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威力一般是越大越好,为什么二战后步枪的威力都变小了?

闪击伯爵2


太远了要大炮做什么?一枪5000万米?合适的距离让士兵最快的:泼最多的子弹。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士兵只需要精确的泼子弹就好。


傲娇的小毛驴子


其实,早在一战前,日本军队就已经先知先觉地知道了大威力步枪子弹威力过乘的问题。

日本陆军装备的制式步枪,其鼻祖是德国的毛瑟步枪,口径7.92毫米,具备射程远、弹丸威力大的特点,同时发射时后坐力也特别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军人使用。



因此,在枪械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日本军工将毛瑟步枪的7.92毫米口径,缩小到了6.5毫米,研发了当时全球口径最小的步枪弹,其他枪械的口径基本上是8、7.92、7.7和7.62毫米。

二战时期,是5发栓动步枪的黄金时代,德军装备的毛瑟98K,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口径仍然是7.92毫米,有效射程高达800米以上,但射击精度却极高。

由于当时没有研发专职的狙击枪和狙击弹,德国军工就将枪管精度较高的毛瑟98K挑选出来,装备了观瞄器材,就成了一把具备狙击功能的狙击枪,给前线的盟军官兵带来巨大的威胁。


毛瑟98K,作为栓动步枪的巅峰之作,仍然活跃在网络游戏中,以至于许多人已到了论5发栓动步枪,言必称毛瑟98K的地步,可见此枪对后世军迷的影响力之大,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非常高。



但毛瑟98K与其前身步枪一样,存在7.92毫米子弹威力过大的问题,因此,德国军工在全世界率先发明了减装药的7.92毫米步枪短弹,同时研发了发射减装药短弹的30发弹匣供弹的STG-44突击步枪。

STG-44步枪具备了5发栓动步枪的威力,以及20/30/32/35发弹匣供弹冲锋枪凶猛的火力,是一把划时代意义的步冲合一的步兵枪械,深刻影响了战后步枪的发展。

战后以发射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的AK-47步枪,以及以发射5.56毫米小口径步枪弹的M-16步枪为代表,中间威力步枪弹和小口径步枪弹,一直是步枪的主流发射弹药。

相对于大威力栓动步枪有效射程动辄800米以上,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和小口径步枪弹的枪械,其有效射程通常为400米左右,这个距离也是战时普遍开火的距离,威力较之大威力步枪弹有极大降低。

但相应地步枪的后坐力降低了,射手容易掌控枪械,由于枪身的缩短,重量轻了,也便于携带;此外,步枪的射击精度也提高了,得益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运用。


国平军史


其实呢,一发5.56*45mmNATO和一发.30-60子弹打在人体内的效果差不了太多。一种属于全威力弹,一种属于中间威力弹。全威力弹是二战以及二战之前使用的,那些栓动步枪都用的全威力弹,而中间威力弹是现在突击步枪所使用的。

从子弹上看,全威力弹装药更多,射程更远,这是那会儿的需求所定的,毕竟那会儿交火就看射程,一战时期在战壕里,有足够的时间瞄准,磨磨唧唧的两个战壕对射。而中间威力弹出现在二战中,STG44是一个成功案例,而后来,受到STG44的启发,各国也都开始装备了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

全威力弹,可以应用于栓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美军的M1903春田步枪和加兰德步枪使用的都是.30-60,效果非常好,射程和威力都可以满足,尤其加兰德的半自动射击方式,让美军爽的不得了。但是,如果是应用于突击步枪,那这个效果简直就是让人想死的节奏了。美军的BAR自动步枪,使用的同样是.30-60,后坐力巨大,让射手非常难受。那个装药量,后坐力根本就低不下来。

而中间威力弹不一样,装药少,即便射程短了,没关系,交火距离毕竟也变短了。5.56*45mmNATO在其有效射程范围之内,杀伤力足够用,并不存在说威力太小打不死人这类情况的出现。而且后坐力小,三发点射和全自动开火,后坐力比.30-60小多了。使用中间威力弹,杀伤力够用,射速也加快了,射程也可以满足,而且还可以携带更多弹药。

(SS109 / M855 5.56×45mmNATO的杀伤)

而且,全威力弹和中间威力弹之间还有一个问题,叫做威力过剩。这个问题是在一战中就出现了,但是没能解决,二战末期才解决的。意思就是,全威力弹,装药太多,射程太远,随随便便五六百米的有效射程,而这个距离压根看不清人,最主要的是,交火距离压根就没这么远,普遍是三四百米。而三四百米这个距离上,要求的是射速了,即便机枪可以有足够的射速,但是仍然不够,而冲锋枪使用的手枪弹,装要少,射程近,射程还够不着。

比较明显的就是东线德军和苏军在前期交火中,总是抱怨打不过苏军的SVT半自动步枪,就是这个交火距离上,半自动步枪比德军的98k拉大栓快多了,德军被打的怀疑人生。而后来,德军推出了G43,后来又推出了使用中间威力弹的STG44突击步枪,又给苏军打的怀疑人生。也就是说,突击步枪,是彻底的解决了全威力弹威力过剩的问题。


军武文斋


因为需要自动射击,曾经美国人想要一种威力又大射程又远的自动步枪,然后他们造出了M14,然后在步枪选型之中M14除了单点射精度尚可之外,长点射和自动射击的成绩简直惨不忍睹,被中间威力弹按在地上摩擦。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看使用全威力弹的机枪,有脚架而且体积重量较大,所以连射时稳定性当然可以,但步枪不行啊,步枪由于是步兵拿着行动的,所以体积重量自然都不能大。那要是子弹威力大了,用游戏玩家的话来说就是,你准备怎么压枪,一轮射击估计要打到天上去。

所以想要精度那就只能砍子弹的威力了,于是就出现了中间威力弹。

然后再来说说5.56 5.8 5.45,和7.62 7.92.这些口径,前者其实并不比后者小,两者同属于中间威力弹,只是前者的弹头更小重量更轻对士兵来说减轻了弹药负重。

5.45X39和7.62X39都是中间威力弹,使用者分别是AK74和AK47,7.62X54则是全威力弹,使用者是莫辛纳甘。这里还提一下7.92×33中间威力弹,使用者是纳粹德国的STG44自动步枪。


开着皮卡打坦克


相对于二战期间那些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拉大栓”,战后成为主流的使用各种中间威力步枪弹、小口径步枪弹的突击步枪在威力上确实要小上不少,老式栓动步枪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600~800米,而今天的各种突击步枪基本上也就是300~4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所以,只是从有效射程来看,今天的步枪在威力上也确实要比老式步枪小很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步枪威力被削减的这种变化?原因是什么?

▲全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步枪弹

根本原因就是随着战后科技井喷式地发展,大量高效的杀人武器开始大量涌现,以及随着军队摩托化甚至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未来战争的作战形式,同时带来的,还有步兵之间的作战形式即交战距离的变化,这个距离相对于二战包括二战之前的时期已经被大大降低,以前那些动不动就七八百米有效射程的老式步枪在威力上明显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对战场的适应性已经完全跟不上这些变化。

因此,直到二战后,各国才开始真正地重视“步枪威力过剩”这个问题,而今天大行其道的各种中间威力弹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取代了老式标准装药的步枪弹,逐渐成为主流步枪弹药的。

米尼步枪弹

但是在这里要声明一下的就是,二战后只是开始真正地重视“步枪威力过剩”这个问题,并且实现了在单兵武器弹药上的改革,而不是在二战后才开始有这个想法的,因为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这个问题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间节点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自从出现了定装弹药、锥形弹头和无烟火药后,步枪射程的发展就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举个例子,19世纪中叶的米尼.1857步枪,它的有效射程不过200米左右,而仅仅过了几十年,从19世纪末开始,步枪的有效射程就已经发展到超过了700米,这个射程,早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步兵的交战距离。

▲1888年的钝头弹丸和1903年的尖头弹丸

所以,严格来讲,

最早开始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大、射程太远”这个问题并不是二战后,而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期,为什么?因为在当时就已经出现过一次削弱传统大威力步枪弹的举动,也就是“6.5毫米步枪弹”风潮,在那个时候,出现了瑞典的6.5x55mm步枪弹、意大利的6.5x52mm卡尔卡诺步枪弹以及日本的6.5x50mm有坂步枪弹等。因此,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其实就有国家开始有意识的削减步枪弹威力了,除此之外,苏俄的自动武器之父费德洛夫在研制自动步枪时,也曾意识到,传统的的大威力步枪弹用在单兵自动武器上,会因为后坐力太大而出现明显的精度问题。

▲6.5x50mm有坂步枪弹(中)

那么,既然早就意识到了标准装药的步枪弹威力过剩,为什么直到二战后,中间威力弹药才开始普及并成为主流呢?原因主要有这几种:

1、首先是当时的军方高层受到传统守旧思想的影响,毕竟弹药改革是有风险的,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军队的战斗力,直接把步枪的射程从800米降到300~400米跨度太大;

2、就是在没有大规模换装武器之前,生产另一种规格的步枪弹会影响到军队后勤补给问题,但是武器的换装又需要很长的时间;

3、早期的战争中,步枪除了需要对付敌方步兵之外,当时的飞机和装甲车辆也一样是需要步兵对付的目标,而原本用步枪对付这些目标就已经很吃力了,继续减小弹药的威力明显不现实。

因此,只有到了二战后,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作战形式,才迫使传统的大威力弹药退出了单兵武器的舞台,在现代战争中,超过400米的目标直接用各种重火力砸过去就行了,步枪连插手的资格都没有,这么说吧,以前的火力输出能力不行,所以需要尽可能地追求步兵的火力投送范围,典型的就是一战时期的,通过马克沁机枪或者是步兵集的曲射来打击千米之外的目标,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就是人类火力输出能力的指数级上升,步兵的交战距离被大范围压缩,这个时候还使用全威力步枪弹对于单兵作战来讲完全是利大于弊的,全自动武器的普及也注定了全威力步枪弹迟早会在步枪领域被淘汰。


哨兵ZH


二战以后的武器发展,是往均衡的方向发展,不再追求单件武器的极限杀伤,而是更多考虑到使用习惯,稳定性,后勤等诸多因素的一种平衡。

举例来说吧,卡尔98K,就是吃鸡游戏里的大狙,设计的时候其实是二战早期德国陆军的标准步枪,射程和精度都很好,但是比起苏联和美国的半自动步枪和后期的冲锋枪,在实际战斗中,其火力跟自动步枪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二战以后,武器更强调够用就好,像卡尔98K这种精度在一千米以上的单发步枪就彻底落伍了,虽然直到今天,其射程和精度依然可算优秀,使用7.62mm子弹,威力也非常不错,但是作为步枪,已经完全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自动步枪,虽然威力和精度下降,但是稳定性,射速都是秒杀。


互联网创业内参


一战时期的一个英军突击加强班,已经是具备现代化步兵的雏形了,这些人当中除了左三肩上扛一挺“刘易斯机枪”之外,其他人都使用“里·恩菲尔德7.7毫米”步枪,有机枪和步枪与现代步兵班的基本装备没有区别了。

到了连一级的建制,还多了两挺“马克沁重机枪”,其它的装备没啥变化,也就是说一战时期由于营连一级的作战分队武器装备过于单调,所以要求步兵所使用的步枪有效射程必须要超过600米才行,步枪射击的距离越远就越能减小了火力空挡,否则几挺刘易斯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会承受很大的火力支援上的压力,因为是有需要那个时代的步枪都必须是使用:7.62×54R毫米、7.7×56毫米、7.92×57毫米这类的大威力子弹,因为弹壳内发射药量装填多、弹头也重飞行很稳定,所以那个时代的步枪射击标尺都超过了2500米,在400米距离内打击单个目标、500米之外采用“超越射击法”,整连整营的步枪同时射击,也能起到对付集群目标的能力。


从上往下:春田M1903、三八式歩兵铳、莫辛纳甘、里·恩菲尔德、M1加兰德、98K,这里除了“加兰德”之外都参加过一战,甚至更早。

由于一战消耗巨大,欧洲各国的国力严重下降,战争过去之后在武器装备研制方面虽然也有些进展,比如说:飞机和坦克...都进行相应的完善,但是步枪由于装备数量太大、子弹库存也同样巨大,各国似乎没钱进行全面的更换,它们也就随之进入到了二战。

到了二战的中后期由于战争催生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步兵连队的武器种类不在单一,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甚至突击步枪、轻重机枪、60/81毫米迫击炮、火箭筒,开始大量的装备到了营连级作战分队当中,使得火力打击有了层次感,由于轻重机枪的普及,200~600~1200米的这些距离由轻重机枪完成打击任务,超过这个距离有迫击炮,步枪再像一战时期那样打击600米外目标完全没有必要了!其实,目视600米外的人和“蚂蚁一般大”,被击中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个问题在步枪进入到“来福线”时代就已经被发现了,但在武器装备缺乏的条件下,也只能让它去干这些力所不及的事儿。


美军二战中后期连排小队的部分主要武器,有:“汤姆森冲锋枪、M1919通用机枪、巴祖卡火箭筒和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组成了600米内完善的火力打击层次,200米内有冲锋枪、400米内有半自动步枪较精确的瞄准射击和一般土木工事攻击武器、400米外有轻机枪打击集群目标,火力非常完善。

也正是因为装备种类多了,以前步枪“赶鸭子上架”的用途已经被多种武器所替代,所以二战之后步枪朝着中等威力和小口径方面发展,已经不在需要大威力了,步枪能守好400米之内的距离就可以。

至于说现代步兵,除了狙击手之外,连队里所有的人全部装备自动武器
,并且连队当中由增加了不少新式武器,比如说:步枪下面可以加挂榴弹发射器,或者干脆将“榴弹机枪”装备到连队,与大口径重机枪和迫击炮搭档构成更加严密的火力支援体系。
同时,由于机械化、摩托化、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步兵机动能力和在与上一级火力支援单位之间的联络得到了极大加强,连排级作战单位,不但可以有坦克、步兵战车掩护,还可以得到军属大口径火炮和航空兵的支援,进攻和防御能力都大大的超过了二战期间,在这种情况下步枪就更没有必要使用大威力了。


皇家橡树1972


兔哥回答:首先武器的威力并非都是越大越好,对于步枪这样的单兵武器够用、好用一直都是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武器的实用性能。武器的威力和种类有重要关系,例如,一支步枪依靠子弹杀伤目标,能够形成杀伤力即可,没必要把目标炸的粉碎,反坦克弹药能够击穿坦克杀伤乘员就达到了目的,没必要把坦克打成碎片。二战时期的武器弹药也追求实用性,例如,美军就为了防止手榴弹威力过大造成自伤而限制爆炸杀伤半径。对于火炮武器、空投弹药通常都追求威力大,就是现在也是如此,威力依然是火炮、导弹武器追求的目标。


步枪属于单兵武器装备,主要的作用是杀伤人员,步枪的杀伤力就是针对人员的特点而设计的,二战时期步枪口径已经是由过去的口径逐步在减小状态,早期的步枪,火药能量以及子弹的速度都落后,需要加大口径,增加威力才能满足作战要求。到了二战时期,子弹口径基本上的主流都是7.62毫米、7.92毫米、7.7毫米,还有一个另类就是6.5毫米友坂弹,也就是二战时期日本三八大盖使用的子弹。但三八大盖的小口径6.5毫米口径弹和当时的7.62毫米比是有差距的,主要就是威力不足,日本于是研制了7.7毫米口径的九九步枪,就是这个原因。



二战结束后,子弹口径小型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步枪口径小了,整个枪的重量也相应的减下来,而且小口径子弹重量轻单兵子弹携带量相应也增多,而且从资源上也减少用量,成本也必然会降下来。所以说,步枪小口径的变化,牵动的是整个系统的变化,无论是成本还是重量,意义重大,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正是有这样的优势,小口径才得以盛行,于是就有了5.56毫米、5.45毫米、5.8毫米等小口径子弹。那么口径小了威力是不是就小了呢?通过对弹头优化设计,产生翻滚增加威力,小口径子弹威力够用。但不能说小口径子弹威力优于大口径子弹,例如5.45毫米、5.56毫米威力大于7.62毫米口径弹是不严谨的,难道只有小口径子弹会翻滚,大的就不翻滚吗?只能说是小口径子弹够用,这是关键。


现在步枪口径小型化是一个潮流下的发展趋势,子弹威力够用就可以,不需要过大,但随着单兵防护设备的普及,例如,防弹衣、防护用具等等,小口径子弹有些吃力了,目前,俄美都有要加大口径的消息传出来,不用奇怪,这样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小口径子弹本身就是够用,威力富余度并不高,面对防护力的增加,威力不足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子弹的翻滚是必须进入身体,子弹并不是切开进入身体,而是撕裂进入,需要在贯穿防护用具后有足够的存能,近距离问题不大,远了遇到阻挡后即便贯穿,但动能衰减极快,这也是小口径子弹固有的缺点。其实,7.62毫米子弹的威力,杀伤力一直都高于5.56毫米口径子弹,这一点从越战中就已经有定论,只不过是5.56毫米口径威力够用了,即便够用当然要小口径子弹不要大口径子弹,小口径子弹带来的好处太多了,是革命性的。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子弹口径大,威力大并没有错,只所以选择小口径是在够用的基础上综合性的考量,优点多自然被采用,这也是二战后步枪口径小型化的由来,而随着单兵防护技术的进步,当防护能力超过子弹威力时加大口径也属于很正常的调整,武器就是这样,永远把够用方第一位。
以上是兔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二战以后,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士兵使用步枪进行交火的几率在降低。距离近了有冲锋枪,远距离打击有大炮或导弹。步枪不是以威力来取胜的年代了。而是精度,步枪的精度越高,它的后座力越小,那么它的威力就会下降。威力小了以后才能在弹仓里放置更多的子弹。实现比冲锋枪距离远,精度高,并且能够连续发射的突击武器。这就是现代各国为什么会发展突击步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