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究竟是什麼?

Susei-凡清


哲學,聽上去是一個很高深莫測的詞。但是我認為哲學其實很簡單。哲學的本質就是思考。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並且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人生在世,我們不應當只是習慣於自己身邊的生活定律,而是應當要有好奇心,思考為什麼我們的人生是這樣的,人世間所有現象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柏拉圖的”洞穴神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

洞穴神話記載於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中。講的是有一群在洞穴中的人,他們背向洞口,手腳都被綁著,因此只能看到洞穴的後壁。在他們身後是一堵高牆,牆後面有一些人走過,手中舉著各種不同形狀的人偶,由於人偶高過牆頭,同時牆與洞穴間還有一把火炬,因此它們會在洞穴的後壁投下影子。而這些影子,便是這些洞穴人能看到的唯一事物。有一天,有一個洞穴人設法掙脫了他的鎖鏈。一轉身,牆後面的人事物讓他驚訝不已。它們不再是自己看到的黑白的、平面的影子,而是立體的、而且色彩鮮豔。這是他過去從來都沒看到過的事物。而這些他從來都沒看到過的事物正是洞穴影子的源頭。

這個洞穴人原本大可以從此奔向鄉間,為自己新獲的自由而歡欣雀躍,但他卻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裡的人。於是他回到洞中,試圖說服其他的洞穴人,使他們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過是“真實”事物的影子罷了。然而他們不相信他,認定洞穴中的影子是世間唯一的事物。最後,他們認為這個洞穴人妖言惑眾,蠱惑人心,所以把那個人殺了。

“蘇格拉底之死”正是洞穴神話的現實版

試想一下,有沒有可能我們就是那洞穴人?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眼中看到的花草樹木、親愛的人、所有的自然現象,就是世間的真理,而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就像那黑白平面的影子一樣,而它們的背後藏有一個更真實,我們從未知道的世界?

哲學,就是要從洞穴人眼中的影子出發,追尋自然界所有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

哲學,就是要從洞穴人眼中的影子出發,追尋自然界所有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

為了追尋自然界所有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我們需要思考的有很多。這也導致了“哲學”包含的範圍很廣。可以說,世間萬事,都可以包含在哲學的範疇中。科學、宗教、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都是哲學。



三個餅


哲學:從大處說,就是擺正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從小處說,就是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守住自然的生態系統,守住自己的生命系統。是哲學的核心所在!人是從懵懵懂懂無知無識開始的,經過:望聞問切,摸爬滾打,父母言傳身教,師傅談古說今,自己心領神會,思考萌芽,思想成長。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哲學思想的成長過程。從因到果,陰陽並立,矛盾並存,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紅線底線,生態規律,生命極限,…。知道的越少越肆無忌憚,認識的越多越戰戰兢兢。研究人,研究物,研究社會,研究生態,研究自然,…技術是究竟點的,哲學是究竟面的。哲學是戰略,技術是戰術。沒有自然的生態系統就沒有人類的生命系統: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切勿:一葉障目,坐井觀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與子女相依為命,與親朋好友相依為命,與青山綠水相依為命,與朗朗乾坤相依為命,與鳥獸蟲魚相依為命,與微生物相依為命,與太陽月亮地球相依為命,…切勿被科幻小說電影移民!地球的生態系統,太陽系的生態系統,是絕對不可以移民的。不可以被技術搞昏了頭,不可以被利令智昏搞昏了頭!地球都搞不好,能搞好別的星球?!哲學:有金玉良言,沒有金銀財寶。能普渡眾生,不能超渡貪婪!


烏有先生3


撇開哲學術語說哲學,哲學其實就是某種看法,是一個人對世界的一切問題看法的彙總,小到戀愛結婚生孩子,遠親近鄰處關係,大到國家治理、民族關係、宇宙星空,以及人和萬物的關係該如何相處等等。

說到哲學,我們往往被哲學高大上的術語所迷惑,被邏輯嚴密的論述所迷惑,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觀。我們還常常被“文化程度”所迷惑,認為文化程度低的人,肯定與哲學扯不上關係。

其實哲學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人生積累,一種生活的沉澱,一種人生感悟的歸納和提升。我們說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者講話很有哲理,那就是他的人生感悟很深,善於思考、總結和歸納。六祖慧能連校門朝哪都不知道,但根器殊勝,悟性極高,卻能創頓悟成佛之學,成一代大哲。

哲學思想就是考慮問題、處理事務考慮周全,對可能發生的事有相應的預案,套用術語,就是用變化的、運動的、普遍聯繫的觀點,辯證地統籌全局,籌劃事項,處理問題,這既是經驗,也是方法,使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因此,哲學思想就是利用系統方法,通過最佳途徑,達到理想效果,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考慮問題的思辨方面,不機械、不孤立、不教條、不僵化。

有時候,我們會想到哲學上的兩大陣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於是就想: 我這樣的想法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再進一步又會想到,我這是樸素的、機械的唯物主義還是辯證的唯物主義?是客觀唯心,還是主觀唯心?我覺得真有點燒腦。馬克思是徹底的辯證的唯物主義者,但就像墨子開始學習儒學,後來因不贊成儒學的繁文縟節,轉而創立新學說一樣,馬克思一開始也是研究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後來又轉向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並在兩者基礎上整合成全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朱熹的客觀唯心的“天理”不也救儒學於傾頹之際、統治中國思想幾百年嗎?王陽明不也憑主觀唯心的“心即是理”而躋身聖人之列嗎?西方世界信仰基督耶穌,穆斯林世界信仰真主,物質與精神打架幾千年,並沒真正影響人類的生活。它們的共同結果是,開化了民智,促進了文明。

我覺得老子說的“同出而異名”最能解釋唯物和唯心的關係,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可能相對於我從前的立場,以及大家的思想,都似乎有點反動。可是有時候,真的沒法搞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個陣營的。領袖不也提出過“階級鬥爭是綱,其餘都是目”嗎?後來的先上車後買票等系列政策,確實促進了經濟的突飛猛進,財富的極大豐富。但精神哪?所以這兩者是須臾不可分離的。一旦指導思想上分離,勢必造成重大決策失誤。

但我想想自己,我還是唯物主義者。因為我崇拜老子,老子說道生萬物,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道的孩子,他被公認為唯物主義者;我崇拜孔子,孔子收學生還要收禮十條幹肉,這是孔子物質第一的鐵證。更主要的是,物質第一的國際鐵證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把一對恩愛的夫婦放逐到荒島上,他們也不得不從事最原始的刀耕火種。愛情當然是精神的,吃飯是硬件,是物質的,沒吃的,談什麼戀愛?

所以,哲學思想就是反者道之動,不能光看一方面,要辯證地看待事物的正反兩方面,也就是矛盾著的雙方都在起作用,要思辨性地綜合平衡,全面考慮。


問道黃老


在小竊看來,哲學、文化、科技、思想等等皆是工具,內有(看不見)的工具和外有(看得見)的工具。內有與外有工具是相互關係。

哲學是思想的外有工具,思想是人意識的外有工具,人借思想這個工具理解哲學,挖掘意識的內在潛能,來完成自己的命格,當他的命格之路成就了天命,其功績也就被寫入歷史,豐富了哲學。從哲學的視角來看,這樣的人是哲學的工具,即取之於哲學,用之於哲學,豐富其哲學,這就是思想。


戰略扒井蝦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簡單來說就是認識世界是什麼樣的,然後改造它。

哲學思想可以通過三個問題來體現它的全部內容。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

我是誰?

先研究我是不是我,這裡的“我”,是指我是不是客觀的存在,還是主觀的存在。打個比方如果是客觀存在的我,那麼我就是真實的,物質的存在,我就是自性的。果我是主觀的存在,那“我”就好比電影裡的角色,是一段影像,是客觀物質的映像,沒有自性。

我從哪裡來?

這是研究起源的,如果“我”是客觀的存在,是物質的,那麼我是怎麼出現的,起源是什麼,這個問題導致了自然科學的產生。

如果“我”是主觀的存在,是映像,那麼客觀的存在物質在哪裡?這個問題就產生了神,神是客觀的物質,真我的存在,而我們意識到的“我”,只是神的一部分,這就是現代宗教神的來源。

我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是討論存在的意義?我是為了什麼存在,意義在哪裡?就好比總有人會問,我除了本能原因,為什麼要活下去?

如果我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有自性,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西方唯物主義哲學回答的不好,所以他們產生了自由主義,每個人都有自性,那哪個自性都是客觀的,都是對的,自由主義的最終結果要麼導致虛無主義,要麼最終導致混亂,不是很好。

中國哲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西方要好,中國道家,儒家是比較主流的哲學思想,兩家都承認自我的存在,我是真我,但是還有超我的存在,就是比“我”更高級的存在,

兩家最終目標都是追求超我的存在,所以要修自我,以求達到超我。道家的方法是順應天意,天人合一,所以出世。儒家的方法是通過道德的方法,去實現“內聖”達到超我,實現終極目標,所以中國文化能傳承幾千年,沒有斷絕,因為注重人的內在價值,讓自己成為完整的人,然後再成為更好的人,所以我們沒宗教,但是有信仰,同時忽略了自然科學發展,一飲一啄各有利弊。

如果我是主觀的存在,那麼我們自己是沒有意義的,神才有意義,那我們就讚美神吧,跪下,磕頭,五體投地,把一切獻給神,這就是宗教,很不好,宗教有迷信和想像。


盛京楊員外


答:哲學思想是對人生、世界、自然等的思考。該思想有關於希臘的自然和人的思考、中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思考、印度的對神的思考等。哲學既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也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思想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哲學思想就是指如何寬厚待人,如何培養人的自信心和如何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是人際溝通,它存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中,如朋友關係、親緣關係、分工合作關係,或競爭、壓制、相互支持關係等。

2、應該承認,哲學思想是指導新聞傳播活動的最基本的思維基礎,而新聞傳播思想是在此基礎上開始,並且摻和著許多現實,因素而形成的對新聞傳播活動最根本、最直接的指導思想。

主要哲學思想:

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

其中唯物主義思想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思想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張舒雜談生活百科


最佳答案

哲學(英語: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基礎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並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在日常用語中,哲學可被引申為個人或團體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態度。

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東亞和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而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分。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哲學所涉及的研究範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哲學是研究範疇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範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研究對象、概念和內容,哲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承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

這是百度給的定義。我以為呢!哲學有高瞻度,但卻是低密度。其承載的大多內容只能停留在學術上,走不進大眾的生活。但是低一層次的道德和人類息息相關,不可或分割。當然,哲學有無窮的魅力,是先見之明,當智商和情商拔高的未來,哲學是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普世性。


蜂回


”哲學思想”究竟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什麼叫“世界觀”?就是你睜開雙眼所看到的世界的樣子是什麼?耳朵聽到的聲音是什麼?一句話,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感知到的世界道底是什麼。

中國古代用”陰陽五行”來描述和解釋世界,也用“神”來描述和解釋世界。西方也一樣,古代西最初也是用“神”來描述和解釋世界的一切現像和結果。隨著人類活動深入,逐漸有了“物質”的概念和認識。這樣,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出現了兩種基本觀點,那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中國也存在兩種基本觀,即老子的“自然物質觀”和“陰陽玄學觀”。

總括以上,無倫你相信那一種認知觀,都是“哲學思想”,都屬於“哲學範疇”。總體上分為:“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咱中國,只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那就是”道家”的古典哲學思想。可惜的是,現代哲學思想如同現代科學技術一樣,它產生於西方,而沒先於產生手中國。

所以,觀今是“中西之爭”,而不是歷史上的“儒法”之爭了。


資料完善度低


1. 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屬於唯物主義的一種,唯物主義講的是世界的本源問題。唯物主義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中國的“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風、地、火構成的。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

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在總體上是正確的。但由於受到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猜測的成分,帶有直觀的、樸素的性質。

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屬於辯證法的一種。辯證法講的是世界怎樣組織的問題。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普遍聯繫、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最初形態,是古代原始的辯證法。它直觀地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聯繫和運動變化之中,猜測到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包含一定的辯證思想。比如古代原始的辯證法認為氣的聚散會發光,發聲,承認事物的運動和變化。

2. 主、客觀唯物主義辯證法與主、客觀唯物主義先驗論有什麼區別?

不要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範疇搞混了。

(1) 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出發可以劃分為以下哲學流派:

(2)儘管唯物主義都堅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但對物質的含義的不同界定又劃分為:

(3)考研範圍內的哲學中認識論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流派:依據認識是來源於物質還是主觀自生劃分為反映論和先驗論,

而認識本身有兩種形式即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兩者關係,片面強調其中一個方面導致了唯理論和經驗論:

3. 古代樸素唯心主義辯證法是什麼意思?

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1)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最初形態,是古代原始的辯證法。它直觀地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聯繫和運動變化之中,猜測到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包含一定的辯證思想。比如古代原始的辯證法認為氣的聚散會發光,發聲,承認事物的運動和變化。

(2)唯心辯證法承認運動、變化、發展、矛盾等,但是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諸多辯證法範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辯證法的體系。即辯證法是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的。

(3)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中的第三個歷史形態。它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 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

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就是認為世界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上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於外力的推動。關於唯心辯證法見上面解釋。

5. 形而上學的觀點與機械的觀點的區別?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兩者實際上是指的同一哲學流派。

6. 一切物質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

這句話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首先,物質是意識的源泉,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最初的物質的反應特性比如鐵生鏽、空谷回聲再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比如向日葵的向陽生長等,到最後的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後發展為人類的意識,從這個角度看,意識是源於物質世界的,我們應當堅持唯物論。也就是物質具備產生意識的那種反映特性。另外,物質是可以被反映被認識的,所以,我們應當堅持可知論。

7. 方法論和原理有什麼區別?在答題的時候二者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可以舉個例子嗎?

方法論前面已經解析過,通常我們講到一個原理,比如對立統一規律中解析了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原理,其相對應的方法論就要求我們既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又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在寫分析題的時候,什麼事件或問題對應什麼原理相當於是分析出問題,而什麼原理對應什麼方法論相當於不僅要分析問題,還要解決問題,方法論是解決問題的,比如往年的分析題,伯樂之子尋馬,按圖索驥,完全教條的按照書本寫的去找馬,我們分析可以使用現象和本質的關係原理,他只看表象,不抓本質,相應的方法論就寫要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應當採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方法論。





解答文化問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認識,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功能,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哲學思想是對人生、世界等方面的思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思想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個方面是本體,是能夠稱作存在的真理的東西。第二部分就是知識。第三個方面就是人類生活最終的目標。

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三句話來說,哲學思想是什麼?

第一,“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活一輩子到底活什麼。

第二,“不經過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也就是說不經過我自己的思考,我就這麼活下去,這種生活其實跟動物沒什麼區別。我要使我的一生有價值,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我就必須充分地開發我自己的思想。

第三,“我知道我自己的無知”。知道自己對很多方面是無知的,所以才能夠有目標地、有計劃地去求知,去求得生活的經驗和真正有意義的知識。

另一個西方著名哲學家康德,他的概括哲學的三句話,把哲學思想說得更明白:

第一句:“我能夠知道什麼?”

第二句:“我應該做什麼?”

第三句:“我還應該希望什麼?”

這三句話,康德竟用了三本書去進行論述——《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哲”就是智慧。哲學即智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