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向中原地區輸血最多的是哪個民族?

Ko蜀北一


這個問題其實最簡單,也最容易混淆。

第一、分子人類學顯示,漢族主體基因與山西陶寺遺址一致,與山東龍山文化一致。就是說漢族主體基因是有一個統一來源的,並不是什麼融合產物。

第二、漢族基因的O3與藏族、蒙古族以及北方各民族裡的O3區分不了。就是說內地有的子類型,北方、西部也有。並且南北漢族都是如此。這就說明漢族和北方各少數民族裡的O3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都屬於陶寺遺址的龍山文化。正因為區分不了,所以就算曆史上漢族有反向流入北方民族,你也是發現不了的。不像契丹主體是楚人裡的O2a,與泰國基因一致,很容易就能發現他們是楚人反向流入北方民族了。

第三、其實陶寺遺址就是歷史記載被遷移至西部敦煌地區牧羊的北三苗。北三苗是O3,南三苗的苗族同樣是O3,只是子類型可以區分。從地域和基因看,北三苗西戎牧羊人就是這個基因。也就是說漢族主體以及北方很多民族裡的O3就出自北三苗。

第四、從文化看也是如此,有些藏族保留著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文化。漢藏有相同的水袖,在漢族戲曲服飾裡發現了與藏族裝束一致的內容。包括廣東的粵劇。甚至畲族裡也有類似藏族的裝束。這說明,周代之後羌人返回中原時是存在藏式裝束的。從建築看,唐代之前的建築底座明顯有羌式、藏式風格,存在一個很高的羌式底座。後來這個羌式建築的底座被省略成很小的基座。而南方民族是從吊腳樓演變而來,並沒有這個底座。

第五、日語直接把秦稱為哈達,哈達在漢族文化裡就是混天凌,很多漢族造像身上都會盤繞一條帶子,就是哈達、混天凌了。混天凌與帝鴻氏混沌與匈奴的鴻尼、渾是對應的,北三苗被髮配的地點敦煌其實就是混沌反念。這樣看,其實很明顯,北三苗羌人既是西戎牧羊人,又是匈奴的一種。匈奴這個名稱其實就是源自有熊氏,與南三苗等苗蠻支系有關楚人完全對應,無論楚人的熊姓,還是熊湘湖南都是如此。匈奴完全成為中原對立者其實是漢朝造成的。漢朝由楚人劉邦建立,雖然其所依託的主體還是中原人口,而非楚人,但遊牧在秦滅後就統一了。很可能是秦滅導致留在遊牧區的人口與中原斷了聯繫。漢匈戰爭徹底讓雙方決裂,司馬遷也配合地造了謠。而北三苗只是匈奴裡的一支。

第六、從後來的歷史看,很多人認為存在鮮卑流入漢族。但分子人類學顯示並沒有找到差異基因。就是說後來的所謂鮮卑其實大部分都是匈奴流入東胡後的北三苗假鮮卑。蒙古族出自鮮卑室韋,從蒙古族基因構成看,O3是第二多的基因。而最多的C屬於通古斯。就是說歷史上的鮮卑主要還是北三苗。真正的鮮卑主要是外族,今天最像鮮卑後裔的錫伯族文化看很明顯是屬於東胡的,而非匈奴。這種鮮卑則很可能在冉閔發起的殺胡令時被大部分屠殺了,很多遊牧民系不是在五胡亂華中損耗了,就是逃出去了。只有長相無法區分的北三苗匈奴有可能留下。五胡亂華時還有氐人,其基因為D系矮黑後裔,但這部分經過多次混血其實並看不出長相與漢族的差異,比如白馬藏族,你就無法看出來與漢藏有差異。然而這部分在漢族基因裡也沒有反應,這說明大多數還是集體逃出去了。就是說五胡亂華其實在基因上對中原影響很小。反而鮮卑被改種了,錫伯族以及北方各民族裡就存在大量北三苗的O3,包括韓國人。韓國人裡的O3,要麼來源於漢族,要麼來源於匈奴。從語言看,似乎匈奴北三苗影響更大一些。今天蒙古族也被證實黃金家族基因是O3,從文化看蒙古就是苗蠻的芒勾一詞,目前苗族還這麼稱呼。

第七、從文化民俗比對看,歷史上大多數鮮卑以及蒙古族文化其實對應的是帝堯體系。比如慕容鮮卑的步搖與鞦韆都是源自一個古文化,騰格爾與阿根廷探戈是一個詞,拉丁系與古羅馬有關,古羅馬與白匈奴有關。而探戈和騰格爾就是唐哥的意思,指帝堯陶唐氏集團。探戈的搖頭與慕容鮮卑的步搖是一回事,就像印度白種也是白匈奴,印度就存在點頭不算搖頭算的文化。搖頭文化基本可以破譯為帝堯集團整體的文化。漢族讀書時的搖頭晃腦與這個文化有無關係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慕容鮮卑的步搖反應了出自北三苗,北三苗出自帝堯體系。泰族也是楚人的一支,所以也能找到泰族文化與北方遊牧類似性,比如曼谷就是芒勾,就是蒙古。西雙版納以及老撾、泰國地區的大量勐蠟、勐海等帶勐的地名才合理。羌系彝族的楚雄地名以及楚雄的大姚、姚安、南華等地名都反應了楚、堯、華婿氏、有熊氏之間的聯繫,西藏的象雄文明一對應湖南熊湘就會發現這個北三苗源流是合理的。

綜合來說,漢族出自北三苗,祖上屬於帝堯集團。與南方苗蠻體系的苗瑤、泰族是一個體系。帝堯集團則包括了老三苗蠻的O2O3、老大極北基因的N系以及聯姻對象自稱六人的白種以掃族R1a,也就是湖南俗語三一如六,撒旦教的666,東北的老餮666。


國病


確實是這樣,可以說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的融合史,而在這個各民族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有和平,有戰爭,但大的方向是沒有錯的,最終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但如果真要說哪個民族為中原地區輸血最多,也就是遷徙到中原,融入到中原地區的人最多,個人覺得還要算是古羌族吧。

按照現在不少學者的觀點來說,最早的炎帝部落就出自古羌人,是古羌人中東遷的一支,最終再與黃帝部落爆發戰爭之後,二者融合形成華夏民族的前生。

而在這之後,不論是東漢時,還是西晉末年,都有大批的羌人進入到中原地區。

而在更後來的歲月中,古羌人故地,青海甘肅一帶幾百萬的羌人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其原因就是他們融入到了各民族中。

像其中的党項羌,就在西夏國被蒙古人滅亡後融入到了各民族中,今天的河北,安徽還能找到他們的後裔,有家譜為證。

當初擁有龐大人口規模的古羌人,延續到今天的直系後裔,只有岷山一帶汶理茂地區的三十萬羌人。

中原地區周邊民族眾多,但像古羌人這樣從古至今一直在與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民族卻不多,因為大部分早已經完全融入中原地區了,連族稱都沒有保留下來。


Ko蜀北一


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奇怪,什麼叫輸血呢?輸血是在自身機體已經缺少血液的情況下進行救助的行為。而中原地區什麼時候缺少過血液呢?是欠缺文明還是欠缺人口?你所謂的輸血一說來自狼圖騰。很多人看了之後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中原地區一直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佼佼者,輝煌,燦爛。然而卻一直面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擾。而北方民族進入中原絕不是為了增加活力。他們只是簡單的想搶錢搶糧搶女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強盜,姦淫擄掠無惡不作。而所謂的輸血過程卻在實際上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和社會進步。歷次戰爭都導致了事實上的大倒退。這是你題目的問題。

其次,歷史上曾經有不少民族先後進攻中原,有的甚至建立了統一的政權。但是究竟有多少融入漢族,這個值得商榷。首先,漢族並不與外族通婚,特別是互相仇視的民族,年年相攻,歲歲開戰才是那年代最真實的寫照。其次在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多築堡而聚居,古代政權的統治力與現代完全沒法比。朝廷最多管到縣一級。只有統治階級有部分融合,基層百姓融合度並不高,而且一旦外來統治階級被推翻,面臨的就是最血腥的大清洗。

拿最簡單的一點看,清朝滿族入主中原,但是滿族又有多少人真正融入漢族了呢?通婚的才幾許人也?漢族龐大的人口基數確定了即使有通婚,也只是在大海里倒進一瓶墨水,很快就被稀釋掉。這點從復旦大學人類基因研究的結果已經看出來了。

然後,讀書看歷史要有自己的腦子,別聽風就是雨,更不用妄自菲薄。我們這個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巔已經五千年了,我們有過失落,也有過輝煌。作為創造無數輝煌祖先們綿延至今的後人,我們有資格去驕傲,也應該去驕傲。


幽暗城的被遺忘者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有許多,譬如:胡適、王國維、顧頡剛、李學勤、徐炳昶、沈兼士、馬衡、朱希祖、陳恆等等,他們其實對孔子、司馬遷所論述的“三皇五帝”是有異議的,原因是孔子的典籍是春秋後期所修,司馬遷的“史記”受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國的影響。顧頡剛指出:“堯舜禹”在春秋末期出現、“黃帝”是戰國末期出現、開天劈地的“盤古”出現在三國。這就說明越是古老的東西越不靠譜,這些神話是方士們編造的。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西戎、北狄、南蠻、東夷”,周人始祖為棄,號為后稷,其母為姜嫄,系出自於羌人部落(姜與羌同源),而羌人為西戎的一支。周人直至滅商入主中原之後,“貶戎狄之俗”擺脫遊牧文化成為農耕民族。但是,1976年在甘肅靈臺白草坡一座西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尊青銅鼓的人頭象;1980年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的蚌雕人頭像,雕像高鼻、狹面、深目,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的特徵,其中頭頂上還刻有一個+字(巫),這個符號來源於公元前5500前的西亞哈拉夫文化。

來自羌戎的周人,信仰陰陽,與印歐語系民族最早的宗教“襖教”很相似。岑仲緬先生認為周人是襖教徒,“易經”來源於襖教。楚人苗人的祖先是南蠻,也是深受印歐語系民族影響,楚人的神話系統與雅利安人的神話系統很接近。羌人在文化上繼承了很多印歐語系的民族風俗,“火葬”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四川廣漢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更是典型的外來文化,出土文物中大量的人像、面具、都是高鼻深目,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的特徵。出土金王杖、青銅神樹、牛崇拜、石頭崇拜、建築樣式、懸棺喪葬,這些文化特徵是古代閃米特人和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來源於西戎的秦,已經表現了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與中原華夏諸侯具有明顯的差異,故中原諸侯將秦當作異類。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

中原漢人的高加索人種的特徵一直到漢末兩晉時都有很大的殘留。“晉書”、“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明帝為“黃須、黃頭”;熟悉三國曆史的人知道,孫權是“碧眼、紫髯”,曹彰是“黃須”,關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是“美須髯”,這些人在三國時比比皆是,當時的漢人體毛很重,毛色較淺,這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的特徵。

秦漢至隋唐和北宋,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屬於蒙古利亞人種,鮮卑的慕容、拓跋、宇文、獨狐諸部落具有高加索人種的成份。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也是藍眼睛,他們的氏族名“勃兒只斤”就是“藍眼睛”的意思。女真人,“多黃髮、目睛多綠、鬢皆黃”。鮮卑族與他們大同小異,後來都融入到漢族中來了。

中國的民族融合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是第一次大融合,到了第二次大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有蒙古利亞人種和高加索人種。中國人種成份轉變是遼、金、元三代才完全轉變,蒙古、契丹、女真蒙古利亞人種與含有高加索人種混合,成為今天的漢族。同時,漢人不斷南遷,與長江流域的南蠻各族融合,也有了今天的56個民族,漢族佔百分之九十二的民族。能夠使我們都成為漢民族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漢字、漢文化、漢姓、儒學”,如果沒有這些,不可能將那麼許多遊牧民族融入到我們漢民族中來。


張律明


匈奴除了西遷去歐洲外,還融合在鮮卑拓跋鮮卑有說法是李陵後人從胡俗以母姓為氏與鮮卑結合、突厥、蒙古等民族,這些民族也保留了匈奴蹛林契丹稱祭山儀、柴冊儀、蒙古稱鄂博、掠奪婚見北朝各史書等習俗。


HK很靠譜


肯定是鮮卑了,因為是同源的,後來分開了再融合,所以看不出痕跡,至於滿蒙,體量太小,也看不出痕跡


user7464234794112


東夷人,已經近乎消失了,有時間詳答


江教授


秦漢晉唐明先後征服了中亞西域蒙古東北朝鮮越南等地,漢族不斷向四周輸血,近代漢族又不斷移民的東南亞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


華夏驕子419


對於中國人的人種學分析,由於中國主流學術界堅持中國式的起源論,所以一到這個話題上貓膩么蛾子特多。所以,讀這種文字,常懷戒懼之心。辯駁是不敢的,我讀書不多;懷疑則是可以的——貓也有權看國王嘛。


ZBLiu


民族的說法從蘇聯開始,過去只分五類族,山裡的所謂小數民族只是服裝沒跟上形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