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些單位只看第一學歷?考上名校研究生,難道還是要被歧視?該怎麼辦?

財經小詞典


起初填報信息表只有"學歷”一欄,逐漸″學厲″一欄細分為第一學歷、初始學歷、最終學歷,五花八門。人們看重的還是第一學歷,究其原因:第一學歷證明最基礎的素質,獲得的途徑單一、規範、確實證明了學習過程和經歷,含金量高。學歷不是單靠試卷得到的證明,試卷無法反映的知識太多,只能靠是否有寒窗苦讀的經歷,科班出身來證明,後取學歷太複雜了,有人中學畢業最後填報學歷是研究生,這裡不乏苦讀之人,也不乏魚目混珠。靠權力地位、靠金錢、甚至靠秘書代學代考取得的學歷,在取得與發放文憑混亂的年代比比皆是。鑑於此,一些單位只看第一學歷的做法也就難怪了。好在重學歷、不唯學歷已成只識,只要有本事,有用業績、用事實證明的機會,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融融37543681


有些單位確實是只看第一學歷,這是一個事實,無論你認同不認同,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非要分析原因的話,隨便說兩點吧:

首先,高考的競爭性要比考研大。雖然考研的公平性要高於高考,但是從報名人數,錄取人數上來看,其實還是高考的壓力比較大。不論你承認不承認,按照綜合水平來說,高考那年應該是很多人知識儲備的巔峰期。

其次,可塑性。18歲到25歲以下這幾年,對每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不同的學習環境可能會造就不一樣的結果,也有可能成就不一樣的人生。這裡需要說一點,不是說本科不好,或者說沒有上過正規本科,你的能力就一定不強,或者說以後就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對於不少的招聘單位來說,他們一定會優先本科比較出眾的學生,其實想法很簡單“我為什麼不從金子裡面挑鑽石,而一定要大浪淘沙呢?”

至於說“我雖然本科不好,但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後考上了名校,難道還應該受歧視?”在這裡說幾點:首先,如果都是名校研究生,用人單位往回倒,看你的本科學歷無可厚非。其次,大家都比較瞭解考研,同一學校的不同專業其實備考難度是很大的,打個比方,某985學校的冷門專業可能比某些雙非院校的較優勢專業分數還低,還簡單,那你能單純的認為名校研究生的能力就一定強嗎?再次,用人單位為什麼會重視第一學歷,都是有原因的,時間成本、培養成本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只能說如果招聘者都符合條件,相對來說他們覺得本科更好的應聘者,可培養性會更高。

最後再說說你該怎麼辦,能怎麼辦?那也得考呀,說句難聽話,你要是名校研究生都有可能受到歧視,你要是用第一學歷去招聘結果能如何呢?再說,如果你不是名校研究生,估計有些不錯的職位你都沒有資格去面試,再說難聽點,你可能連被歧視的資格都沒有。不過這裡需要說明,求職不但看的是學歷,更重要的是能力,有高學歷不要自滿,沒有高學歷也不要覺得自己不行,只要自己夠努力,夠積極,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的。

如果大家覺得對你有幫助,請點個贊,也歡迎評論區提問

點擊頭像關注我,查看更多專業考研回答,總有跟你情況相近的

你的轉發,我的10w+

我是張雪峰,一個讓學習變得更快樂的考研老師 (*^▽^*)


張雪峰老師


第一學歷不僅僅意味著高考成績,而是大學四年裡接受到的教育,接觸的人和擴展的眼界。高考的時候可能只是分數上的差距,但進入不同的高校,四年之後這個差距就不是分數可以衡量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當然是默認越好的學校能培養出優秀的人的概率越大,這樣能極大降低篩選成本。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看,碩士期間,確實還是能夠感受到不同本科背景學生之間的差別。概括來說,985的學生屬於靈活的優秀,雙非的學生屬於努力的優秀。

一般而言,985高校的推免名額更多,申請國外學校被錄取的機會更大,本科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也更多。由於選擇權更多,也能夠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在本科期間進行思考和探索,因此能明顯感覺到985高校背景的學生經歷更豐富,思維也更靈活。當然這跟地域也有明顯關係,越發達地區高校的學生該特徵越明顯。

而雙非高校由於保研名額少,考研複試時又容易受到背景歧視,因此需要花大量精力在學習上,所以能明顯感覺到這部分學生很刻苦努力,在學習上能夠通過努力取得成績,但其它經歷就相對缺乏。

並且國內的高校有個現象,環境自由的程度與高校的分數基本上成一致的趨勢,越好的高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和自由討論的空間越大,學生對於社會事件和公共領域的參與越多,當然,這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但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好學校的學生思維比較開拓靈活,而越是差一些的學校,管控越嚴,也導致學生趨於遵從,行事呆板。

上述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雖然大家都上同一所研究生學校,但由於四年所處的環境和努力的重點不同,差距已經很難僅通過研究生教育縮小,你進步的過程中別人一樣在進步。當然,這不是說第一學歷好的人就一定比較優秀,但概率上確實比較大。


三辰533


目前很多知名企業都有對第一學歷的明確要求,即使你是研究生,也要要求第一學歷本科、研究生雙985、211。除了求職招聘的時候有影響外,即使工作中企業對員工的培養目標也會優先從第一學歷好的員工中去選擇,所以說第一學歷在很多企業和很多崗位還是有明顯的影響。


第一,考上985/211的同學在高中的時候付出了比平常人要更多的努力,上大學後享受到的資源都是不一樣的。好的大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舉個例子,實習的時候學校會有崗位推薦,好的大學合作的企業肯定是優於差的大學,那麼學生拿到的實習證明含金量也就高,學到的東西肯定會多。



第二,好的本科所依託的城市都不會差。在大城市上學,即使跟社會接觸比較少,但是見的世面是不一樣的,心中的格局也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你在一線城市做酒會服務員,你學到的社交禮儀都比在三線城市當一個酒店領班要多。

第三,圈子很重要。其實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讀本科的時候,舍友經常在宿舍看劇玩遊戲。我去朋友所在的211大學,她們宿舍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學這個學那個,這個社團那個實習,大3家都在努力地進步,整個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處於一個積極向上的圈子當中,你也會被推著走的。那些學霸宿舍不就是這麼回事嘛。當然,如果你身邊都是牛人,你也會慢慢變得牛起來,因為驢不會待在牛圈裡吧

第四,因為非第一學歷文憑有很多都是靠著人為的、外在的因素去取得的,有的就是為了得到學歷而得學歷的,更多的就是為了能夠達到某種目的、通過各種手段甚至是非正常的手段去獲取的,這種學歷,完全就不是真才實學的證明,而是升官進爵的一個敲門磚或者叫做裝裱門面的窗戶紙而已了;還有些非第一學歷文憑是獲得學歷的人參加工作後通過在職學習或者某種特定的渠道獲得的,這些獲得學歷的人往往沒有脫產、沒有時間去系統的、完整的學好學歷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要領,往往就是對學科知識知之不多、知之甚少、勉強過關的那種,完全沒有在校生和應屆生那樣的對專業知識學習的連續性、系統性、專業性地接受培訓和研究的,也許只會考試,不會應用,只是為了文憑而只學了考試所需要的那些點上的東西,知識的面和深度都是非常欠缺的。



考上國內名牌大學是個巨大榮耀,大家認可說明此人在青年時代學習能力是優秀的,學習能力是後續提高的很重要的方面。現在是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提倡終身學習,第一學歷固然重要,學識、毅力、品格、眼界還更重要,不要拘泥於它。


阿Q盤點


儘管有偏見,但不無道理!

1.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雖然上大學的機會增加了,但要上一本大學還是很難的,上名校競爭力依然很大;因而個人學習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習慣,承受壓力的心裡素質,和知識儲備能力只有在高考時才能體現出來;考研也是大考,但從規模,報名人數與錄取人數上來分析,沒有高考時上重點大學的競爭壓力大;所以,單位只看第一學歷,更易於辨識真正的人才。


2.當然一個聰明的人由於高考時沒有好成績是存在的,儘管在大學其間奮發努力後,考研時成為名校研究生,但,大學階段就生活在佼佼者的群體中,耳濡目染,亦步亦趨,不由自主地會成為優秀者行列中的一員;考研後,歲數稍長,可逆性會下降,性格、生活習慣可能已經定型,縱使是名校研究生,你被優秀因素薰染的程度不高,遵從的思維方式與方法還是大學裡面的那一套。

3.人才之所以為人才,主要看自律性,自律性的養成,來源於自己的生活習慣,我個人的體驗:第一學歷的取得,存在這樣的現象,能樹立目標,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人,高考成功率較大,所謂“成人不要爹孃管”就是這個的意思;高考時取得好成績的同學,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將來在工作崗位上這樣的習慣也是必要的!所以,用第一學歷來衡量人才與否,有針對性與具體性。

<strong>


希望星晨58298869


1、考研的公平性不如高考,專業課,複試,各種事兒太多。給誰,都是更信高考考得好的呀。

2、你本科啥也不是,考個985碩士,你不如本211本985,碩985的不太正常了麼。有啥好抱怨的。

3、理性看待這件事,不看高考,只看考研才是不公平。你想靠一次考研,抹平人家高中之前的努力,抹平本科四年有差距的培養???

4、你比普本碩士強,比本普通211碩強。但你,不一定,比985本科強。人生的容錯率很低,誰讓你高中不努力學習。想翻盤?哪那麼容易?


歷史地理學


高考的難度遠高於考研,也是相對最公平的,綜合考察一個人的素質。而考研相對來說容易,普通院校每年接收大量調劑生源,即使是名校考研,也有的專業報不滿,過線即可。

高考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理化生、政史地)能夠考察基礎能力,考察知識面廣,不是突擊就能取得好成績。而考研專業課大部分僅僅侷限於幾門課程,並不能呈現個人能力,有的人僅僅複習幾本教材就可以考上研究生,但是高考需要掌握大量知識,不是幾本教材就能掌握的。

本科四年是社會化過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大程度上在本科階段形成了,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自己的思維模式在大學固化。做事方式和思考能力名校的學生更勝一籌。

所以,在求職時遭遇所謂“第一學歷歧視”也屬於正常,這是用人單位選拔人的最便捷途徑。如果把本科畢業於名校的應聘者淘汰,而錄用普通院校的學生,對名校的學生也不公平啊。所以呢,既然第一學歷無法改變,那就全方位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競爭力。


漣漪浮萍


用人單位並不是只看第一學歷,而是先看最高學歷,如果僅看最高學歷,不能幫助用人單位篩選出合適的人才,用人單位自然會去看第一學歷。

用人單位公佈的招聘信息一般都是最低的要求,即便是自己的各方面都達到了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也並不代表用人單位一定會錄用你。

比方說某個用人單位發佈的招聘信息上面寫的是:“應屆碩士畢業生,211優先,不限專業,性格開朗,招聘人數10人。”

可是在招聘信息發佈之後,有1000多個人投遞了簡歷,這就意味著這個崗位的供給小於需求,用人單位處在強勢的地位。

既然根本就不愁找不到人,用人單位又不是慈善家,更不是就業輔導機構,肯定不會說讓1000個人都來參加一次面試,給每個人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那麼最高效也最節約成本的辦法,就是先通過簡歷淘汰掉一部分人。

有些用人單位要倒查“三代學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個工作崗位比較熱門,工作崗位的供給遠遠小於需求,用人單位掌握著主動權,而應聘者處在被選擇的地位。

在招聘的過程中,如果用人單位處於強勢地位,他們自然會根據自己的偏好,來設定淘汰的標準。比如說先看最高學歷,先把最高學歷比較低的人淘汰掉,如果最高學歷都一樣,那就看一下本科畢業院校,再把本科院校不太好的學生淘汰掉,如果實在還不行,那就設置一些更奇葩的淘汰標準,比如對外宣佈,我們不招聘某地區的畢業生。

用人單位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應聘者,這種做法肯定是非常不好的,但是有一部分應屆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遭到歧視,和用人單位關係真的不是很大,主要還是有些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自身認識上存在一些問題。

這些常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好高騖遠,期望與能力不相符。

很多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找工作的時對於求職單位、工作崗位、薪資福利有很多不切合實際的期望。

找工作時好高騖遠,在那些本科畢業於普通院校,而碩士畢業於名校的學生身上,表現非常明顯。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有些學生的思維陷入到了一個怪圈當中,他自己覺得學歷並不代表能力,但是在找工作的時候,卻不斷的在強調自己是名校碩士畢業,甚至覺得用人單位應該給自己一個更好的工作崗位,用人單位不應該歧視自己,用人單位應該給自己更高的薪資待遇。

可能是因為這些學生在本科畢業的時候遭受過學歷歧視,缺什麼補什麼,我現在學歷有了,用人單位應該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吧?

這些本科畢業於普通院校,碩士畢業於名校的學生,真正的競爭對手根本就不是普通院校的學生,而是那些本科、碩士,甚至博士都就讀於名校的學生,如果連自己的競爭對手都沒有搞清楚,那失敗了真的怨不了別人。

第二,缺乏職業規劃,在找工作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

很多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能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畢業之後看別人找工作,自己也去找工作,看別人找的工作薪資待遇比較高,那自己也要找一份這樣的工作。

假設現在有兩個同學,同學A和同學B。同學A 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名校,並且有和工作相關的實習經驗,還有知名企業的推薦信;同學B本科畢業於普通院校,碩士畢業於名校,除了學位和資格證書之外,沒有任何亮眼的實習經歷。

最後,用人單位錄用了同學A,而沒有錄用同學B,你能說這是“學歷歧視”嗎?

現在整體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那麼普通院校的學生,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調整自己的期望。

在找工作的時候,認真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工作的時候對自己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弄清楚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不要盲目選擇大城市,知名公司。

第二,跳出“學歷”的思維怪圈。

既然, 自己覺得學歷並不代表能力,那麼,就不要期望用人單位為自己的學歷買單。成人世界的努力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不能讓用人單位看到你的價值,不能給用人單位一個必須要錄用你的理由,這樣的努力最多就是自我感動。

第三,學會換個賽道或者彎道超車。

現在考研競爭越來越激烈,從普通院校考上名校的研究生,這就證明自己的智力、能力並不差。千萬不要認為考上名校就萬事大吉了,越往高處競爭越激烈,只有比本科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更努力,你才有機會和他們一起競爭。如果碩士畢業以後想工作,那就要及時的瞭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多方位的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如果比拼不過努力,不能實現彎道超車,那就嘗試換個賽道。

我有個朋友在高考的時候發揮失常,上了一個二本院校,後來考上了211院校的研究生,在讀研期間,想去大公司找個實習機會,投了好幾次簡歷,都是石沉大海。

後來他覺得新媒體營銷未來會比較有市場,而自己又學的是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所以他就利用自己是社團負責人的機會,給自己所在的社團策劃了幾次活動,其中有兩次非常成功,在學校裡面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然後他把這些活動的內容,通過媒體平臺轉發給了一些互聯網行業的大佬,轉發了幾次之後,還真有一個大佬回覆了他,並且願意給他一個實習機會,實習考核合格以後會被留用,現在他在這家公司已經做到了管理級別了。

期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升學與考試


首先跟你講,歧視,鄙視是一種病,一種心理疾病。大家可以百度上搜。即然是一種病態,除了良醫和自身糾正別無他法,畢竟外人左右不了某些目中無人固步自封的群體的嘴和思想。他們也要維護他那塊小蛋糕。只有拼命貶低別人抬高自已,才能找回存在感。那些人不敢去嘲笑馬雲的學校,也不敢恥笑比爾蓋次還是個肄業!你認為這些恃強凌弱的群體可不可憐?可不可悲?中國的教育我覺得非常失敗,連頂尖高校都有這種鄙視鏈,連海納百川有容為乃大的道理都不懂,書白讀了。別和病人計較吧,也不要在呼別人的目光,為夢中所想堅持走自已的路。年青要勇於拼博,為了父母,更是為自已。路途中扯後腿使坢子不安好心的小人太多,注意識別。祝馬到成功!


凡雲14


我本人聽說過這樣的實例,確實第一本科非常重要,應該是在人才評估體系裡面最重要的參考指標,高考能夠考得好,能夠綜合素質比較好,錄取在第一本科比較好的,這種學校的話那學生素質差不了到哪去。

這也是hr人力資源部門招聘時,為了提高效率降低人力管理招聘成本的一種簡便方法,但並不是最正確最全面的考察方法。

不能排除有的人後知後覺,大器晚成,雖然第一本科讀的不怎麼樣,高考發揮失利,但是後來越戰越勇,更加努力,這樣的話會有一個滯後效應,所以第1學歷即使是差一點,只是影響到有一部分這樣的招聘單位的觀感,對自己的努力有消極影響。努力總比懈怠好,龜兔賽跑就是這個道理。好飯不怕晚啊,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吧,祝你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