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前言:

明朝末年,西方殖民主义的浪潮已在悄然之间席卷至亚洲境内。在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以及荷兰等欧洲殖民列强便早已驾驶着巨大的航船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叩关贸易、侵扰滋事。与此同时,沙皇势力殖民扩张的矛头也不断指向东北地区,妄图在此乱世之中借机捞上一碗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羹。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中国必将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际局势,而作为一个刚刚崛起的新政权,清朝中央政府该以何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棘手的事情成为了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新“课题”。

为了让读者朋友更好地了解到明末清初时期关于我国是如何缓解以上这些严峻的国际局势及其相关历史疑问,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以当时的“中俄关系”(清政府与沙皇俄国)为例,通过对沙俄势力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首次摩擦原委的钩沉,来详实地探究一番明末清初时期“中俄关系”的演变过程。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01、沙俄势力的早期殖民扩张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得益于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Ivan Ⅲ)及其子瓦西里三世·伊万诺维奇(Vassilieff Ⅲ)的苦心经营,莫斯科大公国终于彻底摆脱了钦察汗国的控制并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国家所直接统治的疆域面积相对来说是十分有限的,东部边界也仅抵达至位于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脉。在此之后,为了能够获取更加辽阔的疆土及资源,沙皇俄国迈出了紧张而又疯狂的对外扩张步伐。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沙俄版图

16世纪中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先后被沙俄势力“囊入怀中”。

公元1581年9月,被斯特洛干诺夫家族(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Ivan Ⅳ)授权斯特洛干诺夫家族东征)起用的逃犯叶尔马克率领了一支840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越过乌拉尔山,正式向美丽的西伯利亚地区发起了挑战。前后共经历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沙俄军队以步步为营(一边推进,一边在占领区修建城堡)的战略,终于将领土边界线推进至位于太平洋西岸的鄂霍次克海岸。

历史迈入17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俄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新兴工商业力量的萌芽,使得国内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迅速加快,基于如此,沙俄势力的殖民扩张气焰也便愈加嚣张,甚至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于中国的东北地区。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02、“裴特林探险队”的“访华”

公元16世纪中叶,继葡萄牙人远跨印度洋来到广州之后,英国的探险家们也开始着手于他们远赴中国的“淘金之旅”。有鉴于此,公元1582年,沙皇伊凡四世也企图遣人打通中俄之间的贸易通道以便换取更大的利益,然最终因去世而取消了这一计划。此后不久,英国莫斯科公司的代表梅里克(Merricke)正式向沙俄提出借道鄂毕河探寻通往中国之路的请求。由于种种原因,沙俄政府并没有同意梅里克的这一请求,但梅里克此举也深深地刺激到了沙俄统治者对中国的兴趣。

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9月1日,一支以裴特林为首的12人俄国探险队在沙皇米哈伊尔(Michael)的授意下经蒙古终于抵达北京。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裴特林一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北京,但最终由于没有携带任何贡品而被明朝政府拒绝觐见万历皇帝并被迫回国。在这里附带说一点,据相关史料记载,裴特林一行临行之际还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于万历皇帝写给沙皇的信件,但由于当时沙俄国内还没人看得懂信件上的内容导致该信件直至56年以后才被人破译。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尽管裴特林一行没能见到时任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万历皇帝,但总而言之也不虚此行,一方面,沙皇统治者已通过“裴特林探险队”间接了解到了关于来自于中国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另一方面,裴特林此行也更加提升了沙俄势力染指中国的欲望,为下一步彻底打通中俄贸易关系或领土扩张计划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明朝末年,由于蒙古内乱,外加中国北部又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缘故,导致沙俄经蒙古到中国的通道被切断。于是,为了进一步寻找所谓的“新大陆”,沙俄势力转从东路来到了黑龙江一带。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03、可恶的吃人恶魔:波雅科夫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7月,垂垂老矣的明朝中央政府正沉浸于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势力斗争当中,值此之际,由波雅科夫所率领的第一支侵入中国领土的沙俄“远征队”悄然迈进了黑龙江地区。与公元1618年“访华”的“裴特林探险队”不同的是,此次侵入黑龙江地区的沙俄“远征队”人数众多(153人),且装备精良且齐全,其目的也十分明确,即向黑龙江地区的居民开发武力征收毛皮以及寻觅银、铜矿等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途径。

同年十一月,波雅科夫一行翻越了外兴安岭之后终于进入了精奇里江中游当时的中国达斡尔人的居住地,为了顺利达到目的,波雅科夫一伙利用当地居民好客的热情和对他们毫无防备的心理,到处绑架人质敲诈勒索,并疯狂地掠夺财物,最终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莫尔迪奇村,波雅科夫一伙绑架了村里的头人多西、科尔帕和多瓦利亚,并以此成功敲诈了10头牛和40筐燕麦。然而,尝到甜头之后的波雅科夫并没有就此罢手,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收下了牛和燕麦之后“远征队”还想强行进村抢劫,此举也彻底激怒了莫尔迪奇村村民,最终村民们联合起来愤怒还击,一举击退了波雅科夫一伙。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

纵观历史,地处欧洲板块的俄国自古不与中国接壤,中俄的接触便是明末清初时期沙俄殖民扩张的最终结晶。以上所述的中俄之间的首次地方武装冲突便是沙俄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尽管此次冲突还没有立即引起明清中央政府的重视(实际上是无暇顾及),但也为后来的中原统治者大规模对俄用兵反击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薛衔天:《中俄关系史话》

《清世祖实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