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给唐朝留下了什么?

用户64325649


短命的隋朝给唐朝留下了什么

首先是大运河的开通,他连接了南北漕运的水上通道。自南北朝以来北民南迁带来的南方农业的大发展的成果开始惠及全国。以后成为全国经济体制运行的固定模式,直到今天。

其次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自隋炀帝时创立,它终结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利于抑制地方豪强对皇权的威胁,使封建士大夫这一封建社会的中坚力量开始逐渐形成,有利于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三,唐的长安城是以隋的大兴城为蓝本进行扩建重修的,它开创了后世封建王朝都城规划建设的蓝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四,隋朝末年,群雄逐鹿,生灵涂炭,人口凋敝,隋末在长安洛阳国家粮仓储备的粮食是唐朝开国后能够迅速恢复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埋首故纸堆


隋朝的杨坚与唐朝的李渊他们本质上是一伙的,从北周到隋唐他们就是一个集团,历史上有个名词叫“关陇集团”,而且杨建和李渊是亲戚!李渊只是把隋改成了唐,政治、经济、文化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先来说说隋文帝杨坚,那可算的上不世出的人才!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势力强大,面对来自突厥的侵犯,杨建进行坚决的反击!并使突厥称臣,永世归顺!以杨广为将,派遣50万大军,挥师南下!灭亡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为后世唐朝的辽阔疆域奠定了基础!

 统一后的杨坚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百姓衣食逐渐富足,经济繁荣达到历代最高峰。隋文帝还实施了一项伟大的改革,废除了这个“九品中正制度”,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使平民百姓有了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避免了官民矛盾激化!为后世唐朝选拔人才的模式开创了先河!在政治方面,推出了五省六曹制度,实际上五省就是后来的三省负责起草的内史省、负责行政的尚书省、负责审核的门下省,以外,加上两个“秘书省”和“内侍省”,一个就是皇家图书馆管理机构,一个是管理公公的内务部,是不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的。而所谓六曹就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曹、度支曹、礼部曹、兵部曹、都官曹、工部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隋朝的这个制度略微换了点名字而已。都是继承了隋朝的制度而已!

 杨坚出了名的勤俭节约,他儿子杨广即位时国库里的粮食据记载够吃五六十年!这数字我有点不敢信,但是历史上就那么写的,但至少那个时候皇家的粮仓里真的是堆满了粮食。但好事都让他老爹干完了!他又不想成为一个守成的君王!果然,一道诏旨下来,说给我征发十万民夫,到洛阳北边先修一条一千里长的堑壕,以备北方的突厥骑兵南下。又几天之后,又一道诏旨下来,再给我征发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济渠。大运河在他的掌控下迅速的修建完成!大运河的修建将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促进了隋代乃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运河周围城市的兴起,成为此后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大运河的修建可以说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下!后期的杨广多次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也给了唐朝建立的机会!可以说唐朝是捡了隋朝的便宜!


喵喵观


隋朝是悲壮的,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改革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为后世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唐朝受益颇多,因此才有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留下了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优秀的符合国情的制度。

二、三百年的分裂,自隋朝再次统一,避免了汉人胡化与中国永久分裂。

三、开通大运河, 修筑了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 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四、修驰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 修建东都。

五,片字不得毁弃,拾起并重修中国文化,避免了文化断层。

隋朝改革的太多太急,隋炀帝又好大喜功,得罪了关陇集团与底层民众,遭至亡国。



当代曹植


我们常说隋唐,可见唐朝是沿袭了隋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甚至唐高祖李渊算起来是隋炀帝的表弟,也正因为有了隋朝的基础,才迎来了大唐盛世!

政治制度

隋朝时候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属六部,即吏部,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朝廷的定制,基本历朝历代皆如此。

另外,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制度,让底层民众通往上层阶级的道路堵塞。于是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这项制度是封建时代的一个伟大发明,从此让知识成为了上升的阶梯,才有了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说。

经济制度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藏富于国的时代,据考证,当时的粮仓有几百个,每个粮仓里有几百个粮窖,每个粮窖中有五十万斤粮食。另外,隋炀帝时期广征民夫,修运河,三征高句丽,兴建东都洛阳。无不是极废物力财力,让民众负担极重,最终李唐取代了隋朝。

于是唐朝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成为了当务之急,甚至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穿的衣服都没有绣花。正因为从上到下举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让唐朝国力迅速上升。

对外政策

隋唐皇室都有鲜卑血统,也从隋唐时期开始,不服就干,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隋炀帝率领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哪怕险些全军覆没,下次依然继续攻打,直到武则天时期高句丽覆灭,隋唐一直攻打高句丽。

唐朝时候北方崛起了突厥,回纥这些草原部落势力,唐朝军队也是武力征服。但同时胡萝卜加大棒,毕竟李唐皇室也有外族血统,征服以后再以文化感召。在那个时代,长安城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操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唐朝对待各国人都将先进技术教授,唐太宗因此得到了了天可汗之称。

运河和洛阳

隋文帝时期将毁坏的长安重造,并定为国都。隋炀帝时期,又兴建了东都洛阳,唐朝时期也是二都并存,以长安为主,但从武则天之后,洛阳逐渐成为了统治中心。



洛阳的崛起正是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修通,它将南方丰富的物产通过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输送到了洛阳及北方各地。长江流域从南北朝时期已经得到了大力开发,物产丰饶,特别是扬州,隋炀帝在位18年间有13年都在扬州度过,唐诗中也多有对扬州的赞美,可见南方的富裕程度。

而京杭大运河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运输形态,让南北融合成为可能,也减少了运输损耗。甚至到了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可见隋朝给唐朝留下了丰厚的资产,他让唐朝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开创了更加辉煌灿烂的唐朝,让中国人至今念念不忘!


以史知今


隋虽然只历二世而亡,但毕竟是经历长期战争最终实现大一统的王朝,自然是为继其而建的唐朝留下了许多政治遗产,我认为隋朝为唐朝留下的主要资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隋朝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官职选任方式的转变。在中央官职的设立上,隋代废除北周依据《周礼》六官所设立的官制,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后者成为隋代中央官制的中心,被唐代继承发成为三省六部制;在选官方式上,隋文帝开皇年间,第一次设立分科考试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取士,隋炀帝在任期间,又增设进士科,这些也被唐代继承,形成完整的科举制度,成为我国此后各朝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

2、经济方面:隋朝留下了大运河这一在以后各朝都地位突出的重要遗产。为了将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或利用自然河道,或疏浚前朝废弃河道,终于形成一条意义巨大的运河河道,促进了隋代乃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运河周围城市的兴起,成为此后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

3、文化方面:隋代的文学也影响到了唐代初年的文学风气。虽则从具体诗作来看,隋代的诗歌还是受到南朝靡丽风格的影响,但隋代已经有人表达了对南朝诗风的不满,试图想要改变这种风气,加之隋朝统一南北,隋朝的诗人也已注意到了要取南北诗风之长,为唐代诗人创作出兼融南北、“文质彬彬”的诗作创造了条件。


古道悠然


我们首先来看这种说法的原始出处。

第一个出处是:贞观十一年,即637年,给事中马周给唐太宗李世民说: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其中“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让许多人解读成隋朝的粮食一直吃到贞观十一年还没吃完。在这种说法里,隋朝的粮食被唐朝吃了20年(618年——637年)。

第二个出处是:贞观二年,即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所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这可是唐太宗李世民金口玉牙,自己说出来的:隋朝积累的粮食能够供养五六十年。隋朝灭亡了,紧接着就是唐朝。你看,这不正好供养了唐朝50年?

这两个出处都是真的,有问题的是后人对这两段史料的解读。

在第一个出处里面,给事中马周说的并不是粮食。西京府库里,储存的是财帛。这些财帛也不是隋朝留下来的,而是唐高祖李渊省吃俭用加创收换来的。

《新唐书》记载,李渊定都长安后,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奖励功臣了,担心之后国用会不足。这时候,少府监刘义节献了一个计策:

“今义师数十万并在长安,樵贵而布帛贱。若伐街衢及苑中之树为樵,以易布帛,岁取数万匹,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疋,皆有馀轴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馀万段矣。”

李渊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用了。由此可见,西京府库之中的财帛是李渊辛辛苦苦赚来的,跟隋朝皇帝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第二个出处里面,李世民的确提到了隋朝积累大量粮食的事情。这话不假,隋朝特别喜欢存储粮食,史书不乏仓库堆不下了,堆在外面烂了的记录。甚至发生天灾人祸时,隋朝统治者都不愿意将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狠心地让灾民自己找粮食吃。然而,这些隋朝粮食并没有落到唐朝手里。

隋朝末年,各地义军风起云涌。这些隋朝粮食早就被各地义军瓜分得干干净净。

下面是一组隋末义军打开粮仓,赈济民众的记载:

“义宁元年六月,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

“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馀万。”

“八月,己巳,渊如蒲津;庚午,自临晋济渭,至永丰仓劳军,开仓赈饥民。”

“(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境内咸悦。”

“(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驰檄境内属城,皆下之,收兵得万馀人。”

“会郡中大饥,子和(郭子和)潜结敢死士十八人攻郡门,执郡丞王才,数以不恤百姓,斩之,开仓赈施。自称永乐王,改元丑平。”

“举(薛举)与其子仁果及同党十三人,于座劫瑗发兵,囚郡县官,开仓赈施。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

......

隋朝经过隋炀帝杨广的不断折腾,到了大业十二年(616年),就已经出现了“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的情况。再经过李渊、李密、罗艺、刘武周、郭子和、薛举等人开仓放粮(有的如李渊、李密等还多次开仓放粮),哪里还有什么存储的粮食供唐朝使用?

1971年,考古专家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发掘了一座建造于隋朝的仓库——含嘉仓,其中,光是160号窖就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许多人据此证明,隋朝粮食充足。

其实,含嘉仓虽然建造于隋朝初期,可由于工程量巨大,直到隋朝灭亡,都还没有完工,自然就没有储存粮食。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继续修建含嘉仓,终于将其建成。到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已经存储了583万石粮食,占全国存储粮食的近一半,号称“天下第一粮仓”。

依然没有隋朝什么事儿。

最后,从粮食的存储时限来看,隋朝粮食也不可能供养唐朝50年。

粮食是一种有机物,有一定的存储时限。如今,利用现代技术存储粮食,在合适的条件下,稻谷、高粱等能保存5年——10年。大豆能保存3年——7年。小麦一般保存2年——4年。玉米能保存2年——3年。没有一种粮食能存储20年以上,更何况50年。

难道隋朝有比现代技术还先进的“黑科技”?并没有那回事。《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一》记载得清清楚楚:

“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着于令。”

你看,最易于存储的粟,存储期限也只有9年。

话说回来,隋朝没有给唐朝留下什么粮食,唐朝的强盛也不是因为粮食多。就如李世民所总结的那样:“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国家并没有存储多少粮食,照样可以长治久安。


逍遥藏家


一、留下了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优秀的符合国情的制度。

二、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粮食储存极其丰富。

三、开通大运河, 修筑了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 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四、修驰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修通运河, 修建东都。






栋栋说史


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等等都是隋朝留给唐朝的。例如: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隋朝虽昙花一现,但所做出的一系列政策却深刻影响着后世,承接隋朝的唐朝,出现过不少盛世,例如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唐宪宗李纯的“元和中兴”,而最著名的盛世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这些盛世打下坚实基础的其实就是前朝隋文帝父子俩。

其实在隋朝初期时,全国人口大约就有400万户,到隋朝后期更是达到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隋朝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在经历了隋唐改朝换代的一系列战争之后,全国人口数急剧下降。据史书记载,唐朝初年人口数达不到隋朝后期的十分之一,残酷的战争导致全国人少地多,而且人心思安,而在隋朝已经灭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粮食都还没用完。据统计,隋朝留下来的大量粮食足够为人口稀少的唐朝足足用了100年。所以这也是促使“贞观之治”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隋炀帝开创大运河虽然劳民伤财是导致隋朝的灭亡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大运河确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坚实基础。


LHC否极泰来


隋朝的杨坚与唐朝的李渊他们本质上是一伙的,从北周到隋唐他们就是一个集团,历史上有个名词叫“关陇贵族集团”,而且杨坚和李渊是亲戚!李渊只是把隋改成了唐,政治、经济、文化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先来说说隋文帝杨坚,那可算的上不世之才! 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势力强大,面对来自突厥的侵犯,杨坚进行坚决的反击!并使突厥称臣,永世归顺!以杨广为将,派遣50万大军,挥师南下!灭亡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为后世唐朝的辽阔疆域奠定了基础!

  统一后的杨坚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百姓衣食逐渐富足,经济繁荣达到历代最高峰。隋文帝还实施了一项伟大的改革,废除了这个“九品中正制度”,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使平民百姓有了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避免了官民矛盾激化!为后世唐朝选拔人才的模式开创了先河!

在政治方面,推出了五省六曹制度,实际上五省就是后来的三省负责起草的内史省、负责行政的尚书省、负责审核的门下省,以外,加上两个“秘书省”和“内侍省”,一个就是皇家图书馆管理的内务部,是不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的。而所谓六曹就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曹、度支曹、礼部曹、兵部曹、都官曹、工部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隋朝的这个制度略微换了点名字而已。都是继承了隋朝的制度而已!

  杨坚出了名的勤俭节约,他儿子杨广即位时国库里的粮食据记载够吃五六十年!这数字我有点不敢信,但是历史上就那么写的,但至少那个时候皇家的粮仓里真的是堆满了粮食。但好事都让他老爹干完了!他又不想成为一个守成的君王!果然,一道诏旨下来,说给我征发十万民夫,到洛阳北边先修一条一千里长的堑壕,以备北方的突厥骑兵南下。又几天之后,又一道诏旨下来,再给我征发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济渠。大运河在他的掌控下迅速的修建完成!大运河的修建将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促进了隋代乃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运河周围城市的兴起,成为此后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大运河的修建可以说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下!后期的杨广多次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也给了唐朝建立的机会!可以说唐朝是捡了隋朝的便宜!




健康中国1965


隋虽然只历二世而亡,但毕竟是经历长期战争最终实现大一统的王朝,自然是为继其而建的唐朝留下了许多政治遗产,故在笔者看来,隋朝给唐朝留下的应当是利处更多,这些利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1. 政治方面隋朝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官职选任方式的转变。在中央官职的设立上,隋代废除北周依据《周礼》六官所设立的官制,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后者成为隋代中央官制的中心,被唐代继承发成为三省六部制;在选官方式上,隋文帝开皇年间,第一次设立分科考试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取士,隋炀帝在任期间,又增设进士科,这些也被唐代继承,形成完整的科举制度,成为我国此后各朝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

2.经济方面隋朝留下了大运河这一在以后各朝都地位突出的重要遗产。为了将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或利用自然河道,或疏浚前朝废弃河道,终于形成一条意义巨大的运河河道,促进了隋代乃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运河周围城市的兴起,成为此后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

3. 文化方面,隋代的文学也影响到了唐代初年的文学风气。虽则从具体诗作来看,隋代的诗歌还是受到南朝靡丽风格的影响,但隋代已经有人表达了对南朝诗风的不满,试图想要改变这种风气,加之隋朝统一南北,隋朝的诗人也已注意到了要取南北诗风之长,为唐代诗人创作出兼融南北、“文质彬彬”的诗作创造了条件。

从上述这几个角度看,不难发现,唐代在很多制度涉及乃至风气上都是继承隋朝遗产的,其他诸如经济上的均田制、军事上的府兵制同样也是与隋朝一致的,故我们必须承认隋朝对唐代的正面影响。当然,隋炀帝在位期间过于荒淫、滥用民力,导致刚刚稳定的局势再次陷入混乱,造成不少生灵涂炭,这也是我们要承认的,但从总体而言,隋朝为唐朝留下的利处是要大于弊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