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是漢民族語言的符號,它在社會的使用過程中不斷演進,書體也隨著變化。

一、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是古老的漢字。文字形態的演變,也是從甲骨文、金文開始。

甲骨文與金文,沒有太大區別,就形態而言,甲骨文細長,金文肥大。如下圖: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1-5甲骨文 6-8金文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甲骨文日、雨、水


二、篆書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稱。

大篆即“籀文(zhòuwén)”,是晚周的文字,秦朝以前用的就是大篆。傳說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1年)時有個史官,名叫史籒。他編寫一本供識字用的材料,後人把它稱做《史籒篇》,通行於秦國,人們把《史籒篇》裡的字叫做“籀文”。這篇材料早就散失了。在東漢許鎮編寫《說文解字》裡,僅收入200多個籀文。

“籀文”去金文不遠,字體略有不同。從結構上看,有往往重複出現。“籀文”結字有一定規律,筆道勻稱,結構整齊,這大概與被官方定為供人識字用的“標準文字”有關。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大篆

後來,從大篆又發展成小篆。所謂“小篆”是對“大篆”而言的。因為,到了戰國初期,各諸侯國割據稱雄,語言差別很大,使用的文字形體有許多歧異,通行較難。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天下以秦篆(小篆)為標準,實行“書同文”,“罷其與秦文不同者”,統一了文字。同時,刪繁就簡,規定字形,李斯寫的《倉頡篇》、趙高寫的《愛歷篇》、胡毋敬寫的《博學篇》,就是當時通行的小篆範本。這樣,就結束了長期以來“文字異形”的局面,使得天下劃一。秦統一文字,這不僅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且也為漢字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小篆-道德經

漢字發展到小篆,是一大進步。小篆的形體結構整齊劃一,高低疏密配合得當。它一筆一筆引長寫來,跟以前的字體相比,有三個特點:一是形體固定,每一個字,一般只有一種寫法,二是每個字的組成部分位置固定,不能隨意變動,三是確定一個字有哪些偏旁符號組成,不能更換或增減。可以說,這三點是小篆成字的原則和規律。但是,小篆他有它的缺點,那就是書寫仍然不便。正因為書寫不便,雖然秦以小篆為標準字體統一了文字,但它在社會上通行使用的時間並不長。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大篆和小篆對比

​三、隸書

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人們總是要求它在不妨礙表達的前提下,儘量結構簡單些,書寫方便些。小篆雖然比甲古文、金文、大篆進步了,但是人們仍嫌書寫不便。“隸書”就是適應社會人們書寫上的要求而產生的。最初,它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字體,只是寫得簡單、潦草一點的小篆。隸書比小篆寫起來方便,曾得到秦始皇的提倡和推廣。小篆雖然被定為標準字體,但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卻是隸書。到漢代,在西漢的頭100年間,隸書發展很快,它只跟小篆混用了一個短時期,就取代了小篆,成為社會上通行的字體。秦代盛行的隸書,稱“秦隸”;漢代通行的隸書,稱“漢隸”。漢隸變小篆的圓筆為直筆,長方形為扁方形,字字有波磔(zhé),個個有稜角,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結構,失去了原來象形意味,而成為有一定筆順的記錄有聲語言的符號。漢字,由篆書發展到隸書,是從複雜到簡單,從書寫不便到書寫方便的過程。尤其“漢隸”的出現,使漢字的方塊形體基本定型。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隸書

“漢隸”,人們使用方便,在漢代流行廣泛,因而成為漢代正式書寫的字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