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遇過一種自卑的人,通過扁低別人來獲得自信?他們是什麼心理?

巴巴吃車釐子


一個群體裡,總有些人,由於不自信,覺得不如人、位階低,就自卑而壓抑,漸漸產生了負面心裡…。他們往往是這樣: ①貶損弱勢,抬高自己。②貶損比他強的,拉低別人,找平衡。

遇到這種人該怎麼辦呢? ①不要把他確認為‘’霸道‘’和小人,只是一個心理自我補嘗者。② 在他貶損人時,當眾反詰他,讓他嘎然而止。③閒聊時,以言桑喻柳的方式讓他“改”,多對他說一些“每人都有優缺點、實現願景兒憑本事、人靠努力+等待、評價人的尺子在心上不在嘴上…”一類的話,讓他慢慢消除自卑,他不自卑了,也就不瞎貶別人了…。④這種人一遭反擊,就洩氣了,因為他自卑而明薄的心,真的很脆弱,經不起~~。


水中尤龍


你好,我是十四年臨床心理諮詢經驗的心理諮詢師文君,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自卑與自大:我們心魔的一體兩面

在解釋這些心理名詞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幾個我遇到的真實情況:

還記得我的一個朋友(典型的北方女漢子),在她準備結婚的時候,親自開車到省城的機場去接未來公婆,在回家的高速路旁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地,當時正值盛夏,玉米又高又綠,沒想到這時候未來公公噗嗤笑出聲唸叨了一句:“怎麼這地方的玉米這麼低啊。”我的朋友當時沒反應過來,直到她去到男方的家裡辦婚禮(男方的家鄉有個特點,居民身高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偏低),見到她的男方親友絕大多數第一句話都說的是:“這個新娘個子好高啊!”因此,真的是北方的玉米身高有問題嗎?其實不然,因為公公一輩子沒有出過省,第一次來到北方,非常陌生,內心有對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所以竟然採用了貶低玉米高度的方法來自我安慰。

這個案例比起人與人之間的案例,更加簡單清晰的讓我們看清楚了自卑引發的貶低行為,背後真正的心理邏輯:與人無關,與己有關。

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諮詢案例,那是一位男士,我們正在做催眠治療,在想象中他說他的面前出現了一尊金佛,金光燦爛,無比莊嚴,顯得周圍的人都特別的渺小、卑微、微不足道。(能感受到他的這一串形容詞之間的強烈對比吧)有趣的是,當我引導他圍繞著這個金佛轉一圈的時候,他開始皺眉頭,我追問他看到了什麼,他很小聲很詫異的說在金佛背後有一個小乞丐,穿的破破爛爛,渾身髒兮兮的,非常瘦弱。

這個案例中我們用一種非常形象化的方式,窺視到了自卑和自大式貶低(也是攻擊行為)之間的真實關係:自卑和自大之間的兩極化,其實是自卑的一體兩面。

那些因為自卑而變本加厲對他人的貶低,其實是心理防禦機制中的“反向形成”

其實,為了掩蓋或壓抑我們內心中的自卑感(我們總是擔心自卑之處被發現、被看穿),我們會“反向形成”的形成補償心理,在貶低別人的過程中,幻想療愈內心的自卑。

所謂“反向形成”是指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慾望和衝動轉化為意識中的相反行為。

比如為身高自卑的公公,不能接受自己身高不足的現實,於是轉化為一種幻想出來的“身高優勢”,並且選擇玉米植株來作為攻擊對象,這就是典型的把“身高自卑”轉化為反向“高度傲視”的行為。


做照見心魔的鏡子,用智慧的化解他人“貶低”

其實,曾經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幫助我們化解這樣被他人攻擊或貶低的場面,也與你分享,希望能夠讓我們更加從容的應對生活中這些“不愉快”。

故事裡說的是蘇軾和大禪師佛印的一次經歷:

蘇軾與佛印約定要在坐禪之時察看一下對方是什麼樣子。蘇軾先察看盤踞而靜坐的佛印,說:“大師呀,我看你像一坨屎。”佛印和尚再看盤踞而靜坐的蘇東坡,卻說:“蘇學士,我看您儼然是一尊佛。”蘇東坡開始很有點得意,自以為這次勝過佛印。回到家裡,他把這件事告訴蘇小妹,不料蘇小妹聽了直搖頭說:“佛印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別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如果別人貶低我們,我們就把自己當做一面鏡子吧,貶低我們的人照見的不過是他們自己而已。


文君聊心理@我是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希望能夠把多年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對人間百態的觀察領悟分享給大家,讓我們讀懂心靈,領悟幸福。歡迎朋友們聯繫我。


文君聊心理


自卑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一種現象,自卑來自比較以及對事物的恐懼。

我就是一個自卑的人,現在可能這種現象會少一些。當時在學校上課,學生不管是在成績還是在做人方面都有差異,那個時候我總喜歡和別人去比較,然後就會比較的自卑,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當看到別人比我差,然後做事出醜的時候我自己反倒沒有了那種自卑感。

所以在接觸一個自己不能掌握的新事物時,我反而膽怯了,既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也害怕比不過其他人。

我的導師跟我說,每個人都可能自卑,人也不是很完美的,所以要勇敢去面對,要多和自己比較。


羅三金755


首先看看自卑的定義:“自卑是一種自我評價,一種在認知上產生偏差的,認為自己是無能軟弱的情感。自卑的人他們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總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做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自我評價是錯誤的,自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並沒有區別,區別的只是一種心態。”

再看看負面影響:“自卑的人,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而不願與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顧影自憐,甚至自疚、自責;自卑的人,缺乏自信, 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抓不到稍縱即逝的各種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歡愉;自卑的人,常感疲勞,心灰意懶,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沒有效率,缺乏生活樂趣。

自卑的人,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隨之下降,從而使人的生理過程發生改變,出現各種病症,如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

所以你說的貶低別人,這種人根本上就不是自卑。應該是那種欺軟怕硬的奴才性。


人群遇見你


說起自卑,在多數人眼裡,大概都覺得它是個貶義詞。其實,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點自卑,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適當的自卑是正常的,但過度的自卑,屬於心理不健康,會表現出一些在常人看起來很幼稚,甚至有點不可理喻的做法和行徑。

一個人的自卑程度和表現形式,和他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如題所說的,“通過貶低別人來獲得自信”,這明顯是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有的甚至可能有點異常。

舉個例子,如果這個人小時候,養育他的人(親生父母、養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經常在他面前表現出“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行為,他就會習得這種行為模式,成年以後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這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愛攀比的環境下,或者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在成年以後,也可能通過“貶低別人”來獲得自信,而且嫉妒心還極重。攀比本身就是“通過別人來獲得自信”。

此外,假若一個人從小被人忽視,總得不到關注,他也會通過“貶低別人”來獲得關注,這個時候,他不一定是獲得自信,而是力求關注,哪怕是一種不太友好的關注,這就好比一些獨生子女小時候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什麼搗蛋的事都能做出來(太孤單了,沒玩伴)。

實際上,一個人貶低別人,不一定是想以此獲得自信,可能是想贏得別人的關注,但內心不健康的自卑是肯定的。


裡外雅堂


自卑在我的概念中,並非如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偏負面性,我一直認為自卑是中性的,不低也不高。這種心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體現,只是表現的程度不同。如同神經質一樣,有幾人說自己沒有,當你正常時,這只是一個情緒的表現而已,嚴重時,才會導致疾病,自卑也是如此。

通過貶低他人來獲得自信,這顯然是一種病態的行為,獲得的滿足感其實只是一種短暫的情形。沒有內在的自我認同感,外界帶來的虛幻留存的時間極為短暫,這就是心理致幻劑的效果。

如果往深了探究,這其實得到的並非是自信,因為個體的自信是建立在充分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通過他人對比得來的所謂自信,形同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罷了。

在心理層面上進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心理成熟度比較低形成的後果。但對於當事人自己來說,他不會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總是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會強於別人,他人總有不足之處,這也是他為什麼經常採用這種比較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虛榮,以求得擺脫自己內心的煎熬。

對待這種現象,作為心理從業者來說,我認為很正常,如果人類失去了自卑,其實不見得就是好事。因為有了比較,我們可以認識到不足,才會有奮起直追的動力。因為有了比較,我們才能發現那些自卑帶來的負面效應,為自己的心理成長提供介質。

認可事物的兩面性,認可我與他人的不同,接受各自的行為方式,這才是良性的社會發展動能。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人為他人的行為負責,如果對方認為這是好的方式,無需鄙棄,這種成熟就是一種不自卑的表現,因為用力過猛實際上表達的恰好是內心的欠缺,而這樣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催生自卑的誘因。


胡先森


這種人,在生活與工作中經常存在的。貶低他人、抬高自己,這一行為,不能簡單地用自卑來概括。,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損人這一行為是普遍存在的,無論地位、職業、年齡、性別、職位,幾乎人人都有過損人的經歷,如果其根源是自卑,那我們差不多可以說人人皆自卑,這顯然與常識相悖;

其次,自卑源於自我價值感缺失,懷疑、不確定,認為自己沒有達到某種標準的主觀感受。

自卑者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往往傾向於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工作、學習任務;

自卑者常常疏遠人群,因為與人接近就會有比較,他們不能客觀認識自己,往往在這種比較中對自己評價過低,收穫挫敗感。

自卑者的情緒往往特別敏感,更有可能獨來獨往、顧影自憐、孤芳自賞,避免與人交際,而不太可能熱衷於接近他人、進而貶低他人。


黑夜中的一綹光


這種人不在少數,

首先,能確定的是,這樣的人三觀都不正。所以大多數的人是不認可他的,他們身上有各種各樣的負能量信息表露,凡事極度自我,有依賴別人的習慣,

因為不被周圍人所認可,這樣的人,內在往往傷害的都是他的親人,做事說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表現的像一個孩子,我們可以把這種人叫做“巨嬰”。

他們在生活和事業中,缺乏上進心和動力,自己不努力,卻會拖住身邊人的前進的步伐,


Yue世界


虛榮心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狀態,無論古今中外,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者皆有之。常見心態有男人虛榮,女人虛榮,父母虛榮。表現在行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過分注意別人的評價,自我表現欲太強,有強烈的嫉妒心等。虛榮心較強的人有較強的依賴性,獨立性不夠,能力上自認為有"欠缺"。虛榮心較強的人有比一般人強的自尊性。由於依賴性故自信心不夠,向外表現自尊性過強,對某些事物過於敏感,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內表現為自卑,不相信通過自已的努力能夠達成願望,希望通過快捷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依賴性養成是由於父母不全面的不正確的教育造成的。而父母也有虛榮心和依賴性自己卻不知。有些父母只注意孩子德性的養成,不注意能力的培養,或者說自己能力不強。有句老話"死要面子話受罪"概括了這種人的心理和行為。


笑看人生120525436


這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投射。因為自己自卑並且很在意這種自卑,並且為此而痛苦,所以把它投射在別人身上來減輕痛苦。但是自信的人沒有這種在意和痛苦,也就無法跟這樣的人共情,就容易招恨。通過貶低他人獲得舒服感是一種心理防禦,避免內心崩潰。但是這種心理防禦跟“掩耳盜鈴”一樣,是很原始並且糟糕的,只能有暫時的效果,卻會造成更深的自卑感,加速心理的扭曲。

這些人需要知道,自卑和自信是相對的,每個人在自己不擅長,不出彩的領域裡都是自卑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跟這種自卑和睦相處的能力。如果是在自己在意的領域裡自卑,那麼只有通過努力才能讓自己真正好受,而如果努力總不見效果,那麼或許找人指導或是放棄才是最佳。會貶低他人的人身上的問題不會只有自卑這一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