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該先做朋友還是先立規矩?

LJR當愛走過


你好!

個人感覺是先立規矩,等到孩子長大再做朋友。

孩子小的時候,眼界有限,知識有限,家長需要教給孩子許多知識和生活常識,如果家長以朋友的身份去教給孩子知識,孩子是往往不信服的。

試想,如果是你的朋友向你提出一個你不願意去做的要求或建議,你會去聽從嗎?

大人都如此,更不必說孩子。

孩子時期,家長要有足夠的權威,才能更好的教授知識。

等到孩子長大,例如大學時期,家長可以跟孩子做朋友,孩子有了足夠的閱歷,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習社會上的知識。這時候即使是孩子吃虧,家長也儘量不要去幹預,可以給予建議,讓孩子自己去思考,總結教訓。







中國小文


孩子的教育是大事,作為一名教師,耳聞目睹了身邊許多的孩子的事情,家長管不了,老師說不聽,外人勸不動,為什麼孩子會走到這一步呢?從我一個老師的角度來說,孩子的家庭教育從小就沒有做好,這才導致孩子走到這步天地。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真實的情況。

我現在所教的職業高中的班級裡48名學生裡面就有近半數的學生痴迷網絡遊戲,整天以打遊戲為業,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各種招數的管理,在他們面前都不見成效,這裡面當然有學校管理措施的問題,但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說,他們這樣不是到職教中心才這樣的,有的人甚至可以推到小學階段就這樣了。這些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有一方過世,有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等等。長期的缺乏關愛,養成了許多的壞毛病、壞習慣,積習難改。還有一部分更為隱形的,就是父母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嬌縱、管理方法的失當,對孩子人格性格的影響,導致孩子這樣。

我所列舉的例子應該不是個例,但通過長期的接觸,也瞭解這些孩子的歡樂悲傷痛苦,回到問題上,不是這些孩子不想改,但長期養成的習慣難改,又加上大部分人沒有恆心毅力,所以很困難。

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要缺位,一定在關鍵時候給他立好規矩,從小培養他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教給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有許多不能觸碰的底線,這樣他的人生之路才會走得安穩而不致跑偏。











張子談教育


我孩子三歲半了,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整,小朋友有時候任性,想管理挺難的。現在就是因為疫情在家不上學,在家制定了學習計劃,上午學習漢字,一天五到十個。下午數學和英語,學累了就看會ipad或者繪本。至於規距那些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遇到實際情況在教給她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沒有特別教規律,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主要是先養好習慣……


格格物


我是一名英語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我認為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需要先理解【什麼是朋友?】【為什麼要定規矩?】【朋友之間有規矩嗎?】這三個獨立的問題。

首先【什麼是朋友?】:朋友一要在心理認知上彼此接受或者互補,要麼能在共同的愛好上找到共鳴,要麼能在差異中求同存異,互相理解。二是可以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鼓勵支持,是彼此的精神支柱。三是朋友之間不存在地位差異(工作以外的私交),既然是朋友,那麼需要坦誠相待,不用有色眼鏡來看待身邊的事,好事一起分享,壞事共同分擔。

彼此互信,彼此需要,彼此相處自然是最終的結果。

其次【為什麼要定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其中已經說明規矩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儘管我們每一個人是獨立自由的個體,但同時一件事往往又需要很多獨立個體的參與,而個體之間又會有想法差異,我們無法去辨別孰對孰錯,所以在漫漫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基於道德樹立了一些大眾都能認可的規矩,以方便更好的開展工作,實現更多的發展。

所以說定規矩的目的不在於限制個體,而在於集眾家之所長,也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實現突破發展。

最後【朋友之間有規矩嗎?】:當然有,也必須有。就像上面總結的一樣,朋友之間也需要求同存異,也有不可以觸碰的底線。所以朋友之間需要規矩來集所長,求發展,這也是我們共同希望看到的。朋友不代表沒有原則與底線,規矩也不代表沒有自由和發揮,它們都是相對的。有規矩的朋友,才值得深交。

我相信在回答完上面3個問題後,您的疑惑也會清晰不少。“交朋友”與“定規矩”是同時發生的,如果一定要有順序,那麼我的回答是“想要和孩子交真朋友,那就先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來定好規矩,定規矩的過程一定是商量的,探討的,而不是個人主觀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我,我們一起努力,做好教育!


90後的Jonny張


我是北京的書法教師,很高興能夠參與到這個話題的討論。

想跟自己的小孩做朋友?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如果是西方式教育,懇請懸崖勒馬!我身邊就有個朋友,他和他的父親以哥們相稱,他爸現在什麼也管不了他,一切孩子自己做主。我想請教一個問題,當有一天你覺得一個朋友處不下去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絕交?作為一個朋友絕交意味著無非失去一個朋友,而朋友還可以再交。但當有一天孩子把自己的父親當成朋友時,並覺得這個“朋友”處不下去了,他要和父親絕交,怎麼辦?而當父親的有一天被孩子絕交就意味著小孩不再有爸爸。辛辛苦苦十幾年養個孩子最後各玩各的,各走各的,這樣真的好麼?現在覺得可怕了麼?為何我們過年要吃團圓飯?為何我們鄰里鄰居住得非常近?中國人講的是“合”與“和”。

但我也並不支持很小的孩子就開始理規矩,到底該何時立規矩?我先分享一下教育小孩子的步驟,從中我們找答案: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通常會把小學前的孩子分成兩個階段:0~3、3~6。這兩個階段至關重要!“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指的就是這個時期,它決定了未來您的教育是不是輕鬆。0~3歲是養成他們對“性情”的把控的好時期,人有人性,貓有貓性,狗有狗性,《論語》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裡的性,就是指人性。比如遇到問題時,大聲的嚷、哭喊能否解決問題?要讓他知道他是個人,哭鬧是動物的做法,達不到效果。當媽媽沒做好飯的時候,哭是沒有用的,著急催媽媽只會讓媽媽把飯燒糊或者不熟。《易經》的屯卦和需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學會等待,小草剛發芽的時候,是非常脆弱的,當它頭頂有大石頭,也不會使勁去擠它,而是順應自然找自己的出路,這就是“道”。感悟人性,就是感悟道的存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是最有“靈氣兒”的,所以這是初步瞭解人性的最好階段;而3~6歲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最好時機,如何疊被子、穿衣服、刷牙洗臉,各種好習慣都要這時候養成,如果這時候的孩子愛看書,那未來就不用太擔心語文問題。以上兩個部分的根兒都是在解決孩子“心”的問題,心一旦靜下來,做事會逐漸順利、成績會慢慢提高、朋友的質量增強,將來的事業也會越來越順利。這也是佛家所一直強調的。

綜上,是否看到立規矩的時間段了?至少是在3~6歲。太早,孩子並不懂,他也做不到。太晚,規矩就沒用了,因為他逐漸產生了自己的想法,會認為規矩會把人框框住,也就很難繼續做更深刻的教育了。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修心”,教育孩子要從教育自己開始。首先反思:作為家長,我自己是否愛讀書?是否“吾日三省吾身”?是否做事踏實認真?等等。家庭環境永遠是最好的教育。老子的《道德經》從來都會說“無”比“有”更重要,通過這次新冠疫情,我們也應該足夠重視,未來毀滅人類的並不是原子彈,這都屬於“有形”,病毒這樣“無形”的威力才是巨大的。而作為家庭,環境的薰陶才是關鍵。再好的規矩,如果孩子有一天說:“爸爸,你自己都做不到為何讓我做呢?”您又該如何呢?



做朋友和立規矩本身就沒有衝突,所以不存在先後之說,應該是同時存在的!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所有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規矩下迚行的,作為家長,我們越早讓孩子認識這一點越好。

但是對孩子立規矩,家長佔有主導權,就跟國家的法律法規一樣,行政執法部門擁有主導權!所以規矩怎麼立、怎麼遵守才是問題關鍵,但無論是法規還是家規,一定要保證公平公正性,不僅孩子要遵守,父母也要遵循。

那麼作為主導人的父母應該怎麼立規矩呢?我建議從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著手,規矩的作用不僅是為了約束行為,更多的是推動正面的積極發展,所以立規矩一定要想好立的目的是什麼,否則不僅沒起到積極作用,反而適得其反!





臉譜自媒體課堂


我覺得這並不矛盾啊,交朋友不算壞規矩,立規矩也是相當於朋友箴言!

孩子處於的階段是一個面臨眾多誘惑、錯誤、正向、選擇、疑惑等等的階段,他們沒有嚴格意義上辨別力,這時候他學到他見到的一切都是可以為他之用的,所以儘量規避孩子遇見不好的東西,儘量去其糟粕,當讓,不可能讓他生存在一個純淨水的環境。所以這個階段,他需要朋友,也需要明令禁止。

舉個例子,孩子參加親子游,一起做遊戲,這時候你會以他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一起完成,但是遊戲過程中發現他總是有意無意的觸摸遊樂場所的電門,一次不聽二次不聽,第三次你就需要和他義正言辭的談一談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不是朋友了,但是規矩還是要立下,因為他再縱容就會出危險。

有人建議和孩子相處要一直像處朋友一樣,但是,朋友也需要執政錯誤,助他成功啊!

祝各位健康!



華夏九歌


都說媽媽的行為習慣影響了孩子的舉止,爸爸的性格愛好影響了孩子的內涵,父母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個人素養。因為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家庭教育自古皆有,個人覺得真沒必要非要分個到底是朋友還是立規矩。我覺得重要的是榜樣教育:

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榜樣教育更具有現實感,孩子也更容易被引導。生命健康的認識,正能量的事情處理,更能在疫情期間讓孩子受益匪淺,播下更好的心靈幼苗。你的行為習慣也將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所以看中家庭教育,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非常時期,亦師亦友未嘗不是好事,有效的引導、溝通是孩子教育的前提。


專葉說教


規矩是冷冰冰的,如果以朋友的出身份出場,會緩和許多冷冰冰的規矩,會覺得像做家家一樣的一部分規則。

律人先律己,對孩子的要求如果很嚴格,自己首先也得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孩子被要求的很嚴格一直孜孜不倦的學習,而自己天天在家裡大聲喧譁,打牌看電視,抽菸喝酒,這肯定是絕對適得其反的,自己也靜下心來學習,這樣也是一個榜樣。

這樣再要求孩子如何做,他就會很輕鬆的接受。任何時候鼓勵孩子是收穫最大的。





理通速考


沒有先後順序,因為立規矩是在孩子做事層面,而做朋友是在做人層面上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謂的規矩就是一種邊界,一種底線。在這之內孩子可以有權自己作主,讓孩子享有主動權,以顯示孩子在家中的價值。在孩子做人上必須以孩子為友,這樣才能建立信任,孩子在外面不敢說的話才敢在家中給父母說,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所以孩子的教育在於啟迪,在於喚醒和印證,多多鼓勵,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