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怎麼感覺大家都不服雍正?

cxystone


在劇中,雍正上位後的確遇到過幾次危機,可以從側面看到,雍正即便已經是皇帝,可在朝上還是有很多人不服雍正,私下串聯八爺黨搞逼供,讓雍正在繼位初期不得不對老八胤祀加官進爵,還重用康熙時期的人表明自己的態度,可直到八爺黨倒臺,才真正建立起雍正的權威,這是為何呢?

首先,雍正在朝中的嫡系心腹太少,再加上八爺黨搗亂。

雍正身為臣子時,是以孤臣自居的,自己的心腹屈指可數,與朝中大臣來往更是甚少,這與老八胤祀正好相反,老八胤祀就喜歡廣結善緣,所以胤祀在朝中的人緣極好,導致雍正繼位初期,由於朝中大臣大部分都屬於八爺黨,使得雍正勢單力薄,也讓雍正的權威大打折扣,直到一步步開始清理八爺黨,才建立起了雍正的權威。

第二,雍正奪嫡時藏得太深,導致大臣們認為雍正繼位名不正言不順。

在雍正還是皇子時,雖然深陷奪嫡旋渦,但由於藏得很深,使得自己的奪嫡野心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樣也給外界誤認為雍正沒有繼承皇位的野心與實力。可正是因為雍正在兩強相爭後,漁翁得利,使得很多人認為雍正的皇位是來路不明,導致了大部分群臣對雍正既有不服也有鄙夷。

第三,雍正上臺後大刀闊斧的改革傷害了既得利益集團。

在作為皇帝的40年中,雍正深知清朝制度的弊病,上臺後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必然是要既得利益集團吐出到嘴的肥肉,這樣必然得罪同屬既得利益集團的朝中大臣和權勢親貴們,這也是為什麼老八胤祀能聯合蒙古王爺們發動逼宮,企圖搞“八王議政”的陰謀。

也正是因為雍正動了大部分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使得他們發起反擊,在民間抹黑雍正,編造出這種雍正的黑材料,到現在都還有“雍正繼位之謎”和“雍正死亡之謎”這種未解之謎。可見他們對雍正的恨之深。

其實,雍正在位13年,真算得上是勞模,除非是過年和自己過生日休息兩天,否則都是從早開工加班到深夜,這樣心繫老百姓的好皇帝在歷史上都找不到幾個。

當然,雍正也是有缺點的。由於雍正在漢文化方面的造詣,使得雍正對讀書人管的太狠,怕他們煽風點火,所以大清朝十分之八的文字獄都是在雍正年間發生的,可見雍正對讀書人的成見還是很深的。

對此,你覺得雍正是一位好皇帝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第一,雍正刻薄寡恩,喜怒無常,使人難以接近。

第二,雍正對皇室貴胄中的政敵進行了無情的打擊迫害。

第三,雍正清理國庫,追討官員虧空不遺餘力。甚至罰沒其家產充公,得罪了部分前朝富貴。如江寧織造曹氏一門對其恨之入骨。

第四,雍正對助其登上大位的功臣進行了無情清洗。如年羹堯、隆科多之輩,容易使人產生兔5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錯覺。

第五,雍正推行新政,力推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的新政,使部分官僚地主既得利益者受到影響。

第六,雍正整頓旗務,反對旗人不勞而獲使滿洲貴族的特權部分消失。



埋首故紙堆


雍正皇帝登基以來,遭受了政敵的汙衊,都以為他的皇帝來路不正。他的威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給大家的感覺以為不服雍正,其實雍正執政期間,政績卓著。此事要從康熙帝時期說起。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皇子之間爭儲,最後雍正繼承大統

康熙時期,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胤礽,在康熙五十年,胤礽太子被廢,但朝中大臣仍然還在為太子復位奔忙,遭到了康熙的責罰,這次太子被徹底的遺棄。皇太子的位子空出來,惹得諸皇子,極國謀劃爭儲。

當時朝臣對康熙的第八子胤禩擁護者甚多,“虛賢下士”,聯絡朝中各大臣,“頗有所圖”。朝臣都稱他為“八賢王”。而胤禛善於治國,懂重韜光養晦,與年羹堯、科隆多關係密切。但他在處理政事時,非常嚴厲,大家都稱他為“冷麵王”。

康熙晚年,朝中貪官汙吏盛行,而康熙年齡大了,沒有精力去整頓吏治,只能留給後繼之君來處理。四子胤禛就有這方面的能力,為了觀察他的處事能力,把戶部交由他來管理。清查官員虧空國庫的銀兩問題。處事非常嚴厲,得到康熙的信任。認為此子以後能肅清吏治不正之風。

1724年,康熙去世,雍正繼痊,重用十三弟,但沒有放過政敵胤禩集團。胤禩集團在爭儲中失敗,心有不甘。處處為難雍正。兩個集團的矛盾激烈。

二、皇位的正統問題,遭到質疑

雍正繼位,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沒有馬上削弱胤禩集團的勢力。而是加緊平定青海的叛亂。胤禩集團在雍正繼位後,多次謀劃篡奪皇位。

雍正二年,雍正平定青海叛亂後,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削弱了胤禩的勢力。雍正肯定不會讓容忍“臥榻之側,豈容他酣睡。”這次對胤禩聲罪致討,“肆行悖亂,幹犯法紀,朕雖欲包容寬宥,而國憲具在,亦無可如何,當與諸大臣共正其罪。”

胤禩集團的人員遭到圈禁,削籍。雍正稱他們為“阿其那”。胤禩、胤禟先後囚禁致死。徹底瓦解了胤禩集團的勢力,皇位得以穩固。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胤禩集團勢力瓦解,但各地方官員有他們的勢力,雖然不敢叛亂,但流言蜚語,沒有中斷過,民間流傳,雍正的皇位不正統。兩個版本,一個是說雍正弒君篡位;另一個雍正更改遺詔,謀奪了十四的皇位,把“十”字,改成“於”。所以大家有一種感覺,認為清朝的朝臣不服雍正。

胤禩的家被抄,家屬流放寧古塔,貴州等苦寒之地,他們途徑的地方,散佈謠言,對雍正進行言語方面的攻擊。

三、 雍正執政期間,非常嚴厲,損害到貴族的利益

雍正繼位一月後,就開始整頓吏治,雷厲風行,執法嚴厲,清查官員對國庫虧空,未在規定的時間歸還,一律免職,甚至抄其家產。在得力干將田文鏡和李衛的幫助下,進行一場錢糧大清查。這樣肯定得罪一指官吏,那麼汙衊雍正的言語不徑而飛。

雍正採取“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百姓需服兵役和徭役,官紳也需服兵役和徭役。其他歷代,官紳是不需當差的。這項改革措施,觸及到了官紳的利益。可想而知,那雍正只能敢怒不敢言,汙衊雍正的言語更加,再加官紳傳出的言語,更有說服力,民間對雍正的皇位,產生了質疑。版本也就越來越多。

康熙晚年,清朝官員貪汙成風,腐敗現象嚴重。在雍正登基後,就開始整頓“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

雍正想通過整頓吏治,來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從而維護和加強大清朝的統治地位。雍正在位期間,一直為皇位正統煩心,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繼位免遭誣衊,他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按照正史來說,雍正的皇位是康熙立下遺詔,傳位給他的。從他繼位以來,勤政愛必,休養生息,整頓吏治等一系的措施,是一位好皇帝。

由於康熙朝時,爭儲非常激烈,胤禩集團的失敗,家屬流放,造成流言蜚語;雍正執政期間,推行改革,損害到了官紳的利益;才導致雍正的威信受到了影響。


史學長空


嚴格來說,雍正的確算得上是一個改革家。歷史上有個公論“康乾盛世”,實際上康熙晚年政治弊端已經非常嚴重了,皇帝本人可能已感覺到功成名就,沒有什麼大事可幹;帝王的自我滿足,使他在大臣們的恭維讚譽中失去了進取心和自我清醒認識,看不到或者不願看到施政中的問題,看似繁榮的背後,卻國庫空虛。而雍正的新政,動的都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如他推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措施,対於糾正康熙晚年敝政,打擊特權、貪腐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這樣,他就得罪了整個上層權貴集團的利益,肯定招致許多反對和怨恨,在當時話語權基本掌握在士紳集團手裡的情況下,名聲肯定不會好。所以,雍正越是是一個勤政的皇帝,越是招官僚集團的抱怨,對他的新政加以歪評,嘲諷,扭曲,就不奇怪了。所以就有了繼位不清不楚,性格殘暴等名聲。


嘟點點


身為皇帝,自然是受萬民敬仰,百官擁戴。雍正被稱史上第一勤政皇帝,為何百官還多有不服呢?

筆者認為,這與雍正的性格特點和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這有以下幾點可以佐證……

第一,雍正登基之前,朝局動盪,“九子奪嫡”愈演愈烈,雍正被百官稱鐵面王,不講私情。追討國庫欠款一案,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各府大小官員,全都從國庫借了銀子。為了追討欠款,雍正誰的面子都不給,康熙朝的功臣魏東亭被逼的自盡了,人們對這個不講私情的鐵面王爺自然是又害怕又憤怒。康熙晚年,確是這樣,髒活累活得罪人的活都讓雍正幹了,自然沒人與他親近,孤臣一個。

第二,九子奪嫡,屬八爺黨勢力最大,太子胤礽被廢,康熙讓百官推舉新太子,百官聯名推舉八阿哥,可見,滿朝都是老八的人。不是一個陣營,當然對雍正處處提防,百般為難了。

第三,雍正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年羹堯這個漢臣,對西北的羅布藏丹曾用兵。為了這一戰,籌糧籌款,壓上了整個大清的江山。雖然勝利了,也使得大清傷了元氣。年羹堯的居功自傲和不臣之心更是加深了雍正與群臣的矛盾。

第四,推行新政,整頓旗務,這也是君臣矛盾的主要原因。新政的施行損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而這個既得利益者是全國所有的士紳,不管你是旗人還是漢人。對於破壞遊戲規則的人,向來都是被“照顧”的重點對象。

基於以上四點,眾人對雍正是不服的,可是,你在的那個位置,股掌之間掌握著絕大多數人的性命身家,大家也是口服心不服。


胡家小胡


題主好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清朝第五位皇帝,年號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

為什麼大家都不服雍正吶,因為雍正是改革派,1724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在雍正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發現朝野之上,結黨營私,貪汙成風的現象也是深惡痛絕,雖然他自己也是同結黨的手段獲得了太子之位,覺得這樣的現象不僅會妨礙他登基之後的施政,還會影響國家的根本。

雍正帝力主改革必然會影響到,反對派的利益,雖然雍正帝已是皇帝,但是依然還會有人反對他,一來他可以通過改革的手段來加強他的統治,二來也可以使國家變得富強,通過改革他建立,軍機處加強了君權,改善秘密立儲制度等等手段將清王朝推向了繁榮的頂峰。


小歷史課堂


不是感覺,是真的不服。

一、雍正被質疑得位不正

“雍正繼位”,歷來是清史研究中的大課題,也是學者眼中的謎案之一。無論是正史、野聞中,雍正即位都是懸疑最多,撲朔迷離的一次事件。既然是清之謎案,想必他登基之時就受到各種猜疑。

康熙是一代明君,晚年卻發生立嗣之爭。“九子奪嫡”,皇位的爭奪殘酷激烈。皇太子兩廢兩立,論出身、才幹,皇四子胤禛都沒有優勢,但卻能最終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

康熙死前,時任步軍統領隆科多奉命侍疾。康熙帝病逝,皇四子胤禛命令將康熙帝遺體悄然運回乾清宮。然後宮中傳出先皇遺詔諭令胤禛即帝位,京師氣氛緊張,各派勢力蠢蠢欲動。胤禛下令關閉京師九門,秘不發喪,進行戒嚴。幾日後,胤禛正式登基稱帝,即雍正帝。

整個過程,讓人感覺他是矯詔篡位。

二、雍正沒有皇子們的支持

眾阿哥在爭奪皇位時,分成了幾派。為了避免父皇康熙帝的猜忌,雍正採取了韜光養晦的低調做法,沒有跟諸皇子結黨。雖然他的這一做法得到了父皇的欣賞,但卻使他與兄弟們有了較深的隔閡。也就是說他這一派,除了十三阿哥外,基本上就是他自己孤家寡人一個。

所以他就算登上了皇位,幾位有實力的皇阿哥,都不是他的心腹,自然也就不會支持他,反而心中都有不服。

事實也的確如此。雍正登基之後,對他的那些皇兄皇弟們進行了殘酷的清洗。除了幾位年幼的阿哥,其他人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尤其是八阿哥九阿哥被他活活折磨致死。這固然有雍正鞏固自己政權的需要,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他缺乏弟兄們的支持。

三、雍正性格暴戾

雍正做事勤勉、行事果斷,但為人嚴厲、耿直刻薄、心思縝密。雖然他作為皇帝,別人對他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恭恭敬敬,其實在心裡,卻是很牴觸的。由於太不講情面,愛走極端,雍正樹敵太多,沒有真心為他賣命的臣子。

雍正即位後,對朝廷進行了一番整治,將一批批康熙統治時期的元老一個個地撤職,有的還判了死罪,雖然這是懲治腐敗的需要,但他的整治力度過大,波及範圍太廣,因而讓人覺得他是“暴君”。他懲治腐敗手段強硬,沒有采取和風細雨的方式,使他失去了很多的支持。





笑談古和今


著名的大清康、雍、乾盛世。雍正王朝雖在中間時間最短,但卻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他在位十三年的新政: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當差,糾正了康熙晚年的敝政,為後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實話講,雍正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但落下的名聲卻不如父皇康熙和兒子乾隆。

正如題中所說,《雍正王朝》中的胤禛登基時,引來眾多人的不服。這是由眾多原因所形成。

一,多次監國,當了四十多年太子的胤礽兩立兩廢,歷史罕見。而老四胤禛非嫡非長,本與太子之位無緣。

二,九子奪嫡,勢大的是八爺黨,而得寵的是大將軍王老十四,而冷麵王胤禛象只孤鳥,還一直坐著冷板凳。

三,劇中看,康熙絲毫沒有傳位於皇四子的跡象。

四,康熙一嚥氣,登上皇位的竟是四爺胤禛,出乎人們預料,自然引起眾人不服。

該爭議己有二百多年,但劇中的一段描述似乎要風輕雲淡的遮掩過去。

那就是幼年的弘曆曾被皇祖康熙接入宮中調教很久。在一百多個孫子中,選中了弘曆。將來若要讓他繼承大統,離不開其父胤禛在中間的過渡。


晚亭與落霞同暉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雍正上位之後都有誰不服?這樣一說大家都知道清朝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那就不難回答這個問題,其中不服雍正即位的肯定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

之所以感覺大家都不服氣,是因為皇位競爭其實是幾個集團之間的鬥爭。這些兄弟們背後有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團,大家都是押寶在自己中意的皇位繼承人身上。為了將來皇帝即位能撈點好處,哪個不是賣力的為主子出生入死,鞍前馬後。最重要的是原本大家都一樣,都是普通的阿哥,憑什麼你老四能做皇上,我就不能?這就是心理學上典型的“見不得別人好”的嫉妒心理。這種嫉妒心理的產生和康熙兩次廢立太子有著直接的關係。

廢立太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給了諸皇子一種錯覺,那就是太子下來了,這灰溜溜的樣子還不如我呢,他能做太子,我為什麼不能?這從心理學上來說那就是男性更青睞等級制度。當身處一個不穩定的組織體系中時,男性會感到非常不安。類似軍隊或其他等級森嚴的環境能夠降低男性睪丸激素水平,減少攻擊性行為”。當這個等級制度被破壞之後,原本太子的權威性和神秘感消失殆盡,阿哥們的攻擊性就顯露出來了。

說的再結合實際一點,如果和你在一起工作的老王,平時抽菸喝酒打屁都在一起,有一天他突然升官當了領導,你服氣不服氣?人之常情就是如此,何況帝王家。

以史為鑑,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歡迎評論點贊!


燊旭


感覺沒有錯,大家就是不服雍正的。

康熙末年的九龍奪嫡精彩紛呈,可以說是將幾千年來的宮廷政治演繹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由此導致的政治後果就是,雍正時代,是雍正一個孤君,加上幾個雍正親信的孤臣,在勉力維持清朝的運轉。從反面來說,就是雍正加幾個親信大權獨攬,不給外人一點機會。

關於不服雍正的問題,首先要回答,雍正是否是康熙指定的繼承人。這是一個非常根本性的問題。現在很多電視劇和小說說康熙屬意老四的,就是打算讓四爺繼位的。我認為這不過是小說家言做不得真。

我認為,康熙屬意的繼承人是十四皇子胤禎。我的理由非常簡單,胤禎是大將軍王統帥大軍。只有這一個皇子統帥大軍而且是在沒有確立太子的情況下,我認為就是表明想要立為儲君的意思。

唐朝時期,皇子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是太子標配,是冊立太子的前一步,自唐以後一千年從沒有出現過皇子統帥大軍的情況(明初清初情況特殊)。康熙這麼做之後,群臣就普遍認為等到胤禎還朝之後就是儲君了。

可是,在胤禎出征在外的時間裡,康熙突然駕崩然後雍正繼位,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李斯趙高擁立胡亥的故事。

這是雍正一直備受質疑的原因之一。

而且,康熙駕崩雍正繼位的過程也充滿詭異,透著濃濃的陰謀的味道。康熙是駕崩在在暢春園之中的,當時康熙身邊並沒有多少大臣皇子,只有幾個侍從文臣,而負責侍衛的又只是九門提督隆科多。康熙突然駕崩之後,雍正趕到暢春園,於靈前手捧遺詔倉促繼位。

這其實是不符合皇帝繼位的程序的,對比康熙繼位,以孝莊為首的一大批滿洲貴胄站在順治床前商量誰繼位。而之後的乾隆繼位,雍正猝死之後,軍機處的大臣們搜出遺詔,然後共同擁立乾隆,再之後的道光繼位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大群軍機大臣們圍繞著嘉慶到處找遺詔。不符合程序的地方在於,康熙駕崩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朝廷重臣在,就是幾個小官擁立,然後拿著遺詔逼著諸皇子大臣承認。

這是雍正不被質疑的原因之二。

真正的根本原因在於,群臣心中有一個完美繼承人就是皇八子胤祀。胤祀被稱為賢王,這個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胤祀這個人並不是一個非常強勢狠厲的人,很多人認為胤祀如果登基會是一個和群臣分享權力的君主。當然,這也是康熙不喜歡胤祀的原因,康熙是深深忌憚這個老八。一旦老八成為儲君,那麼康熙就有可能提前實質失去權力。那麼康熙忙了半天費老大勁的廢太子豈不是白忙了?

康熙末年之所以出現九龍奪嫡的亂象,根本原因是因為康熙的權力慾太大,而太子在做太子的幾十年時間裡已經形成了和康熙並重的第二個權力中心。這是康熙所不能忍的。

於是在康熙末年,那樣一個波雲詭譎的過程中,雍正撿了一個漏繼位了。關於康熙之死,也許是突然猝死,畢竟是年紀大了,而且清朝皇帝大多都有猝死的傳統。或者就是雍正害死康熙的,畢竟在暢春園中,康熙生命的最後幾天到底發生了什麼,除了擁立雍正的隆科多張廷玉等人之外沒有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