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從這首詩的後面兩句可以判斷,李白發此感慨的時候,肯定是不在房間裡,他應該是在院子裡。如果他不在屋裡的話,那麼那個“床”就應該不是用來“睡覺”的。

因此,我個人認為,“床前明月光”一句當中的那個“床”,並非我們現在通常意義上的那個用於睡覺的東西,在中國古代,睡覺的地方要麼是“炕(一般老百姓)”要麼是“榻(比較高檔)”,要麼是“席(好像南方適用)”。

所以會有“老婆孩子熱炕頭”,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還有“席地而臥(以地為席)”。

李白那個年代,被稱作“床”的東西,我贊同應該全稱為“胡床”的東西,大約就是現在的那個“馬紮”,當然,馬紮也有大小之分,也會分高中低檔或者帶不帶靠背。

當然,這是對“床”的幾個解釋之一,還有一個解釋是同“窗”,還有解釋為“井欄”的,似乎都有一點道理,但我個人認為,李白絕不會是在屋裡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呢!李白人家是個有“情調”的人。況且躺在床上既不利於看見“地上霜”更不利於“舉頭望明月”,至於躺在床上“思故鄉”,應該是“閉眼思故鄉”。

合理的想象,李白說的那個“床前明月光”,應該說的是坐在院子裡的馬紮上,眼前明晃晃白花花的月光,竟讓人懷疑是深秋時節曠野地裡結的一層白花花的“霜”。這樣的場景,應該有一種“寂靜,清冷”的感覺,說明當時的夜色已經很深了,明月照到大地上儘管是“明亮的”,但更是“清冷”的。

也只有在這種寂靜的,甚至是“死寂”的清冷環境下,人的思緒才會變得很“孤寂”,變得很“傷感”,變得很“脆弱”,這樣的夜晚,需要的是一種溫暖,一種從自己故鄉的小屋散發出的暖色的油燈的燈光帶來的有溫度的光明和有感情的色彩。

所以,當李白一抬頭看到那一輪明月的時候,對於溫暖,溫情,溫度的渴求就變成了“低頭思故鄉”。不知道李白是否也會覺得兩眼溼潤呢?

李白是一個很豪放的人,但是他的豪放大體上都是在豪飲之後,所謂的“李白斗酒詩百篇”,而他自己也追求的是“斗酒十千恣歡謔”以及“會須一飲三百杯”乃至“與爾同銷萬古愁”。

同時,李白還是一個既想盡辦法讓自己處在“獨在異鄉成異客”的境界當中又常常有思鄉情結的矛盾體。也許他的浪跡天涯,就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思鄉的條件吧!(這似乎是餘秋雨的觀點,我也只是記個大概,覺得有點道理)

但是這首《靜夜思》卻正如這首詩的名字一樣,是李白的“詩百篇”當中很少的以“思”為內容的詩詞,正因為少,才越發顯得“珍貴”。


步武堂


小時候對這首詩的描寫總是很好奇,很難理解。後來我在新疆生活了好多年,記得有一次在連隊房子的地上撒了水,在地裡忙完我就回團部了。過了幾天的一個晚上我從地裡澆完水,因為太晚了就在連隊房子裡住下了。當時太困就睡了,半夜裡不知怎麼醒了,一輪月光從窗子裡照進來,地上一層白白的霜,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發光,我把燈打開一看原來是地上泛出來的鹼。

從上面的經歷我明白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我的理解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不是在大西北有鹽鹼地的地方?———詩人在塞外遊玩大西北的美景,晚上住在塞外小鎮,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才有感而寫出這樣的名句。



玉墨1968


睡蒙了唄。睡蒙了一睜眼,看什麼都邪乎。我曾經半夜醒來,看見床邊站著一個紅衣女鬼衝我笑了笑,轉眼間就不見了。

有一次看見一個頭插在天花板裡的小女孩,然後她又慢慢從上往下笑嘻嘻地鑽到了樓下。

還有一次我一睜眼看見窗外有個小男孩在那玩,一瞬間又不見了。要知道我可是住四樓。

對了還有,我在醫院值班,半夜睡覺的時候,經常在半睡半醒間跟剛剛死的人交談。

睡蒙了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玉狐仙傳


李白作為文人當時非當落魄,以乞討過日子,晚上以木板當床睡在廟門邊,看看現狀,就想在老家不愁吃穿的日子,於是有感而發呤詩一首用木炭寫在廟門邊的牆上,後來他朋友救濟他並當上了縣令的書記員,他才把那詩收到自已的詩集裡。


靈魂有處安放


大概,李白也不知道,千年後,他這首詩,會被後人拿來如此討論吧!不知道你們怎麼想,我說一下我的想法吧!

這首李白的《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很小就會背了,是經典中的經典,無論什麼時候讀,都有畫面感,和淡淡的憂傷,很貼切的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感覺像是無事的人做了無用的事。

這首詩如果直接翻譯過來,大意是:”我站在床邊,看見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難道詩中的霜,就真的是地上結了一層霜嗎,不好意思,這個理解能力可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詩人來說,用比喻難道不是很常見的事,再說,古人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地是泥土的,也不會像現在的水泥地,如此平整,當月光從窗口灑落在地上,一層白色的月光,看起來難道不是像霜一樣嗎?

也有可能床是通假字,李白詩中的“床”不是我們理解的通俗意義的床,比如“井”等,對此,不想多加談論,這麼多回答,早有人說了許多遍了!

討論這個問題有意義嗎?嗯,我不知道,李白估計也不知道,後人會來如此討論,他可能只是一時的感慨,看見月亮思念起家鄉,寫了這首靜夜詩,過去已千年的事,誰又說的清呢!

這些都不重要,不同的人讀這首詩會有不同的心情與感悟,我們能體會到詩的純淨與優美,藉此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這對我來說,便足以!








阿餘味


先回答問題:床前的地上霜,不一定是在室內,也就是說,當時的床,不一定非要放在室內,也可以放在室外的。所以,床前是有可能看到霜的。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明白中國傳統的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床的樣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思

李白這首詩中的“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五種結論,分別是:

一、井欄說。

二、井臺說。

三、現代床鋪說。

四、通假“窗”字。

五、胡床說,即現在常說的小型坐具:馬紮。


以上五種說法,網上可查到詳細資料,此處不再贅述。持某說者,或引經據典,或因事說理,各有各的依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終究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


我在這裡給大家提供一件物證,而且是實證:五代北齊時期楊子華所作繪畫《校書圖》的宋代摹本。一幅繪畫作品,距離李白所處時代不遠,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如下圖:

在這幅畫中,有兩件重要傢俱:

其一,是圖畫正中央的大床。

其二,右側一組人物中,坐著的那位長鬍子老頭兒,他屁股底下坐著的那件小型傢俱,是胡床,也叫馬紮。

至此,在一幅畫中同時畫出了“床”和“胡床”這兩件傢俱,如此直觀,如此形象,自不必多言。


先仔細看看這張大床: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的床,就是這樣的大型傢俱,就是這樣霸氣穩定的造型。

從這樣的造型可以看出,古人自然有古人的氣魄,這可不單純是拿來睡覺的,這分明是另一個時空好不好。

現代人的床,也不單是用來睡覺的,在床上打遊戲、吃東西,做些其他的活動也是常有的。

古代的床,那功能就更多了,有此畫為證,尤其是唐宋時期,床的造型決定了其功能絕不會侷限於睡覺。這不,本來畫的內容是校勘圖書,多嚴肅的事情啊,可是這哪裡像在進行嚴肅的文化事業,分明是在吃喝玩樂大聚會,玩耍是主要內容,好像校勘那只是隨手的事兒,玩夠了,隨手校幾個字幾句話而已,你可以說他們不認真,但也可能,對他們來說校書本身就是小菜一碟兒。

看看床上的各種器物:隱几、古琴、投壺、果盤、多足硯等等,這不就是直接在床上轟趴的節奏嘛,校勘圖書也好,吟詩作畫也罷,吃喝玩樂也不耽誤,彈琴投壺的活動也可以同時進行啊,這都畫著呢。

在這張床上,所有的活動完全不受拘束,抬頭看看月,低頭瞧瞧腳丫子,即便探下頭去看看床底下,又算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嗎?


數一數畫中這張床上坐多少人?四個,四個人可以同時坐在床上開展活動,讓我看,再坐上兩個人也完全不是問題。


這樣的床,可以在室內,也可以放在室外,如果在室外,床上的人看到霜或看到霧,也很正常。放在室外也有圖為證,比如《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孝經圖》中就有兩幅。看圖:

這是其中一幅。畫中的床,就放在室外,而且在水邊,松樹下,這有什麼問題嗎?古人的日常就是這樣的。看到霜,只是日常小意思而已。至於畫的什麼內容,自己搜搜看。


注意,《校書圖》和《孝經圖》這兩幅畫,圍繞著床一圈的,不少人呢。


回來再看看《校書圖》中圍繞著這張床的人,可以這麼說,其他所有不坐在這張床上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算是圍繞著床的?所以,李白詩中那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又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呢?這樣的床放在室外,想怎麼繞怎麼繞,想繞幾圈繞幾圈,是不是?如果床在室外,別說騎著竹馬繞,就是騎著真馬都能繞,完全沒問題,畫的左邊不是真的有兩匹馬嗎?


即便到現在,這種形制的大床其實也並沒消失,還能在生活中見到,傳世的有,新制作的也有。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就有一張和這種形制大床的合影照片,還有他的學生田家青一起,這張照片在田家青先生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書中,網上也有圖片,自己搜來看。一些喜歡研究古代傢俱的朋友,也早就製作出了這種傳統的大床,不過只在小範圍內玩耍,大眾不常見到罷了。

關於這種中國傳統大床,若有時間,我會再寫一篇文章進行更詳細的圖文介紹。


下面是《校書圖》的另一個局部,長鬍子老頭身下坐的就是胡床。這個造型就是現在常見常用的馬紮,一模一樣,實在沒必要多說。


有這兩件東西在同一幅作品中,其他關於井欄、井臺、通假等等的爭論,我認為已經沒必要了,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不如多讀書讀畫,所以,對李白這首詩中的關於“床”的討論,可以休矣。

3000多的回答,都累了,先歇會兒吧。

不要迷信哥,哥也就是瞎瞎說……


書殿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人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流傳了幹百年,它的原意是這樣的:在深秋的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詩人李白坐在床邊,看見床前的明月姑娘脫了個精光,明月姑娘的肌膚象霜一樣白,詩人抬頭望著明月姑娘,然後低下頭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妻子。

這首詩充分的表達了詩人在他鄉嫖娼時的矛盾心情。



湖北恩施的


李白的《夜靜思》自然是在夜深人靜時的思鄉情懷之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全詩言簡意賅,瀟灑飄逸,且朗朗上口,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為絕世精品而傳承千百年,為世人推崇,聞名中外。

有人不知是不懂詩,還是故作矜持文雅,賣弄哲理之酸氣,竟戲言此詩很矛盾。如果是在床前,屋內地面上怎麼可能有霜?

是蔫非蔫?

又有人說,李白所指之床是馬紮類胡床,是窗的通假字,是指井上圍欄或者根本就不是指現代意義的床等等。

也有說詩仙可能潦倒到住的破屋爛房,月光可以自然射入。

說來說去,還是根本不瞭解詩人,或者不熟悉詩仙的詩情畫意。

咱們首先說床,春秋既有之,三國劉備託孤亦有記載。南方人室外乘涼有竹床和躺椅等。所以,床前之床是明確無誤的。

其次講床前的月光。所述竹床可在室外納涼,這樣也可以符合詩情畫意了。

最後,我們再重新瞭解詩人的歷史風貌、借題借酒發揮和眾多作品的豪邁風格,如“飛下直流三千尺…”等,是否也會有”天作被,地當床”的誇張比擬呢?


用戶7649085980082


我是文星洲,我來回答。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

李白歷來廣為傳誦流傳的五言絕句《靜夜思》四句詩,也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

李白寫《靜夜思》的時候,年僅26歲,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具體地點是揚州的一家旅舍。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裡的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呢?

其實,此詩中的“床”字,可能不僅僅是我們現在休息睡覺的床,而是有很多爭論和爭議,主要的觀點有五種:

一是指井臺。

二是指井欄,古代井欄又叫銀床。

三是“床”是“窗”的通假字。

四是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

五是為胡床,一種坐具。

我認為這首詩大概率描寫的是室外的景象,無論是井臺和床前都非常貼切。

作者旅途孤寂,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月自古就是代表思念,九月十五的秋月是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因此,地上霜正是秋月灑落的月光,恍惚之間,月光照地,恍疑霜白,更好的烘托了作者迷離恍惚的思鄉之愁。


文星洲


絕對的大病句,床前明月光?應該是窗前明月光,你要到窗邊才看到明月,地上霜,有明月哪裡來霜哦!就好比林暗草驚風一樣,順口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