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


项羽殒命处。



1.一次败仗丢性命。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史书《史记·项羽本纪》有明确地记载。书中记载,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由于狂妄自大不听谋士建议,被刘邦的大军团团围困在垓下,垓下,位于安徽省灵璧境内,是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战场遗址,作为秦末乱世的战神级霸王,项羽可以说是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项羽一生只败一次,很可惜,只一次,他就丢掉了性命。



2.绝望自刎。

垓下之战,让英雄落幕。从没有尝过败绩的项羽,为了尊严宁死不降,又不愿回江东,最终自刎于乌江,时年三十一岁,三十一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青春年华,项羽败退到乌江边上时,当时乌江亭长还极力规劝项羽,让他坐船渡过乌江,然后等待东山再起,可是一生骁勇自负的项羽这个时候心态已经崩了,他非常悲观的表示,即便自己渡江逃过了此劫,也会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面对刘邦的千军万马,项羽脆弱的自信心彻底崩溃了,他万念俱灰,对未来彻底死心了,于是悲壮地站在乌江边上,拔剑自刎了却英雄一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乌江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乌江并不是一个地方,现在的乌江位于贵州省,而项羽自刎的地方在江苏和安徽省交界处,项羽是江苏宿迁人,所以项羽临死前才会发出悲壮的感叹。

 


智者说历史


项羽自刎的乌江可不是今天贵州省的乌江,今天的乌江古时候叫黔江。

垓下在今天的安徽灵璧县,而那时的乌江在安徽马鞍山市和县。

安徽和县

安徽灵璧县

项羽是今天的江苏宿迁人,在江苏苏州起兵,死在了安徽马鞍山。因为这个乌江大体是南北走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里的江东就是说的乌江之东。

也有人质疑项羽并没有自刎乌江,而是战死在今天的安徽滁州。但自刎乌江的看法仍是主流。


过去即历史


要想了解乌江在哪里?就得先了解一下垓下之战后,项羽是如何逃走并自杀的。

刘邦和项羽经过近四年的战争对峙,双方精疲力尽,于是双方签署了一个暂时和平的协议---鸿沟协议,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双方以鸿沟为界,同时项羽交还刘邦的老婆吕雉和父亲刘太公等人质。



这个鸿沟就是今天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的广武山中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就是沿这个鸿沟对峙的,双方议和后,项羽就率领大军向西撤退,刘邦也准备撤退,在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刘邦发动大军追击项羽。

双方在固陵大战,结果刘邦又战败了,在刘邦追击项羽的同时,也命令韩信、彭越等各路诸侯一起追击,刚开始韩信和彭越不来,后来刘邦将大片土地分封后,韩信与彭越开始率领大军前来。



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项羽原本在固陵这个地方包围了刘邦,但由于刘邦的各路人马逼近,项羽不得不后撤,于是项羽就率军撤退到了垓下,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当地现在还有个霸王城,也就是当年垓下之战的古战场。

垓下位于彭城的东南方,离当时西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有130公里。



接下来就是垓下之战了,刘邦集合了五路大军近七十万人,对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进行合围,刘邦以韩信为前敌总指挥,率领三十万人迎战项羽,同时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十万人分列左右两侧,刘邦的十万中军在韩信军后,刘邦的身后还有周勃等人的十万预备队。

最终结果就是项羽战败,退回垓下城中,汉军利用楚人唱楚歌的方法,瓦解了项羽和楚军的军心,当天晚上,项羽无心恋战,只率领800名勇士向东南方向逃走。



项羽在逃亡中渡过了淮水,淮水是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一条河流,流经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渡过淮水后项羽身边只剩下一百多骑兵了,之后项羽逃到了阴陵,阴陵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被一个当地人所骗,走错了路,被汉军追上,又是一番厮杀,身边只剩下28个骑兵了。

然后项羽继续向南逃,终于达到乌江,乌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东北角,这里地处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处,又紧靠长江,在长江的西边,从这里渡过了长江,就到了江东。




这里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乌江就是与长江并排的一条河流,当时的秦国在乌江边设置了一座亭,当时就叫乌江亭,亭是秦朝的一个行政单位,以十里为一亭,相当于一个村子一样,亭又设亭长,当时准备协助项羽逃走的,就是乌江亭的亭长,当时刘邦也做过亭长,和这个乌江亭长是相同的级别。

另外长江在安徽芜湖段到江苏南京段这一段的江面是由南向北流的,与长江原来的东西走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地处长江西边的乌江属于江西,而对岸地处长江东边的马鞍山市及南京市等在当时属于江东。



可以这么说,只要项羽渡过了乌江和长江,就能到达江东,就能到达项羽最后的根据地--江东,可是项羽偏偏自杀了,仅仅一江之隔而已。

从垓下到乌江相距250公里,项羽辛辛苦苦逃了这么远,到头来却还是在长江西边的乌江自杀了。但是若从鸿沟算起,项羽一路从河南逃到安徽,走了700多公里,纵横大半个中国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一代枭雄西楚霸王项羽就此以悲剧收场,最终刘邦夺得天下建立统一王朝汉朝,那么项羽为什么至死不过江,要选择在乌江自刎呢?这里的乌江又指的是哪一条江呢?




相比刘邦的寒门出身,项羽的出身显然要高贵多了,他是战国七雄中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在秦末天下暴乱之时揭竿而起,项羽是个真正的勇士,勇猛尚武,智勇双全。早年随叔父项梁于老家吴中起兵反秦,项梁败亡后,项羽独树一帜抗秦,巨鹿之战,项羽以区区几万人马,大败秦将王离、章邯率领的40万秦军。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以项羽为首的义军最终灭亡了秦朝,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秦虽亡,而天下未曾一统,汉王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与项羽一较高下的世之枭雄。因为刘邦的能力超脱凡俗,项羽深为忌惮,将刘邦分封在偏远的巴蜀,不料刘邦却率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汉王刘邦从汉中起兵,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雄,刘邦手下人才济济,而项羽也不遑多让,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而刘邦手下骁勇大将彭越又不断破坏项羽大军的后勤补给,在两雄相争中,刘邦后来居上,逐渐占据上风,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以其军事才能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刚愎自用的项羽,猜忌亚父范增(就是那个导演了“鸿门宴”的项羽第一谋士范增),被陈平设计离间君臣关系,范增于辞官途中病逝。




公元前202年,陷入四面楚歌的项羽退守垓下,垓下在哪里?就在安徽省的灵璧县,这里距离项羽的国都彭城已经不太远了。垓下之战,是整个楚汉相争的关键一战。此战,刘邦五路大军共计六十万人从西北、西南、北、东北四面对楚军形成合围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撤退。项羽在垓下,兵少粮缺,陷入汉军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数次突围都未能成功,项羽乘着夜色率八百精骑强行突围,灌英以5000精兵穷追不止,度过淮河到达阴陵时,又因老农指路不明而被汉军追上,八百随从只剩二十八骑。




到达乌江时,面对数千紧追不舍的汉军,项羽自知无路可退,乃奋力斩杀一员汉将,浴血突围至乌江岸边,面对前面乌压压的汉军,项羽无限悲沧,本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已备好船只在岸边等候,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据《史记.项羽本纪》))但项羽面对此番大败,自知再难复起,乃大笑说:

天之亡我也,我何渡为!且籍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彼纵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于是,乃劝退亭长,令兵士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又杀汉军 数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重伤,力竭至一人,乃自刎而死。一代枭雄项羽,至死不过乌江,以死证明了自己是个顶天立地的热血汉子!

那么,项羽自刎的乌江到底在哪里呢?此乌江以亭制录属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但是史学界对项羽到底是不是自刎在和县一直存疑,根据《项羽死亡之谜》一书的考证,项羽其实是战死在秦代的东城,即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属九江郡。根据《舆地广记》的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太平寰宇记》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在这里自刎而死,而此处距离江东其实已经很近了。


大国布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被称为是千古第一勇士,当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这首诗里面里面的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乌江,霸王自刎于乌江也是我们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确实不知道乌江到底在哪里,

现在也是有乌江这一条河的,他就在贵州,还是贵州的第一大河流,长江的支流,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乌江涪陵榨菜是不是很多都听过呢?现在估计很多人一说到乌江就会想到这个乌江涪陵榨菜,那么这个乌江是不是就是项羽自刎的乌江呢?

答案肯定不是的啦!垓下之战,项羽的谢幕之战,项羽带领八百将士突围,最后乌江决战项羽以二十骑战汉军,项羽一人斩杀汉军数百人,项羽本来有机会过河的,但是奈何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此。

垓下就是在今天的安徽灵璧,所以项羽怎么会跑到贵州去自刎呢,所以说项羽自刎的乌江肯定不是今天的这个乌江了,那么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呢?

其实就是在今天的乌江镇(现在有五个乌江镇,安徽,江苏,江西,甘肃,贵州都有一个乌江镇),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安徽和县的乌江镇,江苏南京浦口区的乌江镇其实和安徽和县的乌江镇以前是一个地方,后来被分裂的。安徽和县的乌江镇这里有霸王祠,就是专门纪念项羽修建的,千年古镇,西楚乌江。

因为在这里长江的走势基本上就是南北走势,所以才说不肯过江东。


中国历史研究所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项羽自刎的乌江?咋一听,我的第一反应是乌江榨菜。当然这是句玩笑话,这两者没什么关联,不过乌江也正因为西楚霸王项羽而得名。

想当初,西楚霸王是何等的意气奋发,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章邯的秦军,消灭了秦军最后的主力,从此,项羽一战扬名。可是那时候的他没有料想到,四年后,他会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自刎,而这个地方就是乌江。



乌江,据史料记载,加上现在的探查,基本上确定了它目前的位置。大约是在今安徽和县的乌江镇,而且现在还有霸王祠,所以应该是错不了了。

而且几千年来,这里依然叫做乌江,可能是自项羽自刎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也就没有改掉这里的地名,让后来的人来到这里,自然而然地缅怀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了。


至于为什么项羽会在乌江决定自刎?这没什么好怀疑的,可能是巧合吧,或者是韩信故意为之。垓下之围,项羽和他残余楚军被重重包围,不过韩信特意留出了一个缺口,让他们逃往韩信指定的路线,也就是项羽的终点站:乌江。韩信和刘邦很清楚项羽的性格,如果要活捉或者是杀死他,那代价太大,唯一的办法就是令他自杀。

因此韩信和刘邦给他留出了一个缺口,让他逃往乌江,逼他在心灰意冷之下,自刎乌江。果不其然,项羽在多次打击之下,自刎身亡。成王败寇,自古皆如此。


青史回声


人生总是浮浮沉沉,哪怕如西楚霸王项羽一般势力滔天,最后也大起大落乌江自刎,让后人不觉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呢?当时他自刎的乌江又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我继续为你详细分析。


一、垓下之战

项羽与刘邦两人,原本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项羽手下能人异士数不胜数,刘邦那时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亭长,可是世事变迁,命途多舛,就是那样一个不起眼的刘邦,逐渐拥有实力可以与曾经不可一世的项羽一决雌雄。


估计项羽也十分后悔当初鸿门宴没有把刘邦解决掉,可惜天下没有后悔药,等项羽恍然大悟之时,刘邦已经带领韩信等大将与他开始争地盘,双方一争就是4年,项羽从最开始不可一世,到逐渐意识到刘邦的实力,不得不低头,与刘邦双方签订鸿沟协议,约定以鸿沟(今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为界限,东边归项羽,西边归刘邦。

至此,刘邦已经取得人生第一个巨大胜利,原本拥有一半天下已经足矣,可是刘邦野心又哪里仅仅只是半个天下,他要的是所有,包括项羽的地盘。于是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对正在撤退的项羽发起突袭,在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大战。


尽管是偷袭,刘邦依旧没有占据优势,但项羽猝不及防,还是损失严重,刘邦为了一举消灭项羽,答应韩信、彭越事成后给他们封地赏赐,这才得到两人的鼎力相助。当项羽继续撤退到达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之时,刘邦安排韩信带领三十万大军迎战项羽,同时安排费、孔两将军各带十万大军夹击项羽左右,刘邦则带领十万大军紧跟韩信身后,并且安排了周勃带领十万预备军殿后。

要知道当时刘邦全部人马加起来近70万,而项羽仅仅10万而已,这样的战争,除非出现昆阳之战的天降陨石,要不然胜负一目了然。毫无疑问,项羽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军师在身边,也没有刘秀那样的运气,必然最后面临的结局就是失败。



二、大势已去,落荒而逃

战败后项羽退回到垓下城中,此时忽然听到四面楚歌,项羽士兵已经纷纷落泪,无心恋战,就连项羽最爱的虞姬,也知道大势已去,与项羽依依惜别,为了防止战败后被刘邦俘虏,虞姬选择了自刎来证明对项羽的爱与忠贞。

看着心爱的虞姬倒在地上,早已没有呼吸,即使曾经的英雄豪杰项羽,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他知道大势已去,再也无心恋战,带领800亲信精兵撤退离开,先经过淮水,已经只剩下100多人,随后到达阴陵(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项羽向一个当地农夫问路,农夫骗了项羽,指错路,项羽沿着农夫所指之路前进,遇到沼泽堵住去路,被刘邦军队追上。


经过一番激战,项羽身边人马所剩无几,不过项羽继续往南逃,想回到自己的领地西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经过一段时间跋涉,他终于来到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只要过了乌江,就可以到达江东,也就是自己的地盘。

乌江亭长劝项羽早点上船离开,可是项羽左思右想,当初那么多人马,如今落魄到只剩自己一人,心爱的虞姬已死,就连途中遇到的农夫,都要欺骗自己,简直就是天要亡我,越想越难受,最后挥剑自刎于乌江,从此再无霸王。

为何项羽不肯过江东呢?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项羽内心经受挫折后有些泄气,没能扛住最后的失败,要是他能够像刘邦一样,不管自己怎么样,都死皮赖脸,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我想项羽是可以回到江东总结经验教训东山再起的。


可惜项羽的性格注定项羽没法那样做,一生习惯了英雄角色,即使到最后失败落魄之时,也不能影响自己的光辉形象,生命事小,面子事大,项羽最后选择放弃生命保全英雄名义。但是他一世英雄,最后还不是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不管从任何角度而言,不还是刘邦成就霸业么?

但是历史很难说,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也许项羽活着回到江东,也早已经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毕竟大势已去,刘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身边英雄豪杰无数,项羽却早已真正成为孤家寡人,就连当年的亚父范增,也已无法助他一臂之力,你说项羽想要学习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希望似乎太渺茫,关键项羽还不是勾践,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结语

经过这么多的分析,我想大家一定已经知道,其实项羽自刎的乌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乌江,而不是地理上所说的贵州乌江,至于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也许只有项羽知道,我们后人再多的分析也只是枉然,毕竟历史再也无法倒回,我们仅仅能做的,就是在看完这些故事之后,静静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嗔痴历史观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乌江镇,对岸就是南京的浦口。真的是离江东很近很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毕竟英雄以悲剧谢幕。

项王为何不过江东,或是根本已被围的无路可逃,都已经不重要。

对后人来说,这俨然成了一个悲情的故事结局,传奇的小说结尾。

我想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缅怀他,敬重他,崇拜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直男性格。

一根经,一条路走到黑,喜怒哀乐永远挂在脸上,豪侠心,为人义气,重感情。

类似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勇猛刚毅。

乌江边,霸王祠,虞姬虞姬今若在,会否同泪?


芜湖小吃平生君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终于决战于垓下。韩信率30万大军独挡正面,孔将军、费将军分局左右两侧,刘邦居后,周勃、柴将军殿后。潍水之战,韩信消灭龙且20万楚军,此时的项羽只剩下10万楚军。

在韩信与左右两翼的轮番进攻下,楚军不敌,退入壁垒。夜半时分,汉军高唱楚歌,楚营军心动摇。虞姬无奈自刎,项羽挥泪洒别。身陷四面楚歌的项羽以为汉军已经占领楚营,只得率800精锐突围而去。

拂晓,汉军方知项羽已去。于是,大将灌婴奉命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水,只剩下精兵百余人。到达阴陵后,被农夫欺骗,向左误入沼泽地,被汉军追上。

项羽向东逃至东城,还剩精兵28人,心中一阵悲凉:“既然上天要亡我,不如战死沙场!”于是,一边向南疾驰,一边奋力与汉军厮杀,斩首百人。

这时,项羽已抵达长江之畔的乌江亭,乌江亭长催促项羽赶紧过江。项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引剑自刎。

那么秦朝末年的乌江亭便是如今的乌江镇,位于长江北岸。后因行政规划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属于南京市的浦口区乌江镇,另一部分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

而和县乌江镇保留了项羽的许多古迹,西楚霸王灵祠坐落在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其中墓葬了项羽的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名曰“项亭”。唐初上元三年(762年),建造西楚霸王灵祠。经过历代恶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项羽虽功高但未成霸业,故较皇帝少建半间。殿内置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中提及的江是指长江,而非乌江。只因乌江镇所处的该段长江呈南北走向,故称江的对岸为江东。


史海觅踪


这是一个地理问题,也是历史问题

从地理角度来说,乌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乌江在中国的各大河流中算是规模较大的,除开长江和黄河,乌江的知名度应该算是比较高的。乌江发源于贵州,也是贵州的第一大江,其源流出自威宁县,向北经过黔北进入重庆境内,流经酉阳后进入涪陵,最后汇入长江,其中乌江榨菜十分有名

从历史角度来说,乌江又不是乌江榨菜的乌江了

当年项羽兵败,在乌江边上自刎,据悉,项羽自刎的乌江在现在的安徽省和县东北面的乌江浦,位于长江西边,跟现在的乌江并不是同一个地方。项羽临死前曾表示,无颜面临江东父老,而项羽是江苏人,推断乌江应该在安徽和江苏交界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