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導讀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對聽慣了歌功頌德的明世宗朱厚熜來說具有特殊意義。這一天,一名六品戶部主事,呈遞了一份不一樣的奏疏,不是誇獎他文成武德、澤被蒼生,也不是祝福他長生不老、壽比南山,而是從個人品行、從政得失、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面對嘉靖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無死角的抨擊,既有理論深度,又有翔實案例,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給以聖君自稱的嘉靖當頭一棒。這個不怕死的戶部主事,就是偉大的

海瑞同志,這封奏疏就是號稱天下第一罵書《治安疏》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海瑞

《治安疏》一出,皇帝暴怒、朝野震動、天下側目,嘉靖立即下令“趣執之,無使得遁”!當所有人都以為海瑞將享受收監下獄、抄家滅族“一條龍”服務時,嘉靖卻出人意料的放過了他,只是給他判處了無期徒刑。那麼,海瑞為何這麼做?嘉靖為何不殺海瑞?且聽小確幸慢慢道來。

一、《治安疏》的時代背景

任何優秀作品都離不開現實土壤,《治安疏》也一樣。這封奏疏的聽眾,是已經君臨天下45年的嘉靖皇帝,要讀懂《治安疏》,就必須讀懂嘉靖朝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嘉靖是什麼樣的皇帝?

即位之初,嘉靖以“大禮儀之爭”為契機,不動聲色獨掌大權。嘉靖本來是藩王之子,因為堂哥朱厚照死時無子,首輔楊廷和便根據《皇明祖訓》

“兄終弟及”原則,選定他作為繼承人。登基後,嘉靖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認誰當爹,以楊廷和為首的朝廷重臣逼迫嘉靖認明孝宗朱祐樘為親爹,認明武宗朱厚照為親哥,而他本來的爹興獻王則成為他的“四叔”。對此,嘉靖當然不能幹,於是在張璁、桂萼等政治新貴協助下,與楊廷和等人開展了一場關於“我爹到底是誰?”的大辯論、大斗爭最終,嘉靖取得全勝,首輔楊廷和辭官歸鄉,眾多官員受到懲罰,17歲的嘉靖不動聲色將大權收歸囊中。大議禮之爭,表面上是禮儀之爭,其本質則是新舊政治勢力的綜合較量,它充分證明了少年嘉靖的政治手腕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大禮議之爭

統治前期,嘉靖選賢任能、勤於政務,開創了“嘉靖中興”大好局面。不得不說,嘉靖在執政前期還算一位明君。

在政治上,他大力清查前朝弊政,裁剪了錦衣衛、內監局等機構冗餘人員10多萬人,遣散了明武宗寵信的僧人、伶人,大力打壓禍國亂政的宦官集團,注重以人品和才幹選拔官員,張璁、夏言等一大批能臣幹吏得到重用,多年來暮氣沉沉的官場風氣為之一新。

“若有才識優異堪以任重者,不拘資格,從公舉薦,吏部遇缺,酌量請簡用,不許避嫌推託”《明世宗實錄·卷九》

在經濟上,明朝中期,王公貴族、地方豪強大量圈佔土地作為官田、莊田,據《明會典》統計,

從朱元璋到朱祐樘,天下田畝從八百五十萬餘頃,銳減到四百二十二萬餘頃。嚴重的土地兼併致使大量失地農民淪為流民,正德年間流民達600餘萬,爆發農民起義125次,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為此,嘉靖授權張璁、桂萼等人推行土地制度和稅賦制度改革,試點開展土地丈量,探索將稅糧與徭役折算成銀兩統一徵收,力求減輕農民負擔。後來,這些措施被張居正進一步改良推廣,最終成為著名的“一條鞭法”。

“張孚敬(張璁)奏革各省鎮守內臣及清勘皇親莊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寢,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萬世不可泯也。”《昭代典則》黃光升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明朝迎來了文化科技大繁榮時代,《西遊記》《金瓶梅》《本草綱目》等千古名著相繼湧現,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農業、軍事等領域科學技術全面進步,史書記載:天下翕然稱治。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本草綱目

統治後期,嘉靖沉迷道教、不理朝政,國家走到崩潰邊緣。隨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嘉靖開始如瘋魔一般迷上了道教,一門心思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寵信招搖撞騙的方士、道士,任由嚴嵩殘害忠良、敗壞朝綱,有所起色的政局急劇惡化。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三件逆轉國運的大事。

一是壬寅宮變。嘉靖為求長生不老,大量徵召13歲左右的宮女,採集她們的處女經血煉製丹藥,要求宮女在月經期間不得飲食,只能吃桑葉、喝露水,並動輒打罵宮女,導致數百名宮女死亡。嘉靖二十一年,十餘名宮女無奈之下,發動了歷史唯一的宮女起義,試圖趁嘉靖熟睡之際用黃綾布勒死他。雖然宮變失敗,但嘉靖受到了極大刺激,從此獨居西苑、不理朝政,一門心思求仙問道,任由嚴嵩專權亂政。

“皇帝好道術,煉丹服食,性寢躁急,喜怒無常。宮人等不勝怨懼,同謀構亂雲。”《李朝中宗實錄》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壬寅宮變示意圖

二是庚戌之變。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首領俺答率軍入侵,先後劫掠大同、懷柔、順義等地,此後長驅直入內地,兵鋒直指北京,滿朝震驚。在嚴嵩、仇鸞的主導下,明軍堅守不出,蒙古軍將北京周邊劫掠一空,直到逼迫明朝政府答應了“通貢互市”才撤軍。據史料記載,整個庚戌之變期間,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損失極為慘重。庚戌之變後,明朝開始修建長城,設置薊遼總督,加強整軍備戰,奠定了明朝後期北方防線的基本格局,同時也極大增加了軍費開支。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俺答圍攻北京

三是東南抗倭。倭寇從元朝末年就一直騷擾東南沿海,朱元璋、朱棣這兩位大佬在位時,國力強盛、軍事發達,倭寇不敢作亂。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特別是嘉靖二十八年之後,朝政日趨腐敗、海防日益鬆弛,倭患大爆發,浙江、福建、廣東深受其擾。雖然在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率領下,倭患終被平定,但持續十餘年的倭患對浙江、福建、江蘇、廣東等大明王朝的經濟腹地造成了毀滅性破壞,死傷軍民上百萬人,消耗軍費、錢糧無數,讓本已入不敷出的中央財政雪上加霜。

世宗中年,邊供費繁,加以土木、禱祀,月無虛日,帑藏匱竭。司農百計生財,甚至變賣寺田,收贖軍罪,猶不能給。二十九年,俺犯京師,增兵設戍,餉額過倍。三十年,京邊歲用至五百九十五萬,戶部尚書孫應奎蒿目無策,乃議於南畿、浙江等州縣增賦百二十萬,加派於是始。嗣後,京邊歲用,多者過五百萬,少者亦三百餘萬,歲入不能充歲出之半。《明史·食貨志》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嘉靖後期財政收支明細表

總結起來,當時的現狀就是,在嘉靖皇帝青年有為、中年亂幹

的騷操作下,大明王朝加速衰落,到了嘉靖後期,國家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在政治上,皇帝荒廢政事,官吏貪汙腐化,政治體系運行不暢;在經濟上,財政入不敷出,民間商道淤塞,國家經濟全面衰敗;在民生上,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困難,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在軍事上,北方異族入侵,東南倭寇侵擾,南倭北虜形勢嚴峻。在這樣複雜嚴峻的形勢下,迫切需要有人打破歌舞昇平的盛世假象,於是,不怕死的海瑞備好棺槨、毅然死諫

二、《治安疏》的行文邏輯

《治安疏》雖然短短3000餘字,但內容十分豐富,言辭十分犀利,政論十分到位,總的來講,小確幸將其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來意。文章一開篇,海瑞就直接表明,皇帝是天下之主、責任重大,臣子必須忠於職守、暢所欲言,才能協助皇帝共同盡好責任。自己死諫的目的,就是匡正君道、盡職履責,求萬世平安。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第二部分,一頓猛誇。海瑞深知嘉靖皇帝愛面子的特點,先引用了賈誼和漢文帝的對話,通過賈誼批評漢文帝沉迷黃老之術、耽誤朝廷之事,隱晦的諷刺同樣沉迷道教、荒廢政務的嘉靖,為嘉靖樹立了一個參照物:漢文帝。

緊接著對嘉靖進行了全方位的稱讚,說嘉靖像漢宣帝一樣認真做事,像漢光武帝一樣胸襟廣闊,像唐太宗一樣英武無敵,像唐憲宗一樣平叛治亂,像宋仁宗一樣寬厚仁德,總之,集歷代明君之所長,具有成為堯、舜、禹、湯的潛力。同時,大篇幅例舉了嘉靖登基以來辦的大事、好事,證明嘉靖的個人素質決不比漢文帝差。

“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賈誼與漢文帝

第三部分,猛烈批判。該鋪墊的鋪墊完了,海瑞終於圖窮匕見,開啟了機關槍掃射的噴子模式,對嘉靖過往的黑歷史進行了逐一批判,以此說明嘉靖空有漢文帝之才,卻無漢文帝之志。一是沉迷於玄修,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二是長期不理國事,朝政鬆懈綱紀敗壞;三是吏治管理混亂,縱容官員買官賣官;四是獨自蝸居西苑,不與兒子見面,不和老婆一起生活;五是過度盤剝百姓,天下流民越來越多。基於此,海瑞拋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

“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

噴完皇帝還不過癮,海瑞還將槍口對準了滿朝大臣,對內閣、六部、宦官、寵臣乾的修房子、摘桃子、買寶物、獻媚言等投上所好之事進行逐一批判,指責群臣朝堂上對皇帝歌功頌德,私底下在背後議論是非,犯下了欺君之罪。

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第四部分,苦心勸說。罵不是本意,勸才是目的,海瑞抓住朝政的主要弊端,開始苦口婆心的勸說。

一是關於問道修仙,勸嘉靖順應自然法則,並以嘉靖長生不老之術的老師陶仲文已死之事,證明沒有誰可以長生不老。

仲文尚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

二是關於仙桃藥丸,直接指出仙桃就是樹上長的,藥丸就是人工煉製的,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區區桃藥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

三是關於選人用人,用嘉靖寵幸嚴嵩,而嚴嵩禍國殃民的例子,規勸嘉靖要聽得進逆耳忠言,不要只喜歡諂媚之人。

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

四是關於朝廷風氣,用梁材仗義執言,卻被嘉靖嚴厲懲處的案例,說明官場風氣敗壞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嘉靖是非不分,勸說嘉靖理清是非善惡。

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以有守稱之

第五部分,提出方案。最後,海瑞開始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從皇帝治國理政、裁剪冗餘人員、節儉宮廷用度、清理整頓吏治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鼓勵嘉靖振作起來、剷除百弊,推動天下大治。

一振作而諸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

文章最後,海瑞再次重申自己的來意,指出天下興衰與否,根源在於皇帝,希望嘉靖採納自己的建議,改變心思、轉換方向,讓大明王朝重振輝煌。

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從《治安疏》的篇章結構看,整篇文章邏輯嚴密、案例詳實,問題精準、建議得當,

既有歌功頌德的讚揚,又有怒火中燒的批判,既有苦口婆心的勸說,又有切實可行的方案,樸實無華、娓娓道來,通篇貫穿著忠臣對明君的期盼、對朝政的思考、對人民的負責。小確幸認為,《治安疏》雖然文學水平在歷代奏章中不算頂尖,但就政治水平和政治勇氣而言,絕對屬於歷史頂級的政論文。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治安疏

《治安疏》一出,撕碎了嘉靖自以為是、群臣粉飾太平的偽裝,將國家的現狀、民生的艱難血淋淋的擺了出來,將大明王朝最陰暗的角落曝光給了嘉靖。所以,當嘉靖讀完這封奏疏後,第一反應是氣的渾身發抖,立即下令抓捕海瑞,但卻沒有殺他,只是判處了無期徒刑。因為細讀奏章,他看出了海瑞的忠誠和負責,就算為了自己的名聲,也不能殺了這樣一個清廉愛民、仗義執言的忠臣。

“這個人可與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嘉靖

三、嘉靖和海瑞的分歧是什麼

從嘉靖45年的執政之路,以及海瑞的犀利直言,我們可以揣摩出嘉靖和海瑞在治國理政上的分歧所在。

表面上,是權力和責任是否對等的分歧。在管理學中,責權一致是根本原則,也就是管理者所擁有的權力應當與所承擔的責任相適應。

但嘉靖不這麼看,他認為皇權至高無上,自己只應該享有,不需要付出。所以,他多年不上朝,喜歡發佈一些模稜兩可的命令,讓群臣揣測自己的真實意圖。一方面,他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深不可測,讓帝王擁有無限的神秘感、威嚴感。另一方面,他的真實用意就是只想享受權利、不想承擔責任。大臣對皇帝的模糊之言解釋的對,國家治理的好,是嘉靖指揮有方,功勞在嘉靖;而大臣解釋的不對,國家治理的不好,就是群臣悟性不夠,過錯在大臣。這就是嘉靖為何如此寵幸無能無德的嚴嵩的根本原因,因為嚴嵩完美滿足了他“功勞歸你、黑鍋歸我”的需求,嘉靖想辦的事,不論好壞,嚴嵩都為他辦的妥妥當當,就算是壞事,嚴嵩也心甘情願的承擔所有罵名。

但是海瑞則不同,他認為有權必有責、有責受監督,皇帝是天下之主,就必須對天下負責,壬寅宮變縱然宮女犯上,庚戌之變縱然嚴嵩為禍,民生凋敝縱然群臣無能,但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嘉靖皇帝求神問道、不求上進。所以,他希望嘉靖認清現狀、承擔責任,

只要皇帝振作、必定天下大治。所以說,海瑞和嘉靖在權力觀上根本不可能談到一塊去。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權力和責任的關係

根源上,是儒家和道家的治國理念的分歧。嘉靖的治國理念是什麼?借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概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道德經》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作為就是作為,不幹事就是幹事,不追求就是追求

嘉靖在治國上主動作為嗎?不!他身為皇帝,長期獨居深宮之中,當了幾十年甩手掌櫃,不管是夏言、張璁,還是嚴嵩、徐階,雖然都是在他的領導下幹活,但他從來只是冷眼旁觀,靜靜的等待官員們呈送給他的結果。

嘉靖在治國上積極幹事嗎?不!他倡導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有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的意願,就算是手下有徐階、夏言等不世出的能臣幹吏,他也只是安靜的無為而治,就算是手下有戚繼光、胡宗憲等百年難得一遇的將帥,他也只是被動的東南抗倭,他唯一積極的,就是打坐修仙。

嘉靖在治國上有所追求嗎?

不!他醉心於方士煉得了多少仙丹,地方官進貢了多少祥瑞,內臣們寫出了多少青詞,他所有的追求欲和成就感,都不是來自於治國理政。別說治國,就連對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他都沒有多餘的追求,他只希望安安靜靜的做一個求道的美男子。

“朕御極四十有五年矣。敬天修身,臥不過一榻、食不過五味、服不愈八套。紫禁城廣廈千間避而不居。”嘉靖

綜上所述,嘉靖不管是工作和生活,始終貫徹的是道家的無為思想,他任上所有的一切,名義上都不是他做的,他就可以隱居幕後、後發制人,夏言、張璁、嚴嵩、徐階都只不過是他的打工仔和擋箭牌而已。可以說,嘉靖將道家權謀之術鑽研到了極致,這也正是他數十年不上朝卻依然能獨掌大權的原因所在。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嘉靖修道

海瑞則不同,海瑞自幼苦學孔孟之道,秉承的是聖人之理,他的一切行為全部以儒家文化為根基,儒家思想在《治安疏》中隨處可見。在情操上,他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整個社會要各司其職,所以他罵皇帝缺少君臣之禮、父子之愛、夫妻之情;在政治上,他信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治安疏》通篇強調“致君澤民”,提出的治療方案,全部站在國家社稷、百姓萬民的角度,沒有迎合嘉靖的個人需求,甚至勾畫的美好未來,都是希望嘉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一個盛世,直接扇了追求長生的嘉靖一耳光。在信仰上,他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對長生不老、仙術仙桃嗤之以鼻,將僧道、術士的玄修貶的一無是處;

在名節上,他信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直戳嘉靖的痛處。應該說,海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儒家衛道者!

透過《治安疏》的背景和邏輯,剖析嘉靖與海瑞治國理政的儒道之爭

海瑞衛道

簡而言之,嘉靖和海瑞的分歧就在於對“以人為本”的理解不同,嘉靖認為該以自己為本,海瑞則認為該以蒼生為本。所以,嘉靖追求無為而治、後發制人,海瑞希望嘉靖積極有為、謀定後動;嘉靖追求超凡脫俗、不老永生,海瑞希望嘉靖親理政務、身後留名;嘉靖追求皇權至上、以術御下,海瑞希望嘉靖天下為公、大膽放權。

結語

文章最後,筆者想透過《治安疏》,聊一聊我心目中的真實海瑞。

有人說,海瑞愚忠,是被程朱理學禍害的儒家教條主義者,嘉靖既然無道,為何不棄他而去、歸隱田園。我認為,海瑞極忠,他信奉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定積極入世、匡扶社稷,因為他對這個國家有著強烈感情和使命擔當,他忠於的不只是嘉靖,還有整個大明王朝。

有人說,海瑞迂腐,是一條道走到黑的老頑固、老憤青,遇到難解之事除了痛罵一無所能,不像徐階、張居正等人會變通方式、顧全大局。

我認為,海瑞剛直,他是一個以道德、法律對抗權術的人,是一個規則的嚴格遵守著,為何他不通情理、不懂變通,因為國家不止需要長袖善舞的政治家,更需要死守底線的殉道者。

有人說,海瑞卑劣,是逼死妻妾、殺害女兒的惡魔,是貪慕虛名的小人。我認為,海瑞高尚,關於海瑞殘殺親人的記錄,全部出自《萬曆野獲編》《見只編》等野史,而關於海瑞求名一說,他終其一生,對任何人都是扮演的黑臉角色,不符合求名之人兩面派的作風。正所謂,譽滿天下者,必謗滿天下,被旁人黑的最慘的,不全是壞人,還有英雄。

有人說,海瑞無趣,他的一生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甚至連買肉吃都能成為轟動社會的大新聞,簡直了無生趣。我認為,海瑞浪漫,他在認識到現實的黑暗和無奈後,毅然決然揹負起崇高的理想,不斷的戰鬥、吶喊,無懼無畏、無生無死,就像“雖千萬人吾以往以”的英勇騎士,極具浪漫色彩。

我認為,縱然海瑞有許多缺點,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偉大,這讓他不像一尊被供奉在神廟裡的雕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正是這樣不普通的普通人,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海瑞,無愧儒家精神的衛道者,無愧心繫蒼生的忠臣、良臣、賢臣、直臣!

參考文獻:

1.《治安疏》;2.《明史》;3.《李朝中宗實錄》;4.《道德經》;5.《明世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