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焚香聽雨舒幽情

嶽強

“語君白日飛昇法,正在焚香聽雨中。”這是宋代詩人陸游的《即事》詩中兩句,幾乎成為當下香文化愛好者的口頭禪。今日節氣雨水,正是焚香聽雨的好辰光。

雨水為孟春中氣,標誌著新歲降雨的開始,民諺說“春雨貴如油”,節氣雨水期間一般降雨不會太多,雨量也不會太大。

焚香聽雨不僅僅是文人香友們的雅興,雨水的溼氣,對香韻的表現也確有潤香、留香的作用。因為香氣揮發依賴空氣的流動,空氣的溼度則對於改善香氣中的煙焦味,潤化香韻非常有效。就像咖啡的味道在85℃的溫度時品飲最佳,薰香最適宜的溫度在23-25℃,溼度是75-85%之間。明代松江文人陳繼儒在其《小窗幽記》卷七中道:“焚香啜茗,自是吳中習氣,雨窗卻不可少。”宋代學者呂大臨《考古圖》中述博山爐之用道:“爐像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迴環。”博山爐的用法,便是在爐下盛盤中添加熱湯,以此人工增加溼度,這一漢代薰爐的用香方式,已深得品香三味。

“香令人幽,酒令人遠,茶令人爽,琴令人寂。”古人啜茗操縵飲酒品香並不似今人惟求一醉般飽足宣洩之慾,而是以物怡情,以物修德。在日本香史上影響深遠的《香十德》概括了香的靈魂、品質、內涵與功用:“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香十德》的作者被認為是宋代文人黃庭堅,他也因此被奉為“香聖”,但實際上,在黃庭堅的傳世詩文中並無此文,據《香志·香聖黃庭堅》一書編者孫亮考據,《香十德》一文作者在十八世紀前的日本香界被視為一休和尚所作,自明治維新後才出現與黃庭堅相關的記載。

日本香道在平安時代流行的“六種薰物”香方,以“梅花、荷葉、菊花、落葉、侍從、黑方”代表不同時節的自然香氣,現在已成為代表日本文化的傳統薰物。那在中華香文化傳統裡,雨水節氣焚什麼香合適呢?從文人用香角度,依舊是花香作為代表,春雨杏花香,夏日品清蓮,金秋木樨香,冬雪探寒梅。《陳氏香譜》中錄有兩則杏花香方,其中一方甚簡單:甘松、川芎各半兩,麝香少許,共為末,煉蜜和勻丸如彈子大,置爐中迎風燒之尤妙。

從今年的氣運角度來說,近日春雪降溫為春行冬令,宜用寒則熱之加以平衡,用辛溫散寒、祛溼化濁的香藥如蒼朮、白芷、藿香、艾葉焚薰亦佳。

宋代文豪蘇軾詩曰:“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在今年這個特殊的雨水節氣到來時,讀一卷書,焚香聽雨,吐納養息,權當閉關清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