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2月11日,資陽市直機關工委從45個直屬機關黨組織中選派112名青年黨員,組建市直機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與社區幹部群眾一同開展宣傳教育、勸導聚集、出入管控、走訪摸排等疫情防控工作。


一、“報恩”志願者楊佰君

雁北社區北園小區居民楊佰君阿姨今年61歲,每天中午自願到崗亭替換志願者回家吃飯,提醒亮卡、測量溫度、勸返非本小區人員,楊阿姨工作起來遊刃有餘。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問起過來幫忙的初衷,楊阿姨動情地說:“我味精廠下崗後在藥店打工,現在一天只上半天班,中午早點吃完飯就過來幫下忙。我家裡有一個31歲的殘疾兒子,生活比較困難,雁北社區居委會對我們一家一直非常關心照顧,現在國家有困難,我來是報恩的!能當社區的志願者我感到非常光榮!希望疫情能早點過去,大家早點恢復到正常生活,社區幹部和志願者們也不用起早貪黑這麼辛苦了!”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志願者楊佰君和黨員突擊隊隊員王蘇儀在黨旗下合影


二、我是社區螺絲釘——劉傳季

雁北社區57歲居民劉傳季,糖酒公司下崗職工,疫情開始前是社區的保潔員,疫情開始後,他化身社區網格員、修理工、消殺員,天天奔忙在各個點位。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早上剛過八點,劉傳季的身影就出現在了雁北社區居委會,“劉大哥,來啦!麻煩組織一下籤到,然後帶到志願者去綠房子報到哈!”忙得不可開交的社區幹部趕緊喊住劉大哥,安排了早上的工作。

“要的!”劉大哥利索地拿出簽到本,組織陸續到達的黨員突擊隊員、包聯單位志願者、社區民警、信息員簽到,把新調配的志願者帶到綠房子交待好工作後,劉傳季又趕回社區,到庫房拿出消毒粉,配製了一桶10公斤的消毒液,做好社區消殺準備工作。

雁北社區男同志少,社區主任魯彬帶領身材瘦小的劉傳季組成消毒小組,揹著20多斤的消毒噴霧器每天走遍轄區33個小區,全部噴灑一遍需要將近3個小時,噴霧器只有一個,需要沿途灌裝十多次,連續奮戰多日,兩個人的上衣和褲子都留下了許多消毒液腐蝕的焦黃痕跡。

消殺工作結束,劉傳季又馬不停蹄趕往社區領新任務,為東延線安置房四區、五區懸掛防疫宣傳橫幅。帶上工具,騎上電瓶車,不到十分鐘,劉傳季就出現在了安置小區門口,到熱心居民家借到梯子後,劉傳季身手矯健地掛上標語,小區志願者一邊給他打下手,一邊說:“對了的,我們這裡沒得物管,有些人意識不強,多虧了你們來勸說、宣傳,現在出門的人少得多了!”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夜幕降臨,志願者陸續離崗去吃飯,而劉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飛快地吃完晚飯,戴上志願者袖章回到負責的點位當起了網格員。“朱師傅,回來了啊,出去超了十分鐘哦,現在病毒兇,要少在外面待哦!”“王大嫂,最近外面不安全,不要把小孫孫帶出來了,快回去了!”劉大哥彷彿不知疲倦一樣,像一顆社區的螺絲釘,釘牢疫情期間居民的安全感。


三、最美的陪伴——夫妻志願者守護城中村

2月14日,西方傳統的情人節,雁城的大街小巷冷冷清清,行人寥寥,沒有了往年的玫瑰花香和車水馬龍,倒春寒的氣息瀰漫在城市上空,陣陣寒風彷彿隨時會帶來一場雨。

蓮花街道辦東延線二段安置房和城中村交界的丁字路口,設有相鄰的兩個點位,負責城北社區城中村點位的是一對居民志願者夫妻,今天是他們相攜守護城北七社八社的第八天。

丈夫甘國棟,49歲,在西藏從事汽車修理工作22年,因身體原因去年年底回到資陽,妻子吳忠群,47歲,是城北八社的社員代表,一直在家帶孩子,是個熱心人。在妻子的帶動下,甘大哥自願到社區報名加入志願者,辦理出入卡、登記出入時間、勸返外小區群眾,夫妻倆當起了城中村的“門衛”。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蓮花街道辦事處派人將七社八社通往金山花園和水塔的幾條小巷子全部封住,有效減少了人員流動,夫妻倆為了方便及時勸阻抄近道的群眾,將點位搬到了靠近馬路的口子,拉起了警戒線。“小妹妹,你都下來拿了兩次快遞了哦,還是記不到戴口罩!病毒有很多傳播途徑,不戴口罩不曉得哪個時候就中招哈!”吳忠群媽媽式慈愛又嚴厲的語氣讓小姑娘很不好意思,第三次來拿快遞的時候,小姑娘乖乖戴上了口罩,還主動給吳阿姨打了招呼。

中午到了,夫妻倆的兒子提著保溫桶出來送飯,看見鏡頭,小夥子很不好意思,“哎呀,我煮的飯不好看,不要拍哈!”。吳忠群笑著說,“娃兒還是可以!每天給我們兩個煮飯送飯,表揚一下!”。小夥子靦腆地撓撓頭,走到父母中間,留下了這張特殊的“不露臉”的全家福。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下午,出入的居民漸漸變少,馬路口的風越來越大,看到妻子凍得微微發抖,甘大哥轉身走進巷子,把車倒到點位旁邊,為妻子擋風。過了一陣,甘大哥又起身給妻子按摩肩膀,“這是我們家領導噠嘛,天天這麼辛苦,要把保障工作做好。”看到買菜回來的居民臉上的笑意,甘大哥不好意思的解釋到。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夫妻倆帶著紅帽子的身影,從清晨到日落,一直堅守在城中村的門口,像兩尊門神,將病毒隔離在擁擠的城中村外,將安心帶給城中村的每位居民。

同心護衛雁城,堅守靜待花開。


四、安置房三“寶”——居民志願者雎素芳、肖玉蘭、唐國雲

蓮花街道辦東延線安置房四區、五區地處三個社區交匯處,沒有物管,情況十分特殊,2月12日一大早,雁北社區緊急將兩名黨員突擊隊員派往該點位。

小區沒有大門,垃圾庫旁擺放了一個臨時點位,“魯主任!這是我寫的我們6個單元的基本信息,你們看一下!”一位大姐叫住社區主任,拿出自己的小本子,每一頁都寫好了一個單元的戶主姓名,按樓層和左右排好。

大姐姓雎,代收小區各戶水電費,擅長斷公道,居民大事小事擱不平的事都得麻煩雎大姐。眼看其他小區都在安排發出入證的事,拿不到證沒法去菜市場和超市,居民急了,都找上雎大姐。“昨天街道辦劉書記、雁北社區肖主任跟到就把出入證給我們送過來了,組織填資料、辦卡,今天又派了志願者來,這下對了!”雎大姐感激地說。

沒有現成的居民信息,雎大姐拿著本子念,兩名黨員突擊隊員一邊記一邊編門牌號一邊給住戶辦證,這個小夥是王家的租戶,那個妹兒是張家的女,朱二哥要辦綠色工作卡,每戶居民的信息,雎大姐掌握得清清楚楚。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雎大姐給黨員突擊隊員講小區的基本情況

臨近中午,辦證的人慢慢少了,突擊隊員的家在西門,回家吃飯需要的時間較長,“沒得事!我們也是志願者,除了我還有肖大姐、唐大哥,我們來守到!”雎大姐拉過兩位老朋友,利索地安排好中午的排班。

連續幾天,雎大姐、肖大姐、唐大哥總是在黨員突擊隊員做入戶調查和離崗吃飯前準時出現在小區門口,雎大姐負責看出入人員是哪家的,肖大姐沙啞的大嗓門專門“招呼”個別不聽招呼硬要往外頭跑的,唐大哥也閒不住,一會默默釘好被風吹翻的宣傳橫幅,一會整理各種登記資料,志願者小團隊配合得很有默契。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15日,大風突襲,氣溫驟降,雁北社區送來了帳篷和圍布,“這下我們也有個‘辦公室’了!”雎大姐對這個搭在垃圾庫旁的臨時點位很滿意,還邀請城北村的夫妻志願者過來“合署辦公”。

“每天看新聞裡面的疫情報道,我們都揪心得很,大家聽國家的,講規矩、少出門,配合得越好,這個病才能早點好,大家才能早點好好生活、好好工作。”這是三位志願者最常給居民說的。

社區戰“疫”衛士——一名黨員突擊隊員眼中的平凡戰“疫”志願者

突擊隊員劉支強、志願者雎素芳、突擊隊員蘭婷、志願者肖玉蘭、志願者唐國雲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安置房小區三位平均年齡64歲的居民志願者,關鍵時刻不計得失、挺身而出,是社會的“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