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喜劇人》中,金霏明明私下都戴眼鏡,為何登臺演出卻摘掉了眼鏡?有什麼說法嗎?

門前的知否


相聲演員戴不戴眼鏡還真不是什麼傳統,完全看個人習慣。解放前相聲演員確實沒有戴眼鏡的,因為那時候近視眼鏡貴,沒幾個人帶得起,說相聲的大部分都是撂地賣藝,收入比要飯的多不到哪裡去,所以解放前老先生不戴眼鏡,那是因為窮,跟職業操守無關。

另外還有一點,眼鏡其實也是可以作為相聲道具的,現代相聲裡面就有一些角色有“扶一下眼鏡”這類動作,表現人物心理。但傳統相聲表演裡面,演員模仿的角色基本都是底層老百姓,很少涉及到達官貴人和知識分子,解放前底層老百姓是不可能戴眼鏡的,所以相聲表演中,基本不需要用眼鏡做道具。

所以老派的相聲演員,尤其是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這些民國生人,基本都不會戴眼鏡上臺表演,像馬三立老爺子,除了晚年有時候臨時上臺說一段小單口,不會取下眼鏡之外,基本都是不戴眼鏡的。但也有戴眼鏡形象深入人心的相聲演員,比如唐傑忠、大兵、笑林等,他們其實舞臺形象跟眼鏡結合的很好,不戴觀眾反而不習慣,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還有一部分堅持不戴眼鏡的演員認為,相聲表演有使相的需要,尤其是《學聾啞》這類純粹靠肢體語言的段子,演員的表情是非常重要的表演細節,假如戴著眼鏡會影響表情的發揮,另外演員還得顧忌眼鏡別掉臺上,很多誇張表情動作也不能使,所以這時候眼鏡會是一種累贅。

估計金菲就是個人習慣使然,另外觀眾習慣了他不戴眼鏡的形象,所以他上臺表演會摘掉眼鏡。另外金菲表演的時候表情比較豐富,肢體動作也多,戴著眼鏡確實也很影響發揮。

所以說這個還是跟個人習慣有關,也沒有哪個社團和相聲師傅會禁止徒弟戴眼鏡上臺表演,覺得這是不尊重觀眾之類,德雲社也有不少演員戴著眼鏡表演的,比如曹鶴陽,當然也有高度近視但堅持不戴眼鏡的,比如高峰。

而金菲的搭檔陳曦,因為家族遺傳從小牙齒就不好,年紀輕輕就換了全口假牙,也沒見他為了迴歸真實形象,把假牙取了上臺,那樣說話都不利索,就更不尊重觀眾了。

綜上,相聲演員只要形象端正,表演賣力氣就是尊重觀眾,不需要通過戴不戴眼鏡來表達對衣食父母的感激。


鹹魚茶館


這個沒有說法,全憑個人喜好,舞臺上沒有明確規定說不可以戴眼鏡。金霏私底下戴眼鏡,登臺演出卻摘掉眼鏡,說明他害羞,不想顯得特別突出,也不想讓別人注意到他。

私底下戴眼鏡,別人不會說什麼,這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在舞臺上就不一樣了,觀眾那麼多,黑壓壓的一片人!舞臺上金霏加上搭檔,也不過才兩個人。

舞臺那麼顯眼的地方,還有燈光照著,搭檔都不戴眼鏡,金霏一個人戴他也不好意思啊!那樣顯得多麼的出眾啊,觀眾一眼就能注意到他。

還有我覺得不僅是因為害羞,還有一些尊重的成分在裡面,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對這個舞臺的尊重,讓別人更加清晰的看到他臉部表情、眼神的變化。

如果戴上眼鏡,臉部表情就會差很多,別人看不清,而且眼睛戴久了會有沉重感,不便於發揮出真實的實力。

金霏當相聲演員已經很多年了,而這個上臺摘掉眼鏡的習慣也一直延續著,一部分是害羞不想引起注意,一部分是對舞臺的尊重,一部分是習慣使然。

無論那一種,都說明金霏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在什麼場合怎麼做才是最好的。


梅子說娛


第一是尊重傳統,師父在教的時候就告訴過相聲演員站臺上只要是與你表演無關的都不要帶上臺去。另外作為一名演員,相聲是一部情景喜劇。所以如果你想在舞臺上模仿乞丐,你有一條大金項鍊和一隻小手錶。不合適。所以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相聲演員通常穿外套,所以服裝上沒有其他裝飾,所以這些只能出現在一些細節中。

比如項鍊,這些絕對是不允許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相聲中,眼鏡在一開始是很少見的,並非所有的人都買得起。因此,當時眼鏡也是奢侈品,所以不能戴。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人們覺得眼鏡逐漸流行起來。

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眼鏡掉在舞臺上怎麼辦?所以,眼鏡會成為一個事故的潛在危險仍未消除。因此,隨著越來越受歡迎的藝術的發展,它一直髮展到現在。許多傳統相聲人士,或許多新人總是穿著大褂,比如德雲社。他們總是按照原始的傳統習俗。

即使他們近視,他們在舞臺上也不戴眼鏡。慢慢地你會發現,只要它不與節目內容衝突,也不影響他,你就可以接受它。例如,我們的唐老,他戴著眼鏡,但他的眼鏡是裝飾品,沒有鏡片。事實上,如果使用得當。眼鏡也可以作為一個包袱,但是沒有戴眼鏡的謝金和金霏更有可能表示對相聲規則的尊重,對相聲的一種敬畏和致敬。




娛樂曲藝


相聲是一門藝術,相聲演員也是一個演員,所謂臺上無大小,說白了就是在臺上在扮演,形象要與內容相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