维尔姆自己也当了教师。生就的浪漫气质,维尔姆从小就富于幻想。自中学时代,他就加入了一个叫"流浪鸟"的青年组织。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憧憬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没有达官贵人,充满平等和博爱的世界。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使他们的生活有了意义。

  1914年8月,爱国热情高涨的"流浪鸟"们上了前线。维尔姆作战英勇,三次负伤,自豪地回到祖国。然而像许多同胞一样,他把《凡尔赛条约》视为对德国的侮辱。战后一年,在"流浪鸟"的一次集会上,维尔姆遇到了让她心仪的姑娘安娜玛丽.克鲁马赫尔。他们结了婚,1927在塔洛的一个小村庄安下家,安娜玛丽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一家人过得宁静而美满.

  当希特勒赢得1933年大选时,维尔姆认为他的纲领接近"流浪鸟"所崇尚的平等思想--元首不是许诺说,所有德国人不论出身多么卑贱,只要参加国家社会党(nazi)都可以一展宏图吗?他参加了nazi冲锋队,两年后又加入了nazi党。年轻的维尔姆喜欢唱歌、郊游、森林、营火。他为能够参与祖国的复兴而心醉,根本没有想到第三帝国即将带来的灭顶之灾。

  波兰犹太钢琴家

  就在维尔姆投身nazi的时候,一个年轻的波兰钢琴家已是柏林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他叫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当时22岁。或许是家族基因的遗传,或许是后天的熏染,瓦迪斯瓦夫很早就在音乐方面显露了过人的天分,16岁便考进华沙的弗雷德里克.肖邦音乐学校。一首曲谱,他只要读一遍,就能无懈可击地弹奏出来,而且能以任何调式即兴弹奏一些完整的作品。父母在私下里不胜欣喜:"将来这是又一个鲁宾斯坦,又一个霍罗威茨!"

  瓦迪斯瓦夫的父亲塞缪尔是卡托维兹歌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他一向仰慕德国的音乐文化,希望儿子将来在德国发展。"德国有300部歌剧,而波兰只有3部!" 他常对瓦迪斯瓦夫说。然而希特勒执政后开始迫害犹太人,父亲的希望破灭了。年轻的钢琴家回到华沙,他创作的歌曲折服了许多音乐厅的经理,机遇向他微笑。他应聘到广播电台工作,不久就开始给老家汇款了。后来,他在斯利斯卡街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房,把父母和弟妹都接来同住,那是什皮尔曼一家最幸福的时光。

  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了。23日,瓦迪斯瓦夫正在电台播音室演奏肖邦,一群德国轰炸机飞向华沙。一小时后,首都的供电中心首先被炸毁,电台的播音嘎然中断。

  "我感到羞耻"

  1939年8月底,维尔姆.霍桑菲尔德再次应召入伍,这时他已44岁,被分配到后卫部队,没有直接参与入侵波兰。10月,他被派往波兰的帕比亚尼采,管理一个临时战俘营。

  一天在战俘营外,一个女人上前用德语跟他搭话:"求求您,先生,我丈夫被关在这里,我现在怀着孕,他母亲快咽气了,只求临终前再见儿子一面,要是您能放他出来 求您了!"

  这个叫佐菲亚.切齐奥洛娃的女人其实是编了个故事,她并没有怀孕,她的婆婆也没有病危,但是霍桑菲尔德相信了,答应帮她。三天后,波兰军士长斯坦尼斯拉夫.切齐奥拉获得了自由,心存感激的夫妇俩把德国军官请到家里,坦告真情。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常来常往的朋友。

  这期间,维尔姆对德国军队在波兰的使命逐渐产生了怀疑。1940年冬的一天,他看到一群德国兵毒打一个波兰孩子,因为怀疑他偷了干草。这件事又一次深深触动了他,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的所有热情都熄灭了。看到我们的人在波兰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德国军人,我感到羞耻。"从这时起,他开始写战时日记,通过军邮一篇一篇地寄给妻子。

  1942年,维尔姆.霍桑菲尔德晋升上尉,负责管理华沙驻军的体育设施,组织各种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他在驻地开了波兰语课,让德国官兵学习波兰语,请来授课的安东尼.切齐奥拉神父就是佐菲亚丈夫的哥哥。当德国人在战场上处于劣势时,神父对上尉说:"你们打败了,扔掉你的军装吧!我们会把你藏起来。"上尉拒绝了,他说:"我知道上帝在诅咒德国人,但我不能抛弃我的同胞。"

  "我们都死了,就在此刻。"

  德军在华沙将犹太人圈禁在犹太人居住区。由于斯利斯卡街就在其中,什皮尔曼一家不能迁居他处。瓦迪斯瓦夫在下等小酒馆弹琴,挣的钱不够全家口,他们不得不一点点变卖家产。到1940年底,一直舍不得卖的钢琴成了最后一件没有保住的家当。坏消息不断传来,听说一些小城市的犹太人居住区都被洗劫一空,但父亲仍然心存侥幸:"华沙是大都市,我们有将近50万人,他们不能那么做。"

  灾祸还是降临了。1942年8月16日,什皮尔曼一家和数千犹太人一起被押送到Umschlagplatz车站,开往死亡营的列车即将从这里出发。人们在酷暑中挨了好几个小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饥渴难耐的什皮尔曼一家以天价买了一块点心,分成六份,这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最后一顿午餐。

  士兵们接到命令,开始把人群赶进臭气熏天的车厢。忽然,瓦迪斯瓦夫听见有人大叫:"瞧,这是什皮尔曼!"一个警察--可能是在小酒馆里听过瓦迪斯瓦夫的演奏--跑来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拽出队伍。眼看着弟弟妹妹扶着母亲上了车,父亲正四处张望着寻找他,瓦迪斯瓦夫的眼泪夺眶而出,"爸爸!"他高喊着,挣扎着,要和亲人在一起。士兵们把他推开了,其中一个冷冷地说:"你犯什么傻?还不赶紧逃自己的命去!"

  瓦迪斯瓦夫一下子明白了等待着这些人的是什么,这些被强行塞进车皮的不幸的人!他转身拔腿飞奔 两三天后的一个夜里,他梦见了弟弟,弟弟俯身对他说:"我们都死了,就在此刻。"

  1943年2月,华沙犹太人区暴动的前两个月,一些朋友和广播电台的同事找到了瓦迪斯瓦夫,把他安顿在雅利安人居住区的普拉沃斯卡街。因为怕被抓住,他不敢出门,而且不得不一次次转移,更换住所。电台付重金让一个技术员照料他的生活。但是到了夏天,送饭突然中断了,瓦迪斯瓦夫困守藏身之所,无以果腹。几个星期后,当朋友们赶来时,钢琴家已奄奄一息。电台又为他另找到一个住所,房门从外面用挂锁锁上,瓦迪斯瓦夫在这里提心吊胆地躲了63天,直到1944年8月华沙起义。

  漫长的63天中,他听到巷战的轰隆声和嘈杂声,然后是居民随着德军的推进而撤退。一天,他从窗口看到德国兵正在放火焚烧他藏身的这座公寓。与其被活活烧死或者跑出去被打死,他宁肯自杀。他吞下了30粒安眠药,默告家人:"我来了,和你们重聚来了。"

  "你要挺住!"

  公寓的大火在烧到瓦迪斯瓦夫住的地方之前熄灭了,昏迷许久的钢琴家竟又苏醒了过来。他恍恍忽忽走到外面,踯躅在废墟中。环顾四周,战前有131万居民的华沙如今已是一座空城,他好像当年的鲁滨逊,漂流在孤岛上。只是,不时还有德国兵巡逻,他只能找机会偷偷钻进废墟下的那些厨房,找一点食物充饥。他蓬头垢面,瘦得脱了形,在饥饿、孤独和惶悚中苦苦挣扎。

  一天,他又摸进一个厨房,正埋头在撤离的主人没能带走的坛坛罐罐里聚精会神地翻找,没有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突然一声德语问话:"你在找什么?你不知道德军参谋部要驻扎到这里来吗?"

  大难临头,衰弱不堪的瓦迪斯瓦夫已无力逃跑,他绝望了:"随你把我怎么处置吧!"

  "你是谁?" 军官又问,他正是维尔姆.霍桑菲尔德。

  "一个钢琴家。"

  维尔姆指了指隔壁屋里的一架钢琴:"弹吧!"

  瓦迪斯瓦夫在钢琴前坐下,开始弹奏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飘荡在瓦砾堆上的优美旋律令上尉动容

  "我帮助你出城,送你到乡下一个小村子去,"维尔姆建议,"在那里就安全了。"

  "可是 我出不去。"

  维尔姆猜到了:"你是犹太人?"

  钢琴家把自己的隐蔽处指给上尉。在此后的几个月里,维尔姆多次回来。给他带来面包和大衣。

  一天,钢琴家问他苏联军队到了哪里。

  "已经到了维斯瓦河东岸的普拉加,华沙的一个区。你一定要挺住!最多只有几个星期了,战争不会拖过春天。"

  维尔姆最后一次回来是在1944年12月12日,带着面包和被子。道别前他告诉钢琴家:"我的部队要离开华沙了,俄国人随时可能过来。"

  1945年1月17日,维尔姆.霍桑菲尔德被苏联红军俘虏。

  明斯克的囚徒

  恢复和平以后,瓦迪斯瓦夫回到波兰广播电台工作,在第一次直播节目中,他又演奏了肖邦。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度过的每一段时光、交往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住过的每一个地方。这部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书名为《城市的毁灭》。40年代末,瓦迪斯瓦夫娶了医科大学的女学生哈利娜,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新的天伦之乐医治了心灵的创伤,他把对逝去亲人的痛苦思念埋藏进记忆的深处。

  人们很久都没有维尔姆.霍桑菲尔德的消息。直到1946年6月,一个从苏联明斯克战犯营获释的犯人

  给安娜玛丽带来一封信,那是维尔姆写的,他在那里干着挖渠和养猪的活儿。维尔姆把他帮助过的波兰人的名单写给了妻子,并嘱咐:"去找切齐奥拉,他还可能找到我帮助过的其他犹太人。"

  安娜玛丽找到切齐奥拉神父,神父立即给明斯克战俘营的长官写了信,证明霍桑菲尔德在战争期间确实救助过一些波兰人和犹太人。但是上尉没有因此获释。1947年7月,霍桑菲尔德在战犯营中风,两年后拖着病体接受审判;1950年被判处死刑,后减判为25年苦役。



江湖李白


电影《钢琴家》的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这部电影掺杂了,他回忆孩童时期亲身受纳粹迫害的经历。所以拍片时,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而且影片细致入微,尽量贴合现实情况进行拍摄!

因为亲生经历,有很多小的细节处理的特别到位,德国军官对于犹太人说话,会用非正式话语的你“du”来说话。这种表达方式在德国是不能和成年人说的。在影片中这种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这部电影是从来没有说过法语。

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男主角,罗曼波兰斯基先后面试了不到一千五百位人选进行面试和视镜,为了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坚信,最终找到了回弹钢琴的阿德里安。

而且为了再次能够回忆当时的现况,和有充足的资金。

罗曼波兰斯基融入了接近于现实的个人情感,使得大家对这部影片感受更加的强烈,犹如人临其境,把犹太人区为了求生的痛苦经历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其背景音乐是肖邦的革命诗章,浓厚的民族气节在电影观影中被带动出来。

那是一种隐忍的力量,那是一种暗中憋劲的力量,在犹豫的旋律的中,等待着激昂的号角~

罗曼波兰斯基在电影的后端,在流落荒岛的情节,一样是那样的认真和仔细,整部电影没有一点的放松,拍摄的依然是那么的细腻。人性在后半段被拍摄的淋漓尽致~

最终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家电影奖项凯撒最佳大奖。

以上是小编对于《钢琴家》这部电影的观感,大家对于导演为什么能够拍出这么好的电影,有什么看法呢。假如有不同的想法,可以下方留言,我们大家一起探讨,谢谢!







老五电影解说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誰給伱嘚勇气


电影《钢琴家》

《钢琴家》的导演 年轻的罗曼·波兰斯基

年老的罗曼·波兰斯基

曼·波兰斯基人生经历、他的电影就是他的故事

他出生后不久,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回到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在集中营侥幸保存了性命,罗曼·波兰斯基则逃出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在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在二战中存活下来。

昆汀电影《好莱坞往事》中反应了他的故事

作为犹太人的波兰斯基童年是一连串噩梦,母亲被害,八岁就开始了逃亡生活,后来离开波兰到法国、英国、美国拍片。怀孕八个月的演员妻子莎朗和一群朋友被查尔斯·曼森集团狂热分子残忍杀害

《钢琴家》就是他的故事

被认为是自己的自传!

《唐人街》就是他的故事

曼森家族杀妻案及性侵指控是的自己的经历写照: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

《不道德的审判》

《苦月亮》

《不道德的审判》《苦月亮》可以理解为战后创伤是波兰斯基战争对他心里的影响的故事

苦难、创伤和负罪感永远是波兰斯基作品的创作源泉,其对于战争的回忆,以及苏联的强权政治之经历,所以在他作品中必须面对,必须反应,所以他的电影拍得这么好!


MM电影


《钢琴家》主人公真实的Ladyslaw Szpilman 和Wilm Hosenfeld他们相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是九死一生的波兰钢琴家,一个是对现实感到迷茫的nazi德军上尉。

电影《钢琴家》剧照

故事中的nazi军官叫维尔姆·霍桑菲尔德(Wilm Hosenfeld),生于1895年,是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儿子。随着父亲工作的更动,维尔姆的童年迁徙于德国伦山一个个高原小村庄之间。后来读了师范学校,维尔姆自己也当了教师。生就的浪漫气质,维尔姆从小就富于幻想。自中学时代,他就加入了一个叫“流浪鸟”的青年组织。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憧憬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没有达官贵人,充满平等和博爱的世界。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使他们的生活有了意义。





一起看电影大家


电影 《钢琴家》的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1933年8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罗兹电影学院,法国导演、编剧、制作人。

《钢琴家》之前,他曾导演多部获奖作品,惊悚片,剧情片,犯罪动作片,爱情片,执导经验丰富。

1962年,编导了个人第一部长片,惊悚片《水中刀》,该片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6年,执导惊悚片《荒岛惊魂》,该片获得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

1974年,执导犯罪动作片《唐人街》,获得第2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76年,自导自演剧情片《怪房客》,该片获得第2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79年,拍摄爱情片《苔丝》,获得第3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提名。

1988年,编导悬疑惊悚片《惊狂记》。

1992年,编导爱情片《苦月亮》。

1999年,凭借编导的惊悚片《第九道门》获得第1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他的早年生活经历也很传奇:

罗曼·波兰斯基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而迁回在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迅速占领克拉科夫,并下令驱逐波兰人以供德国人居住。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在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侥幸保存了性命,罗曼·波兰斯基则逃出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并通过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在二战中存活下来。

1963年,罗曼·波兰斯基离开了相对封闭的波兰,开始在欧洲四处进行电影创作,在巴黎结识了编剧杰勒德·布拉奇,并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

个人生活:

1968年1月,罗曼·波兰斯基与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并一起前往好莱坞发展。

1969年,在贝弗利山庄购买了一套豪宅,细心地安顿下怀孕8个月的妻子莎朗·塔特。8月9日清晨,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莎朗·塔特被美国邪教组织“曼森家族”的成员杀害。

1989年,与艾玛纽尔·塞尼耶结婚








小棕熊Kris


电影《钢琴家》故事是根据波兰著名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罗什皮尔曼的真是人生经历改编而来的,二战期间,纳粹占领波兰后,被迫无奈逃亡了好久,孤独无依,时刻提防着被纳粹的发现,饥肠辘辘,艰难的求生。

当他逃到一个无人的公寓顶层破烂房间的时候,一个纳粹军官发现了他,最终得知他是个犹太钢琴家。按照正常的逻辑,可能就要射杀犹太人了。可是这个纳粹军官并没有,而是带他下楼,带到一架钢琴面前让他弹奏一些曲子。当时没有其他人在场,罗什皮尔曼忐忑恐慌了一会儿后开始弹奏起来,起先可能由于紧张音阶并不是很流畅,后来渐入佳境,弹奏的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有人说主人公的懦弱,因为他没有杀掉任何一个纳粹,没有为抵抗的伤员包扎伤口,没有去引爆电车,可以说他是一个消极的逃亡者。但是事实上,他是个华沙人,演奏的曲子是肖邦的《波兰舞曲》,这是为波兰奏出的赞歌,也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同时还是为胜利吹响的嚎叫,这是罗什皮尔曼位图唯一能够做出来的的英雄举动,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开始弹奏曲子之前,他有片刻的犹豫,可能刚刚开始弹奏的时候,曲子并非来自肖邦的《波兰舞曲》也许是别的,可接下来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许在他想的是,反正纳粹最后都要杀了我,为何不在最后一刻燃烧一下爱国的热血。

至于那个纳粹军官,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罗什皮尔曼弹奏的曲子是来自于肖邦的《波兰舞曲》。如果他能知道,也许就能在曲子中体会到战争对波兰文化的罪行,战争和屠杀是消灭不了的,因为肖邦精神还活着,从钢琴家身上得以体现。

影片自始至终,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觉二战对波兰及波兰犹太人的伤害。比如在Szpilman最初被隔离在犹太人小区的时候,当他看到走私食品的孩子被活活的打断脊椎骨而死去,眼神充满了无助和恐惧。到了影片的结尾,看着一批批的犹太人在各种方式下死亡,这个时候,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多余的表情。死神在这个时候,如同一个影子,随时出现,用各种方式表演关于死亡的一切。他穿梭在其中,只是为了生存,生存。他跪在德国纳粹的脚边,只是为了生存,生存。如同影片中一个地下党人说的那样,“活着,要比死更难。”

影片中的人物对白极少,没有任何的英雄式言语。对于帮助,或者被帮助,人们都用心灵做了最终的记录。Szpilman几次被投靠纳粹的旧日故友所救,那不知道命运如何的发亡命财的人们,借Szpilman的名义四处敛财的革命党人,帮助Szpilman藏身的日尔曼人夫妇。犹太人,有好有坏。波兰人,有好有坏。德国纳粹,有好有坏。革命党人,有好有坏。

Szpilman本身为钢琴师,但影片本身却不是以音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但音乐,却总在关健的时候起到对影片气氛进一步烘托的作用。当Szpilman在咖啡馆里以钢琴为生,那个时候的Szpilman心不在焉,音乐,可有可无。当Szpilman在藏身处看到一架钢琴,本能的坐在上面,然后,手指在键盘的上空开始滑动,背景音乐响起,不弹即是弹。音乐,在Szpilman的身上,更是一种生存的力量。当Szpilman最后与德国军官面对面,弹起肖邦的《第四钢琴叙事曲》,从生疏到娴熟,从对生命的绝望到忘记生与死的距离,音乐,又是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永生之门。它在和平时期娱乐娱人,战争时期娱情娱性。将战争戾气化为一个人对生存的渴望。

《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踟蹰。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在该片的开头,瓦拉迪斯劳的手指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纵情舞蹈,从此刻开始,观众便已得知这位形容日渐消瘦的钢琴家即将在该片中受尽苦难。随着剧情的展开,一切事件如观众预料地发生。瓦拉迪斯劳的家庭在战争中被拆散,一幅幅苦难的画卷在他的周围展开,所幸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他几次三番经历险境又从中逃脱。当整个华沙毁灭之后,他成为废墟上惟一站立的人。不过,导演波兰斯基太急于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了,从而忽视了必要的铺垫和气氛。在该片中,观众还没有进入状态,银幕上的灾难已经一幕幕呈现。这会让听众不知道陷入灾难的是谁,因此对他们的同情,最多只能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总的来说,波兰斯基想把他的震撼传达给听众,但是他太急躁了。

活着,即是最伟大的胜利。向最高贵的灵魂,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