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考古學界不承認夏朝?二里頭文明和夏重疊,是否就是夏朝?

姚雅君


按照邵雍〈皇極經世〉書紀年,從青銅文明時間上二里頭屬於商早期都城,該紀年夏亡商立始於公元前1766年。根據巴基斯坦哈拉帕和摩亨約.達羅遺址,境內上千座青銅文明城邦國遺址,與歷史記載夏朝萬國、褚夏吻合。其年代大約前2200年至前1750年,與夏朝起始時間相當。哈拉帕等地遺址出土印章文字與甲骨文有傳承關係,印章文字時間早,比甲骨文更原始。夏朝主體在印度河流域,即今天巴基斯坦境內。巴基斯坦哈拉帕文明終止時間是公元前1750年,而河南二里頭碳十四測年為公元前1750年至1730年間,在時間上也有傳承關係。另外哈拉帕房屋結構和中華古建築一致,皇城佈局與二里頭、西安、北京一致,城內都有祭祀壇,內城、外城。因此二里頭屬商朝早期都城。








柴墟子孫


首先說明兩點,第一不是所有考古學者都不承認夏;第二,二里頭測年和一般認為的夏代紀年並不完全重合。

先說第二個問題。

“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文獻梳理並權衡各家觀點後將夏的紀年定為2070BC—1600BC,而二里頭遺址的最新測年是1750BC—1530BC,所以這兩個年代其實並不完全吻合。

再說第一個問題。

考古學界(其實古史學界也是)也分成兩派或者三派,認為夏有或無,抑或存疑。

暫時沒有發現夏代文字,這點可以確定,持有夏的學者認為可以拋開出土文字這一環,憑藉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的“完整”證據鏈即可證明夏的存在。

而對夏持存疑態度的學者則認為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夏屬於無法證真也無法證偽的狀態,在沒有自證性的文字材料出土前,無法最終確定夏的存在。

像商因有考古遺址、出土文字以及傳世文獻三種材料互證得以最終確定,而夏則很遺憾地缺乏了關鍵的文字一環。

所以,現在基本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的狀態。

不過,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認為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是很有道理的。



熊貓老師教識字


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典籍所載夏史,沒有商周史料充分、正規、完整。

二是“疑夏派"最先發聲,不少學者人云亦云。“肯定派”在無充分、絕對理由的情況下,以嚴禁的態度靜而觀之。加之西方世界出於自身利益,百生法兒否定華夏文明,裡迎外含的搖相呼應,因而“疑夏派"一時間佔了上風。

三是沒有廣開言路、暢所欲言,允許、提倡爭論、百花齊放的大環境還沒形成。

四是解放前,國民黨忙於打內戰: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無暇顧及,既無認識到宣傳華夏文明之重要性,甚至當成純學術問題。以至於官方沒有發聲、表態。

五、隨著國力增強,社會科學特別是斷代史等歷史學的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更有大量夏代遺址的不斷髮現,發掘,國內外“疑夏派“的聲音由強變弱,“肯定派“觀點完全佔了上風。普遍認為,山東龍山文化與河南仰韻文化的眾多遺蹟,為夏代或商初的遺址。

六、官方正式而明確表態,肯定夏代存在。2018年8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河南二里頭文化為夏未商初遺存,是華夏文明的標誌。


齊聲喚賢


人們早先考查得知,二里頭遺址的上層是商文化遺留,其下層為夏文化遺留,由此推測二里頭從前的宮殿及都城所處的歷史階段,很有可能是夏商兩代分界的時期。

依照夏曆(夏小正,也即現在的農曆)推算,夏紀年為公元前2070年~1600年;二里頭夏宮殿群成衰於公元前1750年~1530年。其中時間節點:前1600年,只是成湯流放夏後桀於南巢,也就是說,整個淮河以南 以及夏后氏在會稽的宗廟和太社都原封未動;同時,前1750年~1600年的二里頭下層建築群遺址,確屬夏朝方國昆吾氏的都邑。前1600年~1530年的二里頭上層建築群遺址,屬原夏王國有辛氏(後為商王國)的都邑,主司商朝初年的神權和司法權。除此以外,商湯王因帝寧之故都,封夏室一支姒姓貴族於杞國,以延續夏後國祚,並主司禹陵奉祭等,另有“夏禹七世孫無餘封於會稽,奉祀禹冢”;夏後桀之子淳維妻妾(韋、顧、昆吾等氏族部落),則避居北野,畜牧移徙為獯粥(殷西北的“土方國”),後來一律被中國謂之匈奴……夏人有辛氏在偃師所建的姒姓商王國不足八十年,其衰亡原因是“昔伊洛水竭而夏亡。”

“湯革夏命”成功後,公元前1675年~1600年“湯始居於亳”,但並非上述西亳(二里頭所處的偃師市),而是建都在北亳或南亳,主司商朝初年的政權和軍權,選址大約在商丘境內的蒙縣和虞城縣一帶。其間,“成湯受命以寬治夏民,留夏社,封其後人。” 這是因為當時的神權和司法權等,仍掌握在偃師的夏人建立的商王國有辛氏手中,而此時的商國國君,也即成湯的岳父可能還活著,而且經常對他發號施令。也就是說,在夏後桀亡於亭山之後,夏商的權力過渡經歷了七十年左右才進入真正商紀年。

為什麼成湯的岳父姒伯、其丞相伊尹都是“高貴如辛者……而成湯受命統天下”?正如《詩·商頌·殷武》所稱:“古帝命武辛,徵御彼四鄰。……昔有成湯,自彼氐羌……”,也即墨子考證後記述的:“有辛氏為夏方伯,得專征伐……湯奉桀眾以克有夏”。《詩經》中的有關內容雖經孔子作了一定刪減,但仍能看出,自高辛氏帝嚳傳位於摯的同時,也將姓氏和天下兵權賦予了摯,摯雖禪位於帝堯,而其後裔有辛氏仍屬歷代王朝,包括夏朝的武裝力量核心(“辛”即象徵軍權的鉞),也是夏後禹出生和成長起來的部族、姒啟之弟為首領的部族。至於成湯,雖祖宗契與摯為兄弟,但契的部落封國地處北磤(今阜新一帶),其後裔是以釆礦和生產經營瑪瑙、玉石為生的部族,與冶煉和打造兵器、農具的有辛氏存在密切的商貿關係。成湯為首領的北磤氏部落,是在融合了夷、戎等遊牧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不差錢,但與夏人部落方國的文明程度差太多。尤其是先王規定,只有高辛氏有權“得專征伐”,或“徵御彼四鄰”……可見,成湯迎娶有辛氏宗女為妻,與先王大禹,娶有辛氏宗女脩己為妻,實為範例仿行,同時,有辛氏陪嫁師僕(家庭教師)伊尹輔湯,不僅為了同北磤氏聯姻,而是兩方達成的政治和軍事同盟。此後,有辛氏便改商湯為國號,一是表明其氏族為高辛氏帝嚳後裔,二是其族徽為玉蟬,而“商”字恰恰是蟬的象形體,三是其圖騰為蟬,仍用蟬象徵夏,即使以商為號,仍有“假蟬為夏”的沿襲。

成湯在滅夏之初,是以“驅逐無道夏桀,匡正夏後祭壇”為口號,也即打著為有辛氏夏伯 爭取後位的名義所發動的鼎革之戰;有辛氏也是打著不負夏後姒啟的護夏所託為旗號而興兵伐桀。因此,商湯對夏人的征討殺伐順序為由親到疏、由遠到近,由北向南,即先以政治攻勢說服的斟鄩、斟瓘等方國部落,在進入夏朝腹地之前先剪除有“藤蔓”之義的葛國、有“打探”之義的顧國和觀國,再滅掉有“王室護衛”之義的室韋國(大彭國),然後進攻與夏桀同姓的姒姓方國,也即偃師的昆吾氏及其地處今二里頭的都邑……這即是夏桀對商湯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反應遲鈍的原因。

按一般常識來講,夏朝末代之後姒桀被放逐淮南,也就意味著夏商鼎革業已完成,然而,在之後的70多年裡,為什麼夏遺民仍佔據著姒姓昆吾方國的都邑,並有改擴建的跡象,而且一直過著優越的“後族”生活?甚至史料也明確記載:“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為什麼“不可遷夏社(夏人社區)”?其實答案在上述內容中已經擺明,成湯如約 將奪得的夏后氏後位及神權一併交到了有辛氏的岳丈家。然而,可惜的是,在商湯進軍偃師之際,有辛氏交出了軍事指揮權,是由“湯自把鉞 以伐昆吾,遂後伐桀……”。這裡也意味著,推翻夏王朝之戰 及取得最後勝利的指戰員,也即主力是成湯及其北殷人,儘管成湯為爭取有辛氏合作的目的是取得王位,但並非最終希望,因此,奪得天下後,對於有辛氏沒有索回軍權,成湯的作法符合禮制,所謂“湯謀易旅,何以厚之”,不但沒有趁機取夏而代商,佔據姒姓方國的宗廟社區,相反,卻與岳丈的“商後都邑”保持安全距離,在東北方新建城池(即商丘)屯兵,並聲稱是為了守護“商後都城”……。

從二里頭“商後都邑”廢棄於前1550年的跡象看,有辛氏在這裡最多享受了七十幾年的“商後”時日,雖歷史記載為“伊洛竭而夏亡”,但也有可能在商後和湯王翁婿 以及丞相伊尹等人去世後,有辛氏不但丟失了“天下大祭司”的商後神權,而且丟失了國號及族徽,甚至象徵軍權的“辛(斧鉞)”也成為了殷人獨享的“王族徽記”。在盤庚建都於殷之後,殷人不但正式並永遠地獨佔了“商”的國號,而且剝奪了有辛氏用“商”的一切權利,在盤庚遷殷的後商有關文字中已“鮮見辛姓於史書”,“商後都邑”曾經存在的歷史也被殷人徹底抹殺了。特別是因為有辛氏先王導致夏人失天下的所作所為,“辛”字成了“有罪標記”,讓有辛氏宗族蒙受了500年的寒涼苦楚,不得不改為“莘”、羋等姓氏。然而,殷人在初得天下時,據說諸侯們都會忌憚“商”字中的“王者氣象”,但唯有知道其底細,而且與夏后氏血緣較近的西岐周人不以為然,“以衣‘殷’名之,指其‘衣’他人之皮,‘因’他人之國,‘冒’他人之天命”……

所以說,在盤庚“遷殷”之後,殷人已將說明上述情況、暴露其氏族底細的一切痕跡、夏、商、殷故都舊居等,統統作了廢棄及銷燬處理,包括殷人與自己不利的一切事件記錄資料和歷史遺蹟遺存等。從“二里頭文明和夏重疊,是否就是夏朝?”人們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上,就可以感知到華夏曆史湮滅的程度


來取笑


國家主持的世紀考古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夏朝定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21世紀,也就是3600年前——4100前。但無法斷代到明確的紀年,而且這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斷代方法和手段,還存在很多令人質疑的問題,備受國際的考古界的質疑,所以給出的基本年代框架,也是不得到國際承認的。

對夏朝有記載的文獻,無非就是《尚書》,《國語》,《左傳》、《孟子》、《史記》,《竹書紀年》。這些書的成書時間,最早的也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可以說,連一本西周時期的都沒有。也就是說,這些記載夏朝的古書,也就是我們主流史學界所認定的‘’信史‘’,竟然是夏朝結束後的1100年典籍。這樣的相隔1100年後的記載,可信程度還有幾分?

所以,西方考古界和國際考史學界就直接把這些記載夏朝文獻看成神話傳說。

那麼,在這些西周以前的文獻中,比如甲骨文中,是否發現有夏朝的記錄呢?十分遺憾,沒有!

如果按照上述文獻記載,是商滅了夏,那麼,殷墟大量甲骨文中,為什麼隻字片言不提到有一個夏朝呢?

那麼現在挖掘二里頭遺址,到底是夏朝的遺址還是商朝的遺址,中國考古界還存在著不小的爭議!

主持二里頭遺址挖掘的國家考古隊隊長,直到現在還不敢承認,那是夏朝遺址。只是有一些學者,出於某種目的,急於確認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

我們今天為什麼能確認殷商的存在,因為他有自己的文字記載,有自己的貨幣有著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還有成熟的青銅器、城市出現,對於他的存在,當然是板上釘釘的,我們叫他“商朝”,沒有任何問題。

而關於夏朝的文物,實在是太空洞化。沒有夏朝的文字體系,也沒有夏朝的成熟青銅器發現,更沒有夏朝的城市王朝遺址發現,夏朝文明的三要素,在二里頭遺址根本沒有具足!我們不能定出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21世紀這個時間段是夏朝,就認定一定有夏朝的存在。

所以說,真正的核心,是找到“夏”這個政權的遺址。

而今天用來證實夏朝存在文物,實在不能支撐一個夏朝文明存在! 抱著夏朝是存在的,先入為主的思想。凡挖到了和夏朝時間段重合的遺址,就說他是夏朝,這是完全不合理的。這是先設定答案,然後才找證據說明的典型偽學術。

一個嚴肅和嚴謹的歷史學家是不會認為,只要出現在現在夏朝的年代框架裡的文明,都是夏朝吧?

現在網上有很多所謂學者或歷史愛好者這樣認為:文明是要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商朝文明發展這麼全面,前面肯定是要有一個過渡階段,所以理所應當有一個夏朝文明存在。

這個話,是在是太過於想當然了。比如說文字,愣是用商朝的甲骨文,扯上了是由夏朝發展來的,然後再佐證,夏朝的存在。說這話的人,怕是不知道八思巴文的發展過程吧?八思巴文是元朝國師發明的!

目前為此,殷墟商朝的大量甲骨文破譯,都沒有提示到一個夏的存在,也沒有提及到商滅夏的事蹟,而用商朝的存在來佐證夏朝的存在,無疑是不合理的,也是極為荒唐的。

更有一些所謂歷史達人,歷史研究者質疑:西方把聖經神話的內容都可以作為真實的歷史,而我們有《尚書》,《國語》,《左傳》、《孟子》、《史記》,《竹書紀年》這麼多信史文獻,為什麼不能確認夏朝存在是真實歷史?

這種在學術(學問)上比爛的心理,是目前中國學術界存在的一種浮躁心理。請問這些人,難道西方也有人在奶粉造假,我們就可以安心理得地喝三鹿奶粉了?西方學術有人將神話當歷史,我們就可以對待歷史學術問題含糊其辭,想當然是了?人家有‘’爛‘’的,我們就可以‘’爛一些‘’沒關係?


用戶7075321035529


《山海經》是洪荒後夏朝時編輯的全球百科全書。

書中冠以“東經”、“南經”、“西經”、“北經”,以全球各地地理地貌考察各經所描述為何國何地。再從方位反推成書時的中心點,即為當時夏朝統治核心區域所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樹挪死,人挪活。人是會遷徙的。深圳人祖上3代起多源自外地,美國人祖上300年來多源自歐洲。

科學研究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必刻舟求劍抱殘守缺。即使從歷史和概率學來分析,一個民族能成功佔據同一塊土地5千年還能保持民族特性、民族認同,已是小概率事件。更不用說紮根幾萬年。


白馬非馬1001


誰不承認,不承認的恐怕只有西邊的犬戎吧?畢竟人家連自己炎黃之孫的身份都不承認,還能承認這個。



美潔日化用品批發


二里頭可不是夏朝存在的唯一證據。

二里頭不論是虞朝王宮,還是商朝早期都城,甚至可以說它是炎黃時期遺留某部落聯盟的中心,夏朝都依然存在。

某些西安人不要試圖通過否認二里頭,來達到否認夏朝存在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西安人無恥與齷蹉到極至,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用戶67724358697


貌似沒有人不承認吧?

只是說:

目前考古沒有“夏朝”確鑿證據。

考古是很嚴謹的,

有的就是有,

沒有考古發現的,

也不會說就是沒有。


遁世豪情


我有兩個疑問:

1,學界原來都不承認商朝,然後殷墟一挖出來,立馬把商朝承認得服服帖帖。那麼同樣的,挖出來一個二里頭,為什麼學界沒有馬上承認夏朝呢?

2,說老外看不得我們歷史太久,為什麼良渚在國際上已經獲得承認並且把中國文明直接提上5500年(這個論文還是老外寫的,去年的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