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战疫情!


近日,来自日本各界捐赠物资上的古诗词引发中国网友热议。其中,让不少人眼眶一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捐赠语,是一首先秦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原文如下: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如下:

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战袍。

君王征师作战,

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衫衣。

君王征师作战,

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裳衣。

君王征师作战,

修整我们的甲与兵,

与君共赴国殇。

《无衣》表现了先秦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战歌。

先秦时期的秦国,自秦德公在公元前678年,把都城迁址雍城开始,先后有20位国君在雍城执政,建都时间长达327年。秦在雍城建都的三个世纪里,政权更加巩固完善,领地得到很大的发展,秦人的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为统一六国走向大秦帝国积蓄了更多的力量。

而让人感动、昂然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无衣》就出自秦哀公时期。

秦哀公三十一年,伍子胥与军事家孙武率领吴国军队,会同唐、蔡两国军队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大败,大臣申包胥逃到秦国,在秦都雍城向秦哀公请求出兵救楚。而此时的秦哀公感觉没有力量去拯救楚国的危难,迟迟不肯答应。申包胥看秦哀公不肯出兵,就站在秦宫庭院,恸哭七昼夜,终于感动秦哀公。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亡国呢?遂同意出兵解救楚国之危。

秦哀公三十二年,大将子蒲、子虎率战车500辆出战楚国,大败吴国军队,楚昭王得以回国复位。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典故“秦庭之哭”。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在出发前,秦哀公给将士们加油鼓劲,为之赋《无衣》。

实事上,在公元前578年麻隧之战后,秦国自感国力不强,已经无力干预他国事务。所以,在申包胥哭求之初,秦哀公犹豫不决。当他决定出兵救楚之时,已经类似于“全村的龙把最硬的鳞送给你”的勇气。

秦哀公在位36年,病逝后葬于雍城车里北。而他的父亲,秦景公在公元前537年病逝后葬于雍城丘里南。2000多年后,秦景公之墓在凤翔县南指挥镇被发现挖掘,就是现在称的“秦公一号大墓”。

时至今日,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领邦“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举动让众多国人感动。

在感动之余,应当看到,无数名医护人员、干警、党员、士兵、志愿者正全力奔跑,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下到一线,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与疫魔抗争,只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正如《无衣》当中的最后一句: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尽管诗句的本意并非这样,但放在今朝,用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就出现不一样的意义。

现在的凤翔,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无数的初心和使命担当,让群众心怀坦然,淡定从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在县城、在乡村,在小区、在村组,主动加入疫情防控战斗的人们不计其数,父子兵、母子兵、全家同上阵……他们,犹如春天盛开的花朵格外芬芳。

有困难,我们一起扛。“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才能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坚强后盾,才能让我们战无不胜。

①秦雍城史略 曹建宁著

②雍秦文化 杨曙明著

③重修凤翔县志 2014年版


文|信传 王永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