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提起明星,新一代青年總能如數家珍,而說起當年為新中國奮鬥的科學家,他們不過知道鄧稼先、錢學森等課本上的人物。

然而,在課本之外,還有很多將一生獻給國家的元勳,他們的名字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中國放衛星的任新民,便是其中一位。

“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一、自小立志,科技救國

1915年,任新民出生在安徽的一個殷實之家。祖父是樸實的農民,父親是教師出生,後來一度管理當地教育事業,也是不小的官位。受父親影響,任新民自小對知識頗有渴望。

14歲那年,他考上宣稱第四中學。就讀中學期間,北伐軍戰亂,作為學生,任新民歲不曾參與戰爭,卻閱讀了許多革命書籍。從那時開始,他便知道,要救國,須革命,更須科技。

隨後,他加入青年團,參與了幾次暴動。只不過,那時的守舊勢力太強,一群有志青年又怎麼可能成功?

“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1934年,他考入中央大學,幾年之後,進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那時,全面抗戰已經拉開,中國地大地上遍佈炮火。

任新民心中清楚,上戰場,雖有個頭卻無武力,自己可能是個拖累。於是,他選擇了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研究炮火。

在當時,論兵力人數,我國絲毫不亞於日軍,但是在武器彈藥上,卻是望塵莫及。一味靠進口,不僅無法保證足量供給,更會多出一筆鉅額費用。何況,長途運送武器,亦會多出許多風險。

“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1940年,任新民一方面擔任兵工廠技術員,一方面擔任大學講師,為國家培養後備人才。他的研究,以黑火藥替代無煙火藥,最終在中緬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隨後,任新民被送往美國深造。這次留學,也為他後來的研究打下基礎。

二、家人去世,開始搞火箭

新中國前夕,任新民已經是布法羅大學的講師,有名有利,生活愜意。

但正如巴斯德所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縱然在國外,任新民有更好的研究設備,有更高的福利待遇,但他始終心繫祖國。回國之後,他成了南京科學研究室的研究員,開始研究“火箭”。

當時的中國,歷經多年戰亂,一窮二白,工業尚未真正起步,談汽車都是一種奢侈,而任新民要做的,卻是研究“火箭”。

“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從這時候開始,任新民的一生都撲在了火箭上。即便是父親、兒子接連去世,他只能強忍悲傷,繼續埋頭苦幹。

可是,造火箭哪裡那麼容易?

首先遇到的難題便是,研製火箭發動機。不管是材料還是工藝,當時的中國都缺乏太多關鍵技術。沒有他國的幫助,以任新民為首的科學家們,只能一次次嘗試。

“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有時候,測試發動機性能之時,他們滿懷希望地嘗試,卻等來失敗。五十來歲的任新民,在大漠中,沒日沒夜地尋找發動機殘骸。只有如此,任新民才能分析失敗原因,下一次才能離成功更近。

當東方紅一號直衝雲霄之時,任新民知道,他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了。

三、一生,只幹了一件事

東方紅成功之後,任新民並沒有休息,他又進入了新型火箭研製的征程。在他的帶領下,多款衛星被安全送上天空。

任新民的女兒還常常打趣:“只要父親出差幾個月,我們國家就有一件大好事發生。”

對於這個年邁的老者,同事們充滿敬意,紛紛誇他是“常勝將軍”。但任新民知道,在研究的過程中,哪裡又所謂的常勝,不過都是用心血堆砌出的成果。

在研製的實踐中,任新民特別注重細節問題,一個螺絲、一根導線,都可能造成無盡的傷亡。每次實驗,他總會帶領團隊反覆檢查。

“常勝將軍”任新民:造火箭,哪有什麼常勝,不過心血的堆砌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才無窮。當有同事提出質疑事,任新民會格外重視,定要與大家商量,以實踐得出結論才算滿意。

他常說:“一個科技人員判斷和處理技術問題,一是靠他的基礎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二是靠他不斷深入實際,從廣大科技人員、工人那裡,從實踐中汲取和補充知識;三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前半生,任新民參加過革命,研製過炮火,後半生的61載中,他只專注一件事情。

晚年的任新民,用寥寥數語,概括了自己:“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