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被譽為“經營之神”,“”臺灣工業之父”,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就成為了臺灣首富。
當時王永慶的臺塑集團旗下擁有幾十個業務,業務範圍遍及全球,可以叫做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王國之一。
他又是全球最“摳門”的富豪,給國內捐款上百億,是郭臺銘學習的榜樣,離世時郭臺銘哭著向他下跪。
王永慶的財富不是房地產行業,也不是金融行業,而是通過腳踏實地做實業積累的,是不折不扣的實業家。
王永慶1917年出生於臺北近郊的直潭,祖籍福建泉州安溪。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
第二年,16歲的王永慶便決定自己開米店,啟動資金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米店開張後幾乎沒有生意,因為隔壁的日本米店更具有競爭優勢。
於是王永慶便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
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米里面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見怪不怪。
王永慶就把米中雜物揀乾淨,儘可能給買主實惠,招來了很多回頭客。米店起初一天賣不到12鬥,後來一天能賣100多鬥。
幾年下來,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就籌辦了一家碾米廠。
後來王永慶又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獲利頗豐。隨著商家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他便毅然退出木材行業。
1954年,他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臺灣第一家塑膠公司。
3年以後建成投產,首批產品100噸,但只銷出了20噸,很多賣不出去。
王永慶沒有減產,反而擴大了生產,他想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塑膠原料生產出成品供應市場。
後來,王永慶塑膠粉的產量持續上升,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100萬噸,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他在經營過程中,堅持刨根問底、務本求實、刻苦耐勞、腳踏實地、實力至上、勤儉節約、價廉物美和客戶至上的精神。
他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公司主管人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少於70小時,而他自己每週工作100小時以上。
由於堅持事無鉅細,再加上習慣於刨根問底,龐大的臺塑集團完全在王永慶的掌握之中,他對企業運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瞭如指掌。
把“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王永慶最好的搭檔是弟弟王永在,媒體在評價兩個人幾十年的合作時,常常形容為“珠聯璧合”與“相得益彰”。
從年輕時開始,王永慶就負責規劃事業發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負責落實和執行。
在臺塑老員工眼中,哥哥王永慶扮演著“抬頭看”的角色,規劃臺塑集團下一步發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頭做”,一步步推動著臺塑走向更高的階段。可以說王永慶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實細節。
兩人的默契及信任實屬難能可貴,王永慶做了決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從;而王永在執行過程擁有絕對的自主權,王永慶充分授權。
在兄弟二人通力合作下,臺塑集團躍居臺灣各企業集團的龍頭老大,王永慶也以54億美元的身價登上《福布斯》全球頂級富人榜。
作為頂級富豪的王永慶,在生活上卻特別的節儉,甚至可以說是“摳門”。
最為媒體津津樂道的事,是他喝咖啡的過程。
他把奶精倒入咖啡時,還把奶球放在咖啡中涮了三次,確定奶精全部溶入咖啡。等到送客時,還把剩下的咖啡一口喝完。
除了商場的必要應酬外,王永慶很少去碰那些山珍海味,他吃飯的原則是“簡便”,最常吃的就是家常滷肉飯。
對於穿衣,他的原則是“整潔”,一雙運動鞋,總是要穿上好幾年,直到磨破了,不能再穿了,才會換掉。
而一條運動時使用的毛巾,他居然用了十多年;他的座駕是一輛1988年產的凱迪拉克, 20年來一直使用著。
這麼節儉的企業家,在做起公益事業來,卻是異常的大方。
他設立的“王長庚社會福利基金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公益信託”,已累積信託資金規模逾一百億元,用來投資醫療與教育,幫助弱勢群體。
王永慶先生還在2005年捐贈3700餘萬元投入殘疾人事業,將近200個人工耳蝸捐贈給耳聾患者。
他在內地的投資和捐助也很多,做到了讓人感動的地步。
1989年,王永慶就開始打算在內地投資,他決定在廈門投資70億美元,建設海滄工程,打算將其建成全球最大的石化產業區。
當時,王永慶的臺塑集團的產值大約是臺灣GDP的5%。
他兩年前就考察過廈門的投資環境,決定建設成一個佔地100平方公里的石化產業群。
為了推動項目落成,他選擇移居美國三年,同時在美國買下一座城市的土地,100平方公里,也是15萬畝的土地,用來送給所佔土地的農民。
可是當王永慶把地契拿給廈門政府,因無法在美國註冊這些土地的所有權,也無法大規模派人去耕種,政府放棄了這些土地,但是王永慶的赤子之心感動了很多人。
捐地不成,他又拿出1000萬美元補償這些農民。
王永慶努力了整整3年,但因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如願以償。
項目不成,他堅持不拿回這1000萬美元,把它用在了廈門的教育和醫療事業上。
除此之外,他還在廈門投資17億元建立了長庚醫院,為了能讓更多的患者看得起病,他實行了先看病後繳費的辦法,這種辦法一經推出後迅速受到了廣泛好評。
雖然海滄計劃被擱置,但是在隨後幾十年,王永慶還是繞開了障礙,成功的在內地投資建設了30多家公司。
王永慶除了投資,還捐款,據統計,他給內地累計捐款上百億。
2004年王永慶與王永在定下一個願望:在內地捐贈1萬所希望小學,這些小學被統一命名為“明德小學”。在王永慶去世之後,交由後人繼續完成。
到2014年底,已捐贈超過21億元人民幣,建成了4244所明德小學,培育了250萬貧困地區的小學生。
王永慶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長庚獎學金”,也使不少學子身受其惠。
2008年,汶川發生了地震。員工問他:要不要捐錢?他一開始沒有說話,員工再問他:捐1000萬行嗎?
他抬頭看著天花板意味深長的說:“捐1個億吧,國家有難,我們該鼎力相助!”
5月14日,王永慶捐贈1億元人民幣,支援四川災區,創下中國臺灣企業捐款之最。
幾個月之後,老人去世了,享年92歲。他去世時,許多臺塑老臣都難過得直掉眼淚。
他的一生,傳奇而又勵志,低調而又偉大,勤奮而又刻苦!
正如他所說:“天下的事情,沒有輕輕鬆鬆,舒舒服服讓你能獲得的,凡事一定要經過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瞭其中的奧妙而有所收穫。”
閱讀更多 生活景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