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东方文化倾向于人性本善,你怎么看?

迷迭香Love


我不确定是否西方文化都认为人性本恶?

确定的是东方文化并不都认为人性本善。

所以,我想接下来说一下东方文化,或者准确的说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

人性善恶观,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第1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前面6个字是来自孟子,后面6个字来自孔子。

我们先看“性相近,习相远”的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孔子没有明确的说人性是善还是恶。在论语中也找不到其他的关于善恶的观点。说明孔子没有对人性善恶作出评判。

《孟子》中关于人性善恶的篇章比较多。

主要有以下两处:

其一,“四端”说。

--即仁、义、礼、智是人的生来具有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其二,“良知良能”说

--即良知、良能是上天赋予人的天赋。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然后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进行了总结:“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很明显,孟子是性善论

与孟子同时期的另一位儒家代表

荀子是性恶论。

《荀子·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说人之性恶,但可为善。君子与小人,就在”为”与“不为”之间。

到了荀子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子,是法家的两个代表人物,进一步强化了”性恶论”。也成为法家的主要观点之一。

到明朝中叶儒家的最后一个大家,王阳明先生提出了“无善无恶”的观点。

阳明先生最经典的4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人有良知,我们将一切交给良知去判断,即“致良知”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方法治建国的理念就是以”性恶论”为基础。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应该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宗教在西方的信仰比例远远超过东方。因为他们坚信通过宗教的力量,不断的忏悔就可以去除心中的恶。

按阳明先生的良知观点,更多的应该以道德去约束,而不是用法律去管制。所以我们才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对于善的信念。比方说西方陪审团制度,就是一个明显的将相信人的良知判断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经典电影《12怒汉》中有非常精彩的承现。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