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在今天照見生命之重

范仲淹寫下聞名天下的《岳陽樓記》時一定不會想到,隔著時間長河,他的這篇詩文不僅在2020年依舊傳遞著中國文人的價值觀,還能在特殊的年份,鼓舞了一群特殊的人。

央視綜藝《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播出。被網友暱稱“央視boys”的四位主播合作《岳陽樓記》,歌聲飛進“抗疫”一線,被病倒在前線的醫生曹麗蓉學唱成為“致戰友歌”。音頻傳到網上,沒人在意曹醫生沙啞的嗓音,所有人都為這條評價點贊,“她代表醫護人員唱出了傳世佳作的精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事實上,節目還有不少單曲也在網絡熱傳。九歲的重症患兒陳果毅唱《草》,清冽如甘泉的聲音把所有人內心都“打了一拳”;平均年紀與共和國同齡的老科學家們重新詮釋《歸園田居》,老而彌堅的歌聲被贊為中國力量。作為“綜N代”,《經典詠流傳》的許多亮色是一以貫之的,比如對經典詩詞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用音樂的容器承載著文字以搭建中外文明互鑑平臺。而今年,流傳更廣的、引發無數觀眾落淚的,卻是這檔“和詩以歌”的節目裡始終蘊藏偶爾探討的一個命題:經典之所以值得不斷被重訪,在於它們能跨越時間,煥發出當下價值。

於特殊的今天,“10萬+”“100萬+”的轉發裡,人們傳遞的何嘗不是節目裡照見的生命之重。

詩詞裡沉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座標,生命力與家國情始終最深沉

《草》是本季節目裡第一首聞者落淚的單曲,因為它背後凝結著三個關於生命的故事。昔日“超女”馮家妹、九歲的陳果毅、19歲的包珍妮,他們因脊髓型肌萎縮症被命運牽引到一起。

瘦小的果果是個靠學習唱歌來改善呼吸的患兒,他用同齡人五分之一的肺活量唱著熱愛的歌;曾被醫生預言活不過四歲的包珍妮藉助呼吸機和全身唯一能動的右手拇指,創作了40多首閃著星芒的作品,糅進白居易詩詞的《草》便是其一。而馮家妹在被病魔奪走女兒後,她投身公益讓更多人瞭解並幫助到這一病患群體,也不斷被患兒們超乎常人的堅韌所鼓舞。

一切像極了《草》的幾句歌詞:“一棵草何其渺小,風一吹它就彎了腰,可草總是結伴而生。”一棵棵小草結伴同行,它們匯成了草原,野火不能將它們燃盡時,春風過後就能重生。鑑賞團成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當場抹淚,他說舞臺上展示的不止於詩詞,“還展示各種不同的生命奇蹟”。

《岳陽樓記》引出的是另一個維度的生命話題。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合唱范仲淹詩文改編的新曲。詩文裡的意蘊美、情誼真、經天緯地之深厚等都是他們選曲的初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歌曲在武漢激盪出不一般的花火。節目播出當晚,正居家隔離的武漢市第一醫院醫師曹麗蓉聽到了這首歌。越聽,她越覺得很是契合當下醫護人員的心境。在感染後的第14天,她用沙啞的嗓音學唱一段,還把音頻發給奮鬥在一線的戰友。

事實上,第三季《經典詠流傳》裡歌唱生命力與家國情的單曲並不少。肖戰唱的《竹石》借竹詠頌拔節生長的力量;老科學家們演繹的《歸園田居》其實隱含著以身許國的赤子心。浩浩湯湯的詩詞裡沉澱了太多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座標,而生命力和家國情從古至今都最是深沉。

老科學家和武漢醫生都成了傳唱人,不斷激活的經典從不是時間的過客

康震有個觀點,詞寫得再好,若沒有歌者結合自身閱歷的重新演繹,它就只是停留在紙面的一段文字。是作曲家、改編者、歌者用各自的生命閱歷和豐富積累共同演繹經典,經典才在當下實現新生。

第二期節目壓軸的是中科院老科學家合唱團。這群白髮蒼蒼的老者,有許多曾參與新中國重大的科研項目。首顆原子彈試爆,就站在彈坑邊緣、離爆心最近的王廣福在其中;“東方紅”衛星上天,締造“衛星領航員”的韓嘉忠在其中;1975年中國九位勇士登上珠峰時,提供氣象預報的高登義也在其中。他們青春年少時,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科研事業,才有我們如今的歲月靜好。他們事業最輝煌之時,也許正隱姓埋名在戈壁荒漠,直到幾十年後他們的名字才為人知。把老科學家們請上臺,陶淵明詩句裡“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他們,“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更是他們。

學者點評,他們曾是新中國建設中的“戰鬥隊、衝鋒隊、敢死隊”。正因此,當老科學家們加唱一曲《祖國不會忘記》,熒屏內外,無人不為這些深藏身與名的老者流下熱淚。也正因為他們身上匯聚著新中國的奮鬥篇章,由他們呈現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讓所有人信服。

同樣,在武漢,第一批病倒在一線的醫生並沒有專業歌喉。但所有人都認為她代表醫護群體唱出了范仲淹傳世佳作的精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和生命賽跑、和病毒爭分奪秒的日子裡,治病救人最樸素的幾個字,恰是堅守在抗擊疫情一線所有醫護人員的古仁人之心、為國為民之心。

如此看來,《草》能撞擊人心,在於歌曲演繹者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見證者;《岳陽樓記》被武漢醫生引為心聲,實質是醫護人員的家國情在非常時期觸發了非常感動;而老科學家們能唱哭觀眾,因為“但使願無違”的詩詞恰是他們年輕時綻放生命華彩、老去時初心不忘的寫照。看得見奇蹟,牽動了共情,感受到中國脊樑——都說“百代之過客”,但當越來越多不那麼專業卻緊緊契合經典意蘊的人們成為傳唱人,經典的詩文從未成為時間的過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