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的奴儿干都司在现在什么地方?

藤树先生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前期设置于东北地区的地方军政合一的机构,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等广大东北地区。明初统治者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十分重视。先后设立辽东都司及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这是明朝重视东北地区的表现。但对于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及它同所辖卫所之间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是明朝政府在东北实行管辖的象征,虽然它所辖的诸多卫所有时不必经过它而同明朝进行朝贡,但奴儿干都司在建立初期有维系东北诸卫所的意义。所以对于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背景及必要性的探讨仍有意义的。另外,奴儿干都司的设置也是明朝已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大量卫所以后,需要一个大型机构整合,以便更好地统治边疆地区。

历史背景

明朝肇建,为使国家一统,太祖朱元璋派遣军队攻打定西与应昌的元朝残余势力,从此西北与北部的边境得到安定。此后明朝积极经营东北地区。洪武四年(1371)二月,明朝在故元辽阳行省地区设置辽东卫指挥使司。洪武四年(1371)七月,辽东卫改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1375)十月,定辽都卫名称变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辽东都司的设置及下辖一些卫所的建立,使明朝的统治版图继续北扩。统治基础也渐渐稳定。辽东都司虽然建立,但元朝割据势力在东北地区仍有存在。对于割据势力的盘踞和边疆各民族,明朝分别采用征讨与招抚的方法。从而使边疆得到稳定。明朝派遣军队攻击割据势力的同时,也派遣官员到东北边疆各民族地区,招抚各民族首领。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原先的割据势力大都被消灭,各少数民族也纷纷归到明朝麾下。

明朝在军事方面的措施如下:由于“残元臣孽已尽,惟纳哈出尚拥众金山,数扰边”(方孔《全边略记》),明朝于洪武二十年(1387)派遣大军,击溃纳哈出,为经营东北打开了道路。此时,明太祖决定置辽东三万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派二千余人,到斡多里设立卫所,后因粮饷不足,退到开原。同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击退元顺帝之孙,兀良哈地区纳入明朝版图范围,并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份在兀良哈地区设立了兀良哈三卫。即――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军击元朝残部于斡难河。洪武二十八年(1395),击败女真的西阳哈,从此哈尔滨至同江的松花江南北之地成为明朝统治范围。经过明太祖对东北地区割据势力的军事征讨。至洪武末年,东北广大地区除黑龙江下游外都正式为明朝统治,为此后明朝经营黑龙江下游地区奠定基础。

永乐初年,东蒙古鬼力赤款元主坤帖木儿自称可汗,去元国号,改称鞑靼。六年(1408年),元朝后裔本雅失里为可汗。七年(1409年)四月,本雅失里举兵东犯。七月,大将丘福率军队北伐。结果因轻敌遇到埋伏,最终全军覆没。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亲征漠北获胜,解除了鞑靼对东北的威胁,为亦失哈等前往黑龙江下游开设奴儿干都司创造了条件。招谕女真等少数民族,设立奴儿干都司,是朱棣“藉女直制北虏”方针的重大措施,而朱棣亲征漠北,抑制了鞑靼东犯,东北地区迎来了较安定的局面,这就为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提供了保证。

明在招抚方面实行的措施概述如下:明朝全面招抚女真诸部,一方面设立卫所,鼓励朝贡;一方面招徕女真内迁,并设三卫两州以安置。奴儿干都司建立过程中,明朝注重使用内迁的女真人,如亦失哈、王肇舟、佟答剌哈等。亦失哈七到奴儿干地区,后三人则是奴儿干都司建立后的首任官员。另外,明朝还调动了当地女真部落的力量帮助。例如在建州地区造船时,即令兀者卫都指挥琐胜哥督宁(毕恭《辽东志》)。

在这种形势下,其他部落的人也纷纷归向明朝,如洪武十五年(1382),速哥帖木儿等归降;洪武十六年(1383),西右垂阿鲁灰派人来归降;洪武十七年(1384),忽颜哥等十五人归降。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海西兀者的西阳哈被招抚,十二月建州阿哈出亦归降。总之,招抚的结果是各女真首领络绎不绝的来朝。鉴于这种情况,明廷“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毕恭《辽东志》)。正因为女真诸部的归附和支持,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日渐稳定。并有大量的卫所开始设立。这就为奴儿干都司的开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另外,明朝国力强盛则为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明朝经过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四朝。经济水平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永乐年间,统治巩固,战乱带来的创伤也逐渐愈合,如自外地输往京师的粟米有百万石之巨。正因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基础。才有后来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经营东北方面,明成祖朱棣五次征伐漠北地区,才有亦失哈多次去奴儿干地区招抚各少数民族的种种举措。亦失哈每次去奴儿干地区,都带有大量的物资。对其地的少数民族部落进行赏赐,深得民心。

内官亦失哈五去奴儿干地区的时间,多在成祖朱棣北征前后,这就使漠北故元势力不能同东北地区其他部落联系。这就消除明成祖朱棣在征伐时东北地区部落的威胁,从而达到用东北女真部落钳制故元势力的目的。到了永乐七年(1411),明朝在东北各江流域设置卫一百多个。为方便进行管理,急需成立一个机构来进行管辖。这就是奴儿干都司要设置的背景。

奴儿干都司成立

明太祖治理东北地区时,十分重视黑龙江下游,特别是奴儿干地区。所谓“国初累加招谕”(毕恭《辽东志》)。 因割据东北地区的许多势力未被清除,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经营一直受到故元势力的阻挠。一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纳哈出被击败后。原先元朝国公老撒等在奴儿干地区盘踞,鉴于纳哈出失败,他们便派遣右丞火儿灰、副枢以剌哈、尚书答不歹等,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十月率部众三千人到南京城投降,于是明太祖派锦衣卫指挥答儿麻失里带白金和绸缎去赐给他们。次年(1390)三月,答儿麻失里完成了使命,顺利回京。答儿麻失里是明代首个到过奴儿干地区的政府官员。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遣行人邢枢,偕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烈迷部落招抚之”(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同行者还有这一年五月来朝的女真“野人”头目平住等人。在他们招抚下,“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于是在当年十一月、十二月,设建州卫于建州地区,在海西地区设兀者卫。 由于奴儿干地区距京师过于遥远,直到永乐二年(1404)初,奴儿干地区头目把剌答哈、阿剌孙、忽剌冬奴等到达。明政府遂在这年二月黑龙江口特林地区设置奴儿干卫,并任命把剌答哈等四人为指挥同知。永乐三年(1405)三月,把剌答哈再次来朝。

永乐四年(1406)二月,奴儿干头目察罕等遣人来朝。永乐七年正月,又有奴儿干地区女真人来朝。这年四月,奴儿干等地忽剌冬奴等人再次来朝,明政府又置伏里其、乞勒尼两卫及敷答河千户所,命忽剌冬奴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在这次朝见中,忽剌冬奴奏言,奴儿干地处交通关键位置,应设立一个大型机构管辖周围部落。明政府采纳其建议,决定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统属其众,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一》)1194同年六月,在都司中设经历司,以刘兴为经历。这最终标志着奴儿干都司的成立。

奴儿干都司成立后,明政府在奴儿干地区派官驻军。军官“间岁相沿领军”(毕恭《辽东志》),士兵轮番戍守,戍守的期限多为两年。驻军多时三千人,少时也有五百人。内官亦失哈与都指挥康旺等在永乐、宣德年间多次前往奴儿干地区,进行招抚。为明朝统辖黑龙江地区做出了贡献。尤其是亦失哈,他七次巡视奴儿干,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 建永宁寺,并刻石立碑,石碑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即《永宁寺记》,也称永乐碑。后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巡视奴儿干时,发现永宁寺已被毁。于是他又重新建立新永宁寺。并刻石立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为《重建永宁寺记》,又称宣德碑。这两座碑上的碑文记述了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的过程,是研究奴儿干都司的重要史料。但由于时间过长,碑文多有漫漶之处,许多地方字已不可识,这为研究带来一定压力。

关于奴儿干都司治理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的措施,多采用“因俗而治”的方法。不改变民族原有制度、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在尊重当地部落风俗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治理。但是如果部落中有人违反明朝律例,情节严重的如射杀官兵,阴谋造反等,则必须按照明朝法律处理。奴儿干都司也是明代东北疆域辖治体制中最后设立的一个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加强了明朝对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流域等地区各族的管辖,最终确定和完成了明朝在东北北部地区的疆域及辖治体制,使东北地区纳入明朝统治的范围之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和边疆稳定。


大黄扯点历史


之前热播的《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以后,将大量建文帝时代的臣子遗孤都流放到了关外的“奴儿干都司”做苦役。刚看到这段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后来发现剧中这段跟清朝所谓的“流放宁古塔”简直惊人的雷同。

然而,这段实际上完完全全就是乱编的,且不论朱棣到底有没有流放“三万靖难遗孤”,就是这流放的地点,明朝通常“流刑”的地点都是在岭南海南与西南地区,而并不是什么奴儿干都司。不过,奴儿干都司的辖域倒是与清代宁古塔重叠,而且更加广阔。



明朝时尤其是朱棣登基后,设立南北两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在西北设立七卫,而在东北设立的,则就是著名的“奴儿干都司”。简单来说,明朝时所谓的奴儿干都司就是当时在东北所设立的一个集军与行政的管理机构。

其实早在明太祖击溃元朝以后,曾经臣服于元朝的辽东诸部纷纷投诚明朝,明成祖永乐七年正式在关外设立“奴儿干都司”,在整个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与辽东半岛,设立大量卫所,而当时的奴儿干都司的治所奴儿干城,就位于黑龙江河口处。奴儿干都司是当时东北地方最高等级的军事与行政上的最高级别建制,直接受明王朝朝廷约束管辖。



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虽说没有元代的辽阳行省那么巨大,但也小不到哪里去,山海关之外,额尔古纳河以东,几乎整个黑龙江流域直到海边,包括库页岛在内全部属于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明朝时常派遣钦差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封赏恩赐当地的流官与诸部族长,而当地各部也有众多贡品进奉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称奴儿干地区为“锁钥之地”,明朝在奴儿干地区兴建造船厂,通过松花江水系由辽东向该地运送粮食,并且设立众多的水陆驿站。不过只一点,明朝在东北所设立的奴儿干都司更类似于历朝历代在边域施行的羁縻制度,管理相当松散,当地的大多数官吏也都是土著部族世袭担任,这也是后来明朝在东北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奴儿干地区历代都是北方部族的群居之地,当地的汉人数量相对来说非常少,为了巩固在奴儿干的管理,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就不断向当地迁移人口。不过奴儿干地区常年苦寒,即便是条件稍微好一些的辽东一带都很少有内地的汉民愿意前往,所以直到后来明朝移民实边的策略也没能成功。所以实际上,在明朝奴儿干都司地区是个鞭长莫及的地方,而明朝也不会把人往这儿流放,因为难以管理。

随着宣宗登基,明朝经过连年征战加上郑和下西洋等等,元气损耗不小,所以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收缩。宣宗时期,明朝裁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奴儿干都司也开始萎缩,内迁到了辽东一带,整个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的明朝力量已经开始名存实亡。明朝的奴儿干都司一直持续到明中晚期,可随着女真的不断崛起与明朝本身的衰落,奴儿干都司最终也只能走向彻底消亡。



澹奕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200千米。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失落的历史


1368年八月,明军在徐达率领下,攻占了大都。此时原来元朝的一些官员在北方和东北方盘踞不降,并且伺机南下。在北部和东北部许多少数民族部落也仍然效忠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为巩固统治,消灭割据势力,大明采用了两手,除了打之外,也开始招抚。

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去东北原来元朝的辽阳行省进行招抚。还算顺利,大明在东北先建立了辽东都司,为明朝在东北地区进行统治奠定了基础。

永乐初年,大明基本上消灭了 黑龙江西部地区的蒙古残元势力,在这里设立了兀良哈三卫,又招抚了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女真等族,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100多个卫,管辖当地女真各族。当时,兀良哈三卫隶属于大宁都司,而黑龙江下游的100多个卫又相属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统辖这些卫所,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大明对这 一地区的管理和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由此,奴儿干都司应运而生。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大明前期设置于东北一带的地方军政机构,是一个以招抚为主要职能的机构。

奴儿干都司经营管理情况

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大明将隶属于大宁都司的兀良哈三卫划归奴儿干都司统辖。

奴儿干都司的治所就设在奴儿干。奴儿干又称耦儿干、弩而哥、纳尔干,清代人称其为尼噌罕(满语为国画之意)。它位于黑龙江下游、恨古河(今亨衮河)口距黑龙江口约300余里的特林地方。这里悬崖壁立、风景秀美、形势险要,曾是元朝时的东征元帅府。永乐九年(1411年),钦差内官亦矢哈和奴儿干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领官兵1000余人,不畏艰难、跋涉万里,乘25艘大船到达特林,在这里建立了奴儿干都司。

从上表可以看出,内官亦失哈五去奴儿干地区的时间,多在成祖朱棣北征前后,这就是为了安抚东北各羁縻卫所的部落势力,孤立漠北蒙古势力。

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大明常年在这里派官驻军,其官员是每两年相沿换领新军,士兵每两年一换。 奴儿干都司驻军多时达3000人,最少也不少于500人,轮番戍守。为了更好地经略奴儿干都司,大明还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建立船厂,派官领军制造大船,并在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内修建了许多驿路,设置驿站,以保证奴儿干都司与京师及各地的联系。

亦失哈等还先后在奴儿干地方建造了永宁寺,留下了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永乐十一年,1413 年)和《重建永宁寺记》 (宣德八年,1433年),记载了奴儿干都司的建置等概况。永宁寺双碑现存于俄罗斯伯力博物馆。

奴儿干都司机构设置与管辖区域

奴儿干都司是大明在东北地区带有军事性质的最高行政机构,隶属于明朝兵部。都司是相当于省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都指挥使1人,都指挥同知2人,都指挥佥事2人,其属官有经历司经历等官。

奴儿干都司官员官俸较低,但有较高礼遇,往来京师居有“会同馆”,接待宴请由“充禄寺”备办,朝贡回归时还能得到明廷优厚的回赐,出行有驿站接送。

明廷对奴儿干都司官员实行“世官”制,即世袭制。虽然明制规定“流官不袭”,但明朝对奴儿干都司一级官员规定可以世袭,“凡都司并流官,或得世官”。对都司属下各卫所官员则皆为“世官”。大概是因为那里太苦了吧。

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因地域辽阔,其所辖的卫所机构也不断增多。

奴儿干都司下辖的卫所设在西起斡难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与图们江流域,以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奴儿干都司所辖地区人民与大明朝廷的关系

奴儿干都司境内的各族部民,必须承担纳贡、从征和戍守的义务。按照大明规定,奴儿干都司所辖部民必须定期进京朝贡。黑龙江等地女真族每年进京朝贡1次,每次朝贡名额1000人;兀良哈三卫的蒙古族每年进京朝贡2次,每次朝贡名额300人;对于黑龙江下游极偏远之地的野人女真等部族,可以不拘时日次数,任其自便进京朝贡。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朝贡的,必须补贡,否则要受到惩罚。

奴儿干都司境内的各族部民所进的贡物,主要是当地的土特产,如马匹、貂皮等各种珍贵毛皮和海东青等方物。大明每次都给朝贡者以丰厚的赏赐,其价值往往超过贡物的价值。 此外,奴儿干都司所辖部民还必须听从政府征调,闻令即从,不得违期。他们也直接承担了保卫边疆的义务。

奴儿干都司的撤销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招抚过程中设立的一个名为都司的机构。所以明廷内部对于它的存废一直争论不绝,宣德十年(1435)初,明廷决定撤回奴儿干都司诸官员,并停止其活动。虽然奴儿干都司停止活动,但它名义上所辖卫所并没有中断同明朝的朝贡关系。在明王朝衰弱之后,奴儿干都司所辖卫所各部落仍在明王朝的统治之下。

万历《大明会典》中有相关记述,“奴儿干都司,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这让人以为奴儿干都司作为一个军政机构直到万历年间还存在,实际上奴儿干都司在这时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了。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没事闲拉呱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200千米。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明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记载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的特林永宁寺的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敕修永宁寺记》,分别由汉语及蒙古文与女真文写成;另一块有汉语碑文《重建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碑被俄国劫去,今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跪射俑


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将三万多的靖难遗孤发配到了奴儿干都司,孙若微和徐滨为了拯救这些人,特别是徐滨,为了这三万靖难遗孤,他在大义和小情小爱中做出抉择的样子,也观众十分的动容。奴儿干都司以前就是大明的属地,只不过,因为那里的汉人比较少,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奴儿干都司不断发生动乱,局势逐渐恶化。

《大明风华》中的奴儿干都司,其实就是明朝在我国东北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永乐九年,朱棣在黑龙江下游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明朝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东北部,以及俄罗斯一笑部分地区。

因为东北天气寒冷,所以在这里生活很多是游牧民族,汉人在这里根本不适应。明朝初期,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稳定,朱元璋和朱棣曾多次将汉族百姓迁徙东北。但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所以汉人来到这里根本无法适应。

到了后来仍然以少数民族为主,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制只能是“以夷制夷”,在这里所有的官员,也都是由少数民族担任。所以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控非常有限,明朝中后期,大明的统治者对东北地区已经失去了管控,到了明朝中后期,所有才有了后来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女真的崛起,然后这些游牧民族一步步壮大,最后灭掉了大明。

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的管辖区域,但是,由于当地的游牧民族占了95%左右,所以大明政府才实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大明政府不仅没有辽东设立管理民政的各级官府,而且当地的官员也是由少数民族担任,且实行军管制度,这也为明朝中后期辽东局势的恶化埋下了祸根。

综上所述,明朝虽然曾经将奴儿干都司纳入了管制,但实际控制力非常弱,再加上后来明宣宗的战略收缩政策,导致明朝中后期,政府对辽东地区完全失去了掌控,这给努尔哈赤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会。


公元前


最近《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特别的火热,而在《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众人都不太了解的词汇叫“奴儿干都司”。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和当年的云南土司非常的相似,不过后来发现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么《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中所说的奴儿干都司是做什么的呢?奴儿干都司又在哪个地方的呢?在明朝历史上,这个地方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一种作为存在呢?

明成祖朱棣在坐稳皇位之后,将靖难遗孤的3万多人全部发配在了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在明成祖时期其实就是作为明朝统治黑龙江,吉林,俄罗斯以及蒙古部分区域的一个军事行政机构。

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将靖难遗孤发配到奴儿干都司呢?

当时明朝虽然说从形式上统治了东北地区,但是由于此地特别的严寒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所以此地的民族主要是以游牧民族为主。

而擅长农耕的汉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生活状态,所以当年在东北地区的汉人数量非常之少。

明成祖朱棣为了填充东北的边疆地区,也就通过各种理由往东北地区进行移民,可是无论明朝怎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后来明成祖直接将国都迁到了北京,其中这一步举措就是为了将国家中心向北移,加强对于北部的统治。

因为历代中原王朝的灭亡,大多都是来自于北蛮的入侵,所以明成祖做到天子守国门,同时也是为了向北迁移民众。

奴儿干都司的行政状态是什么呢?

当年明朝的军队将元朝统治者赶回北荒之后,在东北地区还有一些少数的游民部落。不过这些游民部落与明朝的军队相比自然不在一个等级,所以明朝军队轻轻松松也就震慑住了这些部落。

由于此地汉人稀少,根本不方便在此建立一个有效的统治管辖。对于习惯了农耕文明的汉人来说,此地属于极其荒漠地区,自然不想迁移到此处。

由于此地相对荒芜,对于明朝税收来说起不了多大的意义,若是加强管理的话只会增加国家军事和行政上的消耗。

所以当年明朝的管理政策就是让此地的人民类似自制的形式进行自我管理。后来明朝中央对此地的放权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以女真人为主的后金崛起,并且灭了明朝。

总结

综合来说奴儿干都司曾经隶属于明朝的管辖,当年明成祖朱棣活着的时候,明朝确实能够对此地形成一定的有效管辖。

不过此地的自治力量很雄厚,有很多原始部落都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只不过他们打上了明朝的标签,自称为明朝的子民。由于这些游民部落前期表现良好,所以导致明朝慢慢的放松了对于此地的管辖。

尤其是在明宣宗时期对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定的战略收缩,导致了此地的游牧民族逐渐发展壮大,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通俗的来讲奴儿干都司在明朝的时候,应该算是一种特别行政区的存在。


夏目历史君


首先,奴儿干在哪里?狭义的奴儿干卫地点在现在的黑龙江江口,古称庙街,现在是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而明朝权威的统治中心后来也设立在这里,就是奴儿干都司,治所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儿干城。

明朝永乐帝朱棣在奴儿干卫建立了实权的行政机关。是比卫所更高一等级的都司,这就是奴儿干都司

永乐九年(1411年),奴儿干都司正式开始行政管辖权。

明朝在奴儿干城有驻军,士兵每两年一换。鼎盛时驻军多时达3000人,奴儿干城就是明朝在辽东之外的东北地区的势力中心。




海学390


您好,我是逗你乐影视,很荣幸回答您这问题,一部《大明风华》,让汤唯的演技遭遇了成名以来最大的争议。

  这部古装大剧在开播之前,汤唯在预告片中的造型就遭到了“群嘲”。剧集播出后,一线电影咖汤唯“下凡”小荧屏“翻车”说法,更是不绝于耳。

  前两天,艺绽君和汤唯聊了聊拍《大明风华》的感受,她也坦承,自己欠缺电视剧的表演经验,可能会影响到观众对人物内心的感受,通过这部戏,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大明风华》改编自网络小说《六朝纪事》,以明朝传奇皇妃孙若微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从八岁入宫,历经六朝五帝的故事。

  古装戏一直是汤唯希望尝试的类型,孙若微这个历史人物的厚重感更吸引了她,“孙若微在靖难之役中失去亲人,在一群男人堆里长大,一直以来都把为父母报仇当作目的,直到遇见朱瞻基,然后进宫,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其实最后她是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她的一生也是逐渐找回自我的过程。孙若微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可谓重生一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

  汤唯眼中的孙若微不是一个有谋略和野心的女人,而是被命运推到了这一步。“好像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一个人,我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也没有什么野心和欲望,就是个普通人。对,还有孙若微是一个劳碌命,我也一样。”

  与汤唯接触,能够感受到她身上的平实。面对《大明风华》播出后的种种争议,汤唯也坦言,“我一直以来都愿意去看别人的评价,对那些客观指出我问题的评价会主动和一遍遍去看,其实我每一部戏都是这样的,可能跟我本身的性格也有关,我一直觉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演员还有很多路要走,所以每一次拍摄都有一些成长,那就很开心了。”

  这部戏让汤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她希望可以在日后的表演中去改善,有所成长。“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去演,尽我所能去做,如果有大家认为做不到的也希望能多多理解,希望有更多观众来看《大明风华》,这里还有很多很优秀的演员在里面。”

  《大明风华》中汤唯的造型也被认为令人物失色,所以一同被吐槽的还有造型大师张叔平,这位香港美术指导鼻祖因为近年来多部古装剧中光到发亮的大脑门造型,被网友戏称“张梳平”。不过,首次接演古装戏的汤唯表示,其实张叔平做出来的衣服都很好看,只是自己的长相和气质不是古典美人那种,没有把衣服穿出韵味。

  观众认识汤唯,始于《色·戒》,李安镜头下纯真青涩的王佳芝与汤唯自身的特质高度适配。

  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拍汤唯需要一些技术,因为她不是360度无死角的脸,不好拍,所以要一直找角度。不仅仅是镜头角度,角色展现上李安也是悉心指导。据报道,《色戒》拍摄118天,114天都在拍汤唯,调教、纠正她的眼神、动作、语气等。

  对汤唯来说,导演的滤镜很重要,她更需要优秀导演的精准调教。前不久上映的电影《吹哨人》,就让“汤唯是不是演技派”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汤唯至今还没有拿过一个影后,她曾坦言自己没有演技:“我真的觉得自己没什么演技,我感受到的,我就能演到,我感受不到的,我真的演不到。我没有技巧,没有捷径,我只能走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她的喜乐。”

  而《大明风华》中汤唯的表现,还与她对“跨屏”的不适应有关。自从凭《色·戒》成名以来,汤唯一直在拍电影,虽然十多年前,她也曾拍过电视剧,但对这次重返荧屏,她认为自己完全是新人的状态,“以前那个真不叫拍,就是个小屁孩,跑到那儿去(拍电视剧),完全不知道自己演啥。”

  看《大明风华》,可以感觉到与梁冠华这样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一辈子、浑身是戏的老辈演员在一起,作为女主角的汤唯存在感很弱。汤唯也说,拍这部戏让自己觉得这么多年拍过很多角色之后,才慢慢懂得什么是演戏。看到其他演员在《大明风华》中的表现,她才明白了大银幕和小荧屏的不同之处,“他们的表演让剧中人物的性格更加外化,而再看我自己,我也很用心,甚至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地在演,但观众不一定能感受到我脸上肌肉、眼神的变化。”

  汤唯表示,以前自己并不明白这些,《大明风华》拍到后期,她才逐渐适应了电视剧的拍摄。

  拍电视剧的另一个挑战是体力,汤唯坦言,自己从来没尝试过这么高强度的拍摄方式,“电视剧每天都有大量拍摄的工作,《大明风华》无论台词量,拍戏的时长、密度,表演的节奏,都是之前没试过的,天天都是几页几页地拍,而电影可能几天就拍一张纸。”

  在奠定汤唯文艺片女神地位的电影《晚秋》中,汤唯所有的台词就只有一张A4纸。而《大明风华》台词量大,汤唯在开拍前就向朱亚文请教过背台词,“他说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就要利用一切时间来背台词。所以我基本上每天一睁眼就先背台词,刷牙也背。去拍摄场地的路上、化妆的时候也一直背台词,晚上收工有时会做按摩,按的时候也背,按着按着就睡着了,醒来以后继续背。背完今天的就开始背明天的,没日没夜都在背……”

  对于拍电视剧和拍电影的差异,《大明风华》导演张挺认为完全是“两种劲儿”,电影几天拍一场戏,电视剧一天要拍十几场戏,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演员无需大动,一个眼神观众就能体会到人物内心,所以电影表演更为收敛。

  在张挺导演看来,演员是很看“开口奶”的,像汤唯以前吃的是那种三四天一场戏的“奶”,而电视剧的表演是另外一种模式,演员要重新调整表演节奏和技巧。

  拍《大明风华》时,汤唯曾反复生病,被确诊肺炎。“拍摄期间,剧组很多人都感冒了,因为摄影棚是封闭的,而且是流感,病毒就是你传给我,我传给你,我大概前前后后被传染了4次流感,扁桃体永远在发炎,也不敢喝水。那段时间每天喝抗病毒的冲剂比水还多。”一次,汤唯发着高烧躺床上在准备第二天的戏,“我顺手给医生发个微信,医生马上让我上医院看病,到地方直接被安排住院了,后来才知道我当时肺炎已经很严重,每天咳也已经不当回事儿……”

  谈到未来是否还会考虑继续拍电视剧,汤唯表示,等自己身体调整到能再次扛七八个月的拍摄强度后,还会找合适的剧本和机会。

  在汤唯身上发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如懿传》开播时,周迅因为“面露老态”的少女扮相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导演汪俊事后透露,《如懿传》的前三集是放到最后才拍摄,而剧组演员当时已经连续拍摄9个月,周迅因为过度疲惫,脸出现浮肿,“其实就是累的,在我们拍摄的9个月里,她就休息了三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沉浸在戏里,白天拍戏,晚上背词,长期睡眠时间不足,她有时候晚上回去背着剧本泡着脚就睡着了,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敬业。在坝上拍摄的时候,一天能拍十七八个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她也不吱声,我觉得她挺‘好欺负’的。”

  这两年,一些活跃在大银幕的一线演员,纷纷转战小荧屏,但脱离电影拍摄的精致和雕琢,电影咖们多多少少都显现出水土不服的症候。另一位新近在古装剧上遭遇“口碑滑铁卢”的电影咖是出演《宸汐缘》的张震。

  他在剧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面无表情或者瞪大眼睛面无表情,很多网友看过后表示,张震还是比较适合《绣春刀》,《宸汐缘》中众神敬仰爱慕的上神对他来说,即使影帝般的演技,也拯救不了。

  当然,我们依然能看到一大批在大小荧幕间从容切换的好演员,但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电影考究的镜头、画面和制作模式相比,电视剧几百场、上千场戏拍下来,演员身上的不足也必然被放大。由此看来,“电视民工”这个电视人的专属名词并非浪得虚名,作为文艺片的女神男神,在下场拍电视剧之前,真的要想清楚,“下凡”会不会让自己下到坑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