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用戶4474649658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諸葛亮果然當月就病死了。這是為什麼?司馬懿真的料事如神嗎?

司馬懿說這句話時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另外和吳國約好同時出兵攻打魏國。諸葛亮到達郿縣,在渭水以南駐紮軍隊。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紮營,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戰,耗盡諸葛亮的軍糧。孫權也響應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軍親征給挫敗。



目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軍對壘,司馬懿對將領們說:

“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

諸葛亮出師不利連連失敗,大受打擊,吃的自然少

諸葛亮果然駐紮在五丈原,原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屬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諸葛亮決定在這附近種地屯田。但是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這裡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個戰場。他駐紮在這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斷糧而失敗,這次他準備做長期的戰爭,屯田而戰。

司馬懿一聽諸葛亮駐紮五丈原仰天大笑和眾將高興地拍手歡呼。司馬懿身邊的名將郭淮也是個料敵準確的人物,諸葛亮5次攻魏,他參加了4次反擊。



正在大家歡呼的時候,郭淮給大家潑了一盆涼水,眾將士開始緊張起來。他說,咱得先去佔據北原(岐山縣西),諸葛亮一定會對這個地方先下手為強,他通過佔領渭水沿岸兩個戰略高地,來控制水路交通線,斷咱們魏國後路。 這樣以來,蜀軍首先可以從隴西諸郡奪取軍糧和戰略物資,還可以順利地沿渭水把軍糧運到前線,另外根據對他的瞭解他很可能會聯絡羌人起來反魏,建立根據地,然後東進攻入長安,到時臣民受驚,國家必亂,那就慘了!司馬懿一聽驚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腳剛到不久,果然諸葛亮率領蜀兵就趕到了。因魏軍早有防備,諸葛亮攻了幾次都沒有攻下,幾天後,諸葛亮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佯裝西行實攻陽遂。可惜又被郭淮識破,被擊退。

截止到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諸葛亮和司馬懿已經相持了100多天,這中間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

諸葛亮用計不成,反而被使者洩密

諸葛亮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東西:頭巾和衣服之類的送給司馬懿,諷刺司馬懿就像個女人一樣膽小不敢迎戰。司馬懿看到這些東西明知是計,又怕眾將輕看。他假裝生氣,為了向眾將表示自己敢於應戰,故意上表魏明帝請求出戰。曹叡派遣衛尉辛毗為軍師來阻止司馬懿的“出戰”。兩軍繼續僵持。




對於那個使者,眾將紛紛表示殺掉,但被司馬懿阻止,司馬懿笑著問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飲食和加班情況如何?

《晉書·宣帝紀》載: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使者見司馬懿不僅不殺自己,也不打聽蜀軍軍事機密,反而像老友一樣,對自己主公噓寒問暖。使者感動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飯菜。”司馬懿心中大喜,吃那麼少,還沒我一頓吃的多。

接著司馬懿問:“他起早貪黑,那麼累,都是忙什麼啊?你跟他說讓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動,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親,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罰,都會親自過問。我家丞相有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心中大喜,就讓使者回去了。諸葛亮要哭了,他就這樣被這個使者給“賣”了。司馬懿對他的手下們說:

“我的死對頭諸葛亮,吃得少幹得多,他這是“藥丸”的節奏啊!”。眾人聽聞,大喜,大讚司馬懿。

為什麼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馬懿還說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貨?小姐姐想說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現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輕的。還記得老年廉頗為了表示自己老當益壯,一頓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覺廉頗太大胃王了,簡直很誇張,其實並非如此。先看幾條文獻。

山東博物館藏東漢銅鬥,實容小米2,000ml。

國家計量總局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載:對出土的漢代各種“權”進行實測,最輕的1斤等於235.8g,最重的1斤等於270g,多數為250g。

我們來計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東漢一斗是現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兩公斤等四斤。

漢朝的十斤就是現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進制與十進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數就越輕。

四升也就是現在的八兩。漢朝換算單位是一斗是十升。前邊我算出十升才合現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當於今天的八兩了。

因為戰國的鬥更輕,斤更少,故而廉頗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現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兩斤左右,也夠大胃王了。

您說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這麼辛苦,一天才吃八兩,他能不開心地說諸葛亮“藥丸”嗎?


小姐姐講史


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司馬懿就判斷他陽壽已盡,這事來源於《三國志》中的這段記載: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司馬懿為何這麼說呢?



一:諸葛亮吃的真的少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

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

舉例:

趙王想要再度啟用晚年的廉頗,但是又擔心他年紀大了力不從心,於是派人來考察。廉頗就依靠自己的飯量來展示自己雄風依舊。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諸葛亮乾的事多

司馬懿從來使的口中偵知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這樣一來難免操勞過度,和雍正的“朝乾夕惕”是一個道理,必致早亡!

綜合前兩點來說,諸葛亮是“乾的比牛多,吃的比誰都少”,這樣一來身體難免入不敷出,難以久持。

三:散佈謠言,蠱惑君心

別忘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此時分統兩軍,敵軍的將帥自然是自己水火不容的死敵,用上心理戰也在所難免。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派人送來女人的衣裳來羞辱司馬懿,想要激怒他,讓他率軍出戰。

而司馬懿此舉很有可能是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散佈諸葛亮命不久矣的謠言,動搖蜀軍軍心,讓諸葛亮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惹的!

不管司馬懿是如何做出這個判斷的,諸葛亮確實在不久後在五丈原病危了,他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對他的最好寫照!

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


曉史才能明事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以前看過一本書說到,判斷一個人的身體正常標準,就是“能吃、能拉、能睡”。在三國中諸葛亮每天只吃數升米,這就說明諸葛亮當時已經到了沒有食慾的地步了。因此,司馬懿才能斷定諸葛亮的陽壽已盡。

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是: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很對人對於“數升”沒什麼概念,這裡先解釋下。

三國時期的度量衡是沿用了漢代的標準,而漢代的一升大概為現在的200毫升,曹魏當時的一升為204,我們這裡就按200來算。

再糾正一下,諸葛亮當時的食量並非一斤,而是數升,也就“三四升而已”。我們換算下,三漢升等於現在的600毫升,4漢升也就800毫升。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飯量,就是煮熟的米飯800毫升這裡。

而米飯煮熟後的密度我們以0.8g/ml來算,那麼800ml米飯質量應該在640g左右,根據我在某度上面的查找得知,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為1:2.3。因此,640g米飯對應的大米為278.2g。

也就是說,當時諸葛亮一天的飯量,大米應該在278g這裡,只有5兩多點,而這是他一天的飯量。如果按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的話,那麼每頓的飯量只有2兩多點,這樣的飯量就算是女生也不止這點。因此司馬懿才會說“食少事煩,豈能久乎。”

再對比一下普通人的飯量,就能明白為什麼諸葛亮的陽壽已盡。

我查找了1955年中國對糧食進行定量供應標準:

  • 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四十五到五十五斤;

  • 重體力勞動者:三十五到四十四斤;

  • 輕體力勞動者:二十六到三十四斤;

  • 機關、團體工作者:二十四到二十九斤;

  • 大、中學生:二十六到三十三斤;

  • 一般居民和十週歲以上兒童:二十二到二十六斤;

  • 三週歲以下不滿六週歲的兒童:十一斤到十五斤;


  • 不滿三週歲兒童:五斤到十斤;

上面具體為真實數據,而大米的斤數分配標準是每月供應量。

飯量等於3歲孩童。

我們看到機關人員這些用腦群體每月為二十九斤,差不多為一天一斤,這是九十年代腦力勞動者的口糧。

而諸葛亮作為丞相,一邊勞心國家大事,一邊領兵北伐,其用腦之力度非甚一般機關人員可比,在這樣大量消耗體力的情況下,他才吃多少?

每天才吃五兩大米,也就說一個月才15斤,十五斤什麼概念?

1955年口糧定量中,三到六週歲的孩童都要吃十五斤,換句來講,諸葛亮一天的飯量也就三到6六週歲兒童的飯量。

在這樣飯量的情況下,我們都能猜出諸葛亮不久於人世,更別說司馬懿這個老奸巨猾、機關算盡之人。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按照現在的情況來說,一個人一天吃一斤米,吃的不算少,那是因為,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會吃很多的菜,古代的時候基本只有主食,像諸葛亮這樣的大官,應該還能吃點雞腿、馬肉什麼的。正常來說,古代的人,吃的米飯肯定比現代要多一點,所以,一天吃一斤米放在古代肯定是少的。

至於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一斤米,然後斷定諸葛亮活不久也是有道理的,在古代缺乏醫療技術水平的時代,那是一不小心就死了,比如劉表就是在得知曹操要發兵後“背疽發作而身亡”,其實就是後背長個瘡,一著急一上火,嚴重了就死了。

司馬懿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典型代表,在三國時期,能夠活到73歲,可以說是非常注重養生了,通過諸葛亮的飲食起居狀況判斷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個問題並不能只是養生的角度去回答,更多的還是要從諸葛亮身上去找尋答案。

關於諸葛亮,我們需要擺脫《三國演義》等文學藝術形象,更多的還原他的歷史形象。歷史上的諸葛亮並非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後五百年都瞭如指掌的神人,說白了,諸葛亮就是一個有點能耐的書生罷了,在出山投靠劉備後,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在赤壁之戰中提出連吳伐曹,幫助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在宏觀戰略上的研究是有一定心得體會的,這也是劉備看重諸葛亮的主要原因,至於在具體帶兵打仗上,劉備從來沒有領過這位“軍師”,都是自己去打架,諸葛亮在後方籌錢籌糧“運籌帷幄”。

劉備死後,由於法正等人已死,蜀中只有諸葛亮這個人才了,諸葛亮才得以掌管蜀國的軍國大事,前面我們說了,諸葛亮是在宏觀戰略上有一定水準,然而開始管事後的諸葛亮一直都是著手於細微處,“事必躬親”,使得諸葛體弱多病,未老先衰,幹自己不擅長乾的事情才是最勞心勞神的,諸葛亮本身就不擅長打仗。

六出祁山,效果越來越差,對魏國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小,反倒是對蜀國來說,勞民傷財,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

很多人在評價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能力時,都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厲害一點,其實,諸葛亮縱然才華比司馬懿高一點,但是司馬懿卻是諸葛亮的剋星,而且是專克。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期間,就能充分體現出這一點來,司馬懿深知諸葛亮體弱多病這個缺點,因此在對戰中,司馬懿採取了諸葛亮在對待南方夷族的策略“兵戰為下,心戰為上”,抓住這個弱點,避而不戰,反而展開猛烈的心理攻勢,然後從精神上打垮諸葛亮,很明顯,最後諸葛亮是敗給司馬懿的。

諸葛亮在軍營當中,事必躬親,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交給別人,當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的營中的時候,司馬懿從來不提什麼時候應戰,反而是詢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使者這樣回答“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擥焉。”看到這裡,估計司馬懿放心一半了。

諸葛亮本身就體弱多病,然而率領數萬大軍征討期間,連處罰士兵超過20杖都要親自決斷,可見諸葛亮平時工作量得多大,因此,諸葛亮拖不久已。

諸葛亮最大的心病,其實就是蜀軍的糧草問題,這個一直未能徹底解決,像諸葛亮這樣連士兵犯點小錯誤都要合計半天的人,當然晚上急的都睡不好覺了。

當司馬懿問及使者諸葛亮的飲食情況時,使者說:“所啖食不至數升。”也就暴露了諸葛亮的身體健康情況,正因為了解諸葛亮,再結合當時的情況,司馬懿斷定 “亮將死矣。”

與此同時,司馬懿更是派出兩千多人在諸葛亮的營寨外喊“萬歲”,命不久矣的諸葛亮聽到這樣的話,估計就跟當時諸葛亮氣別人一樣,暴跳如雷,司馬懿將諸葛亮曾經用過的下三濫手段也用到了諸葛亮身上,最終使得諸葛亮心力交瘁。

雙方僅僅相持三個月,諸葛亮就“糧盡勢窮,憂恚嘔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史論縱橫


其實司馬懿並不能斷定諸葛亮活不久了,他那句著名的“孔明食少事繁,豈能久呼”,不過是跟使者閒談的閒話而已,因為對於這一次的蜀魏之戰,司馬懿早已成竹在胸,三年前他擊退諸葛亮進攻時就料定,諸葛亮屢次出兵都受困於糧草不足,這次回去必定廣積糧草,“非三捻不能出兵”,而且諸葛亮屢次攻城失敗,再出兵必尋求野戰,戰場必在隴東,結果,一切都如同兩個人商量好了一樣,三年之後的公元234年,在東吳孫權出兵淮南的配合下,諸葛亮帶著積了三年的糧草,帥傾國之兵十萬,出斜谷達到隴東。

由於曹魏同時兩面作戰,而且是以東線為主,魏明帝曹叡三路大軍親征孫權,對付諸葛亮這個書呆子的任務,依然是由司馬懿擔任,曹叡也深知蜀漢的後勤保障困難,對於司馬懿的要求,就是頂住諸葛亮,沒有把握就拖,這一點從後來的司馬懿千里“請戰”,而曹叡派辛毗持節彈壓,堅持避戰的情況來看,司馬懿和曹叡對於跟諸葛亮作戰所採取的戰略方針是高度一致的,很可能是出兵之前就商定的,所以司馬懿採取的戰略非常簡單,他帥兵渡過渭河,背水結營堵住諸葛亮向關中進兵的道路,他認為諸葛亮如果延武功山向東,則只能跟他進行決戰,如果向西進入五丈原,大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由於長期駐守雍涼地區,多次跟蜀漢交手,比起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意圖瞭解的更加透徹,他認為僅僅是堵住渡河的通道還不夠,諸葛亮還有可能向西攻擊北原,,連兵北山,截斷隴道,危及隴西地區,司馬懿認可了郭淮的判斷,派他率軍防禦北原,果不其然,郭淮的野戰築壘還沒有完工,蜀漢的軍隊就到了,由於事先有了準備,所以擊退了蜀軍的進攻,諸葛亮無奈之下,又裝出進攻西圍的樣子,結果被郭淮識破了他意在陽遂的企圖,諸葛亮再次鎩羽而歸。

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司馬懿完全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諸葛亮進退兩難,而且又不敢離開斜谷太遠,因為蜀漢的後勤淄重都是通過斜谷達到前線的,所以他一直派楊儀帶兵把住谷口,確保這唯一的生命線,雙方就在原上耗了100多天,這100多天對於曹魏來說並沒有多少困難,因為曹魏的部隊本來就比蜀軍少,而且曹魏多年來一直都在雍涼地區推行屯田,屯糧,所以,曹魏的後勤保障極為便利,而蜀漢從益州用獨輪車(所謂的木牛流馬)翻山越嶺,越過大巴山,跨越漢中,穿越秦嶺,向五丈原轉運糧草確實是千辛萬苦,十萬大軍人吃馬嚼的,一天就要二三十萬斤糧食,100多天下來,一仗沒打,幾千萬斤糧食就不見了,而且,孫權的北伐也失敗了,曹魏朝廷有人建議曹叡移兵雍涼,曹叡非常篤定的說司馬懿一定可以擊退諸葛亮,《三國志》上說諸葛亮在五丈原分出一部分部隊進行開荒屯田,實在也是無奈之舉,其實即使是屯田成功了,所產的糧食也是杯水車薪,如此下去,諸葛亮精心準備了幾年,舉傾國之兵的北伐,又會變成一次勞民傷財,顆粒無收的武裝大遊行,如果就這樣撤軍回去,諸葛亮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向蜀漢朝野交待了,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向司馬懿挑戰,而司馬懿則是任你如何挑釁,我自巍然不動,此時,諸葛亮那種焦躁無奈的心情,司馬懿是一清二楚的,看到諸葛亮連送女人衣服這樣的潑皮無賴手段都使上了,他就斷定諸葛亮已經是黔驢技窮了,所以,他非常大度的穿上諸葛亮送來的巾幗,跟使者侃侃而談,實際上就是通過使者把自己的態度告訴諸葛亮~不管你使什麼下三濫的手段,我就是不上你那個當,咱們接著耗,看誰耗的過誰。

至於說到吃一斤米怎麼就算是“食少”這個話題,就需要普及一點農業知識了,在我們今天看來,一天能夠吃一斤糧食,已經是非常多了,但是,那是因為我們除了糧食之外,還有蔬菜,肉食和很多副食品搭配,而在三國時期,即使是諸葛亮這樣權傾朝野的人物,吃的飯菜也比現在一個農民工都不如,在那個時代,人們能夠吃到的食物只有稻,粟,麥三種,蔬菜只有黃瓜,胡蘿蔔,肉食基本上沒有,因為牛是極為重要的生產資料,不能隨意宰殺,豬在當時是極為奢侈的食物,一頭豬抵的上一畝地的收入,羊在南方地區也非常少,除非是祭天祭祖的時候才能宰殺三牲,所以,在沒有蔬菜,肉食,油的情況下,吃一斤米的飯量確實不咋地,也難怪司馬懿評價諸葛亮“食少”了。


狼的影子319


【三國演義】裡蜀國丞相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定三分天下,而且處處料事如神,運籌帷幄,其實跟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那麼牛,是羅貫中把他神話了。倒是司馬懿雄才大略。治軍有方,是個名副其實的軍事家。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馬懿佔了上風。如果不是司馬懿獨當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稱霸中原的就是蜀國了,諸葛亮也就不會再抱怨什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說羅貫中對諸葛亮有偏愛,對司馬懿有成見,真的是"紅"了孔明、"黑"了仲達。(司馬懿字仲達。)

三國鼎立誰最大?當然是曹魏,人家佔據的地盤最大。誰最弱?那就是蜀國。中國那麼大,蜀漢只佔了西北一隅,實力最弱,地盤也最小。

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就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吳國,力量對比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吳國雖然只是隔岸觀火,等著坐收漁利,但吳國的存在曹魏來說不是什麼好事,至少吳國可以牽制魏國不敢那麼放肆。所以諸葛亮才敢肆無忌憚,出師北伐。

諸葛亮前兩次北伐也是無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師不利,不但在秦嶺迷路,還被連綿細雨弄了個落湯雞竟然一命嗚呼。

諸葛亮屢敗屢戰,百折不撓,進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馬懿臨危受命,挑起了阻擊諸葛亮的重擔,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正式開始。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佯攻祁山,實則進攻上邽。圍城打援,一環套一環。

司馬懿果然放棄輜重,輕裝上陣,前去上邽救援。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諸葛亮高興太早。司馬懿趕到之後也覺得沒有輜重的隊伍不是諸葛亮對手,命令部隊堅守不出,任憑蜀國軍隊如何叫陣,司馬懿就是不接招。

就這樣雙方僵持一個月,司馬懿後勤也供應上了,蜀軍在這收割的麥子也不少了,蜀軍也累得精疲力竭,無計可施,只好悻悻而歸,

本來諸葛亮以為這次北伐就這樣劃上了句號,誰知道蜀軍一撤兵,司馬懿就命魏兵追擊,可把諸葛亮高興得手舞足蹈,蜀軍大顯身手的機會到了。

諸葛亮帶領收編的南蠻勇士,盡情吊打曹魏張郃軍隊;另外一路蜀軍由魏延領兵,魏延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魏軍潰不成軍。這場戰鬥蜀軍大獲全勝,還獲得不少戰利品。

司馬懿為什麼要自討苦吃要追蜀軍?難道司馬懿沒有料到蜀軍有充分準備嗎?

司馬懿要是沒有料到,那曹魏還會把如此重任交給他嗎?,那還是司馬懿嗎?司馬懿就是用魏軍的追擊失敗來說明進攻蜀軍是下策。他要讓將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進攻。

司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勞,讓蜀軍攥起來的拳頭打在棉花上,挫掉蜀軍的銳氣。

司馬懿用曹魏軍隊的士兵性命為代價,以曹魏軍隊的失敗為代價去換取將士的理解。不僅看大司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馬懿的超人謀略。

司馬懿的主動出擊,讓蜀軍掉頭來追,蜀軍來了,司馬懿立馬蜷縮起來。

因為有了上一次蜀軍追擊的失敗,這回魏軍將士沒有人對防守再有情緒。

司馬懿這種蜷縮戰術確實讓諸葛亮著急而無奈,然而更讓諸葛亮著急的還是糧草問題。

其實蜀漢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對諸葛亮不感冒,他覺得諸葛亮非常平庸,沒有當統帥的資格,對諸葛亮在內心有牴觸情緒。

在北伐中,諸葛亮前線指揮軍隊,後勤保障則屬於李嚴負責,兩人各司其職。

但是李嚴心想,你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國的英雄,一定會名利雙收、出盡風頭。李嚴我再怎麼努力吃苦也是無名英雄,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李嚴心裡一有怨氣就鬧情緒,但無論怎麼鬧情緒不能影響工作啊,這李嚴運糧的時候遇上陰雨連綿,索性就偽造聖旨把諸葛亮班師回朝。這下李嚴可闖禍了,馬上就被撤銷一切職務。

蜀軍雖然撤兵,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不甘心失敗,肯定還會捲土重來。所以司馬懿積極備戰,未雨綢繆。在停戰的三年裡,司馬懿屯田,造兵器,備足糧食,

關中是小麥主產區,所以司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產,開荒種地。

司馬懿向曹魏皇帝建議,建造了幾個兵工廠,夜以繼日打造兵器,盔甲。

時間過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軍不甘失敗出兵斜古道進犯中原,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後告別人生舞臺。

接到蜀國入侵戰報,司馬懿立馬上召開軍事會議,制定迎敵對策。

司馬懿神機妙算預測到了蜀軍的戰略意圖,蜀軍一定會渡過渭水,向東經由武功進犯長安。因此司馬懿大膽決定主動放棄渭水天險,後退過河背水一戰,在蜀軍穿過秦嶺的時候,魏軍已經各就各位,以逸待勞。

並且司馬懿指出,要是蜀軍先進犯長安,那就形勢危急,如果諸葛亮行軍路線是五丈原,那蜀軍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國秦嶺的蜀軍遇到了曹魏軍隊的嚴陣以待,蜀軍不得不轉移方向往西揮師五丈原,

諸葛亮興沖沖前去進攻,郭淮帶隊痛擊蜀軍,諸葛亮的計劃落空。

諸葛亮故技重施,又來了一招聲東擊西,驅兵向西實則反攻陽遂,但沒有料到又被郭淮識破,成功粉碎了諸葛亮的又一次進犯。

諸葛亮速戰速決不成,魏蜀軍隊進入僵持階段,一個月後雨季到來,渭水暴漲,大水把蜀軍孟琰部隊和大部隊分割開。

司馬懿抓住戰機,突襲孟琰,司馬懿覺得穩操勝券,卻遇到孟琰頑強抵抗。另外蜀漢援軍趕到架起舟橋,兩路人馬會師。蜀軍隨即反擊,魏軍遭受重挫,司馬懿見大事不好,再次蜷縮。

任憑蜀軍蜀軍叫罵挑戰,魏軍就是不理睬。

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費盡心機,最後竟然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去了一套豔麗的女裝,說你不敢出戰不像男子漢。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現代也是最損的,都這對一個男人極大的侮辱,應該說諸葛亮這招真的是太損了。曹魏大軍那些錚錚鐵骨的漢子哪能受得了這個,大家紛紛要求與蜀軍一決雌雄。這讓司馬懿陷入兩難境地,,戰則必敗,不戰眾將不服,恐陣腳大亂。

司馬懿假裝向皇帝申請出兵,曹魏皇帝心想軍隊的指揮權我已經交給你司馬懿了,為什麼還要請示我,看來裡頭有文章。所以,魏國皇帝曹叡立馬對使者下詔書說:不準出戰。

拿到聖旨的司馬懿立刻轉達了皇上命令,一場危機就此化解。

對於那個蜀軍那個送衣服的使者,魏國將軍們都說要殺掉。但被司馬懿擺手勸阻住了。司馬懿對使者好吃好喝招待,還給使者一百兩銀子的小費,接下來跟使者拉起家常來。

"你家諸葛先生身體咋樣,有沒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飯量咋樣?"

使者見司馬懿平易近人,非常親和,沒有打聽蜀軍軍情,反而像親友一樣,對孔明先生噓寒問暖。使者不禁感動萬分:

"我們主公是個工作狂,經常廢寢忘食飯量一天天減少,現在每天三頓只吃三小碗米飯,還沒有十歲的孩子的飯量大。

司馬懿聽了心中暗喜。接著司馬懿問:你家丞相每天咋那麼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親自管,舉國上下誰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說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更是心裡狂喜。

使者走後,司馬懿對他的手下們說:

這諸葛亮不是治國材料,治國的只管動嘴不管動手,諸葛亮既動手又動口,好像整個蜀國就他一個人中,其他人都是飯桶。這諸葛連飯桶也不是,吃得少幹得多,這是要犧牲的節奏啊!


歷來現實


諸葛亮五次北伐,兵出隴右,最後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其所著《出師表》之言。諸葛亮逝世前,司馬懿就斷言過汝命休矣。

一個歷史人物的逝世,我們後人總是要分析一下,不管他是安穩的終於壽限,痛苦的被病症折磨完最後一口氣。還是英勇的戰死沙場,神秘的暴斃而亡等等,總是有我們今人需要分析的緣由。

更何況是諸葛亮這樣一個歷史評價各代極高,極為被後人推崇的歷史名人,在死前竟然被司馬懿這樣一個女裝大佬(霧!皮一下。不知道的小夥伴查一下梗的來源)事先預測到。

我們不妨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主要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司馬懿大佬的視角來看一看,諸葛村夫死期將至如何被我們預測到。

丞相將死之前三國發生的事

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北伐前事先便與東吳孫權互通過信書,孫權將會兵分三路進攻魏國,配合諸葛亮的大軍一起攻入中原。五丈原軍帳中蜀相諸葛亮事無鉅細的批改公文,核對賬簿。

而諸葛亮的習慣便是事事躬親。司馬懿據守堡壘,按兵不動已有一百多天,無論諸葛亮不厭其煩派許多人到其帳前叫囂挑釁都一兵不發。東吳傳來消息,魏明帝親率大軍抗拒孫權,孫權兵敗。

同年秋天,諸葛亮用計誘魏軍出兵葫蘆溝,然後放火燒斷谷口,隨後大雨傾瀉,魏軍死裡逃生。此後,司馬懿仍按兵不動。

丞相死之前司馬懿與其的博弈

一日蜀軍來使,司馬懿不問蜀軍之事(問了也是白搭,使者會瞎謅)只問“(孔明 ) 寢食及其事之繁簡”,獲悉諸葛亮每天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起得很早,吃的很少,每天只吃三升米。

在使者走之後便於左右說道:“諸葛村夫,大約大限之期已到!”。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在嘲笑司馬懿請旨發兵的鬧劇,明顯就是與魏明帝合唱雙簧,兩人皆不想發兵進攻。畏蜀如畏虎。

諸葛亮也依然在惆悵老問題,如何能使司馬老賊出兵。

丞相已死

蜀軍全軍都在封鎖消息,並把諸葛亮屍體給裹了起來。司馬懿獲知消息已是多日之後,百姓前來告知的。

迴歸正軌,整件事情前後,可以看出諸葛亮,殫精竭力的處理軍隊事務,與東吳的聯繫,想法設法逼迫司馬懿出兵,甚至連賬簿都親自查看。日夜操勞,身體自然開始熬垮了。

三升米,按照東漢末年時候的計量單位換算到今天,一升約為200毫升,一天就是大約600-800毫升左右,一天三頓計算,一頓也就是大約250毫升。

而且古代營養搭配可沒有現代充足豐富,更何況是在軍營中,主食大米。再者據考證古人飯量由於古代各種條件狀況,要比現代人大。食少做多,同為老年人的。。。。不不。。說錯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自然就料想到了這一點。

所以說,司馬懿的猜測科學合理嗎?科學合理。諸葛亮死的正常嗎?再正常不過了,現代白領猝死的新聞也頻頻出現在網頁上。

關鍵是司馬懿為何這樣說

司馬懿與諸葛亮身處敵對陣營,私交不厚,自是不可能出於關心諸葛亮身體的角度,向使者詢問。

司馬懿雖不是諸葛亮朋友但卻對諸葛亮很瞭解,對對方的軍隊很瞭解,蜀軍長途跋涉至五丈原,五丈原北高東陡,加之,將近半年的僵持,物資消耗巨大,即使有屯田,但也是入不敷出,蜀軍士氣低落。

身為指揮,諸葛亮自然是坐不住、急躁不安地,加上事必躬親的性格,身體自然跨了。這是一個機會,漲自己士氣,滅敵人的威風的機會。

敵方主帥將死,勢必對我軍氣勢有積極的影響。由司馬懿親口說出這個推斷的原因,魏軍半年來據守堡壘,主帥遭送女裝之辱,士兵又遭葫蘆溝死裡逃生的經歷,士氣不佳。一來提升士氣,給予士兵擊退蜀軍的希望。二來,消息傳出去,滅掉蜀軍的士氣。只待諸葛亮死後,便全軍出擊,一鼓作氣擊退蜀軍(未如其所願)。

這就是城府極深的司馬懿看似漫不經心的問問使者孔明身體近況,又漫貌似不經心沒頭沒腦冒出一句,諸葛亮活不長的緣由。

結語

不是司馬懿套路深不深的問題,而是自古兩軍對壘,主帥必須謹言慎行,手中握有萬數人的性命,無數家庭的命運,更有甚者決乎國家存亡。也是在給我們提醒,史家一句簡單言語,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歷史人物心中諸多言語的表現。就像那一句著名的詢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小小嬴政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形容諸葛亮的結局是再合適不過了。諸葛亮原本隱居南陽,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一直忠心耿耿輔佐劉備,幫助劉備奪得漢中後自己也被立為蜀漢的丞相。劉備去世時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依舊效忠劉禪和蜀漢。

諸葛亮一心想著統一中原,年邁的他舉兵多次北伐,六次出兵祁山,可是狡猾的司馬懿卻閉門不出沒有與他正面交戰,還下令士兵不能主動交戰。因為司馬懿問了諸葛亮派去的使者一些話,當他知道諸葛亮一天食用一斤米的時候,就斷定諸葛亮陽壽已盡,活不了多久了,自己根本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滅掉蜀漢。司馬懿為何這麼說了?因為諸葛亮太累又吃的太少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諸葛亮北伐一心想著統一中原地區,但是司馬懿最後卻選擇閉門不出,即使諸葛亮給他送女人的衣物羞辱他他也不讓士兵出門迎戰。諸葛亮忍不住了,派了使者前去查看情況,就這使者說的話卻卻讓司馬懿心情無比舒暢,因為他認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為何司馬懿會這樣認為了?

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

司馬懿是個老狐狸,他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都是有根據的。

第一,打二十軍棍的刑法,諸葛亮都要親自審批,事無鉅細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司馬懿認定諸葛亮每天肯定是勞累過度了。

第二,諸葛亮每天的吃的也就數升,使者搞不好還誇大了,即使沒誇大吃的也很少了。三國時期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而一毫升大約是0.75克,諸葛亮一天也就是吃的是一斤左右了。在現在看也許不是很少,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就是很少的飯量了。要知道證明廉頗未老的時候是說他”一飯鬥米,肉十斤了“。

諸葛亮這麼勞累,吃的卻這麼少,司馬懿斷定諸葛亮身體不行了,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234年,諸葛亮病逝。

司馬懿這次還真的算準了,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去世前諸葛亮對朝中大事和軍隊都有安排,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的遺言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後從容撤退了。

諸葛亮為了劉備父子為了蜀漢是鞠躬盡瘁,油盡燈枯了,只是很遺憾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還是沒有什麼作為。263年,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了。要是諸葛亮知道劉禪這麼無能,不知道當初還會不會這麼拼命了?


湘西小木魚


因《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六出祁山不僅成了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也成了諸葛亮與司馬懿攻守對決的別稱。

事實上,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數並不多。但這不重要,因為《三國演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咱們通俗認知中的三國,所以咱們還是按《三國演義》的路子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問諸葛亮寢食、政事煩簡與否,進而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這是諸葛亮五出祁山時的精彩一幕,咱們不妨從一出祁山開始,來簡單聊聊這兩位高手之間的攻守對決。

蜀漢建興六年,平定南中,恢復與吳聯盟後,諸葛亮首次興兵伐魏。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親率大軍向祁山方向攻擊。

起初的局面非常樂觀,在諸葛亮的攻勢下,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更大的收穫則是收服了姜維。

一時間,諸葛亮威震關中。

只可惜,關鍵時刻馬謖掉了鏈子,失街亭,導致原本的贏局陷入難贏局面,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

同年冬天,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擊敗魏軍之機,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遺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殺到,諸葛亮半途而廢,只好再次退回漢中。

一年後,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陰平,擊敗魏援兵,佔得這兩郡後,諸葛亮留兵據守,自己率兵回師。

怎奈老天不成全,連日大雨導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無法增援新佔得的這兩處前沿進攻據點,北伐又告失敗。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率蜀軍四出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一攻一守,棋逢對手。

諸葛亮欲決戰,司馬懿欲拖垮遠道而來、軍糧不多的蜀軍。

諸葛亮有多神機妙算,司馬懿就有多忍者無敵。

困局之下,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辦法引誘魏軍出擊,但司馬懿謹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軍一停,他便紮營據守。

正當兩人攻守拉鋸時,受稱帝謠言影響,諸葛亮只好班師回朝。

經過這四次北伐,諸葛亮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鞠躬盡瘁,再次出兵欲決戰司馬懿。

司馬懿依舊想用持久守戰拖垮諸葛亮。

耗不起的諸葛亮於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對司馬懿來說就是小兒科的計謀,他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婦人衣裙,企圖以此激怒三國隱忍大師。

很顯然,這不可能。

不僅不可能,司馬懿藉著被羞辱,來使心理麻痺鬆懈的契機,相反對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數。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軍來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據《晉書·宣武紀》記載,他先問來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謀,實話實說,三四升。

司馬懿跟著又問諸葛公政事煩累否?

來使有一說一,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

得到這兩個答案,司馬懿既而告訴身邊人,諸葛孔明命不久矣。

這問題問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一天僅吃三四升米,就斷定他活不長了,挺神的!

其實真正神的是司馬懿能尋機這麼問。

諸葛亮已經是老對手了,出來坐著四輪車,滿身滄桑病態,有這些基本情況,再加上這兩個關鍵信息,一天三頓吃不下多少東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樣子,在古代的軍營中,這樣的飯量實在算少,70多歲的廉頗一頓還能吃10升也就是1鬥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無鉅細,憂心忡忡,這樣的老對手怎麼不垮掉。

一個情急激將,一個不動聲色探得虛實,這一輪攻守對決,應該算司馬懿贏。

難得他在極度受辱下還如此淡定,淡定下還如此具有小處見真知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