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怎麼區分?

第1村長


區分很大!起碼這三者的政治任務就不一樣,工作性質不一樣,工作方法以及方向也不一樣。

1 先說解放軍

1945年8月15號,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提議把部隊番號改成“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機關稱山東解放軍總部。

1946年一年,共產黨各控制區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也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下發規定《關於同意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 》,自此,四大野戰軍誕生,

A 顧名思義,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政治任務是解放人民,解放全中國。

時至今日,中國的軍隊也還是叫做“人民解放軍”,是因為他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統一臺灣之後,估計要改名吧?

2 八路軍呢?

八路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行政序列上歸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領導。

顧名思義,有第八路,肯定也有其他路!

對,有很多路!

B 此時八路軍的第一政治任務是和其他全國的各系各派的軍隊一起打日本

後來,因為敵我力量的形勢所迫,八路軍把任務調整為在日本敵後開展根據地蠶食。俗稱“游擊戰”。

因為其打法是在土氣,吃穿亦土,被稱為“土八路”。

到後來,土八路,八路軍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軍隊了,他是一支天女散花,遍地開花的’政治、軍事、經濟工作隊‘。

3 新四軍呢?

新四軍因為託日寇的福氣,本來是殘兵遊勇了我黨人馬,聯合抗戰之後。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給了一個番號:“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於是,凡是當時因為各種緣故到不了陝北的共產黨各種武裝攏在了一起,都算新四軍了。

C 這個時候的新四軍第一政治任務也是抗日,無人不抗日嘛!

<strong>結果,嚇蔣介石一大跳!不是說全部把共黨趕到西北去了嗎?忽然這麼多人馬?撒豆成名呢?

於是搞了一個“皖南事變”,把新四軍逼的第一任務成了保存自己,新四軍為了保存自己,亦是為了抗日。

於是化整為零,也學八路軍開展敵後根據地建設去了。

新四軍也成了一支天女散花,遍地開花的“政治、軍事?經濟”工作隊了,不是簡單的武裝部隊了。

<strong>


葭明通半瓶歷史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

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

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

第115師師長林彪,政委聶榮臻,

參謀長周昆,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政治部副主任肖華。

第343旅旅長陳光,政委肖華,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

第115師轄:獨立團、騎兵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教導隊。

第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副師長肖克,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358旅旅長張宗遜,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政治部主任張平華。

359旅旅長陳伯鈞,政委王震,參謀長劉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

第120師轄:教導團、騎兵營、特務營、輜重營、工兵營、通訊營。

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張浩,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宋任窮。

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

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

第129師轄:教導團、特務營、炮兵營、騎兵營、錙重營、工兵營。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肖勁光(轄各師留守部隊)。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軍長葉挺,政委項英,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政委劉炎,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支部主任劉炎。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轄特務營。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代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第一師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副師長羅炳輝,政委鄭位三,參謀長周駿鳴,政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勁夫。

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

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

第七師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轄:獨立旅、特務團、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第一副司令員賀龍,第一副政委習仲勳,第二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第二兵團司令員許許光達,政委王世泰,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參謀長張文舟。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政治部主任閻紅彥,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副主任鍾漢華。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副司令員郭天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華。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副政委張霖之,政治部主任甘渭漢,副參謀長潘焱,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政治委員粟裕,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

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譚啟龍。

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袁仲賢。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郭化若。

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

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第一參謀長肖克,第二參謀長趙爾陸,副參謀長陳光,聶鶴亭,政治部副主任陶鑄。

第十二兵團司令員肖勁光,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第二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

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委肖華,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明治,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政委莫文驊,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第二副司令員劉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第二副司令員賀晉年,政治部主任肖向榮。

第十八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副司令員王新亭,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十九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楊得志,政委羅瑞卿,副司令員葛晏春,參謀長耿飈,是部主任潘自力。

第二十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

鐵道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滕代遠,副司令員呂正操,參謀長李壽軒,政治部主任王鶴峰。


有才君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是個大話題,我們就說說電影電視上這麼區分。

很簡單,看軍服,看武器。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穿著國民革命軍的軍裝,多是灰色。

他們頭戴軍帽上有青天白日徽章,帶著識別臂章。

八路軍的臂章是“八路”,新四軍則是“N4A”,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八路顧名思義,N4A的N是英文NEW(意為新)的開頭字母,4(代表中文“四”字),A為英文軍(Army)的開頭字母(也是軍的代號)。

當然臂章也有改變,比如1938年以後,八路軍將臂章改為“十八集團軍”“18GA”。

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番號並沒有立刻取消。直到1946年以後,各地八路軍番號取消,八路軍臂章不再使用。

新四軍也是差不多,皖南事變以後臂章改為“新四軍”。

除了臂章以外,八路軍新四軍還都有胸章。

胸章同其他國軍大同小異,寫明瞭所在部隊。

以上都是一目瞭然的東西。

1946年以後,八路軍新四軍逐步變為解放軍,但軍服並沒有更換,當時也沒有能力更換,只是取消了臂章、胸章。

至於解放軍的軍服,正式是從1950式軍服開始,很容易辨認。

這套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

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簷帽,冬季戴棉帽或皮帽。

1951年陸軍幹部、戰士的大簷帽陸續改為解放帽(四九年式單軍帽),女軍人改戴無簷軟帽,大簷帽留作禮帽用。


單純通過帽子,就可以一眼分辨出來。


薩沙


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我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稱。

我黨最早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叫紅軍,成立於1927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後大致分為西北紅軍和南方八省紅軍兩個部分。

全面抗戰爆發後,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達成,我黨領導的紅軍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西北主力紅軍於1937年8月25日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總參謀長,左權為副總參謀長。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林彪為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120師,賀龍為師長,肖克為副師長;129師,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

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不過由於八路軍的番號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我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為葉挺,副軍長為項英,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

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任),副司令員譚震林;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杜平。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時遭到重創,軍長葉挺被國民黨囚禁,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全軍損失近7000人。

皖南事變後,我黨重建了新四軍。陳毅為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及東北抗聯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石頭說歷史


解放軍、八路軍、新四軍都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它是人民軍隊在不同時期的稱謂,瞭解這個稱謂的歷史沿革,就會了解人民軍隊的發展史。

△八路軍。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新四軍。為整編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經周恩來多次與國民黨政府交涉、協商,將這些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杜牁為副參謀長。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杜平任副司令員。

在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共對敵大小戰鬥11.5萬餘次,擊斃和殺傷日偽軍計96萬餘名,俘虜日偽軍計28萬餘名,爭取投誠反正日偽軍計10萬餘名,日偽總共損失計136萬餘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 ,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下轄: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

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授予1600多名將帥。

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十大大將: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zj史海拾貝


主要是通過歷史時期以及軍服臂章等來進行區分了,八路軍、新四軍是抗戰中較為著名的兩支由共產黨人建立的部隊,而解放軍則是進入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的名稱。 抗戰全面爆發後,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被統一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就是八路的由來,編有129、120、115三個師。後來隨著編制變化,被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屬於第二戰區,不過此時八路的稱號已經廣泛傳播。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八路軍臂章出現的往往是“八路”兩個字,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其實是“18GA”這個數字和字母的臂章。

而新四軍類似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主要由留在南方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等改編而來。不過不幸的是,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損失慘重,編制也被國民黨撤銷,高級指揮員損失慘重。而後中國共產黨重建了新四軍,繼續著抗日作戰。 後來抗戰結束,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統一改編成為了解放軍。而在解放戰爭勝利之後,解放軍的稱呼至今還在使用。


戰爭之王


一,解放軍。

一般是指從1946年6至1949年4月,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統稱。然後“解放軍”或者是“人民解放軍”,就從1946年一直延用至今了。

二,八路軍。

(1)“八路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為“八路軍”。然後,八路軍的主力主要是由長征到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而成的。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約八萬餘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然後,歷時了約二年多的時間,途徑十一個省行程約二萬五千裡,到1936年10月,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的協商,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紅軍主力就改編為“八路軍”了。

(2)八路軍的總司令是朱德;副總司令是彭德懷。八路軍的總參謀長是葉劍英;副總參謀長是左權。然後,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其中,115師的師長是林彪,政治部主任是聶榮臻;120師的師長是賀龍,政治部主任是關嚮應;129師的師長是劉伯承,政治部主任是鄧小平。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下轄的三個師取得的主要的抗戰成果:115師是“平型關大捷”;120師是“雁門關大捷”;,129師是“陽名堡大捷”。

三,新四軍。

(1)新四軍主要是由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而成的。然後,“新四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為“新四軍”。

(2)新四軍的軍長是葉挺,副軍長兼政治部主任是項英。然後,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軍長葉挺去和國民黨談判,被國民黨扣押了;副軍長項英被叛徒劉厚總殺害了。緊接著,中共中央就宣佈由陳毅代理新四軍的軍長,劉少奇則是代理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離開蘇區開始長征之後,從1934年一直到1937年,因為留在蘇區堅持游擊戰爭而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比如說瞿秋白、方誌敏、何叔衡、毛澤潭等人,都可以說也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了!





騎蝸牛走高速


八路軍以及新四軍都是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戰爭的大背景下,隸屬於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由中國共產黨實際領導的抗日部隊。而解放軍是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為推翻國民黨腐朽統治,解放全中國所領導的武裝部隊。

一、八路軍和新四軍成立的時代背景

1931年,侵華日軍突然發動九一八事變,面對日軍的挑釁,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的綏靖政策,日軍進而全面侵佔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隨後日軍在東北意外事件地方不斷進行挑釁。面對侵華日軍的惡劣行徑,蔣介石依然奉行其“攘外必先安內”的處理內外關係的基本國策。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不斷尋求聯合國內一切力量抗戰的機會。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以及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迫使蔣介石結束“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接受一致抗日的“建議”。1936年12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主導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隨後,中國結束長達10餘年的內戰,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全面建立。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盧溝橋挑起事端,中國軍隊進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由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亦是由次開始全面抗戰。

二、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成立、發展以及結局

為解決中國工農紅軍開赴抗日的問題,1937年8月22日——8月25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共同宣佈將中國工農工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八路軍原為廣東地方軍閥李濟深部隊的番號)。

八路軍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

八路軍下轄115師(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120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129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三個師以及總部特務團(韋傑任團長)。

八路軍於1938年8月底大部挺進華北,擔負起創建抗日根據地、配合華北戰場抗日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主要任務。同時,八路軍也實行相對獨立的山地游擊戰,以此來牽制和消耗日軍。

1937年11月8日,隨著太原保衛戰的失敗,國民黨在華北戰場的大規模抵抗基本結束,八路軍稱為華北戰場的主要抗日力量。隨後,八路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並於1940年8月下旬發動給以華北日偽軍以重創的“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雖然取得重大成果,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八路軍的真正實力。它引起國民黨政府以及侵華日軍的高度重視,隨之而來的是國民黨的“刁難”以及侵華日軍的瘋狂報復。八路軍的發展隨之受到極大挫折。

“部隊由40萬人減少到30萬人,抗日根據地的面積縮小1/6,人口減少1/3”。——百度百科

八路軍通過加強黨的統一領導、精兵簡政、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等一系列措施艱難度過這一極度困難期。

1944年,八路軍利用侵華日軍戰略調整之機,發起局部反擊。

1945年,八路軍開始實行“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戰略計劃。

八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指揮下,在以華北為主要戰場的廣大國土上,與侵華日軍及其領導下的偽軍進行殊死搏鬥,牽制了大量侵華日軍力量,以自身極大的損失為全民族抗戰勝利做出了極大貢獻。

“作戰9.98萬餘次,殲滅日偽軍124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支45.5萬餘支(挺),攻克縣城312座”。——朱奎玉·《八路軍》·四川人民出版社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在蘇軍進入東北,國民黨部隊依靠美國的運輸支援準備接收東北以及國民黨對八路軍各種不友善行為的大背景下,八路軍開始逐步進入東北,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做準備。

1945年後八路軍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三、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成立、發展以及結局

為緩解上海之圍以及南京威脅,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將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進行遊擊戰爭的紅軍以及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陸軍新編第四軍。由葉挺任軍長經中共中央提名,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

“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新四軍正式組建》·人民網

新四軍在國民黨領導階段與前期主要在華北戰場進行遊擊抗戰的八路軍有所不同,它是一支在正面戰場抗擊日軍的共產黨主力部隊。在裝備上也比“土八路”要好,它更像是國民黨的“下屬軍隊”,無論是服飾還是裝備,國民黨對它配發率都要高於八路軍。但是,在發展速度以及作戰自主權上都要弱於八路軍。

“11月9日,葉挺告別延安回到武漢。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移駐南昌,2月部隊開始集結整編。全軍1.03萬人,編為4個支隊: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第3支隊司令員張雲逸,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百度百科》

1941年1月6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9000餘人在途徑皖南涇縣茂林時遭遇國民黨軍隊伏擊,除2000餘人突圍而出外,大部犧牲或被俘,葉挺軍長被扣押,項英副軍長以及周子昆參謀長被殺。隨後,國民黨政府撤銷新四軍番號。

1941年1月2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茲特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康永升·四川人民出版社

在中共中央以及時任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的不斷努力下,新四軍“起死回生”,部隊由原來的1萬餘人,擴編至9萬餘人(包括原新四軍和部分活動於南方的八路軍),下轄7個師,主要駐防於北至隴海鐵路,南至皖南和蘇南地區,從此開始了快速發展之路,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立下不朽功勳。

在解放戰爭期間,新四軍番號被撤銷(1947年之後),組建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立、發展以及輝煌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8月1日爆發的“南昌起義”。由組建到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共經歷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同時期還有新四軍等)幾個較長時期使用的不同名稱。

1945年8月15日,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等將部隊番號首次改為“人民解放軍”,隨後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部隊逐漸改用“人民解放軍”稱謂。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軍委於1948年11月1日作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出: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部隊三類”。——馬孝定,馮和平·《軍校學員手冊》·藍天出版社

全國武裝力量的按區域劃分,建國之初為六大軍區(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西南軍區、西北軍區)、1955年2月開始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六大軍區進行擴編為十二大軍區(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西藏軍區、內蒙古軍區),1956年4月增設福州軍區。共有十三個軍區。


在此之後我國對各軍區進行小幅度調整。至1979年5月,我軍正式調整為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成都軍區、福州軍區、烏魯木齊軍區十一大軍區。

1985年6月,中央軍委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為了優化部隊作戰能力,對原有的十一大軍區進行整編,由此組成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蘭州軍區七大軍區。

2016年,根據《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的統一部署,將原有七大軍區調整為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和中部戰區五大戰區。

經過不斷髮展我國結束以陸軍、海軍、空軍三個軍種為主的時代。組建以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協同作戰的現代化軍隊。

在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努力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著建設成為現代化、信息化部隊的目標前進,亦逐漸向著世界軍事強國邁進。

最後,回到問題上,如何對解放軍、新四軍和八路軍進行區分。簡單來說就是八路軍和新四軍一般是對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部隊的稱謂。八路軍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而新四軍主要活動在華中和華南地區(南方)。解放軍是在抗戰勝利後,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的稱謂。


拂袖難卻塵


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這幾個稱謂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們軍隊不同時期的不同稱謂而已。

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之後一開始叫中國工農革命軍,在1928年5月以後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紅軍的稱呼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時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接受國民革命軍的改編,1937年7月15日國共兩黨共同宣言,取消紅軍的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國民政府正史宣佈: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簡稱八路軍,這個也就是八路軍的由來。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而當時活動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但是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八省就是:福建,江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簡稱新四軍。

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際,當時羅榮桓等人提出來了把部隊番號改為人民解放軍。在1946年的時候,解放區內的各個部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等改稱人民解放軍,並且編成了五大野戰區。這個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由來。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稱呼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只是不同的額時期不同的稱呼而已。並不是不同的部隊。


中國歷史研究所


解放軍是後期整編的。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後ccp領導的各武裝力量紛紛改稱人民解放軍(只有東北是民主聯軍)。此前的1945年8月,ccp已正式稱呼領導的人民軍隊為解放軍。1948年11月,進行第一次全國整編,主力分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地方部隊分為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五大軍區,此即解放軍九大主力部隊。後面再分出了空軍、海軍、防空軍、公安軍、二炮、建設兵團等軍兵種。經歷多次軍改,形成今天的陸海空火箭四軍種及武警部隊。

八路軍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番號是藍黨粵系李濟深部。1937年8月22日,國共談判後,陝北地區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編制三師6旅12團,實編4.6萬。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改全國軍隊番號,第八路軍改為第18集團軍,由於此案潛伏隱患,即第18集團軍為戰時臨時番號,因此除正式報告外,ccp始終以八路軍名義進行宣傳。

新四軍,紅軍長征後留在東南根據地的紅軍各部經歷三年艱苦游擊戰後保存下來,1937年10月12日,國共達成協議,南方八省紅軍與游擊隊改編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擔任軍長,編制4支隊1.03萬。皖南事變後ccp重建新四軍,轄7師9萬多。抗戰結束後,部分新四軍進入東北,剩餘部隊組成華中野戰軍,後與八路軍山東兵團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1947年撤銷新四軍番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