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族自治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心理援助手冊——大學生

No.1

問題:這麼嚴格不讓提前返校,至於嗎?

現在關於不要出門,不要聚餐,做好自我和家人防護的宣傳已經隨處可見。如果把病毒攜帶者稱為A,他曾經跟素不相識的B在一輛火車上,在一個商場,然後又和親朋好友C聚會,政府可以追蹤到C,但沒有辦法追蹤到B呀。所以,學校要求大家不提前返校,是為了更好保護大家,維護學校秩序。

No.2

問題:這個疫情還有多久能解除呢?這個史上最長假期好無聊啊

現在權威媒體每天都有最新進展情況公佈,疫情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在這個假期裡,您可以安排多種多樣的活動,比如宅家運動健身,美味廚藝,陪伴父母,讀書學習。

No.3

宅在家裡好無聊啊

1.朋友圈互動

2.打遊戲(和父母)

3.“出門”散心!

如果在家裡感覺到煩悶的話,或許“出門”散心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此“出門”非彼“出門”,全副武裝地出門多麼麻煩,不妨試試VR旅遊法。現在國內外各大景點普遍開通了VR體驗功能(包括上一次社科學院新生的團建地——中國國家博物館和798藝術區),這使得宅在家裡的人們能夠足不出戶欣賞各地美景。更加關鍵的一點是,VR旅遊是真正的“說走就走”。雖然是虛幻的,但卻能提供常規旅遊提供不了的自由度。至少遊客可以近距離盡情觀賞,而不是在假期的旅遊客流高峰中浮沉。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幾乎免費!

4.適當運動

常見的居家運動方式推薦:廣播體操、俯臥撐、跳繩、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等。

5.為正能量發聲

網上的一些流言雖然荒誕,但是依舊有人會掉進其中的圈套。這很大程度源自於大眾對官方消息的不信任。官方消息由於相對滯後,所以一些流言會造成先入為主的現象,在人們內心產生刻板認識。同時,由於網絡平臺本身的推送機制以及有些人消息來源的單一性,這種刻板認識會被進一步加深。所以我們要帶著思考去看問題,辨識真假。遇到謠言,要果斷舉報,如果發現密切接觸者或者其他相關情況,要將真實情況及時上報(微信上報渠道:支付——城市服務——疫情督察)。

當然,作為大學生,我們也完全可以查找相關資料,寫一些真實可信的文章或者倡議,協助穩定群眾的情緒。

No.4

問題:這個假期我打算好好玩,終於可以打遊戲了。

目前因為疫情的緣故,時間都是自己支配。科學安排您的日常作息,豐富您的日常生活,適當娛樂。同時也要注意,為即將來臨的開學工作做好準備。

No.5

問題:我想合理安排時間,可是知道做不到啊

有時候知道不等於做到,很多人都會有這樣。建議您,科學安排時間,勞逸結合,在此基礎上,將學習任務按緊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優先完成緊急重要的,其次完成重要不緊急的。這樣會更有動力喔!

No.6

現在關注的不僅僅是疫情報道,對其他不好的消息也特別敏感和在意,不想看反而越要看,搞的自己心神不寧,怎麼辦?

答:這也是焦慮狀態下的一種正常反應,在面對突然的壓力時,我們都會進入一種叫“應激”的狀態,使得我們在情緒、生理、思維和行為上發生許多改變。出現對負性事件特別敏感以及無論什麼事都往最壞的方面去想的情況,這就是處於焦慮之下思維改變的重要表現之一。此時,需要明確地告訴自己,這些想法都是焦慮所帶來的,並非事情本身。

針對這個情況,提供以下兩種應對方式:

1.減少關注頻率,關注時長,篩選信息來源。儘量控制自己每天瀏覽疫情相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特別是睡前不宜過分關注相關信息,減少干擾,減少因信息過載引發的心理負擔;瀏覽關注來源於權威媒體和網站的信息。

2.給自己制定生活安排,並執行它。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豐富起來,尋找讓自己開心放鬆的事情。如:聽音樂、適當運動、閱讀、深呼吸、瑜伽、看電影追劇、寫日誌、插花、學習烘焙等等。

No.7

最近總是做夢,都是噩夢,反反覆覆的,睡著了也感覺不踏實,怎麼才能讓睡眠變得好一些?

答:首先做夢是非常正常的睡眠過程。噩夢的發生,往往與做夢者當時所處的高壓狀態有關。目前處於應對疫情的非常時期,出現噩夢,也就能理解了。反覆的噩夢也恰恰反應出自身處於焦慮狀態,可以嘗試讓自己放鬆一些,儘量睡前一小時都不要看手機新聞,不關注疫情動態,不把問題帶到床上,以柔和助眠的活動代替看手機、思考計劃等行為,如睡前瑜伽、聽舒緩的音樂、做放鬆訓練等。

No.8

看到那些新聞,就感覺呼吸困難,發熱出汗甚至發抖,怎麼辦?

答: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因為大量的消息帶來了過度的情緒刺激,是情緒處於高焦慮狀態時的身體反應,主要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系列症狀,比如:心慌、心跳、胸悶、氣緊,頭昏,四肢麻木,甚至有人會出現窒息和瀕死感。這種狀態常持續數分鐘到數十分鐘不等,間歇期一切正常,醫學上把它叫做急性焦慮發作。在這個時候你需要給自己一個正性的暗示:“一切很快會過去”,讓自己平靜下來。也可以通過聊天、做放鬆訓練、聽音樂、閱讀等方式幫助自己緩解焦慮症狀。如果頻繁發作,請積極尋求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No.9

家人要外出,而且不肯佩戴口罩,跟他們講也不聽。

不同的人因為人生經歷、性格不同,對待這次疫情的防範意識。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家人的已有經驗和感受,在此基礎上,向家人介紹這次疫情,提供具體數字的信息以形成直觀感受。其次,利用身邊的榜樣作用,特別是家人熟悉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