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財政發力:收支矛盾加大,赤字率或首次破3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衝擊仍在加深,全國各級財政已有近千億元馳援這場戰“疫”;十餘條稅費優惠政策也相繼實施,尤其是昨天剛剛發佈的對企業社保費減免新政,力度頗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復生產後有一個緩衝期。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徵上述三項費用,從2月到4月可對大型企業減半徵收;湖北省從2月到6月可對各類參保企業實行免徵。

儘管防控效果在逐步顯現,但疫情何時結束依然難以預料。疫情對經濟社會衝擊和新的稅費減免新政,難免造成財政減收;而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壓力不減,尤其是疫情防控支出在不斷加大,因而財政收支矛盾在加大。

為了彌補財政收支缺口,一方面今年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優化力度更大,大幅削減不必要、低效支出。另一方面,財政赤字規模將加大,越來越多的財政、金融專家預計今年財政赤字率將突破3%,這將體現更有力度積極財政政策,支持企業發展和抗“疫”。

疫情冲击下财政发力:收支矛盾加大,赤字率或首次破3

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復工 新華社圖

減收增支趨勢明顯

新冠肺炎疫情自1月起持續至今,截至2月18日,全國確診病例突破7萬。

為了抗擊疫情,各地採取了嚴格防控措施,比如重災區湖北各市已經封城,基本暫停了經濟活動,這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生產停滯。直到近期湖北省外各地企業才逐步復工復產。

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撰文表示,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給企業生產帶來困難、造成財政增收壓力。

為了支持抗擊疫情,財政部已經出臺了十多項稅費優惠政策,支持患者防護救治、物資供應、鼓勵公益捐贈、支持復工復產。

為了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出重磅新政,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企業在6月底前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

“這一新政非常及時,力度較大,可以實質性地降低企業負擔,解決企業痛點,對企業來說是場‘及時雨’。”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告訴第一財經。

一系列財稅優惠政策在幫助企業渡過困難的同時,對財政來說又是一筆額度不小的減收。

疊加今年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去年2萬億元減稅降費新政翹尾影響,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壓力較大,不少省份下調了2020年財政收入增速。

一邊是財政減收,另一邊則是財政剛性支出壓力不減反增。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各級財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補助資金901.5億元。中央要求,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好各地疫情防控資金需要。

除了疫情支出不斷增加外,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扶貧支出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為了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環保等支出力度也不減反增。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力度也將加大。

劉昆判斷,今後一段時間,財政整體上面臨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

赤字率破3概率在加大

財政收支缺口即是財政赤字。近些年為了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支出力度較大,財政赤字規模也一直維持在高位。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即財政赤字率。

2019年財政預算赤字率為2.8%,比上一年年預算高0.2個百分點,財政赤字2.76萬億元。

在疫情公開之前的2019年12月中旬,受經濟下行壓力和大規模減稅降費影響,不少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預計2020年財政赤字率會提高,但不會突破3%。

不過受此次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財政、金融學者都呼籲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可以適當突破3%。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受疫情影響,財政收支壓力加大,財政赤字率有必要提高,可以突破3%,但不會突破過多。因為中國經濟總量高(2019年約99萬億元),赤字率提高0.1個百分點對應的支出規模也很大。具體赤字率規模還是需要根據疫情影響程度等因素確定。

施正文認為,此次疫情影響是階段性、短期性,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但為了應對此次突發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短期財政赤字率可以突破3%,但不能突破過高,不應超過3.5%。而且隨著疫情控制住後,第二年財政赤字率迴歸至3%以下。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近日發佈報告建議,適當提高今年財政赤字率至3.5%,可爭取7000億元資金;可發行特別國債,規模建議不少於1萬億元。這兩項措施籌措的資金,可用於疫情防控及擴大公共衛生等短板投資,以及重點物資保障企業、小微企業稅費、五險一金緩免、失業救濟、貸款貼息等。

不過,2月7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針對記者問及疫情對財政赤字影響,財政部副部長餘蔚平表示,今年的赤字安排已經考慮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從目前的情況來判斷,疫情防控的支出是有保障的,我們有信心完成今年的各項財政指標。

劉昆近期也公開表示,在財政緊平衡這種情況下,單純靠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行不通,必須向內挖潛,堅持優化結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資金的指向性、精準性、有效性,確保財政經濟運行可持續。

“財政減收又不想大幅增加財政赤字,就只有壓縮那些不必要、低效的財政支出,比如一般性支出壓減幅度可以提高到20%~30%,並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施正文說。

他認為,有關部門應當密切關注疫情動態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適時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減稅降費政策,助力抗擊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

楊志勇建議,在當前形勢下,財稅改革進度應該加快。比如繼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一些小稅種可以授權地方在更大幅度內減稅。受疫情對消費衝擊的影響,消費稅改革也應加快,對一些消費品降低稅負,刺激消費。增值稅三檔並兩檔速度也應加快,繼續減輕企業稅負。

“此次疫情後應該加大公共衛生支出,但更關鍵的是,要加大績效管理力度,讓每分錢花出效果來。”楊志勇說。

在一般公共預算的財政赤字以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將繼續加大,此前不少財稅專家、機構投資者普遍預計超過2萬億元。財政部已經分兩批提前下達了今年12900億元專項債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