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70年代的農民,一生面向黃土背朝天,辛苦了一輩子,他們現在關注什麼?

歌頌美麗鄉村


過去了,就讓他過去吧,現在想過去,也只是當作故事講一講,我想就是現在青年人難能想信的。

我是五O年出生的,可以說是與共和國同年,記事時就是發大水,我家住的就是兩間破草屋,牆子都是土拗的,門是一扇門,睡的床是土磚碼的,一張破桌子,幾個小板凳,還有幾個菜罈子,這就是整個傢俬。父親是40年的黨員,白天送救濟糧(本村就是鄉政府所在地),晚上才回家。母親帶著我在家,白天我到鄉政府玩,母親出去幹活,那年冬天很冷,雪下的很大,我們在家裡燒柴,早上就燒火,鄉長也到我家烤火,後來才知道這就是一九五四年。五七年我上學了,學校離我們家有三里路,別人都是父母親賠著上學,不過我是自已跟上了學的小夥伴一同去的,第二年就成立了人民公社,我己經上二年級了。參加了萬人大會,吃了大食堂。還看到大辦鋼鐵,也到山上做字,現在的青年人肯定不知道,就是在山上用石頭碼字,然後澆上石灰水,幾十裡都能看見這些字,如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好,總路線等等,一個要做幾天,所有小學都參加做字,教師們更加忙,帶學生,劃字跡。一早就上山,下午才回家,中午在山上吃乾糧。到了冬天糧食緊張了。學校老師帶我們搞小秋收,搞山芋葉子,揀稻穗子,有時也拾豆子,我們小時候是與大人一樣參加勞動的。

59年,6O年,61年,三年自然災害。我們都經歷了。61年下半年實行責任田,農民自主種田,糧食有所好轉,我們這些孩子都幫家裡做田裡事,如鋤草,拾糞,有時也放鵝,打豬草,當時糧食產量低,圩田只收一季稻,但是打秧草則是天天干的,當時收割,脫粒都是人工的,特別是脫粒,都是在摜床慣的,大米都是用摞子摞的,很累人的,62年農村才有了電,只有少數村點上了電燈,63年才有了加工廠,才有碾米機。64年農民生活好多了,水稻脫粒用上了滾簡機,這時候是大辦農業。城裡的工人又下放到了農村,又恢復生產隊,走集體的道路,生產隊向國家交公糧,和農業稅,而且還要上交提存款,什麼叫提存款呢。就是駐隊幹部的工資,以及合作醫療,民辦學校,公社的社辦企業的集資,66年以後,農村形勢很好,因為城裡派鬥,而農村則很安定,糧食普遍增產,因麼水田改種成功,原來收一季稻,變成了一年兩季或二年五季。所以政府出臺了大修水利,象當地河道擴寬取直工程,駟馬山工程,裕溪河工程,鳯凰井工程,白河工程。都是這時候修建的,當時沒有機械設備,甚至板車都沒有,完全是人挑的,起早模黑,每年都要挑一個多月,而且還是自伙食。

改革開放後,分田到戸,是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隨之而來是公糧和農業稅的不斷加碼。又增加五統,這樣原來生產隊交的稅糧,只要一二戶就完成了,而其他戶所交的稅糧,就給大隊幹部開支了。所以有很多戶,就不交了,拿我們村來說。欠大隊的錢有好幾千,而我村只有百人的小村。

只是近幾年。國家兔了農業稅和公糧,農民是高興了,可是高興時間不常。糧食低價,物價飛漲,農民變成了農民工。可能還會變。但不管怎麼變,都是最低基層是不會變的,至於幹了一生的老農民,那就更不會變了。想什麼都是白想,不如不想,落得過乾淨。


安徽巢湖記憶


五十年代,“我們是新中國的兒童”

六十年代,從“我們是新少年的先鋒”,淪為農民,治過海河,挖過大清河

七十年代,“黨叫幹啥就幹啥,黨叫幹啥學幹啥,黨叫幹啥幹好啥”,被村支部書記叫去當民辦教師,連教帶學地教過小學、初中、高中。後來縣裡成立新工廠,被召去當技術員

八十年代,獲電子專科文憑,自學完成化工類本科的全部書目。拿到那個專科文憑的同學,很快都升為副科級、科級,自己因為“吃農業糧”,在我們縣不能轉正,無法“享受”國家賦予的“大專待遇”。我的學習精神是那批學員的榜樣 ,成績是那批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啊(校刊有專訪、省報有報道)!呵呵

都是“農民”身份惹的禍!

那時候,“光榮的”“農民”,的確是低人不止一等的存在!

......

現在好了!雖然還是吃“農業糧”,但是,受益於改革開放,受益於毛主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教導,掌握了不少安身立命的知識,輕鬆地選擇了”職業發明人”行業,雖然掙錢不多,但是,“養老”的問題,已經不需要再浪費腦細胞了

我現在關注的,只是“電子、化工等領域”的技術瓶頸,攻克它,為國家做點貢獻,為自己掙點工錢。😄

徜徉在技術的大海中,偶爾在浪尖掠過,那個酸爽......


新豐齋主


謝謝!50.60.70年代過來的農民,他們都經歷過艱苦的生活,有時候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穿的衣服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當時流傳下這樣一段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他們每天面向黃土背朝天,把自已的田地精耕細作,盼望有個好的收成,辛辛苦苦一輩子,在維持好生活來源的基礎上,到老以後積蓄一部分,不但給孩子們減輕了負擔,還能夠使自己老有所依吧!

其實,國家也在關注人們的生活狀況,已經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按月發放了養老金。並且在逐年增加,我們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再也不用有所顧慮了。


平凡的我pfdw


農村這些老人家只知道努力幹活為家庭添磚加瓦任勞任怨,有房子的還能有些自由,沒有房子的只能跟著最小的兒子住在一起,很不自由,一段孫女和奶奶的對話很有意思,孫女說奶奶把你住的屋子收拾一下,你看亂的有股味道,就知道天天去玩,老奶奶很霸道的說,我的屋子我不想收飾,我就喜歡玩,不要你管,我幾十年就這樣過了,怎麼了?把你自己的屋打理好就行了別管我。這就是住在一起的不舒服。七十多歲的農村老人不愛乾淨的多,有時間愛來聊天也不喜歡乾淨。還有的老人不能自理了就輪班住,輪班伺候,現在的老人很高興的,有了養老金一個月一百多元還有兒女給點也生活的很開心。


榮990


人一旦老了,與年輕時思維也不一樣,我每天除了做三頓飯,打掃衛生,再就是玩手機,今日頭條,火山,抖音,快手,樣樣上,人開心快樂比啥都強。

我的宗旨只有一個,我的孑孫腳上不許沾泥,即使放假,趕上家裡有農活,僱人幹,也不要他們幹,我這一輩子做農民可以,我的孩子們該有他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這一生做農民,我不後悔,希望我的子孫能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蒲公英的傳說


我們|隊裡有個大地主的兒子解放初做了一名小教師,現在90多了退脩金每月近萬元,他們家兒子,兒媳,孫孒,孫媳,從孫全家都靠他,把他當搖錢樹,一家過得喜樂容容,而兒子她們有點小病,小痛可以拿老頭子的醫保卡買藥不要錢。


18106289217


50、60年代的農民現在都已老矣,70年代的農民還能勞作。的確,老農民一生艱辛,勤勞,不容易,面朝黃土背朝天,風裡來雨裡去,披星戴月,與自然與四季相依相伴,這都是老農民的無奈啊!他們與共和國同甘共苦,自食其力,走過改革幾十年。一路走來的農民,經受了風雨的摧殘,遭受了災害的苦難,他們沒有索取,沒有私利,目的就是為了多災多難的國家能夠安定,能夠溫暖,自己能夠吃飽飯。經過艱難的歲月,換來了共和國的富強,農民的貢獻也被記入史冊。農業部長髮文感謝老農民,是農民開啟了中國的改革,是農民端穩了中國的飯碗,是農民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是農民貢獻了大部分的人口紅利,用辛勞和漢水支撐了中國製造,中國奇蹟,是農民養護了中國生態,農民守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根,用鄉愁情感撫慰人們的心,以稻田林地涵養人們的肺,生產綠色食品滋補人們的胃,要感謝農民的奉獻,肯定農民的價值,不僅承農民的好,還要謀農民的福。是啊!國家沒有忘記老農民,老農民關注的就是,活的要有尊嚴,地位被尊重,養老要有保障,看病要看得起,鄉村快振興,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日子過得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alhqqcom我是揚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人現在也大多是五六十歲的年紀,他們經歷了文革十年動亂,改革開放,可謂一生面向黃土背朝天,辛苦了一輩子。直到現在,也是農村種地的主力軍,支撐著農村的一片天空。他們上撫養年老的父母,下使出吃奶的勁,為子女成家立業,要問他們現在最關注什麼,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成家立業是他們關注的最大焦點,他們這些人生在困難時期,吃過苦,捱過餓,穿過破爛衣裳,整修梯田,興修水利,修築公路,戰天鬥地,交納公糧,三提五統。黨指向那裡,就打到那裡,黨叫幹啥就幹啥,一切聽從黨安排。為農業的發展,改變農村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他們的孩子到了成家立業的階段,寄希望他們的孩子通過升學.當兵.進城找個好工作,買上樓,找個好對象,不再重複他們勞累的農村生活。二,病來如山倒,一夜回到解放前。他們這些年代出生的人最怕在上有老,下需要幫助孩子,作為家庭頂樑柱因為患病而倒下,鉅額的醫療費使他們苦不堪負。雖然說這幾年有了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濟,但作為靠以種地收λ為主的農村家庭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寄希望國家加大對農村重大疾病的補助力度。三,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他們這些年代出生的人,大都趕上了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生女孩子的可以生兩胎。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大多進入了城市工作。而他們父母因為一輩子生活在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惰,故土難離,加之代溝問題不願同年輕人生活在一起,這就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寄希望國家對農村養老問題出臺更多優惠政策,以解後顧之憂。


禾木豐莊園


本人雖是一退休職工,每月養老金足夠花銷略有剩餘,但也關心5,6,7O年代農民面向黃土背朝天他們的養老問題。他們當初打的糧把最好的上交國庫,為國人吃飯做了巨大貢獻。現在這些人己經老了,城裡工人有退休金,他們卻有廖廖幾個養老金,與事無補,儘管有土地但種糧沒有多大效益,老了耕種吃力,有的已失去勞動能力。國家是否也該關心農村這些交公糧的農民,也給他們退休待遇,或大幅度提高養老金,每月國家提供五六百元應該不會有多大難處。真正解決農民老了生活問題!


快樂老人210707407


上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之人,尤其是五十年代之人,面向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披星戴月,到了早收晚插雙搶季節,頂著炎炎烈日更是累人。人民公社生產隊時代,修橋修路修水利,刀耕火種,汗注田土,一年到頭還是缺吃少穿。但他們心地善良正直厚道,積極上交公糧,完成人民政府的各項任務。儘管困難,任勞任怨,寧可自己吃苦,不願兒女受累,只望兒女勝過自己,望子成龍,願女為鳳,別讓兒女步己之塵,總想讓兒女出人頭地。兒女有望,長輩覺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