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马宁远和李玄,一位是胡宗宪亲信,一位是宫里人,二位看似相差甚远,可内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官职来说,马宁远兼着新安江河道总管的职务,而李玄则兼着新安江河道监管的职务,用当时的话来看,他们一个是地方行政长官,一个是明朝中央委派下来监督的人员,一表一里、相辅相成。因严世藩的影响,再加上郑泌昌、何茂才以及杨金水为了能够将国策快速推行下去,好在后来向各自的主子邀功,于是便唆使身为杭州知府兼新安江河道总管的马宁远毁堤淹田,正是马宁远的这一淹,不仅淹掉了自己的性命,还将新安江河道监管李玄拉下马,也在不经意间将江南这片水注的更深、更浑了。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两个小人物的悲哀

  • 马宁远

马宁远给人们最初的印象,便是带领官兵去稻田强行推行国策,也正是这一作为,让老廖认为此人并不是好人,可我转过来又仔细一想,哪里有什么好人、又哪里有什么坏人,皆是为了自己心里所想而进行动作的人。不过,在戚继光将官兵收回,堤坝上一片混乱时,此人的一句话又让我对他另眼相看:

“怕死了?怕死就把乌纱帽留下,你们走。”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河里去!”

果然如此!最为让人琢磨不透、也让人想不透的,便是人心,他先是做着“踏秧苗,强推策”的事情,后又对着百姓展现了他大义凛然的一面,这一幕幕的反转真是闪了我老腰,可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背后才有故事,才有可发掘的地方。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 李玄

李玄在知道堤坝毁了之后,踉踉跄跄的到了杨金水那里,想要杨金水替他想办法。其实我们通过李玄的这一番慌张便明白两点:一是他的心里有鬼,二是因为他确实走投无路,唯有干爹才能救自己。

“干爹!”

“九个县,九个大堰口,都、都裂开了......有人毁堤,这是要害儿子,害干爹......”

李玄跑到杨金水府邸后的一番报告,也确实将老廖看乐了,除了他的慌张外、还有粉饰,粉饰自己的行为,以及为了活命故意将杨金水和自己捆绑在一起的请示。

他们想不到的是,自己只是棋子,是为了众人活命而强行牺牲的弃子。

人不就是这样吗?即是群居动物,也是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自然体,他们有时共同进退,有时也瞅准时机将一些同伴踹出局。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被罩在当中的马宁远,只想做杭州知府的男人

  • 心中有恩、无以为报

在那个看重“官场出生”的时代,本是举人的马宁远,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够坐上朝廷四品官————杭州知府的位置上,对于该大恩,他自然对胡宗宪感激涕零、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胡宗宪视为第一大恩人。我们从他和戚继光的对话中看以看出:

“戚继光,你是部堂的人,我也是部堂的人,想反水,没有好下场!”

那时严党横行,并且是严嵩、严世藩如日中天时,一些官员只要和其有了一点关系,于是便死命的往严党中贴、往严党上凑,可马宁远不同,他在对戚继光小声细语时却一口一个“部堂的人”,既不提严阁老、也不提小阁老,而是将胡汝贞挂在嘴上;而且,就在杨金水他们商讨“毁堤淹田”时,这位杭州知府所担心的也只是此事会不会牵扯到部堂,以及这样做能不能解除部堂两难的境地。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我干!关口是那么多县被大水淹了,以后不能饿死人。我不能让部堂大人到时下不来台。”

在马宁远说完这些后,一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去看:

“杨金水笑了、何茂才笑了,望向郑泌昌”

在这三人的笑中,不仅有目的达成时的笑容,还有对马宁远愚忠、好骗的嘲笑。

对于何茂才和郑泌昌来说,他们的目的只要达到,除了钱财的收货外,说不定小阁老一高兴,就会在来日将他们调到中央,慢慢走入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

而对于杨金水来说,保住了织造局的生意,等于保住和提升了自己的仕途,不仅会让老祖宗开心、让皇上开心,也是对自己前途最好的铺垫,毕竟司礼监的那几把椅子,除了冯保惦记外,远在南京的杨金水一样惦记着。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其实在这么多铺垫中,马宁远让人感动的还有这么一句话:

“沈老板,你这里还有没有百年的老山参”

“给我把!”

“我想给部堂大人送去”


妄自菲薄的性格,导致自己被罩住

马宁远能被胡宗宪赏识,出了知恩外,肯定还有其他地方可圈可点,而这可点之处便是执行力强。我们从马宁远去“碾苗”,去“毁堤”时的痛快和胆大,就能够看出此人的执行力很强,这也是当时胡宗宪用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也正是如此,导致了马宁远太过妄自菲薄。马宁远曾对胡宗宪说自己的官职是他给的,如果不是部堂,他可能只是一个县丞,这也暴露出了他过于看扁自己、暴露了他只想留在部堂身边做事的内心思想。对于自己的定位太低,导致胡宗宪说他:

“常让你看通鉴,可你就是不听,还说什么半部资政治天下”

其实不是马宁远不听胡宗宪的话去看书,而是马宁远自己认为,自己本是一个举人,能够做到杭州知府四品官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所以他很满足这个岗位,并做好了长时间为部堂效力的打算,没有有朝一日“单干”的雄心,故而也就没有再读“那一半”《资政通鉴》的必要。毕竟在部堂手下做事、在他人手下做事,只要有较高的执行力便可,没必要有独当一面的本事与独立思考利害的能力,上面下达命令、他马宁远做就是。

也正是这样的思维,使得郑泌昌、何茂才和杨金水罩住了马宁远的视线,让他成为了改稻为桑、为他们延续权力和钱财的祭品。

“从那年跟着部堂修海塘,我就认准了,我这一生,生是部堂的人,死是部堂的鬼。”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当战车遇到了危险

在其身边的卒子便成为了弃子

杨金水因明朝中央需要,于是便在嘉靖的示意下、在吕芳的安排下来到了江南织造局办差,从此成为宦官中的“封疆大吏”;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金水发达了,跟在其身边的宦官儿子们,也就一道成为了江南这块古老黄土上的肉食者。李玄是杨金水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因为多种原因卷入了这次暗潮中,成为了改稻为桑的流血者。

李玄在听闻堤坝被淹后,连忙跑去找干爹,这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是宦官,此时此刻能帮助自己的只有干爹,而且自己是织造局的人,是宫里的人,地方大吏想要动自己是没有权限的,得宫里批准、老祖宗批准、以及他们的主子嘉靖批准。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除此之外,李玄向杨金水报告也颇有意思:

“九个县,九个大堰口,都、都裂开了......有人毁堤,这是要害儿子,害干爹......”

这看似是报告堤坝裂开,其实是在快速间,将此次灾祸应该担负责任的自己与杨金水狠狠绑在一起。

再结合胡宗宪这句:

“同样的端午汛、临省的白茆河、吴淞江和我们都是去年修的堤,我们一条江花了他们两条江的钱,他们那里却堤固人安”

我们可从里面得出李玄这番话的很多信息:

  • 因为修这堤坝,我们申请了很多款项,我李玄贪了,也给你们<strong>(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甚至是马宁远)打点了很多,所以此次的堤才会不稳<strong>(李玄还是以为此次堤毁是因为自己偷工减料)
    ,我们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脱不掉干系。
  • 李玄故意将此次“堤毁”往有人要害自己的层面上扯,就是为了弱化自己的责任,好让干爹在处理时,能够从<strong>“谁为陷害李玄而捣毁堤坝”方面入手,而不是从<strong>“堤坝是不是因为不牢固才毁掉”方面入手,这既给了杨金水台阶、也给了捡回自己小命而周旋的余地。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可是,杨金水的一句:

“这世上哪有什么固若金汤的河坝啊!”

彻底将李玄打醒,此时的他不能在问,也不敢再过问什么,毕竟在这时,他知道的越少、越能保住命,可他不知道的是,杨金水已经为了保住自己,而将他作为弃子送上刑场。

毕竟,在杨金水他们看来,李玄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马宁远:“部堂大人不夹在其中,属下的人头值了!”

李 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马宁远和李玄,都在不经意间卷入到了这场斗争中,他们本是两个不足挂齿的小人物,不出意外下也能苟延残喘保住性命,但都因主子的干预、个人的意愿而白白送了命;可圈可点的是,马宁远和李玄在赴死前,都保持着无惧生死、看透人生的态度。


大明王朝:莫要忽略马宁远和李玄之死,两个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他们有不同:一个认为自己死了值得,一个却在感慨“离人泪”。

他们有相同:皆是被时势推着向前行走、被下棋人往前不断移位的卒子。

<strong>要不然,李玄也不会在死前的买醉中对芸娘吼出这么一句:“端杯,伺候老子喝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