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杜甫與滑縣有著不解之緣!

滑州自古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既有名相巨卿的宰執,也不乏風流才子的駐足、吟詠。唐代三個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在滑州這片沃土上都留下了各自的“足跡”。他們或駐足古蹟以攬勝,或追述先祖以懷遠,或暢遊滑州以會友。

河南滑縣:杜甫與滑縣有著不解之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是否到過滑縣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杜甫對於自己的祖先起源於滑州豕韋念念不忘。杜姓源於帝堯陶唐氏。《左傳》對陶唐氏的源流有這樣的記載“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豕韋國故地(今滑縣東南萬古鎮妹村一帶)。陶唐氏有個嫡孫叫劉累,曾向豢龍氏學習養龍技術。後專為夏十四代國君孔甲養龍,被賜為“御龍氏”。到商湯時,御龍氏助商滅夏有功,復國,史稱“豕韋氏”。

商朝末期,豕韋氏徙於唐,稱唐國;周成王滅唐,再遷於杜,稱杜國。後世子孫便以國為姓。還有一支成為晉國顯貴範氏家族。因此,後世劉、唐、杜、範諸姓都把位於今天河南滑縣的豕韋氏作為族姓發源地。杜甫在自己的詩文中,經常與唐、劉姓朋友稱兄道弟。他追書家族歷史說:“與君陶唐氏,勝族多其人。聖賢冠史籍,枝派羅源津。”“分源豕韋派,別浦雁賓秋。”表達了劉姓與杜姓原本豕韋分出的不同支派。

尤為可貴的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避居蜀中時,仍一直牽掛著淪陷於安史鐵蹄下祖居地人民。他在詩中寫道:“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東郡”就是唐宋詩文中對於滑州的稱呼。這兩句詩體現了杜甫對滑州祖居地未能收復深表不安,惦念之情溢於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