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最窄处也有30千米,蝗虫怎么飞到阿拉伯的?

日斤58484798


这是个侮辱智商的问题,尤其是让铺天盖地的蝗虫受到了深深的侮辱。

也许30公里的海峡可以让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建设者望而却步,甚至可以让不可一世的纳粹帝国望洋兴叹,但绝不会阻止沙漠蝗群的可怕脚步。

虽然这些胆怯且反应迟钝的小东西平日里毫不起眼,其成虫也不过几厘米长,体重也仅为两克,但一旦聚拢成灾,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灾难,尤其是本次入侵南亚次大陆的东非蝗群。

从地图上来看,蝗群从东非高原飞越千里来到南亚次大陆,除了跨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等复杂的陆地地形,还需要跨越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等一系列海域。

那么问题来了,陆地地形虽然复杂多样,但好歹可以降落休息,且地表植被能够为蝗群提供大量食物。而海洋要怎么跨越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

不过在静夜史看来,浅浅的海峡根本不足以成为蝗群的阻碍,因为帮助他们漂洋过海到印度吃饭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

1、沙漠蝗虫适合远行

作为蝗虫类中最危险的一种,沙漠蝗虫至少威胁了全世界超过1/10的人口,其灾害波及非洲、中东和亚洲数百年,是令人类无比头疼的存在。

而沙漠蝗虫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长得难看,颜值太低,而是因为他们生存在沙漠等气候干旱的区域,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要远超其他蝗虫种类。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非常能吃,甚至为了吸食植被的水分吃啥拉啥,这导致了沙漠蝗虫过境基本寸草不生。

而除了能吃,由于长在热带,因此他们极其能生,平均每年至少繁殖2~5代,这又使得它们的灾害规模不仅大,而且持续时间长。

沙漠蝗虫之所以波及范围广,除了能吃能繁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非常适合远距离迁徙,毕竟长在沙漠中,耐力也相应得更强大。

有了适合远行的特征,沙漠蝗虫飞越红海简直就不叫事。在它们成群迁徙时,平均每天活动8小时,迁移距离平均高达150公里,这意味着它们吃顿饭的功夫就能从非洲飞到亚洲。

沙漠蝗虫在历史上最光辉的战绩是1987~1989年的“十天蝗害”,这些蝗群从西非横跨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震惊世界。

2、蝗灾不止东非一处

虽然本次25年一遇的蝗灾被冠以“非洲蝗灾”的名号,但蝗灾的爆点,却不仅仅是非洲。

一般而言,由于非洲大陆整体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干旱,所以也相应地成为蝗灾爆发最频繁的区域,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之间的萨赫勒地区。

但本次蝗灾的最初源头,却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就在2018年5月,来自印度洋的飓风梅库努意外地登陆阿拉伯半岛,为沙漠带来了罕见的降水,随后10月份飓风鲁班再次登陆,阿拉伯半岛及红海两岸南部再度出现降水。

沙漠蝗虫作为蝗虫大家庭的一分子,其生存环境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小于50%,产卵土壤湿度在10%~20%。当沙漠地区出现大量降水时,羁押已久的植被野蛮生长,为蝗虫提供了大量食物,蝗虫繁殖数量也大量增加。

等到降水结束,气候重新干旱,蝗虫会随着植被的萎缩而逐渐聚集,当后腿的敏感神经被触碰,这些沙漠蝗虫就会迅速变性,再加上相互散发的费洛蒙,导致蝗群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在鲁卜哈利蝗灾爆发后,迅速向东部的伊朗和西部的东非蔓延。

而虽然大家不是同一个地方的虫,相互之间也有口音,但寻找食物的心以及费洛蒙的吸引力是相同的。所以蔓延的蝗群如同引信,点燃了各地的蝗灾尤其是东非。

所以,出现在印度的蝗群,不光是来自非洲,而是来自沿途几乎所有蝗灾区域,也许跟多蝗虫飞越红海时折戟沉海,但数量不会因此减少。

3、气候因素推波助澜

作为平均体重仅两克的小虫子,跨越红海也好,飞越大西洋也罢,理论上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单靠体力是根本无法完成此类壮举的。

所以,沙漠蝗群基本都是御风飞行。

但问题是当前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无论南亚还是西亚都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而东非高原则被东北信风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蝗群想要御风飞行,只能飞到西非啃仙人掌,根本不会波及南亚。

虽然逆风有利于飞机起飞,但只能让蝗虫死在路上,所以蝗群借助季风飞到红海对岸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那么,蝗群受到的气候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静夜史认为体现在2019年超级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气候反常,这种反常体现在无论东北季风还是东北信风都不如往年强劲。

这就够了,一般来说,当东北季风或东北信风减弱甚至消失时,垂直方向的空气对流就会特别强烈。而又因为蝗群的活动时间基本都是白天,这意味着蝗群能够借助空气的上升运动达到一个所谓的滑翔高度。

一般来说,沙漠蝗群的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2000米,在这个高度,空气阻力明显小于地面,划过红海基本不是问题。

再加上蝗群不算来自于东非,所以即便在飞越海洋时死伤过半都不会影响蝗群的遮天蔽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从这次南亚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发生蝗灾来看,这些起源于索马里半岛的沙漠飞蝗,穿过了红海南端最窄处是曼达布海峡,而该海峡最窄处只有30公里左右,这么一个小小的长度不足10cm蝗虫是怎样跨过的呢?下图

最大的可能是借助风力,红海地区纬度位置较低,终年高温,虽然说这个地区常年盛行东北信风,但在一天之内,风向也不是那么稳定,这个地区被陆地包围,白天陆地升温快,对流旺盛,就会出现强上升气流,蝗虫会借助空气的上升运动,有些类似于我们在运动场上看到“撑杆跳”的运动员,做了一个抛物线运动,蝗虫相当于在高空做了一个滑行,滑到了对岸。

还有一个可能的是借助同伴为支撑点飞过红海,这些蝗虫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约有300多亿只,在飞越红海的过程中,它们中很多死亡了,并掉入水中。众多蝗虫的尸体形成了在水上漂浮的垫子。而其它的蝗虫则能享受前者为它们带来的便利,在这些垫子上休息并以前者的尸体为食,休息好之后,它们又再次起飞继续飞行。

另一种可能性是进化的结果,蝗虫也是成千上百万年的进化,为数众多蝗虫当中,已经进化到可以飞行曼达布海峡的能力,不排除飞越红海有大批死亡,但蝗虫有近21天的繁殖能力,我们人类没能觉察到时蝗虫数量的减少,从图1中可以看到,有大批蝗虫堆集在曼达布海峡两岸,这些蝗虫可能是少部分飞去之后,在北岸大量繁殖后聚集,这些蝗虫本来就是在北岸出生,不是飞过红海的。

蝗虫飞越曼达布海峡,这可能还不是什么困难,据国际科研人员发现,在300~500万年前就有蝗虫飞越5000公里的大西洋,这恐怕是我们最难理解的。所以对沙漠飞蝗的认识我们还是处于探索阶段。


地理纵横


这可能是蝗虫史上最悲催的一次灾难了,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当时政府考虑用生物方法管制,当时找了70万只鸡鸭去治理蝗灾。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有3万只鸭子

是从从浙江长兴采购,再从萧山机场做飞机✈新疆吃蝗虫,这些鸭子足以载入史册,足够他们吹一辈子了。

当年的“鸭子大军”在新疆草原投入战斗后,战果累累。新疆的优质草原上地毯般覆盖的蝗虫被鸭子彻底歼灭,鸭子们的光辉战绩也得到了新疆灭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灭鼠指挥办公室的首肯,他们在考察结果后指出:鸭子捕蝗能力强、捕食量大、“军”纪严明,出动鸭子是草原清剿蝗虫、保护生态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借鉴一下。


胖子24207911


本次的蝗虫首先非洲东部聚集,然后飞跃红海,到达阿拉伯半岛,然后持续飞行,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从蝗虫迁徙的路线地图上看,其跨越红海最窄的曼达布海峡也有30公里,这些蝗虫是怎么过去的。

跨越红海不是事儿

其实,单只蝗虫的飞行能力有限,祸害能力也极其有限,但是一旦聚集成巨大的蝗虫群以后,不仅破坏性增强,蝗虫群的巨大规模,和风结合以后,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蝗虫群借助风力,不用自己费力,就可以随着气流持续飞行几个小时,每天可以飞行150公里,跨越红海对它们来说不值一提。

跨越大洋的蝗虫群

1988年的非洲蝗灾爆发,随后蝗虫群完成了一个创举,让世人咋舌称叹,原来人们在美洲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些蝗虫群们只用10天时间,就跨越了大西洋,到达了数千公里之外的美洲。

当蝗虫的种群数量达到上几千亿只时,跨越浩瀚的大洋对它们也不是啥难事。依靠庞大的数量,借助风力滑翔,蝗虫群体可以连续飞行9个小时,每天飞行150公里。即使有蝗虫在飞行过程中死亡,残骸聚集漂浮在大海上,其他的蝗虫就轻功水上漂一样会踩着他们同类的尸体,稍作休息,然后继续不断飞行。


量子实验室


蝗虫有多种类型,近期在东非、南亚肆虐的蝗虫是沙漠蝗虫。
(沙漠蝗虫)

沙漠蝗虫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其它蝗虫不一样:它们是最善于飞行的蝗虫;是最喜欢群居的蝗虫;是食谱最广的蝗虫。

由于沙漠蝗虫几乎什么植物都吃,甚至连树皮都不会放过,所以,它们的体格强壮,性格凶猛,这都为它们长距离飞行打下了基础。而且,喜欢合群的沙漠蝗虫聚集的越多,性格变得也更为暴躁,飞行的也更远更高!



沙漠蝗虫每天飞行距离可以达到100到200公里,最高可以飞到2000米的高空。当然,它们还可以飞得更高,只是再高就太冷了。这里要提一下沙漠蝗虫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怕冷不怕热,怕湿不怕干,因此,它们基本上无法翻越喜玛拉雅山,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太冷了。

既然沙漠蝗虫有如此强的飞行能力,跨越红海当然不在话下了。红海最窄处为30公里,就是比这宽上2倍、3倍,又岂能难住沙漠蝗虫呢?所以,当也门出现沙漠蝗虫,世界粮农组织向东非国家发出预警后,这些国家还没怎么当回事,不经意间这里已经遍地都是蝗虫了。



当然,蝗虫不可能只会经过红海最窄处飞到东非。红海最宽的地方超过300公里,蝗虫又是怎么飞越这么长的距离的呢?实际上,沙漠蝗还有借助风力飞行的特点。如果风力很大,沙漠蝗将飞行的更远。从去年底到现在,西亚、东非、南亚已经多次出现了比较强的气旋,这让蝗虫飞行起来更省力,飞行的也更远。所以,沙漠蝗不仅为害东非,还翻山越岭,跨过海湾,飞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继续肆虐,疯狂吞食农作物。

看到这里,大家领教到沙漠蝗虫的厉害了吧。沙漠蝗虫是世界公认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由于这种蝗虫飞行高,迁徙快,防治起来难度相当大。从去年年底发生沙漠蝗虫以来,东非和印巴两个国家,都分别有数十万公顷的农田被毁,损失惨重,很多地区可能会颗粒无收。如果这次沙漠蝗虫得不到有效控制,东非、南亚将因为缺粮而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高山流水116820061


上世纪60年代,一艘外国货轮(忘了哪个国家的)在印度洋上空发现一片乌云,因为飞累了,雨点一样落到船甲板上,叠压的无法清除……

它们是非洲大陆的蝗虫。发现地与非洲大陆已300多公里。那时学者已经证明一些蝗虫远徙是靠上升气流和大气环流来完成的,它们不需要很费劲。

我们可以看看非洲蝗虫的迁移路线,呈北东向约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带拐弯的,遇山过山,遇海过海。

但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是隔断气候带的,气流更多的是从北部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分流,这里地处高山屏障气候恶劣,没有植被(饿死它们)。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缅甸,泰国等。在这里有很多变数。因为沙漠蝗不喜欢潮湿雨林气候带(食谱不对应),不喜欢山区,喜欢丘陵平原。所以它们适应的食谱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历史上也是这样,沙漠蝗在那里转来转去。



落地的果子


此次肆虐东非以及南亚的蝗虫品种为沙漠蝗虫,这种蝗虫最高可以飞到2千米的高度,一天之内就能迁徙150公里,显而易见这种个头不大的昆虫飞行能力还是很突出的。



尽管红海南端的曼达布海峡非常狭窄,但也有30千米宽度,按常理来说即便沙漠蝗虫飞行能力很强,它们也不可能不间断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就算换做鸟类也极少有能连续飞行几十公里而不歇脚的,但是为什么蝗群最终突破了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屏障了呢?


其实对于这件事,人们的关注点不仅要放在蝗虫的飞行能力上,同时也不能忽视蝗群也有捷径可走的可能性。

蝗群除了可以通过红海南端的曼达布海峡进入阿拉伯,还可能有很少部分蝗虫通过进犯埃及飞跃苏伊士运河后一路迂回侵袭至阿拉伯半岛,而最关键的是苏伊士运河的平均宽度仅有300多米,飞跃这段距离对蝗群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

除了有捷径可走外,有句诗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海陆温差产生的强劲风力也是帮助蝗群飞跃海峡的重要因素,就算面对30千米长的距离,遮天蔽日覆盖方圆上百公里的蝗群一样可以借助海风抵达对岸,虽然中途折损很多,但蝗虫最大的能力就是繁殖,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土壤环境,蝗群就能大规模爆发。

再者也不排除阿拉伯半岛本身就有沙漠蝗虫,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小昆虫会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了。



关注『仲夏轻飏』持续为您奉上新鲜优质的国际资讯!


仲夏轻飏


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蝗虫也是如此。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群蝗虫非常聪明,还有天然的导航系统,这也造就了这批蝗虫可以穿越红海。

▲蝗虫受灾情况图,红色为重灾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批蝗虫到底是怎么穿越红海的?又是走了什么样的路径?以及最终结果会如何。

其实,想要搞清楚蝗虫走了什么路径,只需要搞清楚沿途受灾国家就可以了。毕竟蝗虫飞到哪吃到哪,也就留下了足够的痕迹,也给了我们找到蝗虫轨迹的方法。

从这张图,大致可以看出来蝗虫受灾国家分别是: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红海,亚丁湾)——也门——沙特阿拉伯——(波斯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

——————手工画图,不是特别清楚————

其中,括号里面的是海湾,也就是说,这批蝗虫从开始爆发,一直到达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穿越了重重的山脉阻隔不说,还有可能穿越了三个海湾。那么蝗虫真的这么能飞吗?

其实单个蝗虫的飞行能力并不强,然而一旦成群,将会造成蝗虫性格暴躁。再加上蝗虫聚堆之后,将会消耗大量资源,进一步刺激着蝗虫群必须迁徙才能活下去。

而蝗虫一旦成群,一天就可以飞行150公里。那红海有多宽?如果说小于150公里,对于蝗虫来说轻而易举。如果大于150公里,那么蝗虫又是如何飞过来的?

▲红色为红海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最宽的地方有306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30公里。那么最窄的地方在哪里?这个地方位于红海南端的曼达布海峡。

也就是说,只要蝗虫幸运的话,恰好飞到曼达布海峡,就可以直接跨越红海,也就从东非地区来到了阿拉伯半岛。然而,实际当中,蝗虫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假设只有一部分蝗虫从曼达布海峡飞跃红海,那么其他蝗虫又是怎么过去的呢?

也是靠飞行,但是有借力!正如上文所说,红海最宽的位置有306公里,最窄的地方有30公里。因此有一个可飞行区间——30公里到306公里。

我们算个极端情况,假设红海方方正正,宽度全部是180公里,这也要超过蝗虫150公里的日均最大量。但是不用怕,还有风可以借助。

其实早在2019年2月份,东非地区就已经发生了蝗灾。不过,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局限于东非地区,并没有跨过红海。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还是跨过去了。

这是因为,过去一年时间,总会有从东非地区的海风往阿拉伯半岛吹。只要机会合适,蝗虫就可以乘着海风飞到阿拉伯半岛!

在海风的加持下,蝗虫一天多飞一个30公里不成问题。更何况上面是极端假设,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80公里的宽度。可能还有地方是刚超150公里,有的地方不足150公里。

▲从红海栽进阿拉伯海

如此一来,给蝗虫能够飞越红海的机会更多了。但是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长达100多公里的飞行过程中,蝗虫不会迷路吗?为何不会一头栽进阿拉伯海?

你还别说,真不会。作为人类,可能会在大海上迷失方向,但是蝗虫可不会,它本身拥有着一个叫偏振光的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有多强?又是如何运转的?

当太阳光(月光)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后,会出现散射现象,从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振。通过偏振现象,又可以确定“自己”的方位,因此是一种天然的导航器。

可惜的是,只有动物掌握了这种方式,人类无法凭肉眼靠偏振光导航,蝗虫就是掌握这种技术的动物之一。有了偏振光导航系统,蝗虫就可以保证自己直线飞行。

▲蟋蟀也会(没找到蝗虫的示意图)

有了直线飞行的能力,再加上海风的作用,一只蝗虫想飞跃红海就简单的多了。当然了,除了直接飞越红海之外,蝗虫还有另外一条路。

▲方式①绕路

如上图所示,通过这种绕行的方式,其实蝗虫还是可以到达印度,只是花费的时间可能要长一点。


史之策


蝗虫爆发多种因素叠加的,要有合适繁殖温度,合适温度不但蝗虫繁殖快,一次可以产卵50—80个,一平方米可以产1000个卵,植物繁茂促进蝗虫快速繁殖。在阿拉伯半岛南端,一场暴风雨迅速了植物繁盛起来,也利于蝗虫快速繁殖。蝗虫经过两三代翻倍爆炸式繁殖,很快当地植物被肯光,蝗虫大军选择三个方向,向西进入非洲,向北跨过沙漠进入阿拉伯半岛复地,另一路飞过波斯湾进入伊朗,蝗虫可以借助风力飞10个小时,长途飞行他们可以跨过阿拉伯沙漠和波斯湾。

向东这一只蝗群大军继续向东,在进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后,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平均5000米以上高度)当住他们前进道路,蝗虫大军不能进入我国新疆和西藏地区,它们只能南下进入印度。

现在蝗虫正在肆虐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在这里蝗虫可能兵分两路,一路沿印度河南下,到达下印度河平原,再转东去往古吉拉特邦(接壤巴基斯坦信德省)方向。一路向东进,沿上印度河平原前往恒河平原,去往阿萨姆邦(接壤中国藏南)方向。在东进入缅甸。

进入我国可能性不大,主要因素是中国的横断山脉和中缅边境是雨林带,而雨林里的复杂生态和潮湿环境会阻止蝗虫靠近和繁殖。当雌蝗产卵时,它们对产卵场所有比较严格的选择,一般以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最为适宜。因此,我们国家可能躲过这一次世界级蝗虫灾害,但是现在不能掉以轻心,密切关注蝗群动向。


话历史谈道理


蝗虫是飞蝗,不光会跳,而且会飞,沙漠蝗虫每天可飞行100一150公里,当然不是一直飞,会中途停下吃食物,补充能量。沙漠蝗虫由肯尼亚向北经过埃塞俄比亚,再向北进入吉布提,一路人马向东进入索马里,然后再向西北进入吉布提,两路大军从曼德海峡越过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登陆亚洲。

曼德海峡最窄处仅有26公里,不仅如此,海峡中间还有火山岛,几个小岛无疑是合适的休息处与跳板,间接助攻了蝗虫登陆。



假如蝗虫每日150公里顺风飞行,极有可能一口气飞行30公里,从而越过红海。

还有一种可能是只有少数沙漠蝗虫进入亚洲,但当地气侯合适,蝗虫子一代产卵到起飞仅需二至二周左右,下一代成虫又产卵,一个月便可发生二代成几何数字增长,形成蝗灾。


目前邻国巴铁印度蝗灾已形成,也是有可能进入我国的两个途径,虽然现在疫情紧张,但也因未雨绸缪,第一派专家支援领国,拒敌于千里之外,同时也能实践积累经验,第二,国内有可能的进入通道严密防控,用最小的损失,保后方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