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红色阵营有什么变后掠翼战斗机?性能怎么样?

堑壕中的大游民



答案是有且仅有一型,就是米格-23战斗机。

至于很多人说的Su-17、Su-22、Su-24……这些其实都是攻击机或者轰炸机。并不是战斗机。

尤其是Su-17,这个飞机在北约的绰号叫做Fitter(装配匠)。

当年北约的情报机构发现这架飞机的时候,看了外形,就认为这是一架战斗机于是就给出了Fitter这个“F”开头的北约命名代号。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只是一架不折不扣的攻击机。

仔细看,这架飞机其实并没有机载雷达,在机头的进气锥内仅仅安装了一套对地瞄准的光学设备。而且这个性好的飞机虽然有两门30mm的HP-30机炮

但是每门机炮只备弹80发,仅仅用于必要的自卫。

虽然Su-17可以装备K-30、R-60甚至K-73空对空导弹,但是如果熟悉导弹的人都会发现,这些导弹都是红外制导的,也都是作为自卫使用。可是,如果说空对地武器,这架飞机可以选择的余地可就太多了,从各种空对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到航空火箭发射巢、航空炸弹甚至小型核弹这架飞机都能携带。这是苏联当年高速突防作战的一个典范。


好了说战斗机吧,那么咱就只能说Mig-23了。


可以说米格-23是一架不成功的战斗机。

当年使用可变后掠翼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解决战机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性能兼具的需求。在低速飞行的时候,战机可以展开主翼,这样战机的展弦比加大,获得更大的升力。在高速飞行的时候,主翼收起,飞机的展弦比减小飞行阻力降低。


这其实是当年德国人的设计,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P1101就是这样的设计。

这架飞机只制造了一架且没有完全做完,二战就结束了。

不过苏联人在Mig-23上犯了一个和德国人当时一样的错误,就是战机的可变后掠翼机构过于复杂。

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个部分的结构死重太大,并且Mig-23还仅仅有一台推力只有83.6千牛的发动机。这台小发动机要推动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8吨的战斗机!

这就成了一个开玩笑的事情了。多一嘴啊,刚刚说的Su-17是一台推力76.4千牛的发动机推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9吨的战机(这也是Su-17是攻击机的另外一个佐证了)。


对于战斗机来说,这样的推重比(0.88)和并不协调的(其实F-14也是 0.88只不过是满载最大起飞重量下的0.88)

目前作为可变翼设计的战斗机其实都是双发的,利用双发的推力分担了一定的结构重量。

后掠翼战机还有吗?当然有,F-14之外还有一个叫做达索幻影G,但也因为结构和重量问题,只制造了3架就不再制造了,要说法国人也逗,这三架战机改来改去的就是不死心,从G到G4到G8三架战机愣是逐步升级改了3个型号出来。但最后还是死心了。


再剩下的世界范围内吧(苏联是没了)声称自己是可变翼战斗机的还有两款F-111和龙卷风。F-111大伙都知道了就不说了。

这是意大利、英国和联邦德国一起研制的一款战斗机,1974年首飞,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役。这货更坑,目前参加的空战任务几乎没有,反而是参加了大量轰炸任务。即便如此,这个型号的战机依旧被大量击落。理由也很简单,这货太求全了,推重比给做到了0.55。


军武数据库


淘金客说:评估变后掠翼技术有一点很重要,机翼中可变部分的占比越大,变化的角度范围越大,获得的好处就越多,但同时技术要求就越高。说起变后掠翼这个技术,主要用来改变不同速度下的升阻比,红色阵营里量产的型号不算少呢。

重型轰炸机

对于60年代发展的重型轰炸机来说,高空高速是当时的重点指标,这需要机翼面积小一些、后掠角大一些才能有效降低阻力。但这样一来重载的时候起飞滑跑的距离会非常漫长,因此图-26、图-160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仔细比较一下“逆火”(下图)和“海盗旗”(上图),会发现后者的的可变翼段明显整个翼展的比例比较大。

可变翼段越长,好处越多,但是后掠角变化的时候,飞机的气动中心和重心都会发生较大变化,整机的控制律和操作性变化很大,没有好的飞控计算机进行补偿的话,容易出事。好在是这两都是重型轰炸机,不需要太大的机动,所以问题不大。

攻击机

苏联有一大票攻击机采用变后掠翼,苏霍伊的苏-17、苏-24就是典型。苏-17从苏-7演变过来,苏-7在前线歼击机竞争中败给米格-21,但苏联人发现它的载弹量有2吨还算可以,于是拿它当攻击机也就是战斗轰炸机来使用。但使用中发现起飞距离实在太长,于是改成变后掠翼,型号变成苏-17。

苏-17的变后掠翼纯粹为了解决起降问题,也受当年的技术所限没有先进的飞控计算机,所以可变的外翼段不大,整机的控制律变化也不太大,飞行员手动就能控制好。改用变后掠翼后,发现不仅起降性能有改善,载弹量也有提升,较大的不可变内翼段下能布置更多的挂架,甚至飞机的航程也改善了。于是苏联自己和盟国都装备了不少,还出现了专门出口的“猴版”苏-17——换装差一些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的苏-20、苏-22,如下图。

后来苏霍伊又发展出了重型的苏-24攻击机,技术更先进一些,明显可变翼段也长一些,作用类似美国的F-111、我国的飞豹。但技术上比F-111有差距,F-111有飞控计算机自动控制后掠角的变化,还有地形跟踪雷达,超低空飞行性能相当优异。而苏-24这方面要差不少。

战斗机

米格也有变后掠翼的机型米格-23,曾经是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歼击机。但它与前面的机型不一样,以对空为主。米格的步子也大了一些,可变翼段很长。但是没有配套的飞控计算机跟上,导致米格-23的数据很漂亮,但实际性能不怎么样。米格-23的后掠角只有3个位置可用,其它位置不能锁住,变化这3个位置要靠专门的一个把手由飞行员手动操作,变化速度非常慢。出现的结果就是:最好的加速性指标出现在最大后掠角时,最好的转弯性能出现最小后掠角时……空战时飞行员没有办法,只好用中间的固定位置,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在米格-23基础上还开发出一款对地攻击机米格-27,机头没有装空战火控雷达,所以不是圆锥形而是下削的铲形。对地的性能也并不比苏-17的后续改进型好多少,苏联自己都没装备多少,外销也不多。

结语

红色阵营的变后掠翼飞机型号不算少,但由于飞控计算机的水平落后于西方,所以这项技术只在苏联重型轰炸机上应用比较成功,近距离对地攻击方面算是过关,而应用到空战方面则是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代表——能根据需要全自动、高速变化机翼后掠角的F-14“雄猫”。


史海淘金客


兔哥回答:变后掠翼战斗机是一种可改变战斗机机翼掠角的战斗机,我们印象中战斗机的机翼都是固定在一个角度上的,为什么要改变机翼的角度呢?其实变后掠翼战斗的机翼设计成可改变机翼后掠角度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是为了实现超音速飞行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音速内起降和飞行升力的要求。六七十年代的空气动力学的技术不像现在这么认识深刻,处于摸索探索阶段。⬇️现在的战斗攻击机都采用固定翼结构,同样能达成变后掠翼战斗的效果




喷气发动机的诞生使战斗机的速度突破了音障,主要结构设计就是机翼后掠角,但这就有一个负面问题,起降和低速飞行时升力特性不足,起飞降落滑跑距离太长,通过改变机翼角度寻找一个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标后掠翼战斗机都出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F-111战斗轰炸机,绰号“土豚”。美苏二战后就成为东西对抗的两大阵营,武器装备也相互较劲,因此,苏联也发展了一系列变后掠翼战斗机,轰炸机,下图兔哥就介绍一下苏联的变后掠翼战斗机;⬇️苏-22标后掠角战斗轰炸机

红色阵营的变后掠翼战斗机系列;

(一)苏-17系列变后掠翼战斗攻击机:苏-17变后掠翼战斗机是苏联第一种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的战斗机,这款战斗机从机体就可以看出来是苏-7战斗机的机身上安装了可调角度的机翼,确实如此,这款战斗机就是由苏-7战斗机改进而来。苏-7采用了后掠翼设计,这款战斗的高速性能优秀,但低空低速性能并不好,特别是起降滑跑距离太长,而当时的苏军强调战斗机快速起飞和利用短距离起飞和战术要求,于是看美国搞出了变后掠翼设计的战斗机,苏联也开始尝试,这就是苏-17的由来。苏-17变后掠翼战斗是一个系列型号,B、C、D、E、H、UM、K等型号。除了自用也提供给红包阵营的其它成员国使用,其中的苏-17/20型为自用型,苏-22为出口型,苏-17北约代号“装配匠”,1971服役。 机长 19.02米翼展\t13.68米(全展开),10.02米(全后掠),机翼后掠角度30度、45度、63度,速度1.7马赫,作战半径1150公里,升限14200米。






(二)苏-22系列变后掠翼战斗攻击机;苏-22战斗攻击机的前身就是苏-17/20攻击机的出口版本,主要的任务是对地打击,这也是这款战斗机采用变后掠翼的原因,低空飞行时需要有大升力比,机翼和机身越垂直升力效果越好,但空气阻力大,不利于高速度飞行。苏-22战斗机的前辈机型确切的说是苏-20攻击机,有众多的改进型号,如苏-22M3、M4、还有双座型的УM3和УM3K型等等。其实苏-22系列仍然属于苏-17/20系列,只不过是苏-17/20的出口型号而已,并不是一个新款战斗机,北约绰号依然是“装配匠”,性能和苏-20接近,好于苏-17。机长18.91,翼展(最大)13.66米,机高4.71米,最大时速达到了1.82马赫,作战半径1142公里,升限有所提高,达1.78万米,能够携带当时的R-60、R-13M空空导弹以及X-25L、X-29T空地导弹,载弹量4000公斤。



(三)苏-24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苏-24是有别于苏17/20,以及苏-22战斗机的一款新机型,后掠角可在16、35、45、69度之间调节,采用了两种可变翼作战模式,满足1马赫速度低空突防能力,或者是1.3马赫高空突防能力。和苏-17/20/22系列攻击机比,苏-24看着更科幻,有现代感,北约给它起的绰号“击剑手”,也反映出这款战斗机的颜值还是不错的。苏-24战斗机于1974年装备苏联空军,属于重型双座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机翼展开时17.64米,全后掠角度时10.37米,机长22.53米载弹量8000公斤,最大速度1.3马赫,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轰炸和一定的空空格斗能力。



(四)米格-23战斗机;苏联时期的战斗机龙头老大非米格战斗机莫属,苏霍伊是后来者,米格战斗机是当时苏联的招牌战斗机生产者,无奈现在米格战斗机已经被历史湮没。米格-23入役时间为1970年,北约绰号“鞭挞者”,这款战斗机也是米高扬最后亲自主持设计的一个战斗机。采取了三级变动后掠角度设计,16度、45度、72度,1970年装备苏联空军。米格-23又单座型和双座型,机长\t15.88米,机翼全展开时13.97米,全后掠7.78米,这款战斗机的最大亮点就是速度,高空达成 2.35马赫,升限1.83万米,作战半径\t1160千米,载弹量2000公斤以上。这款战斗机比较有争议,虽然速度快到机动性能并不突出,特别是中低空机动性能差,速度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但做为一款对地攻击机到是不错的一款机型。米格战斗机还有一种后掠翼设计的就是米格-27,这款战斗机由米格-23改进而来,性能有所提升。



(五)图-22M“逆火”轰炸机;图-22M逆火轰炸机是一款即可以战略打击又可以战术打击的轰炸机,也叫图-26,“逆火”是北约代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研制的一款轰炸机,采用变后掠翼设计,机翼角度变化为四级可调,分别是20度、30度、50度、60度。20度主要是起飞和降落时使用,30度用来爬升,50度低空超音速突防用,60度超音速巡航用。采用4人乘务组,除了正副驾驶员还是领航员和武器操控官。图-22M长度达到了42.46米,翼展34.28米(全展开),23.30米(全后掠),最大飞行速度1.88-2.3马赫,是一款典型的超音速轰炸机,航程6800-7000千米,最大航程达12000千米以上?所以图-22M也被称为战略轰炸机,逆火轰炸机载弹量达到了24吨,性能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不过它的12000公里航程值得观察,可能是空载状态下,7000公里航程应该是可信的。图-22M轰炸机具备核打击能力,现在依然在服役。




(六)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这是目前俄罗斯最大的战略轰炸机,也是全球最大的战略轰炸机,北约代号“海盗旗”。图-160也是俄罗斯现在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是俄三位一体核打击战略的空基部分,图-160采用4人乘员。长度达到了54.095米,翼展55.70米(20度角);翼展35.6米(全后掠65度角),最大速度2.05马赫,航程12300~16000公里,载弹量40吨?图-160服役时间1987年,研制时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以它采用了可变后掠翼结构。图-160战略轰炸机无论是速度、航程、载弹量都成倍碾压美国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图-160比美国的B-1B战略轰炸机大很多


兔哥42928


冷战期间正好也是变后掠翼作战飞机最辉煌的时代,那个年代为了解决越来越重的作战飞机的起降性能和飞行性能的矛盾,变后掠翼是其中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双方阵营都诞生了不少变后掠翼一代名机。比较有名气的有美国的F-111战斗轰炸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服役的变后掠翼作战飞机;F-14,人现在人气依然不减;B-1轰炸机等。欧洲有至今还在服役的狂风战斗轰炸机。法国也在幻影的机体基础上生产过几架变后掠翼验证机。

当时的红色阵营当然不会放弃对这方面的探索,诞生了MIG-23战斗机及其改型MIG-27攻击机,SU-17/22战斗轰炸机,SU-24战斗轰炸机,TU-22轰炸机,TU-160轰炸机等一大批变后掠翼作战飞机。但要是向问题所问那样的变后掠翼战斗机,则只有MIG-23一种了。

MIG-23是苏联时期战斗机研制的主力米格设计局第一种较为“大型”和“复杂”的战斗机,相比之前的MIG-15,MIG-19,甚至MIG-21,MIG-23的机体大得多,设备也复杂的多。拜当时较为落后的电子设备水平所赐,其变后掠翼不像西方同类战机一样由电脑根据飞行姿态自动控制,只能由飞行员手动控制,变化档位也只有3个。算是非常基础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但毕竟MIG-23是苏联第一种装备大型火控雷达,具备中距拦射导弹发射能力,航程较远的一种战斗机,其产量也非常之大,并销售到不是苏联盟国或友好国家。

MIG-23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全部从各国空军中退役,这种战斗机对比同时代的F-4等一代名机,还是结构过分简单,功能太过单一,且作战能力还是有差距,并没有从变后掠翼中获得明显的飞行效能提高。反而增加了维护难度,降低妥善率。所以很早就被大部分使用国家撇弃。也更没法和稍微后期的F-16,甚至MIG-29等下一代战斗机抗衡。反观F-4、幻影F-1、甚至歼-8等,至今还在一些国家服役,虽然早已不再挑大梁,但还是有一定战力。

MIG-23的对地攻击改型MIG-27也早已从苏联/俄罗斯空军退役,但是其仍在印度空军中服役,预计到今年年底才全部退役。

可见,目前仍然在役的变后掠翼作战飞机已经都是B-1B,TU-22M3,TU-160和SU-24、狂风这样的轰炸机或战斗轰炸机。新一代战斗机早已放弃了这种又笨重又复杂的结构。


航空君


模仿 F111发展了 米格23,形似但是性能与美国战斗机差距巨大


高度决定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