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汉广陵王墓,探秘你所不知的“黄肠题凑”

深入汉广陵王墓,探秘你所不知的“黄肠题凑”

特殊的葬制“黄肠题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距江苏省扬州市45公里处的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上,当地农民开山采石,发现了两座木椁墓。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发现这两座墓分别是西汉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其王后的寝陵。刘胥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六子,汉代扬州为江南重镇,汉武帝特派其子管理扬州。死后即安葬于此。由于当地开山凿石,造成山石松动,不利墓葬的就地保护。1982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汉墓迁至扬州,用原墓构件、按原墓式样重建。1992年建成现在的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中外来宾络绎不绝,2000年,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慕名参观“汉广陵王墓”,在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

刘胥的寝陵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葬制——“黄肠题凑”。所谓“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葬制,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人注解“黄肠题凑”是以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称之为“黄肠”,木头皆向内,称之为“题凑”。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已在北京大葆台刘建墓、石家庄张耳墓、扬州刘胥墓等7座汉代王陵出土了“黄肠题凑”。

刘胥的寝陵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汉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广陵王墓中的“黄肠题凑”是就地取材,全部以金丝楠木为构件的,共有856块,每块题凑大小尺寸都不相同,四面企口高低错落有序,全凭榫卯相连。据专家透露,当初出土时连世上最薄的刀片都无法插入楠木结构的“黄肠题凑”式木椁,规模宏大, 结构严谨,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 面积约237平方米,折合木材约545立方米, 在迄今我国发现的同类木椁中最为完整,极为珍贵。

目前陈列在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刘胥的寝陵被称为“一号汉墓”。汉墓的四周,有一圈坑道,走上坑道,居高俯视,整个“黄肠题凑”尽展眼前——这是一个呈方形、没有“屋顶”、木头结构的“大房子”。“房子”被纵横交错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房间”。“房子”的中心是内椁,这里是供墓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分为“便房和棺室”。棺室内放有彩色套棺。1979年该墓出土时,墓主的尸骨已被盗墓者拖出了棺外,棺内只出土了零星的金缕玉衣碎片。“房子”中,环绕内椁最外面的一层叫外藏椁,是婢妾等生活、居住的地方,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第二层即“黄肠题凑”,即墓椁。第三层则是东厢房和西厢房,这里是存放随葬品的仓库。东厢放的是饮食用具,西厢存放的是生活用具。刘胥王后的陵寝被称为“二号汉墓”。同样是“黄肠题凑”葬式,规模略小于前者。与一号墓型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研究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