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都網上直播錄播上課讓孩子們學,你怎麼看?

土豆呼叫西紅柿去吃飯


這個網上教學是現在唯一的教學方法,這樣可以避免孩子交叉感染,同時可以瞭解課本的知識,不管學沒學到東西,也算是對課本提前的瞭解。主要問題是現在的孩子有沒有自律性,有的孩子拿著手機在學習,但是有的孩子正大光明的在玩手機。我認為實體教學還是會更好一些,在這非常時期,我認為可以縮短暑假假期,讓孩子們學多點知識,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長大才能為國家保駕護航。


開州小哥生活錄


我家大兒子初一,小兒子一年級,從2月初就開始網上教學了。學校已制定課程表,從早晨7點半到晚上五點直播教學才結束,還要打卡簽到,沒有簽到的遲籤的全部在微信班級群裡點名,做完的各科作業還要上傳班級群裡。大兒子還懂事一點,不要太操心,小兒子學習還沒有上路,讓做作業、讀書,都要喊好幾遍,家長都氣的要命。說實話,家長比孩子還要累,沒辦法,形式所逼啊,老師都是這麼要求的,別人的孩子也是這樣學習的,我們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生活是一杯白開水


作為一個已經參加工作的90後我覺得還是比較不錯的,因為畢竟是傳統教育的一代。

引用馬雲說過一句話:工業時代是知識驅動,知識的競爭;數據時代是智慧驅動,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工業時代的教育講究標準化、規模化,未來的教育必須講究個性化、特色化。

重點在未來,凡事都有兩面:

先說優點:便於反覆觀看並對不不理解的地方慢慢看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有些理解性的東西你不慢慢理解看多少遍也沒用)。然後你還可以提前預習下一篇。

新的教育模式,還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可以讓名校講師進行教學,當然這個僅限教材同步的情況下,再不濟我覺得也可讓優秀教師進行錄播的吧。

還有就是直播的課程,完全可以把當下主流直播帶入進去比如彈幕互動(這個就有靈魂了,不止學生,家長也可以進行互動),小紅花走一走,完全可以改變死板的教育模式:讓孩子從愛玩手機、愛玩遊戲、愛看直播,轉換成愛學習。。

缺點:孩子有自覺性的很少,缺少監督人,最大問題就是容易變懶惰,孩子的天性可是愛玩呀!

也有可能變得近視眼,肥胖症,等,,哈哈哈!目前能想起的就這麼多


價投鑫


出發點挺好,結果不得而知,說實話,現在的教育老師在學校都不用心教,大多數都想著輔導去賺錢,現在雖然開不了學也不知道哪個所謂的磚家提出線上,請問中國現在有多少家庭能夠做到線上讓孩子學習,經過這個疫情之後,很多家庭大人都心力交瘁,只要面子不要裡子永遠都是中國特色,算了,不說了,不然遭來噴子就沒意思了


天平座的兔子


“如何看待在線課程”當作了討論的一個話題,於是,參加討論的人們熱情洋溢地聊起了下面的這些問題:

在線課程怎麼解決互動性的問題?

在線課程學生完成率很低怎麼辦?

在線課程是不是隻有自控力很好的學生才能參加?我們如何解決學生不愛學習的問題?

……

輪到我發言(其實討論已經沒啥秩序了,我屬於強勢插入的)的時候,我問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一個問題:

各位有多少人是曾經在傳統教室講過超過 1000 小時課程的?

很遺憾,舉手的不超過 5 個人。我又問了第二個問題:

有多少人是在線講過超過 100 個小時課程的?

更遺憾的是,這次沒有一個人舉手。顯然,參加討論的朋友們都是在基於自己的想象在討論。當時,我大概已經在線下講了超過 10000 小時的課程,班均人數 200 人;線上超過 500 小時的課程,班均人數 100 人。所以,在我看來,當時的很多討論,從一開始就錯了,或者是沒有意義的。這很正常,因為在缺乏實踐的情況下,我們的認知偏差是必然存在的。

很多人認為,在線課程就是把傳統線下的授課過程搬到了線上,只不過直播就是老師實時授課,錄播就是錄好了隨時可以觀看,形式不同罷了。這種理解簡單地看並沒有錯,但實際上,傳統線下課程、在線直播、在線錄播這三種形式卻有本質的不同。在討論這三者的關係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如果一個人的學習過程簡單地分為“知識傳遞/接受”和“吸收內化應用”的話,我們所討論的授課環節,只解決了“知識傳遞/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負責傳遞知識,學生負責聽懂老師傳遞的知識,至於是否能理解、吸收並且有效地應用,應該由後續的訓練和輔導環節來解決。

基於這樣的假設,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

這個過程需要互動麼?如果需要,是怎樣的互動?

實際上,傳統的線下課程在實現知識傳遞和接受的過程中,幾乎是不需 要互動的!坦率地說,在班級課程中,存在大量的師生互動,其實是學生和家長的一廂情願。沒有哪個老師會願意在這個環節設計互動,因為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的是完成教學進度,儘量高效率地解決信息傳達的問題。而且,沒有人喜歡在系統性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思維被打斷,就跟我們在說話、做演講的時候不希望被人打斷一樣。如果非要說在這個環節有“互動”,那頂多也就是如下的兩種情況:

老師的現場提問: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一些學生響應,但是在我的經驗中,中國同學低頭的比例遠遠高於舉手的比例;

老師的思維引導:這個過程基本帶來的是學生的頻頻點頭,與其說是互動,不如說是對老師虛榮心的一種滿足。

在在線直播課程中,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老師在直播課程中是無法看到學生的表情以及眼神的(這其實是線下課程授課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老師必須設計一些交互環節,包括提問、討論等來獲得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決定課程的進程是否需要做調整;其次,學生在直播課堂上,因為都處於一種“匿名”的狀態,所以更願意主動地參與到交互過程中來,這比舉手回答問題門檻更低;第三,由於網絡狀況的不穩定,老師需要不斷讓學生“動”起來,才能明確自己和學生是否還在線;第四,學生在直播課程中可以隨時發文字來向老師提問,老師則必須要設計好交互響應的方案和規則,才能保證自己能完成教學進度,並且讓學生的體驗更好。因此,在線直播課程的“互動性”顯然要優於線下傳統的課程,並且學生的體驗也會更好。在直播課程中,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被“逼”出了互動。當然,這也就要求講在線直播課程的老師不能直接把線下的內容照搬到線上,而需要重新準備和設計你的課程。

在線錄播課程同樣可以完成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但是,錄播課程顯然是不會有什麼互動的,本質上來說,這就是一個學生自己看視頻的過程。相比較傳統的線下課程和直播課程,錄播課程的優勢在於兩點:

沒有學習的時間約束,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觀看,並且可以重複多次觀看(雖然我認為多次觀看並沒有什麼卵用);

邊際成本要低於線下課程和在線直播課程。

但是,錄播課程在完成度、互動性上卻遠遠低於傳統線下課程和直播課程。為什麼呢?我看過網絡上能找到的大多數錄播課程,坦率地說,很多課程根本看不下去,主要有下面兩個原因:

主講的老師不知道怎麼講“錄播課”。因為很多授課老師並不是專業的主播或者演員出身,所以在授課的時候,眼神迷離,表情僵硬,動作死板,這就算是拍個電視劇都不會有人看,更別說是這麼嚴肅,不好玩的課程了。

課程時間太長。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通常是在 10-15 分鐘,所以我們在直播課和線下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每隔 10-15 分鐘,老師就會設計一些環節讓學生放鬆,然後再重新集中注意力。但是,在錄播課中,老師們顯然沒有注意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在朗播一直堅持了這樣的態度:

儘量給學生提供“自然拍攝”的錄播課程,而非“擺拍”的錄播課程。也就是說,我們會把老師直播的課程錄製下來,讓學生即便是觀看錄播課程,也能體會到直播課程的“快感”,並且,老師講的也很自然,課程聽起來更像是課程。而“擺拍”式的課程僅僅侷限於一些單一知識點傳播的課程,比如講什麼叫“主謂一致”,以及介紹產品用法等,一般時長不超過 5 分鐘。

因為我們一直貫徹了這樣的策略,所以,朗播的直播和錄播課程銷售量幾乎是持平的,用戶的完成度和美譽度也是持平的(大家可以去朗播的淘寶官方店“朗播英語”看沒有刷過的用戶評價)。

至於說用戶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我不認為這個跟課程形態有什麼關係,因為線下和線上都有翹課的,我們的數據也並沒有看到線上的缺課率會比線下的高,而學生是否完成課程,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因素來決定:

這件事情對 TA 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不幹好,結果有多糟糕;

他付出了多少成本來做這件事,這個成本對他來講是否很重要。

永遠不要試圖用技術解決人性的問題!同時,也不要給在線教育太重的負擔。對於課程而言,直播課程和錄播課程未來會以共存的形態存在,而直播課程,可能會是用戶從線下往線上遷移的重要跳板。至於說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在課程解決完知識傳遞的問題以後,我們可以再專門寫文章討論。


深漂小周



鄉村蘭蘭


應合理使用各類網上教學方法,對複習知識總結講解,可利用錄播方式,對於學過的知識,這樣做方便學生查漏補缺,將知識點連成線,織成面,形成塊,夯實基礎知識。然後佈置對應一些篩選的典型例題練習,力求高效。最後通過直播講解,進一步使學生查漏補缺,同時學會基本技能,形成一個閉環,夯實雙基。望採納


初中物理梁老師


關於網課,老師和家長都是受害方,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是有門檻的,做過IT的人都知道,再好的軟件都只是工具,裡面的內容需要人來填充,現階段的人文素養還不足以支撐普通老百姓去運用好任何一個軟件。何況網課效率低下,需要家長陪同,甚至強制家長陪同,在眾多社會同齡和長輩的觀看之下,老師在直播間和錄播室會失真,或者不自然,就算能講好課,也是鳳毛麟角。任何一種教學方式,必須得適合大眾,不然會讓教育失去應有的公平性,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山大王傳媒


首先我表態是,不贊成孩子網上直播錄播學習的。理由很多歸類是:

A.家長督導效果遠不如老師,學生根本不懼家長。

B.學生跟著網播學習,對孩子的視力不好,影響學生身體健康。

C.家庭的學習環境跟學校課堂是不好比的,自覺性不強的孩子,會很影響他的專注力。但大家都明白,這是特殊情況下沒辦法的辦法。願疫情快點過去,恢復過去的一切✊✊。


閔建衛


對於教育,我不敢多加言論,但如今已經是電子信息化社會了,這種教育方式,在這段時間內進行試運行,如果效果好,以後的教育方式也會發展為電子信息化。

世界是不斷髮展,科學不斷精進,電子信息化更是現代人不可離開的。

而且教育學也已經進入電子信息化,比如在互聯網上完成家庭作業等。

這種改革,我們就敬請期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