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

拜孟


清朝的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时,大清朝还有12位铁帽子王,他们是朝廷重臣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肃亲王善耆、恭亲王傅伟,以及有一定职务和享受俸禄的礼亲王世铎、承顺郡王讷勒赫、豫亲王懋林、睿亲王魁斌、庄亲王载功、郑亲王昭煦、克勤郡王宴森、怡亲王毓麒。在清朝危亡之际,铁帽子王们做过一番抵抗,但终究是徒劳的,抵挡不住历史的大潮。

当时的形势是革命党人在武昌首先起义后,革命风起云涌,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南方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黎元洪当选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并组织了数路北伐军进行北伐。而清廷已无人无兵可用,不得不请出被贬回家的北洋军首领袁世凯。

在请袁世凯出山这件事上,清朝的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起了很大作用,并把自己的总理让给了袁世凯做。在革命的大潮面前,袁世凯也不是傻子,甘心为清朝卖命,他一面命令自己的得力干将冯国璋、段祺瑞等向革命党人占据的省份进攻,一面筹划着和南方和谈,并和孙中山商议,如果让他做总统,他就会逼清朝退位,实现中国的统一。孙中山深明大义,不愿中国再陷于战火中,同意了袁世凯的想法。由此,南北联合的局面已经形成,清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清朝岌岌可危的时候,铁帽子王们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铁帽子王中,重量级的人物是庆亲王奕劻和醇亲王载沣。上文说过庆亲王奕劻支持袁世凯,并接受了袁世凯的贿赂,堪称清朝的掘墓人,也被溥仪恨了一辈子。而摄政王、醇亲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溥仪的父亲,他原本是排斥袁世凯的,就是他把袁世凯赶回了家。但袁世凯重新出山后,反把载沣赶下台,由皇太后隆裕垂帘听政。

肃亲王善耆、恭亲王傅伟则是强硬派,他们和载涛、载洵、载泽、良弼、铁良等皇族组成宗社党,决心对抗革命党的北伐,保卫大清江山。但一个爆炸事件吓破了他们的胆,那就是宗社党成员、禁卫军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了。于是,这些人怕死了,纷纷卷起金银财宝逃跑了。后来,肃亲王善耆、恭亲王傅伟贼心不死,继续从事清朝的复辟活动,善耆还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日本人,她就是女汉奸川岛芳子。

其他的铁帽子王中,礼亲王世铎、承顺郡王讷勒赫、豫亲王懋林、睿亲王魁斌、庄亲王载功在朝廷说话没有分量,郑亲王昭煦、克勤郡王宴森、怡亲王毓麒年龄只有十几岁,就更指望不上了。

这边,袁世凯对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隆裕威逼利诱,说给清廷优惠待遇,否则皇室恐有灭顶之灾。同时,袁世凯让段祺瑞等将领上书给皇太后隆裕,并威胁要带兵到北京来。孤立无援的皇太后隆裕胆战心惊,哭泣着同意清朝退位。

在皇太后隆裕最后召集亲王们商议时,只有醇亲王载沣等人前来,还有姗姗来迟的庆亲王奕劻,其他的铁帽子王都不见踪影了。大厦将顷,树倒猢狲散,统治中国276年的清朝就这样结束了。


澜石记


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王爵享有更优的待遇和特权,其特点是隔代不降爵,岁银一万两,可获赐铁帽子王府。

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中,有八位是功封(立有战功),可配飨太庙。分别如下: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剩余的四位铁帽子王是在清朝中后期恩封(和平时期立有大功),分别如下:

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溥仪退位时(1912年),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早已名存实亡。在宣统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当年,最有权势的醇亲王载沣辞职,仅有两位反对退位。

溥仪退位时,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情况如下:

礼恪亲王:爱新觉罗·世铎

第一代礼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他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清帝逊位时,礼亲王已传至第十二任,即代善的九世孙世铎。

世铎,正红旗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袭礼亲王爵位。世铎是清末后党的主要成员,1901年被罢去军机大臣,后主管宗人府,1911年任弼德院顾问。

这时的世铎一直抱病在床,早已不管皇室事务。清帝逊位两年后,世铎因病去世,其爵位又世袭了两代三人,分别是其子诚厚、诚堃和孙子毓鋆(诚厚之子)。

睿敬亲王:爱新觉罗·魁斌

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和硕睿亲王。由于多尔衮无后,第二代睿亲王由其养子多尔博(豫亲王多铎五子)承袭。

清帝逊位时,睿亲王已传至第十二任,即睿敬亲王魁斌。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承袭爵位,时任管宴大臣,后任资政院议员,于民国四年(1915年)病逝。

清末时的魁斌没有什么实权,末代睿亲王是其子中铨。

豫亲王:爱新觉罗·懋林

第一代豫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豫亲王。清末时的豫亲王是多铎的八世孙懋林,他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承袭睿亲王位。

清帝逊位时,懋林才二十岁,在清室既无实权又没有什么影响力。在民国二年(1913年),懋林病逝,其子端镇为末代豫亲王。

肃忠亲王:爱新觉罗·善耆

第一代肃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为肃亲王。清末时的肃亲王是豪格的十世孙善耆,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承袭爵位。

善耆历任乾清门统领、民政大臣、理藩大臣,赞成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善耆等人成立君主立宪维持会,反对议和与清帝逊位,主张罢黜袁世凯。

革命党暗杀活动此起彼伏,善耆一党各自逃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清帝逊位后,善耆逃亡并多次组织复辟活动未果,于1922年抑郁而终,其子宪章袭爵。

庄恭亲王:爱新觉罗·载功

第一代庄亲王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他在顺治八年(1651年)被封为和硕承泽亲王。清末时的庄亲王已传至第五代,即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禄五世孙载功。

载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承袭庄亲王爵位,任镶黄旗蒙古都统。在清帝逊位之时,载功退避三舍,没有什么政治意图,于1916年病逝,后其子袭爵。

郑亲王:爱新觉罗·照煦

第一代郑亲王是努尔哈赤侄子、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他在崇德元年因军功被封为和硕郑亲王。清末时的郑亲王末代亲王照煦,他两岁时袭爵。

清帝逊位时,照煦才十二岁,没有参与清末的政治活动。

克勤郡王:爱新觉罗·晏森

第一代克勤郡王是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岳讬,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被因战功被追封为克勤郡王。最后一任克勤郡王是晏森,他14岁时承袭爵位。

两年后,清帝逊位,当时晏森16岁,还没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顺承郡王:爱新觉罗·讷勒赫

第一代顺承郡王是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次子勒克德浑,他在顺治五年因战功被封为顺承郡王。清末时顺承郡王传至第十五代,即质郡王讷勒赫。

讷勒赫于光绪七年(1881年)承袭顺承郡王,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清帝逊位时讷勒赫31岁,任正白旗都统,未参与政事。五年后病逝,侄子袭爵。

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

第一代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的异母弟胤祥,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雍正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八年后病逝,配享太庙。

清末时的怡亲王是胤祥七世孙毓麒,他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承袭爵位,时年才两岁。清帝逊位时,毓麒才12岁。1948年,毓麒病逝,终年48岁。

恭贤亲王:爱新觉罗·溥伟

第一代恭亲王是道光第六子、咸丰异母弟奕䜣,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恭亲王。第二任恭亲王是奕䜣之孙溥伟,他在1898年承袭王爵,时年十八岁。

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伟、善耆和良弼反对袁世凯复出与清帝逊位,阻止南北和谈。清朝灭亡后,溥伟里通外国,意欲恢复清室统治,并极力发起满蒙独立运动。

1936年,溥伟在饥寒交迫中猝逝,时年56岁,其子毓嶦承袭爵位。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

第一代醇亲王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异母弟奕譞,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醇郡王。末代醇亲王是奕譞第五子、光绪异母弟、溥仪生父载沣。

载沣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末代)醇亲王。溥仪即位后,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武昌起义后,载沣辞职回家,不问政事,次年溥仪退位。

载沣看清形势后急流勇退,没有阻止清帝逊位进程。1951年,载沣风寒病逝。

庆贞亲王:爱新觉罗·载振

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第十七子、嘉庆同母弟永璘,他在嘉庆五年(1800年)被封为庆郡王。清末时的庆亲王是永璘之孙奕劻,他在光绪二十年被封庆亲王。

宣统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复出后,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次年,奕劻支持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五年后病逝。

奕劻之子载振于民国六年承袭爵位,1947年病逝天津,时年71岁。

综上,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中,仅有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极力反对清帝逊位,并里通外国企图恢复清室统治,但历史潮流不可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野史也是史


铁帽子王应该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过一代就降爵一级,不能代代相传。

但是铁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袭罔替,并且即便是后代袭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个人之罪,该爵位是不会被废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袭爵。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的爵位制度并不是特别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借着给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确了铁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计封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前八个是功封,后四个是恩封。

功封的八个亲王和郡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在努尔哈赤长在褚英被赐死后,代善成为努尔哈赤默认的首选继承人。

但是由于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硕托,再加之代善与父亲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后被努尔哈赤废除了储君之位。

在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立皇八子皇太极即位,因有拥戴之功,在皇太极称帝之后便晋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不过由于代善贵为长兄,皇太极后期对他非常压制,代善只能长期赋闲在家。

皇太极死后,豪格与与多尔衮争帝位,最后在代善的主持下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为清朝和平完成政权交接立下了悍马公里。

顺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后,他的儿子满达海被改封为和硕巽亲王,后来传到代善的孙子杰书手中时又变成了和硕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其后人礼亲王封号。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共15人袭爵,3人被夺爵。

清亡时,当时的礼亲王叫世铎,担任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对时局没啥大影响,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亲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舒尔哈齐因谋反被努尔哈赤处死,但济尔哈朗没有受到牵连)。

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他与多尔衮共同被称为“叔王”,顺治十二年去世。其后人曾该封为”和硕简亲王,乾隆年间四十三年恢复郑亲王封号。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人袭爵,其中5人被夺爵。清朝最后一位郑亲王叫昭煦,这时一个纯粹的败家子,他对于大清的贡献一点都没有,反而还将家产挥霍一空后去盗挖自家祖坟,真是奇葩至极。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称帝后晋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与侄子豪格争帝位,最后同意拥立福临即位。

清兵入关后,他的成为从“叔父摄政王”一路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乃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出猎时死于喀剌城,死后追封清成宗。由于多尔衮无子,清廷就将多尔衮弟弟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袭爵。

不过多尔衮死后不久就被清算,多尔博也被废爵归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继续让多尔博后人袭爵。

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袭爵。清廷灭亡时,当时的睿亲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没有实权,只挂着个镶白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对局势没啥影响。

和硕豫亲王:多铎

多铎是努尔哈赤十五子,也是多尔衮同胞幼弟,皇太极称帝后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南下,灭南明弘光政权。顺治六年多铎因天花病逝,在多尔衮死后,他的后人被降封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封号,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人袭爵,其中2人被夺爵。清朝灭亡时,当时的豫亲王是懋林,对时局没啥影响。

和硕肃亲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在父亲皇太极称帝后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后因与多尔衮争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夺爵,死于狱中。顺治八年福临亲政后为长兄昭雪,恢复豪格肃亲王封号。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人袭爵。

清朝灭亡时,当时的肃亲王是善耆,他是宗社党骨干成员,曾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清亡后他逃至旅顺,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日本侵华时臭名昭著的汉奸川岛芳子就是她的女儿。

(善耆)

和硕庄亲王:硕塞

硕塞皇太极五子,最初的封号是和硕承泽亲王,死后其后人被改封为庄亲王。但是庄亲王爵位只在硕塞后人中传递了一代人,硕塞长子博果铎袭爵,但是博果铎死后,由于膝下无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禄过继袭爵。

不过虽然博果铎无子,但他还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让自己的兄弟袭爵。有人说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后庄亲王爵位被收归到康熙皇帝一脉。

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人袭爵,其中2人被夺爵。清亡时,当时的庄亲王是载功,对时局无影响。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皇太极称帝后被封为成亲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

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皇太极追封其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人袭爵,其中3人被夺爵。

清亡时,当时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对政局无影响。在清亡后他迅速把家底败光,甚至当起了人力车夫。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努尔哈赤曾孙,代善之孙,善第三子萨哈璘之子。他一生屡建战功,追封颖亲王。顺治五年改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人袭爵,其中3人被夺爵。

清亡时,当时在位的顺承郡王是讷勒赫,任正白旗满洲都统,对时局无影响。

除了上述这八位功封铁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绪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亲王,分别是:

和硕怡亲王:胤祥

和硕恭亲王:奕訢

和硕醇亲王:奕譞

和硕庆亲王:奕劻

在这四位恩封铁帽子王中,怡亲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间)获封的,传到清末时,当时的怡亲王毓麒已经没有什么权势了。

而当时的恭亲王溥伟、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由于封爵交晚,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其中恭亲王溥伟与肃亲王善耆都是总社党员,反对南北议和,拒绝清帝退位,清亡后也都与日本人勾结,从事了许多卖国行为。

(溥伟)

载沣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正担任摄政王,最初时他也是反对与南方议和,后来由于指挥不动新军,被迫辞去了摄政王一职。

清亡后,载沣先是迁居天津闭门不出,九一八事变后他曾短暂前往东北,但在拒绝日本人劝降后返回关内。

1949年1月,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北平和平解放,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载沣病故。

(载沣)

至于庆亲王奕劻,作为最晚一个获封铁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够保住自己家产就行。

清亡后奕劻迁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奕劻)


千佛山车神


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有8个是宗室近支的开国功臣,有4个是后来添加的,其中雍正添了一个,慈禧添了仨。

但不管是老的铁帽子王,还是后来新加的。到了晚清时,都歇菜了。八旗子弟整体堕落,这些小王爷们也不例外。

当然,溥仪要退位时,这些小王爷都是坚决反对的。当然要反对啊,皇帝退位后,他们头顶的王爷的帽子就丢了。

可是,反对归反对。也只能是口头上而已。论实力,这些纨绔子弟早就没了他们祖宗的那点能耐。

众所周知,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凯。而袁世凯之所以逼迫清帝退位,是与南方的革命党早就暗度陈仓,达成了共识:袁世凯结束满清,开启共和,大家就推举袁世凯做第一任大总统。

革命党为什么要假借袁世凯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整个天下,只有袁世凯拥有这个实力。袁世凯的实力,就是他手中紧握的六镇北洋兵。

这些北洋兵,是袁世凯用德式的方法训练而成的,配备的装备也先进,战斗力很强。

在清廷八旗兵、绿营兵都已变成废物的情况下,袁世凯的这六镇北洋兵,是唯一能打的。

但尽管如此,清廷的小王爷们还是不同意溥仪退位。

于是,袁世凯就使用了一点手段。他让心腹大将段祺瑞牵头,联合正在武昌前线镇压革命军的那些将领们,发了一个声明,告诉清廷:如果皇帝不退位,将士们就难以管束了,随时面临兵变的危险。

这是明目张胆的威胁。

顺便,革命党也推波助澜,派出了刺客,专门刺杀那些阻止清帝退位的老顽固。有人出门就被炸弹炸死了。

大家知道,那些清廷的小王爷们过惯了富贵日子,贪生怕死,胆小如鼠,前有段祺瑞的恫吓,后来又有革命党暗杀的恐吓。他们就屈服了,不敢再反对溥仪退位。

而在此之前,袁世凯早就说服了隆裕太后同意再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于是,溥仪因此顺利退位。


趣谈国史


礼亲王世铎:


1911年,礼亲王世铎已经被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廷“少壮派”赶到弼德院当顾问去了,对醇亲王一系一肚子意见,什么都没说,他说了也不算,就这么看着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统帝退位。

郑亲王昭煦:

自从郑亲王端华和胞弟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后,郑亲王一系虽然“铁帽子”没有丢,但是已经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亲王,除了领亲王俸禄什么差使也没有。

1911年时,第十代郑亲王昭煦只有11岁,他能有什么意见?他就算有意见,又有谁会听他的呢?

睿亲王魁斌:


睿亲王这一系承袭的是多尔衮的血脉,大家也都知道多尔衮和顺治帝的关系,所以多尔衮死后他儿子(多铎之子过继)就被革除了睿亲王爵位,降为贝勒。

之后睿亲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帝觉得多尔衮毕竟有大功于清朝,于是就恢复了多尔衮这一支睿亲王的爵位,依旧是世袭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亲王这一系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关系不亲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了睿亲王世职,睿亲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担任礼仪性质的职务。

比如魁斌在光绪二年袭爵后一直担任什么管宴大臣、镶白旗都统这样的职务,后来干脆做了资政院议员,睿亲王这一系本来和皇室主脉仁宣系就不亲密,辛亥时更不可能找睿亲王来商量,睿亲王也就是听从旨意的份儿。

豫亲王懋林:

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在顺治帝亲政后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世职。

所以豫亲王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亲密,豫亲王懋林于1892年才袭爵,基本上和睿亲王魁斌、郑亲王昭煦一样,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爷,除了王爷俸禄以外,没有什么实际职务。自然,溥仪退位这件事情上,豫亲王懋林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肃亲王善耆:


肃亲王和睿亲王、豫亲王不一样,是皇太极长子豪格血脉,而且豪格又被多尔衮整的“自尽”,所以肃亲王这一支很受皇室重视。

肃亲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壮派”一支,而且也比较开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伟、铁良等人还组织了“宗社党”,属于满清强硬派。在隆裕太后召开宗室会议上,善耆也极力表示要和同盟会战斗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1912年2月,善耆带着子女离开京师,发誓要恢复“清朝”。

庄亲王载功:

庄亲王这一系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血脉,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庄亲王博果铎无嫡子为借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

从此,庄亲王这一支就从皇太极第五子血脉传承变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脉传承。庄亲王这一系在雍正、乾隆两朝都非常显赫。

1900年庚子国变时,慈禧重用几个载字辈皇亲,其中就有庄亲王载勋,慈禧还任命他为九门提督,主管京师治安,但是他却非常信服义和团,极端排外,结果八国联军事变后,列强把载勋列为“祸首”,一定要惩办,慈禧只能让载勋自尽。

庄亲王爵位也由载勋弟弟载功继承,因为庄亲王这一脉和义和团牵涉太深,又是列强点名要杀的“祸首”,所以庄亲王载功在1900—1911这最后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他也毫无发言权。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的血脉。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称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亲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女儿。

1910年的时候,十四岁的晏森承袭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计他有什么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会有人听他的。

顺承郡王讷勒赫:


顺郡王传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血脉。

1911年时顺郡王是讷勒赫,讷勒赫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禁烟大臣、镶黄旗都统这些闲职,并不是清廷“少壮派”核心,虽然比之前几个“空桶子”王爷要强,但是强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估计也是“随大流”,顺便说一句,顺郡王王府是现在全国政协办公地点。

怡亲王毓麒:


(左六·怡亲王毓麒)

怡亲王就不说了,实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爷”胤祥的血脉。

可能是因为胤祥实在太显赫了,乾隆帝继位后比较忌惮怡亲王这一支,所以很快就借着收拾康熙帝废太子长子弘晳的机会,把弘晓也捎带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晓的俸禄,还让他担任乾清门侍卫。就这样,怡亲王这一支在乾隆帝时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丰时期,第六任怡亲王载垣深得咸丰帝信任,最后竟然成了顾命大臣,可倒霉催的遇到了辛酉政变,被慈禧赐死了。

到了1900年,怡亲王溥静又跟着端郡王、庄亲王等勋贵支持义和团,结果事后被革爵。怡亲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岁的毓麒头上。

1911年毓麒才13岁,宣统帝退位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见重要吗?

恭亲王溥伟:


恭亲王溥伟当时和肃亲王善耆一样,是宗室里的强硬派,但是悲剧的是从载沣开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备着溥伟,所以溥伟虽然是恭亲王,但是没有什么实权。他虽然极力反对宣统帝退位的决定,但没有任何作用。

不过1911年后,溥伟和善耆一样,成了一心想复辟清朝的“强硬派”。

溥伟最好玩的事情是张勋复辟时,溥伟根本不管张勋手握重兵,而且才复辟了清朝,居然公开责怪张勋一个“直隶总督”居然敢不和他这个铁帽子王商量就仓促复辟,擅断国事,结果直接被张勋扇了两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溥伟很长一段时间被日本人当做了溥仪的备胎,日本人在鼓动溥仪逃去关外时经常拿溥伟吓唬他,说溥仪要是不去关外,他们就拥立溥伟

庆亲王奕劻:


庆王一脉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脉,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才奖赏庆亲王奕劻听话,而授予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的殊荣。

在1911年的时候,庆亲王奕劻正和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斗的不可开交,在庆亲王奕劻看来,只要能打击到载沣,哪怕是拖着整个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庆亲王奕劻强烈要求袁世凯复出主持大局,并且要求隆裕太后赶走载沣。

如果不是庆亲王奕劻有宁愿便宜袁世凯,也不愿意载沣兄弟得势的心态,袁世凯还没那么容易出山。

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庆亲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凯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统帝复辟。

醇亲王载沣:


载沣这个人,很复杂,他的生平经历我就不介绍了,在1911年的时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凯斗争中输得干干净净,被迫“归政太后”,辞掉了摄政王的职务。所以,在宣统帝退位与否的问题上,就算他持反对意见,也不好意思明说了。

以上就是宣统帝退位时清朝铁帽子王们的反应。


兰台


在慈禧去世之后的第3年,懦弱无能腐败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灭。在溥仪退位前,革命党在南方不断的取得胜利。

清朝派遣袁世凯奉命镇压革命党,不过袁世凯早已和革命党的领导人士沟通好,并且达成了协议,若是他能够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话,革命党就推举袁世凯做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自然想要自己当一次老大,于是就答应了这样的一个请求。后来袁世凯巧妙的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迫了溥仪皇帝退位。

那么在溥仪皇帝退位的时候,清朝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又是什么样呢?

清朝的铁帽子王更像是明朝时期的藩王,就是他们的位置也可以像皇帝一样一代一代往向下传,只不过他们没有皇帝那么有权力罢了,但是他们也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清朝时期一般都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皇族才有机会坐上王爷。只有做出极其特殊贡献的人才,有机会被册封为铁帽子王,毕竟铁帽子王可是一个世代传承的铁饭碗。

所以在溥仪退位的时候,铁帽子王的后人自然就不乐意了,毕竟谁想将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给丢掉啊?但是无奈这些铁帽子根本没有能力反抗袁世凯,所以即便他们内心不答应也是没办法。

清朝末年的时候满清皇族一直致力于个人的享受,所以八旗子弟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每日纵情于声乐或鸟虫。

清朝政府所直属的八旗军由于自上而下的体制特别的腐败战斗力更是弱的不值一提。当时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的时候,即便这些铁帽子王爷还有八旗子弟内心有1万个不愿意,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反抗。

在袁世凯刚开始提出想法的时候,满清皇室有一些之人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后来都遭到了暗杀。这些满清子弟又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人,他们何必要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呢?

袁世凯在逼迫溥仪退位的时候,明确表示现在镇压在前线的清朝军队已经承受不住压力了,若是在持续打仗下去,可能会让军队发生变动,其实就是在变相的恐吓这些满清皇族们。

关于皇帝退位好几个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遭到杀害,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没有了过多的想法。而袁世凯当时是一个聪明人,对于这些铁帽子王爷也都许下了一定的承诺。

比如说可以让他们在新政府中担任一定的官职,并且享受一定的俸禄。而这些前清王爷在权衡之下也就自然接受了袁世凯的和平改变,其实也是迫于无奈之举。

这些铁帽子王爷自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一个个的能耐和他们的祖先相比确实差了点。因此在清朝灭亡之后,大多都是靠变卖家当维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过再多的家当也撑不了多久,于是有些王爷慢慢的饿死街头。有的也另则出路,比如清朝有个铁帽子王爷“克勤郡王”就曾到街头拉人力车。


夏目历史君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

从魏晋时期起,中国的世袭制度又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罔替。

简单来说,如果是普通罔替,不仅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代,爵位就会被降低一级。而世袭罔替就不用被降爵。在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就是铁帽子王。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12位,他们除了享受隔代不降爵的特权,得到的俸禄也更加丰厚。但清末的12位铁帽子王,大部分对当时的局势都没有任何影响,所以溥仪退位时,自然也就不用考虑这12位铁帽子王的态度了。

清朝的12位铁帽子王中,八位是功封,也就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被赐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还有四位是恩封,他们是在清中后期因为某些贡献而受封的。


先来说说八位功封的铁帽子王吧。

1.和硕礼亲王:世铎

清朝灭亡时,礼亲王是世铎,担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但对时局没啥影响。

2.和硕郑亲王:昭喣

昭喣是清朝最后一位郑亲王,也是当时一个很纯粹的败家子,此人对清朝没啥贡献,对于国家大事更是没有话语权。

最奇葩的是,清朝灭亡后,这个人将家产挥霍一空后,竟然打起了自家祖坟的注意。

3.和硕睿亲王:魁斌

溥仪退位时,睿亲王是魁斌,但这个人没有实权,只是挂了镶白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对于当时的局势也没有什么影响。

4.和硕肃亲王:善耆


善耆是清朝最后一位肃亲王,他的态度倒是很明确,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清朝灭亡后,善耆逃往旅顺,之后,善耆还发起了两次蒙满独立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

日军侵华时,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女汉奸叫川岛芳子,她是善耆的第14个女儿。

5.和硕庄亲王:载功

6.和硕豫亲王:懋林

7.多罗克勤郡王:晏森

8.多罗顺承郡王:讷勒赫

这四位亲王、郡王,对时局都没啥影响。

再说说四位恩封的铁帽子王吧。

9.和硕怡亲王:毓麒

怡亲王的爵位是清雍正时期获封的,而传到毓麒时,怡亲王已经没什么权势了。

10.和硕恭亲王:溥伟


溥伟和前文提到的善耆一样,都是宗社党的成员,所谓宗社党,就是反对清帝退位、反对南北议和,企图保存满清统治的组织。

所以溥伟也是反对溥仪退位的。

11.和硕庆亲王:奕劻

12.和硕醇亲王:载沣

由于庆亲王的封爵时间较晚,载沣是溥仪的父亲,所以在清末,这两人的地位很高,辛亥革命后,他们也都支持溥仪退位。


金兔历史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俗称,清朝300年历史,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那么这12位铁帽子王在晚清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1、清朝王爵制度

自刘邦之后,异姓不能封王便成了各个王朝的铁律,清朝同样如此,只有爱新觉罗子孙才能封王爵(蒙古诸王除外)。

清朝最高王爵为和硕亲王,第二等王爵为多罗郡王,第三等为贝勒,第四等为贝子。

不像以前王朝,皇子出生几个月就会被封王,清朝对爵位的授予非常严格。亲王爵位只有作出重大贡献的皇子才会被授予,而做出重大贡献的爱新觉罗其他子孙最高被封为多罗郡王。其他的爱新觉罗子孙多为贝勒或者贝子,有很多人并没有爵位。

另外是否世袭罔替关系到王爵的含金量,何谓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一脉只要不绝嗣,就会有一个人承袭王爵,如果不是世袭罔替,那么亲王的儿子只能继承郡王爵位,郡王的儿子只能继承贝勒的爵位,以此类推,爵位越来越低,直至没有爵位。

2、清朝的铁帽子王

清朝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开国功臣,另外4位是在清朝几百年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恩封的。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把皇位让给了皇太极,后来也拥立顺治登基;

郑亲王:济尔哈朗,唯一一个非皇帝直系的亲王,正蓝旗旗主,顺治登基时和多尔衮一起摄政;

睿亲王: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对清朝功劳甚大,虽然中间经历了曲折,但是最终被封为铁帽子王还是实至名归;

豫亲王:多铎,多尔衮的胞弟,立下赫赫战功;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和多尔衮争皇位,便宜了顺治,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

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的五子,消灭李自成和南明政权。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孙子,战功赫赫好;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的孙子,屡建战功。

所以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其中6位是亲王,2位是郡王,而代善一脉占了3个,算是没有抢到皇位的补偿吧。

另外四个铁帽子王分别是:

怡亲王:胤祥,即十三爷,帮助雍正夺嫡成功,雍正继位之后便被封为铁帽子王;

恭亲王:奕訢,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从8位顾命大臣手中夺回了大权,所以被慈禧封为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同样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但是只是被封为亲王,并不是铁帽子王,但是他儿子载湉成为光绪皇帝后,他晋封为铁帽子王;

庆亲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贪官,操办慈禧60大寿有功,被封为亲王,慈禧去世后,载沣执政,为了拉拢他封为铁帽子王。

整体来看,后面4位铁帽子王的质量远远不如清初八大王,特别是最后面的三位,均是因为慈禧被封为亲王,而且处于清朝末年,恭亲王和醇亲王的王爵只传了2代,庆亲王更是只传了奕劻一人,清朝便灭亡了。

3、清朝灭亡时12位铁帽子王的情况

1912年,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在这个时间点前后,有影响力的铁帽子王只有四位,分别是:
醇亲王载沣,时任摄政王,溥仪的亲生父亲,清朝实际统治者;

庆亲王奕劻,时任领班军机大臣;

恭亲王溥伟,时任正红旗满洲都统等,手握军权;

肃亲王善耆,时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等,是满清重臣。

其他的铁帽子王要不就是政治话语权太低,要不就是无职无权。

那么这四位铁帽子王对宣统退位有什么看法呢?

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极力反对退位,甚至想要重现大清荣光。清朝灭亡之后,两人都选择和日本人合作,在东北搞满族独立运动,溥仪担任日伪满洲国皇帝也是溥伟在其中穿针引线;肃亲王善耆作为理藩大臣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可以看看退位诏书,理藩大臣那一栏签字是空白)。

醇亲王载沣

,溥仪的亲生父亲,清朝实际统治者,辛亥革命之后,在袁世凯等一众人等的逼迫下,同意宣统皇帝退位。虽然本人能力不咋样,但是还是有着民族大义的,当初德国大使在北京被杀,他前往德国向徳皇道歉,拒绝给徳皇下跪,清朝灭亡后他多次拒绝日本人的招揽,后来还痛斥儿子溥仪做日本人的走狗。

庆亲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贪官,危害程度远超和珅,对于他来说,只要银子到手了,管他清朝灭亡与否。他在做领班军机大臣时,公然卖官鬻爵,将清朝一步步推向深渊,所以他死后,溥仪给的谥号是“谬、丑、幽、厉”等恶谥,让其家人自己选一个,足见溥仪对他的厌恶。

清朝末年,泥沙俱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已经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了。


荣耀历史


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颁布逊位诏书,标志着大清王朝正式结束,也标志着两千年封建史结束。


当时的大清12位铁帽子王爷,(仅仅是爵位,有些并无实权,而且有的年纪很小,并不能有什么意见可以发表)主要成年的有权利的王爷:有主战派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消极避世派醇亲王载沣,和平逊位派庆亲王奕劻(主和派)。

主战派:以恭亲王嫡孙溥伟为代表。

公元1880生于恭亲王府,18岁时即公元1898年继承王位。说到清末的这么多皇子黄孙中,这个溥伟绝对是比年仅三岁的溥仪更适合做皇帝的,当时也是候选人,可是慈禧最后一次的选择依旧是错误的。

溥伟这个王爷还是名副其实的,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而且办事干练,颇有当年清朝先祖的一丝丝味道。当时的溥伟在京城与良弼、铁良等人成立宗社党,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军队与革命军决战。

当朝廷就退位讨论时,溥伟曾要求领兵再战一次,但是遭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反对,无奈而退。1912年,溥仪颁发《退位诏书》后,溥伟大怒,叫嚷道:“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不过溥伟也是识时务之人,大势已去,黯然离开了北京。

肃亲王善耆:

溥仪退位后,善耆把自己所有农田、森林、金矿、牧场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后招募了大量土匪,进行军事训练,计划在辽宁组织一支军队,联合蒙古贵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队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后建立一个“包括内外蒙古、满洲三省和华北为一体”的大王国,请溥仪即位。(无疾而终因为日本人反对)


消极避世派:醇亲王载沣


载沣,溥仪的亲爹。当溥仪继位以后也是父凭子贵,当上了摄政王。不过载沣的能力显然不够,而且为人谨慎,行事颇为低调。当辛亥革命发生以后,已经预感到大清时日无多的载沣也主动退出了权力的舞台,一边养老去了。当然作为大清王朝最后的实际统治者,溥仪退位他也是同意的,一种无奈的同意。

和平逊位派:庆亲王奕劻



这个王爷呢,就是一手推动溥仪退位的主力,也是当时清朝权力最大的王爷。可惜了,权力有时候大了祸害也大(仅限于针对清朝江山)。没本事,还特别爱财(受了袁世凯200万劝溥仪退位),没能力,却又世袭了王位。(但是死后也是比较惨的,据说尸体都臭了,而且溥仪只给出了谥号只有“谬、丑、幽、厉、密等五个最贬低的谥号让其家人选择)

276年的国祚也随着王爷们各自的选择一同流进历史的长河,“铁帽子王”的发展历程也就大概是大清王朝的兴衰史了。铁帽子”随着大清王朝的落幕,也变成了“泥帽子”,终被历史的淘沙大浪冲刷而尽。没有假如,没有奇迹,六岁的溥仪成为了末代皇帝。



历史中简堂言史君


首先我们要知道“铁帽子王”的正式称谓为“大清世袭罔替亲王”,不是官衔,是一种特殊的爵位,意为世袭罔替,永远不降级。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随努尔哈赤起兵,立下战功的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硕塞、岳托、勒克德浑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后期因功勋卓著才被册封。铁帽子王权力大小,要视担任的官职而定,所以有的铁帽子王的后代,只是世袭了“铁帽子王”头衔和俸禄,而实际任职官位并不高,顶多只是一个衣食无忧的王爷,所以在皇帝退位这种大事上,他们不一定有发言权。

溥仪退位时,十二个“铁帽子王”分别是:

醇亲王载沣:光绪之弟,溥仪生父。溥仪继位后成为监国摄政王,是大清王最后的实际统治者,最终同意退位。

庆亲王奕劻:历任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大臣,辛亥革命后让出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给袁世凯,转任弼德院总裁。

奕劻收了袁世凯两百万银元的巨资贿赂,力主溥仪退位。

奕劻死后尸体都臭了,溥仪就是不降谥号,后多方说和,溥仪才给出“谬、丑、幽、厉”四个字,让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无奈只好求取摄政王载沣,溥仪极不情愿地赐了个“密”字,奕劻家里人还想讨个好听点的谥号,但溥仪表示:爱要不要!

肃亲王善耆:历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务川岛芳子就是他的女儿。

溥仪退位后,善耆把自己所有农田、森林、金矿、牧场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后招募了大量土匪,进行军事训练,计划在辽宁组织一支军队,联合蒙古贵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队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后建立一个“包括内外蒙古、满洲三省和华北为一体”的大王国,请溥仪即位。

小日本认为这个计划不靠谱,否决了他的计划,并且不许他轻举妄动。最终善耆在穷困潦倒,深感复辟无望之下,郁郁而终。

恭亲王溥伟:奕訢之孙,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

溥伟坚持君主政权,坚决反对共和制度,组织成立宗社党,企图暗杀袁世凯。溥仪退位后,溥伟先避居京郊戒台寺,后转移到青岛,打算勾结日本人,意图在东北发起满门独立运动,最终溥伟是贫困潦倒,可怜巴巴的病死在了大连新华旅社,时年56岁。

礼亲王世铎:代善九世孙,曾任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顾问大臣。世铎胆小、见识浅薄,曾问外国是否也下雪被传为笑谈。

郑亲王昭煦:溥仪退位时年仅十二岁,加上郑亲王端华、肃顺都在祺祥政变中获罪被杀,郑亲王世系早被边缘化,根本无人理睬。

溥仪退位后,他为了挥霍就开始变卖古玩字画、文物珠宝、各种房产和田地,直至将祖宗陵寝周围的古树、将陵寝内的石料、木材一类东西等都卖得一干二净,最后竟盗卖郑王坟内文物。

承顺郡王讷勒赫:曾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正白旗满洲都统、禁烟大臣。

他同昭煦一样也是著名败家子,他死后,他的儿子文葵为了维持开支,将顺承郡王府以75000块现大洋,卖给了张作霖,后来张作霖入主北京,奉军的总司令部就设在顺承郡王府内。

睿亲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镶白旗满洲都统、资政院议员。

豫亲王懋林: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清朝灭亡后变卖祖宅。

庄亲王载功:曾任镶黄旗蒙古都统。因其兄载勋鼓动义和团捕杀洋人,最后被赐自尽,自此庄亲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仪退位时年仅16岁,之后变卖祖产,一度沦落到当车夫。

怡亲王毓麒:溥仪退位时年仅十二岁,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豫亲王端镇:溥仪退位时年仅三岁,小屁孩一个。

综上:十二个铁帽子王分为四类,奕劻坚决支持退位;善耆、溥伟坚决反对退位;载沣大局为重无力回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如同空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