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其實,現在“有腦袋”的人很多,比如很多學者,他們很懂行,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進不了藝術品這個圈子,這是個普遍現象。但是,從根本上說,想在藝術品市場中混,沒有錢,你根本玩不轉。不光是當代中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個不奇怪。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中國自古有收藏的傳統。傳統的士大夫階層集錢、權、學問於一身,有足夠的條件將收藏之風雅發揮到極致。而在當下,中國的收藏圈卻似乎走進了一個“怪圈”:有錢收藏的人,學問是其“短板”,而有學問的人卻又玩不起收藏。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其實,現在“有腦袋”的人很多,比如很多學者,他們很懂行,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進不了藝術品這個圈子,這是個普遍現象。但是,從根本上說,想在藝術品市場中混,沒有錢,你根本玩不轉。不光是當代中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個不奇怪。

中國當代搞收藏的有錢人,大都沒功夫沉下心來搞研究。可以說,九成以上的藏家就是抱著純粹的投資心態進來的。

但是,這些抱著純粹的投資心態進入收藏市場的有錢人沒有搞明白一件事:藝術品不是一個普通的投資品,它的門檻比較高。如果你不養成學習的習慣,就會犯錯誤,而且是犯很大的錯誤——被人騙得血本無歸。因為在藝術品市場中,如果你缺少知識,投資藝術品就很容易陷入“迷信”——迷信大師、迷信名號、迷信專家,而現在中國收藏圈的水太渾了:造假者比專家水平還高,許多“大師”也根本名不副實,甚至親自參與造假。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不過,在我看來,那些有文化沒錢的人無法進入藝術品市場倒也是件好事情,省得進來也跟著有錢人學壞了。而且,“有錢袋”的投資型藏家,要想提高自己的收藏品質——至少保證不被騙,最好的辦法就是跟這些遠離收藏圈的“有腦袋”的人多交流、多學習。圈內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攤利益要經營,很難公正客觀的發表意見,所以,跟他們反而沒有必要摻和太多。

當今藝術品市場看上去無比繁榮,很多人一擲千金,但不是為了收藏,是為了投資或者投機。藝術品倒手率非常高,通常不到五年又會投放市場。那些所謂的“大藏家”,收藏品的數量和名頭不知道多嚇人,但那些東西擺在倉庫裡,又看過幾次?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現在這個市場如此欠理性、“沒文化”,倒也給一些對中國美術史有充分了解的藏家以“撿漏”的機會。比如2010 年於中國嘉德拍得的元代張渥的《飲中八仙》,當時預估了2000 萬的心理價位,結果從300 多萬元起拍,820 萬元就落了槌。

對目前新晉藏家的觀察,他們購買藝術品大體有以下幾種目的:

一是要顯示自己有身份、有文化,需要一些能夠“充場面”的藝術品,在家裡、辦公室掛一下。二是聽說藝術品漲勢迅猛,於是出於盈利心態投資、希望短期獲利。三是用藝術品送禮辦事。四是買了放家裡,慢慢等升值,反正手裡不缺錢。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真正的收藏家,收藏要有相當大的量,且成體系; 另外還得對藝術品有深入的研究,有豐厚的相關知識。倒不是說學歷必須得有多高——比如馬未都,並不是高學歷,但他在長期的實踐中學習和總結,慢慢就成了行家,是真正的收藏家。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中國自古就有收藏的傳統,有一些家庭,祖輩的收藏在“文革”中都被毀掉了,但現在新一代有了經濟實力,於是重拾家族傳統; 還有一些,“文革”中家族所藏被抄,後來也被歸還了一部分。這兩種類型家庭出來的藏家底蘊比較厚實,而且承接家族的傳統,有非常明確的收藏規劃及脈絡。而佔據了更大比重的新晉藏家,雖然沒有家族的收藏傳統,但也不能用“沒文化”來概括。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他們當中,有年輕的企業高管,主要從事IT、科研、生物等行業; 還有一部分是所謂的“富二代”,大都受過海外或者國內高等學府教育; 再有一部分是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代富人,五六十歲之後,可能在商海中搏殺產生了倦意,也渴望追求一下文化藝術,開始進行收藏。

收藏這件事,無論你有多麼充沛的資金,都不代表可以在這個市場當中為所欲為。資金和所具有的知識必須完美契合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收藏狀態。所以對於新晉藏家,無論他多麼有錢,無論是想介入哪個版塊,建議從基礎的東西開始收,不要一開始就老想收天價珍品。懂多少就玩多少,不要透支自己的知識量,不要有太多虛榮心,否則一定會後悔。

玩收藏,既需要“錢袋”,又需要“腦袋”

質的社交圈。收藏最怕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和人交流學習。但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個錯誤的收藏圈,那也是很要命的事情,和什麼樣的專家、公司、藏友、經紀人打交道,可能會從根本上決定你收藏的品質,也決定你可能達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