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為何不解散?

難得糊塗DAvid


因為美國還要利用北約來拉攏北約內部國家和前蘇聯加盟國;

因為美國還要藉口假想敵威肋把這些小弟控制住以擠壓假想敵的生存空間;

因為美國還要靠這些小弟充當打手炮灰來實現在全世界的霸凌!


順道自然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二戰後,是西方為了制衡前蘇聯而於1949年成立的軍事組織,北約由美國牽頭,創始國當時有12個。
而蘇聯


則在1955年也攜8個社會主義小弟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就此東西方的冷戰拉開帷幕,雙方對抗長達近40年。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和柏林牆的轟然垮塌,華約也隨之煙飛灰滅,做鳥獸散,而北約卻屹立不倒,糾其原因就是

西方面對的還有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雖然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前蘇聯的遺產,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然沒有了與西方抗衡的能力,可令人忌憚和恐懼的民族性格,不能不讓西方國家繼續抱團取暖(特別是歐洲國家),而美國為了徹底在全球呼風喚雨,踢開俄羅斯這個絆腳石,肢解俄羅斯就成了其終極目標,所以樂得有一幫小弟去衝鋒陷陣,而且為了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一直在向俄羅斯方向東擴,目前北約成員國已達29個之多,到家門口了。而俄羅斯則毫不示弱,幾乎憑一己之力繼續與西方抗衡,
在烏克蘭問題,敘利亞等問題上都高調出擊,因為俄羅斯深知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共同目標(肢解自己),退卻就等於滅亡,所以俄羅斯拼命也會與西方對抗到底的,但因為實力相差甚遠,俄羅斯才時不時的“提醒”西方國家自己是核大國,若真的給自己逼到牆角,真到魚死網破的時候,俄羅斯說會讓全世界跪下。

所以在俄羅斯還沒“如西方所願”的“消失”前,北約不但不會解散,而且會更加壯大的。


海之波濤3


今天的北約,和過去的北約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今天的北約,可以稱之為“新北約”,新北約的架構是美國幾個智庫的共同作用下構造的,他們分別是:

  1. 蘭德公司

  2. 國防大學國家戰略問題研究所

  3. 卡託研究所

  4. 布魯金斯學會,

  5. 對外關係委員會


其中最為出名,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1993年由蘭德公司高級分析家,羅納德·D·阿斯穆斯等三名專家在《外交》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建立一個新北約》,這篇文章就構成了克林頓政府時期制定北約東擴政策的理論基礎。


老北約實際上是為了對抗華約而存在的,華約解體了以後,北約就成了一個“問題”,所有人問的是:為什麼還要保持北約存在?


根據《建立一個新北約》的理論,在冷戰結束以後,歐洲重新有了新的危機,由於東歐新興國家面臨巨大的問題,比如說政治上的遲滯,經濟上的蕭條,民族主義的復興,導致歐洲有爆發戰爭的可能,尤其是巴爾幹出現的種種狀況,新北約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對抗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



支持北約東擴

因此在《建立一個新北約》的論文中,作者指出,美國應該:


第一,對北約進行改革,把北約轉化成致力於民主,穩定和危機處理的組織。

第二,接受一個強有力的歐洲共同體,讓歐洲能夠自我承擔防務費用和安全承諾。

第三,支持一個強大的德國,讓其發揮復興大西洋聯盟的作用。

第四,推動維謝格拉德集團加入歐共體和北約(指的就是波蘭,捷克,匈牙利,斯諾伐克)

第五,幫助俄羅斯實現民主化。

第六,鼓勵烏克蘭西方化,推動烏克蘭和中歐構架的密切關係,把烏克蘭納入泛歐集團

第七,重組軍事結構,提高北約在防區之外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


我們可以把這幾條看看,就應該非常清楚這三個作者的看法,這三個作者的理論實際上是在保持以美國核心的前提下,把北約的邊界繼續向東擴,同時把北約這個軍事組織轉變為一種政治組織。


反對北約東擴

1997年,卡託研究所自由派人士寫了一本書《北約擴大---夢幻與現實》反駁了《建立一個新北約》的說法,書中批評了克林頓政府推動北約東擴的政策,他們認為,北約東擴的問題有如下:


第一,如果北約東擴,勢必為新成員國提供安全保護,非常昂貴,最後又落到美國人頭上。

第二,北約東擴意味著挑戰俄羅斯的後院,即便是在90年代俄羅斯非常混亂,但是俄羅斯不可能永遠混亂,這意味著美國要冒著和俄羅斯發生戰爭的危險。

第三,北約可能會陷入中東歐國家的爭端,而中東歐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複雜,歷史恩怨很多,最後導致北約變成了一種維和武裝,而且也加大了和俄羅斯衝突的危險。

第四,北約東擴對於俄羅斯國內的親西方派是一個嚴重的傷害,會導致俄羅斯國內的民族主義崛起。


因此書中建議,最主要的是關心歐洲幾個大國,只要西歐各大國能和平相處,也不被潛在勢力挑戰,那麼對於美國的利益就沒什麼影響,而北約東擴會讓美國處於一種相當不安全的處境。


最終的影響


很不幸,反駁派所預料到的情況真的到來了,我看看近二十年來發生的事情。

第一,在普京的領導下,俄羅斯真的結束了混亂的局面,重振了俄羅斯的國力。

第二,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美國本土發生了911,美國根本無力再去管歐洲的事情,全心全意投入反恐問題。

第三,2008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爆發了一場衝突,美國沒有介入,2014年由於克里米亞,東烏克蘭導致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美國又沒有介入。,

第四,由於北約東擴,俄羅斯內部的親西方派已經消失的一乾二淨。連葉利欽都反對北約東擴。

第五,特朗普總統已經開始要求歐洲國家繼續提高軍費,而歐洲國家不情不願。


這五點事實完全證明了反對北約東擴那個派別的理論,90年代克林頓執政時期,由於經濟蓬勃發展,外加上蘇聯解體,在當時的美國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北約東擴使得北約所負擔的區域擴大,導致美國無力,也不可能維持如此龐大的安全義務。


同時北約內部也沒有進行改革,北約內部還有土耳其,而土耳其最近幾年頻繁和美國過不去,偏偏土耳其又是北約成員國,這導致美國處理土耳其問題投鼠忌器,美國剛從敘利亞撤軍,土耳其軍隊就開進了敘利亞,完全是對美國的打臉。


從一個軍事組織變成了一個政治組織,到現在是一個四不像組織,北約目前的地位越來越尷尬,北約內部的意見四分五裂,法國想要建立歐盟軍隊,但是德國認為不可行,而以波蘭為首的維謝格拉德國家,還意圖聯合意大利挑戰德國和法國在歐盟的地位,這都是北約不穩定的先兆。

以至於北約秘書長不得不出來發言,說北約依然是歐洲國家的安全基石。


而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濫用北約武力打擊伊拉克,北約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歐洲國家大多數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非常失敗的是,從目前的證據來看,伊拉克並沒有如同美國所說的那樣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使得歐洲國家對於協助美國進行軍事行動的意志越來越低。


北約的矛盾越來越體現於歐洲國家和美國之間的矛盾,美國希望歐洲國家能夠出更多的錢,負擔更多的義務,但是歐洲國家認為自己在北約發言權有限,又不願意出錢,德國在出錢問題上一直推三阻四。


如果北約不進行大規模的改革,瓦解是遲早的事情。


李建秋的世界


北約為何不解散?有主觀因素亦有客觀因素。

一,主觀方面,不妨換位思考,如果當年解體的是美國,西歐各國紛紛變天,北約解散的話,強大穩定的勝利方一華約會不會因北約解散而解散?以筆者推測,華約不但不會解散而且華約的鋼鐵洪流必會不失時機的碾壓、解放西歐的,付合當時所宣傳的、要解放全人類的初衷。

二,客觀方面,華約雖解散了,但西歐諸國對俄羅斯的好戰、強奪他國領士的認知並未消除。認為俄羅斯仍是歐洲大陸不安定,不安全因素的所在。事實又不失時機地證明了西歐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俄羅斯在2008年暴打格魯吉亞,將格國兩塊領士分裂出去,置於俄羅斯實際控制之下。2014年,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策動烏東叛亂獨立,將烏東部三州置於俄羅斯實際控制之下。這些客觀事實又證明了北約不能解散的正確性,合理性。

三,造成北約不解散,鼓動北約壯大的不是原北約國家,而是從華約退出的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出來的獨聯體國家。他們畏俄如虎,慌不擇路地投靠北約抱團取暖,乞求北約庇護。以免蹈格魯吉亞、烏克蘭之覆轍。如果北約要解散,那麼最反對解散的就是原華約舊部,原蘇聯的獨聯體那幾個國家。

從以上三條內容分析可以看出北約為何不解散,並不斷壯大的根源所在。淺顯的說,烏克蘭、格魯吉亞的問題一日不能解決,北約一日不會解散,而且還會繼續做強做大的。


雙樵\n


北約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解散?北約怎麼會解散呢?它不繼續擴大,就已經是燒高香了,它哪裡會解散呢?

在羅剎(俄羅斯🇷🇺)還沒有徹底的瓦解,就像它的前身蘇聯那樣的土崩瓦解之前,北約是絕不會解散的。在蘇聯解體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又策劃了一個肢解羅剎的計劃。在這個計劃中,羅剎將會被大御八大塊,分裂成新的八個國家。如果西方的這個計劃成功了,那麼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國和印度之外,將不會再出現一個能夠和西方國家抗衡的國家或陣營了。因此,熟悉1990年代國際關係史的人都知道,整個1990年代,羅剎的車臣戰爭,中國的臺灣海峽危機,都是幾乎在同一時間達到了它們的高潮,並同時受到了西方國家的集體刁難責備,這其中的黑幕,有心人就自己去體會吧。

隨著葉利欽的去職,西方想要肢解羅剎的清秋大夢,離實現的目標是越來越遠了。而羅剎在普京的領導下,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羅剎的民族凝聚力又出現了強勁的恢復。而一個擁有龐大的核力量的國家,似乎是又要讓西方重新陷入了舊冷戰時期的顫慄之中去了。處於這種情況下的西方,它會願意解散北約這個它原先用來抱團取暖的工具嗎?不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因此,現在奢談北約的解散,還為時尚早。


孤獨之人


這個問題讓北約國家都很懵逼啊,大家都玩得好好的,幹嘛要說散就散呢?

不過北約似乎早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作為冷戰時期的產物,北約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為堵截共產主義陣營而設計的。

而隨著1990年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的陸續發生,共產主義陣營早已灰飛煙滅,繼承蘇聯大部分政治遺產的俄羅斯,雖然國土面積仍然是世界第一,但綜合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已經徹底掉出了超級大國行列,淪為二流強國。

所以,作為針對共產主義陣營的北約,似乎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理應隨著蘇聯解體成為歷史。

但現實情況是,雖然俄羅斯半死不活,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絲毫不敢懈怠。

不僅如此,北約還在積極東擴,將昔日作為蘇聯衛星國的東歐小國拉進北約陣營,向昔日蘇聯的加盟國拋去了橄欖枝。

這使得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急劇壓縮,發展勢頭得到了更加喪心病狂的遏制。

按理說這樣的俄羅斯已經不需要北約這樣靠氣勢取勝的國際組織來群毆,以美國的國力,搞定俄羅斯完全不在話下。

但美國卻堅持將圍堵俄羅斯的功勞分給大家,絕不吃獨食,其大公無私的精神真的是感動了全世界。

所以北約之所以不解散,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俄羅斯還活著

這是北約繼續存在的最直接原因。

因為北約的目標是讓俄羅斯徹底涼涼,半死不活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蘇聯解體只是一個開始,絕對不是北約使命的結束。

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西歐國家而言,俄羅斯只要存在,即使已經奄奄一息,仍然會讓西歐各國噤若寒蟬。

因為俄羅斯和西歐各國山水相連,在不需要強大海軍的情況下,即使俄羅斯陸軍實力不及西方世界,但仍然可以憑藉龐大的數量讓西歐各國元氣大傷。

最重要的是,即使在蘇聯解體後,失去完整工業體系的半死不活的俄羅斯,仍然能夠憑藉出賣資源的方式續命。

更<strong>尷尬的是,資源匱乏的西歐各國一直都是俄羅斯油氣資源的忠實客戶,在聚精會神圍堵俄羅斯的同時,還要一心一意被俄羅斯牽著鼻子走。

所以蘇聯解體絕對不是北約歷史使命的結束,在俄羅斯這個依然讓西方國家忌憚的國家完全涼涼之前,北約沒有理由進行下一步改變。

2、美國需要擋箭牌

美國在一戰前,玩了將近一個多世紀的門羅主義,雖然是換了種方式參與國際博弈,但表面上的美國確實與世無爭,而且盡己所能幫助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保持政治獨立,儼然就是民主的衛道士,世界和平的先行者。

但是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徹底變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完全碾壓世界各國,不需要再看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的臉色,這使得美國也將國家目標轉向稱霸世界,做一個安安靜靜的世界警察。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攻打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無論如何都會顯得太不要臉。所以美國需要包裝自己,讓自己顯得更加正義。

而讓自己更加正義的方式,除了成為真正的正義者,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扭轉輿論,顛倒黑白,拉攏更多沆瀣一氣者下水,而北約就是沆瀣一氣者的俱樂部。

事實證明,正是這種所謂的集體行動和集體意志,將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打扮得正大光明,北約成為美國的最好擋箭牌。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存在一天,北約就不可能真正結束。

北約的發展已經不止一次地表明:決定北約是否解散的最大因素,不是北約面對的蘇聯或者俄羅斯,而是躲在背後喊打喊殺的美國。

西歐國家出於國土安全考慮需要北約,出於政治獨立需要又渴望擺脫北約,但這種矛盾的心理對北約的存亡而言並沒有什麼卵用。

總之,北約有沒有對手並不重要,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才是北約能否存在的最大影響因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沒錯,華約不存在了似乎北約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但世界局勢的新變局卻註定北約的客觀存在。

一、出現了什麼新變局呢?

一是華約解散後歐洲面臨的軍事威脅有增無減。在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因此,軍事議題就成為北約安全戰略設計的首要考量因素。進入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似乎有了迥異冷戰的根本保障。然而隨後發生的南聯盟事件,帶給歐洲的是戰火烽煙的地區人道主義災難,迫使北約不得不插手解決科索沃問題。隨後的2008格俄戰爭一舉擊碎了歐洲和平合作的夢想,繼而在2014年發生的烏克蘭事件,更是給了歐洲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一個強權國家公然吞併了另一個主權國家領土,俄羅斯帝國復活了!北約不僅不能解散,而且要空前強化,壯大並吸收一切可以遏制強權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北約國家內靠近俄羅斯的普遍加強軍備已成為未雨綢繆行動,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國傷痛記憶滿滿,格魯吉亞、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已成為北約聯繫夥伴,北約針對俄羅斯的聯合軍演成為常態就是北約軍事戰略重拾的證明。


二是地區爭端的此起彼伏有賴北約發揮作用解決。從伊拉克薩達姆侵略吞併科威特的海灣戰爭,到南聯盟事件危機,再到當今敘利亞戰爭的久拖不決,聯合國真正成了無所作為的“聾子耳朵——擺設”。不管是已經過去的危機,還是現在或是將來要發生的地區爭端事件,你能想象沒有北約的參與能獲得徹底解決?俄羅斯剛猛有餘,但居心叵測人人暗地防備,亞洲大國勾心鬥角貌既不合神更遠離。

三是全球恐怖主義的盛行給了北約參與的寬闊空間。以本拉登製造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為開端,美國領導的北約就藉此深入全球,特別是進入中亞打擊恐怖主義,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前蘇聯的中亞五國就成為北約軍事力量馳騁縱橫的演兵場。目前肆虐中東的伊斯蘭國武裝,就是在美國領導的北約國家打擊下日漸式微不成氣候。那麼可以看到並預見的是,以後全球恐怖主義的打擊重任必然會有北約參與,北約的身影會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這樣,北約的戰略目標發生了巨大變化,其職能也轉變為一個超強政治軍事組織,所要面對的議題已從過去的軍事威脅,轉變到面對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路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

其實當初北約並沒有把俄羅斯當成骨子裡的敵人。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方案。1997年5月,為把北約與夥伴國的政治軍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只是後來俄羅斯的帝國夢想思維抬頭,強人政治尾大不掉招致了北約的敵對態度。嚴格說,恰恰是俄羅斯自己強權作為的“對號入座”,而不是北約乃至國際社會的刻意打壓圍堵,俄羅斯能怨誰呢?



二,美國和北約的關係

當前的美國和北約時有齷齪,但這只是北約長河泛起的幾朵汙濁浪花,對北約巨輪的滾滾向前幾無耗損。

因為美國特朗普的單邊“精緻利己主義”不光盟友詬病,就連美國國內也是大張撻伐。共同價值觀奠基下的北約大廈,使歐洲盟國對美國的改弦更張充滿期待,而美國三權分立體制更給了北約前景樂觀的無窮力量和充足底氣。同樣,特朗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死硬到底,他還有“朝令夕改”的乖張作風。


北約就在那兒,是一個無可否認的巨大存在。以意識形態劃線的詛咒謾罵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時常麻痺模糊了我們的心智給國家利益帶來損害。


今古達觀


冷戰時期世界上有二個對立的軍事組織,一個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另一個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北約和華約分別代表東西方對立的二大陣營,曾經一時互相對峙勢均力敵。有說法西方成立北約是為了對抗蘇聯為首的華約,實際上事實是北約在1949年4月就成立了,而華約則是在1955年5月才建立的。當時蘇聯建議北約不要吸收西德,因為二戰結束不久,德國是二戰的策源地不能再加入任何軍事組織。



而北約組織並沒有理睬蘇聯的這一要求,仍然將西德吸收進了北約組織。 北約是在沒有華約的條件下建立的,以防禦華約說是根本不存在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並不是處於守勢。無論是工業製造還是經濟實力,北約應該就比華約強得多。北約是西方國家軍事同盟組織在冷戰時期,有用來對抗蘇聯華約集團的使命,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一個軍事存在的重要抓手。


但是在九十年代以後,蘇聯和東歐陣營國家的相繼垮臺,使得國際形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1991年蘇聯解體以及東歐國家紛紛易幟,華約失去了存在基礎,也在同一年裡宣佈解散。 北約比華約成立得早依然存在,華約建立得遲卻先消失了。如果說北約的建立是為了防禦蘇聯和華約,哪在1991年之後,北約也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是北約這個怪物並沒有解散,在沒有敵對的軍事組織的形勢下,北約非但不解散,而且還在繼續發展新成員,擴大隊伍。北約基本上把原來東歐蘇聯陣營的國家,都吸收進去了,甚至連蘇聯其中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以及拉脫維亞也都吸收進去了。現在的北約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有28個成員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強軍事組織。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非常的尷尬,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北約與蘇聯華約的關係。只不過現在的俄羅斯雖然還有尖牙利爪,但還是沒有辦法與過去蘇聯華約相比。實際上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是遏制打擊和防禦的關係,北約從來都沒有把俄羅斯作為長盟友的打算。反過來從蘇聯到俄羅斯,倒是希望融合到歐洲,甚至要求加入北約的。1954年3月蘇聯曾經公開照會,要求加入北約,北約的回答是不現實沒有理睬。

俄羅斯獨立建國後也曾經要求加入北約,但是後來北約認為俄羅斯不符合北約的要求和條件。曾經有報道2000年在克林頓訪問俄羅斯時,普京也提出了加入北約的問題,克林頓回答說當然可以,2001年俄羅斯與北約建立了合作伙伴機制,當時有人認為下一步就是俄羅斯加入北約了。但是克林頓的回答嚇壞了北約其它成員,俄羅斯是歐洲一些國家歷史上的宿敵,尤其是俄羅斯的很多歐洲鄰國。

俄羅斯不能加入北約應該是多方面的原因,俄羅斯有龐大的武器庫,加入了北約的俄羅斯不會是小夥伴,在山寨裡的地位不是晁蓋也是宋江,北約安不下這尊佛。所以北約繼續東擴,實行的是弱俄方針,就是不吸收俄羅斯。由此北約在美國的帶領下,與俄羅斯的利益多方面發生衝突,普京面對美國北約遏制打壓,索性出手反擊,美國北約一時倒也無奈。

從華約解散以來,北約越來越膽大妄為。已經不是一個區域性組織,跟著美國軍事幹預別國很多。從轟炸南斯拉夫到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以及轟炸利比亞等等。隨著美國到處的插手,北約成為了美國的打手和工具。從目前的世界局勢來看,世界上根本不需要北約這個軍事組織,早就應該解散了。但是從美國的世界霸權意識來看,北約非但不能解散,還要發揮更多的作用。美國甚至一個北約還不夠,還一直圖謀在亞洲地區建立一個小北約。


亦新湖


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聯盟,“冷戰”期間是美國聯合西歐國家應對蘇聯威脅的“華沙”戰略同盟,有力地遏制了蘇聯的崛起,對蘇聯的進一步解體起到極大的作用。“冷戰”結束後由於美國的實力進一步膨脹,綜合實力無可匹敵,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該組織可以進一步成為美國推行全球霸權,實行自己的戰略意圖的工具。東歐的不少前蘇聯盟國和加盟國為了防止俄羅斯的再度崛起和擴張,紛紛加入該組織,尋求安全保障,它們比西歐的多數老北約成員國更加親美反俄。法國等國在利益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的驅動下有時參與武裝行動。所以,北約不會暫時被解散。



街角的祝福xulei


”北約”何嘗不想解散,只因為有一頭“北極熊”在東邊睡眼惺忪,讓它們寢食難安啊!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提防蘇聯的覬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隨著1955年西德的加入“北約”,蘇聯因而成立了8個成員國參加的《華沙條約》組織予以抗衡。從此,“冷戰”的陰雲便一直籠罩在歐洲上空,直至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而解體。

按理說,“華約”已然不復存在,“北約”理應就地解散,事實卻恰恰相反。“北約”不僅沒有絲毫解散的意味,反倒不停地東擴,竟然將原“華約”成員悉數納入,達到了今天的29名成員。

有趣的是,就在“華約”成立的前一年,蘇聯曾申請加入“北約”。因為“北約”成立的主旨並沒有將矛頭直指蘇聯,而是打著維持世界和平的幌子。蘇聯就說:既然是這樣,我也是歐洲一員,理該為世界和平盡一份微薄之力。結果可想而知,“北約”斷然拒絕後,蘇聯又調侃道:有什麼不敢承認的,不讓我參加的原因,說白了,你們不就為了對付我們嗎?於是,成立了“華約”。兩個組織經過幾十年的劍拔弩張,隨著柏林牆的被推倒,蘇聯也像一塊“披薩”被割裂,“華約”也就地解散了。

當時,俄羅斯的執政者葉利欽以為,國體的顏色跟西方一樣了,咱們”和好”吧!但西方世界並沒有放下“屠刀”,反而變本加厲地進行東擴。不僅同時接納了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之後,還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進來,一下子,俄羅斯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葉利欽終於看明白了,原來你們的心裡根本就沒有我啊!於是,選擇了身材雖小,卻無比精幹的普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全力反擊“北約”的咄咄逼人。

其實“北約”不能解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必須強力控制歐洲,並派駐10萬軍人於此,美其名曰“保衛”歐洲盟友。同時,也是美國高精尖武器的出口地區,豈能捨得讓“北約”輕易解散,貓捉老鼠的遊戲必須一玩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