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捉關羽,敗劉備,四次伐曹無敗績,為何被孫權逼死?

etleon


我認為有

三點原因。一,陸遜屬於江東本土氏族,背後根系深厚;二,陸遜有大才,是良將還是良臣;三,陸遜捲入了“二宮之爭”。

一 江東氏族的陸遜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本名議,世江東大族。

江東氏族經營江東遠比孫氏家族早。孫氏在江東的事業主要是孫策做的奠基,孫策帶兵馬來江東時,受到了諸如許貢等氏族代表的頑強抵抗,許貢正面打不過又依附土匪進行頑抗。

但我們知道最終的結局是孫氏統一了江東,那這個過程顯然是充滿血腥的,孫策也是死於許貢門人。直到後來,孫氏漸漸的讓江東氏族進入統治階層,矛盾才漸趨於緩。

古代王朝的統治階層經常會受到某些大族的影響,比如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他們的支持對統治者是異常的重要。那麼此時江東氏族和孫氏也是一樣。陸遜所在的陸家也是江東的大家族,他的態度舉足輕重!

二 “文武”全才的陸遜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縣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

陸遜的武功我們大都瞭解。奪荊州——知關羽狂傲,以卑恭的口吻寫信(《與關羽書》)給他,先示敵以弱,麻痺關羽,後一擊功成;敗劉備——堅守隱忍,發現破綻,立馬出擊,火燒連營七百里;辱曹休——陸遜假借叛逃之名奔向邊境曹休所在之地,曹休未辨真偽接應,雙方石亭大戰,曹休敗走,不就憂憤而死。

但陸遜還有一手“文治”的功夫,年輕時當過海昌(今浙江海寧)縣令,當下正遭旱災,他先是開倉賑濟,然後又組織百姓生產自救,大大的減輕了災情,深受百姓們的擁戴。

三 捲入“二宮之爭”的陸遜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及太子有不安之儀,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二宮之爭”指的是孫權的兩個兒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爭奪儲君之位而引發的黨爭,而陸遜則是太子黨的堅實擁護者。按理說,有這樣的大才輔佐太子,孫權應該感到慶幸才是,但我們也知道孫權晚年殘暴多疑,陸遜文武雙全,大氏族,勢力龐大,如此支持太子,又怎能讓孫權不多想——真讓他輔佐,太子即位後,朝廷是否還是孫為尊呢?

最終,黨爭被平息,孫權屢屢派人譴責陸遜,陸遜當時年已過60,年老體弱,終憤憂而亡。

結語

一個勢力龐大且有才能的人陷入儲君黨爭,在哪個朝代都深為君王所忌諱,況孫權老矣,也已稱帝,成就有目共睹,也不再像年輕時那麼英明,陸遜之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海浮沉假行僧


陸遜這麼強悍的一個人,孫老闆敢把他一直留在身邊嗎?

陸遜何許人也?江東第一帥才也。可以說三國出將入相第一人便是陸遜。他設計幫助孫權奪取荊州,斬殺關羽。在劉備大軍壓境之時,他又頂住壓力,擊敗劉備保衛江東。甚至在北伐之戰中,陸遜也有所建樹。

孫權建立東吳帝國以後,陸遜也就成了東吳的宰相。所以說陸遜不僅是打仗厲害,治國也是一位小能手。就是這麼一位小能手,逐漸把自己給送進了墳墓。


為什麼呢?

他哪裡玩得過孫權呢?

就算論打仗陸遜是天下第一,可是論權謀,那孫權說第二,誰敢排第一?三國三位領導當中,曹操和劉備,都是靠自己雙手打拼奪取的天下,他們實在是太難了,必須要靠硬實力才行。而孫權跟他們完全不同,人家19歲孤零零地就成了幾百萬人的老大。

孫權慌不慌?當然是非常慌的。這要是換成普通人,可能早就尿褲子了。畢竟他沒有什麼帶兵打仗的經驗,也沒做過集團領袖,所以他要想坐穩這個位置,只能依靠一樣東西,那就是權謀。

只有利用好政治手段,他才能在這個位置上坐長久。這是他這麼多年來鍛鍊下來的能力。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當然鍛煉出來的能力也就不一樣了。

陸遜雖然是書生模樣,但是他跟隨東吳將領南征北戰也有十好幾年了,所以戰爭經驗相當豐富。再加上他的小腦袋瓜子比一般人聰明,自然能夠在軍事上有所建樹。

孫權打仗的能力,我們可以參照合肥與張遼一戰後,落下孫十萬名號的經歷。他就是不善於打仗,這是沒辦法的。如果又善於權謀,又善於打仗,那麼好了,三國就不要分裂了,統統給孫權算了。

所以說孫權對陸遜所使用的依舊還是權謀之術,而陸遜在政治上的行為近乎弱智。上帝看來還是公平的,他給陸遜開了那麼多扇門,總算是為他關上了一扇窗。

陸遜幹了什麼?

陸遜他還能敢幹什麼呢?

作為東吳的宰相,陸遜算是比較憋屈的。因為他的主子孫權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幾個人之一,比陸遜還要聰明。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孫權幾乎無人可及。

所以陸遜就比較納悶啊,自己不管怎麼努力,要想得到孫權的認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孫權晚年喜怒不定,有點闊怕,陸遜竟常常不知所措。

這種感覺是可以理解的,陸遜這個人比較實在,他學不會孫權那些花花腸子,所以他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從來不拐彎抹角。

孫權的倆兒子內鬥,這很顯然是孫權佈下的一局棋。從後來他對這倆兒子的態度來看,他一個都不看好。

與其把這倆貨當時就給廢了,還不如給他們造成一點錯覺,隨後再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孫權假意放出消息來,表示朕要廢太子了!

What?這怎麼行呢!耿直的陸遜連忙跑到孫權身邊,聲嘶力竭地位太子說好話,表示太子是國家的根本啊,是不能廢掉的啊!

孫權心裡冷冷一笑,這麼快就上鉤了。但是他故作遲疑,嘆了口氣,這個呢,太子沒什麼出息你也看得出來,你看看魯王怎樣?

陸遜氣得差點跳起來,他立刻表態,魯王簡直就是個王八蛋,他要是做了東吳的主子,那東吳可就完蛋了。這簡直徹底得罪了魯王那幫人,其實就算孫權不動手,陸遜的小日子也不會好過了。

不過孫權還是比較厚道的!他殺了魯王,廢了太子,還順道宰了一幫子江東豪強,美其名曰瞎摻和朕的家事。

那麼陸遜咋地了?

陸遜是被孫權搞死的?

孫權在解決了這幫人以後,雙眼直勾勾地盯著陸遜看。陸遜這回算是明白過來了,原來皇帝陛下是要鞏固皇權,所以壓根就不是因為太子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江東豪強們手裡的權力太大,使得孫權不開心了。

陸遜假裝沒看到孫權的眼神,故意四處張望。孫權知道,陸遜已經發現了自己的秘密,這下子就不能留了。

但是陸遜是東吳的大攻城啊,可以說沒有陸遜,那就沒有後來的東吳。所以陸遜是不能立刻殺掉的。

不過孫權是誰?他有的是辦法。於是孫權每天都派人去問候陸遜,史書上記載的是,常常派人去指責陸遜,結果逼得陸遜羞愧鬱悶而死。

其實我覺得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這幫人去陸遜家裡到底跟陸遜說了些什麼,這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以孫權的尿性,他會讓這幫人說些什麼呢?大家完全可以大開腦洞去想一想這件事。我認為孫權會以江東豪族的利益作為交換,只要陸遜去死,那麼他就不再屠殺江東豪族,尤其是陸家的子孫。

要知道這個時候江東豪族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損失,只有陸家,孫權是還沒有下手的。所以陸遜選擇去世,或許是為了保住家族的未來。


江湖小曉生


孫權和陸遜雖然有著很友好的從前,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他們最好還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事。

陸遜是三國時吳國數一數二的名將,他不但文武雙全,行軍打仗、處理內政皆不在話下,還忠心耿耿,為東吳的發展鞠躬盡瘁。他火燒連營,逼退了劉備的復仇大軍,對魏國則贏下了重要的石亭之戰。他歷任大都督、上大將軍,最終官至丞相,地位非常尊崇。可到了晚年,他卻是硬生生被自己的主公孫權逼死的,十分悽慘,那麼,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呢?

其實,陸遜與孫權的關係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陸遜剛剛嶄露頭角,孫權就“以兄策女配遜。”當呂蒙為了襲取荊州,稱病會建業養傷時,孫權詢問他誰可以代替他處理事務,呂蒙回答:“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呂蒙對陸遜推崇備至,孫權本人也很看好他,於是孫權“乃召遜,拜偏將車右部督代蒙。”這之後,陸遜逐漸飛黃騰達,一步步走上東吳權力的高處。孫權十分信任他,對他的建議很重視,且基本上都採納了。《三國志》中舉例道:“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連寫給劉禪、諸葛亮的國書,孫權都要先給陸遜過目修改,以保證言辭妥當。黃龍元年(229),孫權東巡,留下太子孫登、諸位皇子和宗室子弟在武昌,並且“徵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孫權不但把孩子交給陸遜教育,荊州等地的大事也悉數託付給了他。

孫權的次子,建昌侯孫慮在堂前建起鬥鴨欄,讓鴨子在其中爭鬥,以此為樂。陸遜立刻嚴肅地說:“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孫慮馬上就拆毀了鴨欄。孫權的侄子孫松仗著和孫權關係親密,縱容士兵,“遜對之髡其職吏。”陸遜當著孫松的面把他的士兵頭髮剃光。

陸遜教育皇子的事蹟大多此類,可見其直言進諫,不只是對孫權。後來,孫權想要征討夷州,將這一海外島嶼劃歸吳地,陸遜上書勸阻,卻沒被採納。結果,孫權得不償失,對陸遜的意見便更加重視了。赤烏七年(244),陸遜擔任丞相,本來是一件喜事,可是隨後到來的是更多的是非。

赤烏五年(242),深受孫權喜愛和重視的太子孫登去世,人們都因為賢德的太子死去而傷心。在孫登的遺書中,他向孫權推薦了很多賢臣,另外,還希望自己死後,三弟孫和能夠當上太子。孫權遵從了他的遺願,立孫和為太子。而這一舉動引起了孫權的四子孫霸、長女全公主的不滿,於是孫和、孫霸“二宮並闕”。

這種情況下,大臣們紛紛站隊,各自派遣家族子弟前去侍奉兩位繼承人中的一位。全琮寫信將此事告知陸遜,陸遜則“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他認為繼承人應該憑藉才能得到皇位,反對結黨結派。

孫權曾經生了場大病,下旨讓太子孫和前往太廟祈福,孫和妃子的叔叔就住在太廟附近,於是邀請孫和到家中坐坐,全公主的線人將這一情報回稟,全公主便向孫權進讒言說孫和不去太廟祭祀而是去了外戚家謀劃事情,又說孫和之母王夫人聽說孫權病重後非常高興。

這下子孫權當然是怒不可遏,王夫人則被這一謠言害得鬱鬱而終。太子孫和則派遣手下到孫權床下探聽消息,得知孫權想要廢掉自己,於是借親信陸胤去見陸遜的機會,請求陸遜為他辯解。於是“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籓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陸遜用太子不宜頻繁更換,且嫡庶有別等理由為孫和說話,可此時孫權已經對孫和起了厭惡之心了,於是對陸遜的苦諫視而不見,另外,孫權還派使臣詢問陸遜身在武昌,怎麼得知宮中的消息。陸遜誠實回答是陸胤告知,孫權便找來陸胤,陸胤為了保全孫和,便推脫給楊竺。

楊竺受不住酷刑,在獄中招供了陸遜不存在的二十多條罪行,又有太子太傅吾粲因為和陸遜有數次書信往來,被處死,於是“權累遣中使責讓遜。”不久,“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後來,其子陸抗澄清了父親被指控的罪行,孫權大為後悔,哭著對陸抗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陸遜為吳國付出了全部心血,可惜在繼承人問題上,他的剛正不阿和直言進諫惹怒了年老後逐漸變得昏聵的孫權。陸遜的出發點本是穩定社稷,遵循禮法,而一心想要廢除太子的孫權則過於暴躁。陸遜一代賢臣、社稷之臣,卻因為這種原因不幸殞命,實在令人惋惜。


文蹤旅跡


因為江東是世家政權。

孫策起家,只有父親的舊部1000多,賓客幾百人,得到舅舅吳景、周瑜叔叔周尚、大戶朱治等人幫助,才能迅速席捲江東。

但三國是世家社會,江東四大家族,顧陸張朱雖然臣服於孫策孫權的武力,但他們對於一個縣級世家的孫堅家族並不信服。所以孫權大力提拔周魯布全等中小世家,甚至呂蒙這樣的寒門。這當然令四大家族很不滿意。

孫家與四大家族的矛盾就在此。

四大家族及其主要姻親,掌握江東一半的土地人口財富,他們是孫權的重要威脅。但孫權無法拔除他們,畢竟穩定是最重要的,逼反任何一家都將給江東帶來傷筋動骨的損失。

另外一方面,對外作戰,擴張軍隊,治理地方都需要世家支持,所以孫權只能忍。

但世家並不傻啊。比如,孫權要向荊州合肥用兵,佔據土地人口最多的四大家族就得出錢出糧出私兵去協助孫權,而且是最多份額。且不說失敗了就是重大損失丟到水裡,就是獲勝後的收益是誰的?

顯然,大頭是孫權的,其次就是支持孫權的中小世家及寒門將領,四大家族收穫甚微。

誰願意做這樣的事?

所以四大家族從來主張畫境自守。

對孫權來說,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能忍受四大家族的掣肘。但是中小世家底蘊不足,寒門根本沒有後續發展可能,所以四大家族依舊佔據核心位置,尤以顧雍及陸遜為代表。

孫權當然只能親自出馬了,直接赤裸裸地冤殺顧雍逼死陸遜,這就是孫權與四大家族持久性衝突的表面化。也是孫權為子孫削減世家威脅做出的努力。


四川達州


都別搶,我來答。

孫權並沒有逼死陸遜,而是由於在“二宮之爭”中被人當槍使,於是受到孫權的責備,陸遜因此憂憤成疾,這個時候他多少歲了呢?六十三歲,年紀很大了,身體本身就禁不起情緒上出現過度的波動,受到孫權責備的陸遜心裡悶悶不樂,因此患病去世。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三國志·陸遜傳》

那麼為何精明的陸遜會被人當做槍來使呢?

  • 背景——二宮之爭

“二宮之爭”是指發生在吳國內部的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了爭奪儲君之位,進而攪起的一場政治地震。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的長子孫登病逝,太子的位置出現空缺,孫和與孫霸都想成為太子,圍繞這件事東吳政治內部一時動盪不安。

  1. 矛盾開端

孫和與他的母親王夫人都受孫權寵愛,赤烏五年(242)孫和被順利的冊立為太子。當時東吳群臣還上表請求冊立皇后和諸皇子為王。孫霸被冊立為魯王,最初兩人同住在一個宮殿中,並沒有尊卑等級之分。

但群臣們認為這不符合禮制,因此請求讓魯王孫霸出鎮地方,得到孫權同意。但這件事卻讓孫霸不滿,認為自己地位下降是因為太子和他的支持者們的緣故,心裡產生了憤恨之情。

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群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殷基通語》
  • 矛盾高潮

  1. 陸遜捲入“南宮”之爭

之所以叫“南宮”,是因為東吳時期並不把太子宮邸稱為東宮,而是南宮。隨著太子孫和的幕僚和孫霸的幕僚之間相互對立,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當時支持孫和的大臣有: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支持孫霸的幕僚有: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孫弘;

當時的“南宮之爭”也演變為大臣們的黨爭,其中支持太子的顧譚一族和支持魯王的全寄一族發生了衝突。顧譚的弟弟顧承和全寄的兄長全緒、堂兄全端都參加過芍陂之役,當時顧承受到很多封賞,全氏一族一直覺得不公平。

藉著太子黨爭的機會,全氏一族就出來揭發說顧承虛報功績,冒領封賞,顧譚兩兄弟因此下獄,後被孫權流放到交州,這件事讓陸遜心裡一支感到很不公。由於此時的陸遜在朝廷中威望很高,成為太子黨和魯王黨都在爭取的對象,起初陸遜對太子黨爭採取中立的態度。

但由於發生了一件事導致陸遜倒向太子黨這邊,那就是全氏一族的領頭人物全琮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宗族子弟入朝為官,但是被陸遜拒絕,兩人因此有了間隙。後來全氏一族又支持魯王,兩人的矛盾就更深了。

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琮子寄,果阿附魯王,輕為交構……琮既不納,更以致隙——《三國志·陸遜傳》

當初孫權因為一個誤會責罵了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導致王夫人憂鬱成疾而死。自此以後,孫權對孫和的態度也慢慢變得冷淡下來,孫霸看到孫和不再受寵,就委託自己賓客楊竺到孫權面前提議改立自己為儲君,不過這件事恰好被孫和的僕人躲在床底下探聽到。

而且當時孫權也有要把孫霸冊立為太子的意思,這讓太子一黨十分驚恐,當時陸遜的族子陸胤就前往武昌找到陸遜將這件事告訴了他,並希望他出面勸諫孫權。得知消息以後的陸遜沒有意識到自古以來太子黨爭中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的危險。

於是親自找到孫權向他陳述嫡庶之別,希望孫權不要亂了禮制。

及太子有不安之儀,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三國志·陸遜傳》

孫權從陸遜的話中發現自己和楊竺的交談信息已經流傳到武昌地方上去了,十分震怒,因此下詔責備陸遜,還將楊竺、陸胤逮捕下獄,在獄中楊竺趁機誣陷陸遜二十條罪證。但經過孫權層層追查,陸遜說是由陸胤告訴自己的,陸胤為了維護太子孫和,就撒謊說是楊竺說的,最後孫權把後者殺了,才平息這件事。

又遣問遜何由知之,遜言胤所述。召胤考問,胤為太子隱曰:“楊竺向臣道之。”遂共為獄。竺不勝痛毒,服是所道。初權疑竺洩之,及服,以為果然,乃斬竺——《吳錄》

可見陸遜在這其中完全是被當成了槍使,後來孫權親自去問陸遜之子陸抗,才洗清了當初楊竺誣陷陸遜的二十條罪名。

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抗無所顧問,事事條答,權意漸解。

對此孫權十分後悔,對陸抗表達了悔意,並希望他替自己隱瞞這件事。

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三國志·陸遜傳》

觀察整件事下來,可見陸遜並不是被孫權逼死的,而是捲入太子黨爭招來孫權的誤會。太子黨爭向來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自古以來多少大臣栽在這上面,陸遜落得如此下場,其實也是情理之中。


圍爐談史


我們知道孫權晚年昏庸,對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待遇一樣,底下的人也分為兩派,相互爭鬥。陸遜也陷入了兩宮之爭,但是他主張是保太子孫和,曾數次上書孫權,陳述廢長立幼的利害關係。再加上孫權的檢察官,曾誣告陸遜,所以孫權對陸遜極為不滿。把陸遜的親戚都流放在外,經常派人去責備陸遜,最終陸遜鬱郁而亡。

其實孫權是想借兩宮之爭,打擊江東士族。江東吳郡有四大家族,分別是魏、顧、陸、虞。陸遜也是江東四大家族之一,而且陸遜在朝中官職為丞相,必然成為孫權重點打擊的對象。我們知道孫權治理東吳的辦法是吳人治吳,把自己的利益和江東士族綁在一起,但是孫權又對江東士族不信任,所以通過打壓的方式讓這些士族知道,誰才是老大。

還有一種可能是孫權怕自己死後,子孫繼位,沒有人能震得住陸遜,所以提前把陸遜整死,其實這也是孫權後期昏庸的想法。此為個人觀點,僅為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