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贤妻良母"

幕府后期,通过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横冲直撞,为非作歹,依仗坚船利炮,有恃无恐,随意欺凌亚洲弱国、穷国。日本自然在列,国门被美国黑船严重敲开,一时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落后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日本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进行变革图强,国家将进一步岌岌可危,西方"蛮夷"只会得寸进尺,让日本不断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于是,在推翻德川幕府后,明治政府不失时机地实行维新,进行多方面改革,励精图治,群策群力,参照西方发展模式,锐意进取,以期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列强自动滚出国境。

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

而教育救国被公认为良策,这是到过欧美考察的先进的日本人的共识,在他们看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国家,越有希望成为强国,因为人人都能以知识武装自己,则国家的发展更有底气,也更有信心,而过去之所以贫穷落后,无非是愚昧无知、闭关锁国所致。

于是,1872年,明治政府破天荒地宣布教育变革,不分男女,全都有资格接受四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而人口八成的农村"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这样日本的希望便前所未有,试想,如果所有国民都是满腹经纶之人,这个国家还会任人宰割吗?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日本虽然在亚洲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却在教育实施上对男女区别对待,要求男性本着服务大众、富强国家的目的接受教育,女性则为了扮演好家庭中的贤妻良母而学习,这就让教育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也彰显了性别的不平等,并一直影响到战后。

那么战后女性的地位如何?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一探究竟。

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

不同层次的教育,女性都要围绕"贤妻良母"展开

日本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就在首次实行义务教育后的第35个年头,1907年,政府将四年延长至六年,这样义务教育便覆盖整个小学阶段。40年后的1947年,义务教育又向初中延伸,自此小学到中学义务教育浑然一体,国民无论受教育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向前进了一步。

当然,高中、大学也在突飞猛进。原先高中专为男性而设,到1899年,根据政府的要求,各个县开始单独为女性建立不少于一所的女子高中。战后,高中入学率持续攀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有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至于高校,战前也就区区几所"帝国大学",战后二年制及四年制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男女都可以凭借出色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读书,成就自己的梦想。

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

不过,尽管教育发展喜人,但对待女性教育的理念却没有太大改变。在初高中学校,女生们被要求学习家政、保健之类的科目,却限制男生参与;在90%都是女性的二年制大学,女生们的专业更多以家政、教育、文学为主;当然,在25%为女性的四年制大学,女生所学也很难不与这类科目无关。显然,政府和学校就是有意培养女性如何为将来扮演好贤妻良母而做准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居里夫人照样可以成为科学家,既然日本对教育孜孜以求,就应该不局限于让女性为着贤妻良母而学习,而应着眼于多方面的兴趣培养,使她们也能像男性那样,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不是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否则岂不是浪费了教育和人才?

何况政府办校的初衷,就是通过在校实务学习,培养各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发挥个人所长报效国家。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教育、培养学生,则国家是不是人才济济,在建设祖国时,大显身手,让自己的知识、才干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呢?

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

女性尽管学历不低,但在职场中备受歧视

日本战后宪法规定,"禁止基于性别、种族、信仰、社会地位及家庭出生的歧视"。这就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原则,女性可以在职场中享有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机会。

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除了一部分高中女生毕业后进入大企业担任秘书外,不少女大学生,尤其是四年制大学女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她们中极少部分最后只好到公立学校教书。而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倒很宽广,大企业也好,政府机构也罢,管理精英职位多向他们敞开。

进入六十年代,很多企业依然没有改变对女性的偏见,他们甚至钻法律漏洞,修改雇佣策略,尽可能地将那些四年制大学的女大学生拒于门外,却宁愿改用二年制学院毕业的女生,因为这些学生表示结婚后将辞职不干。

更有甚者,政府竟然出台鼓励女性适当兼职而非全职的税收制度,只要男性为主要收入来源者,其配偶收入低于1万日元,将免除个人所得税,而要是女性干全职,则其所得务必要扣税,同时男性配偶将享受不到"抚养配偶"的减税政策,这就迫使广大女性待在家里做贤妻良母,或者至多干个兼职。

女性除了生理特殊外,其智力、能力都不亚于男性,并且国家宪法也规定了社会勿要性别歧视,广大日本女性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梦想,也努力向上,力争考取大学。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她们的理想在走出校门之后,便往往碰壁,并不能如愿以偿。

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除了企业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外,政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自身不带头履行法律,拒绝雇佣女性,还颁布不利于她们干事业的政策,这使法律徒有虚名,女性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岂不是辜负了一身的学问,她们凭什么要安心在家做贤妻良母?

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

女性不甘心做贤妻良母,而实际上已经默认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府就以女性为改革对象,要求广大妇女安排好日常生活,改善厨房设施及卫生环境,这得到城乡妇女的热烈响应。

战后,政府重新开展"新生活运动",尤其是农村,要求妇女留意厨房设计,处理好生活垃圾,并举办座谈会,分发小册子,组织学习,还将诸如食物与害虫隔离法、厨房设计法、家庭收支记录法等一一加以传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数十个大企业及其上百万雇员参加该活动,受公司鼓励,员工配偶们积极组成多个新生活小组,互相学习,交流心得,颇为投入。其中某企业人事经理曾总结道,"家庭生活原则上由主妇管理,视乎她的主动性才能有所发展,丈夫可以说是在此环境下才得以休息,培养活力"。

在新生活运动感染下,无数妇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甘愿在家相夫教子,甘当贤妻良母,甚至响应国家号召,冒着健康危险自行堕胎,以免人口增长消耗掉战后经济成果。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有上百万妇女进行了人工流产。

在政府多年有意识地倡导和干预下,女性逐渐变得顺从,并心甘情愿做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她们全身心投入"新生活运动",每天不厌其烦地与锅碗瓢盆打交道,心中只有丈夫和孩子,再没有自己的事业和远大的理想,这是无奈的选择,一切为了国与家。

诚如某企业人事主管所言,"家庭生活是第二天职场生活的晴雨表",妻子温顺,将家庭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丈夫心安理得,在第二天工作中会更带劲,更有活力,可见"一个明亮的家庭"、"明亮的社会"乃至"明亮的工作职场"是与"主妇的主动力"分不开的。难怪"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战后日本如何对待女性?从教育、职场、家庭诸方面培养

结语

战后日本经过区区二三十年的发展,很快成为高度发达的先进国家,是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第三大经济强国,这样的成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其实更值得尊敬的应该是日本的广大妇女,窈窕淑女时,她们勤于学习,有着很强的上进心;走上社会后,职场很少向她们伸出橄榄枝,但她们无怨无悔;结婚后,她们全身心做好贤内助,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为了国家,默默奉献,与世无争,以自己的情怀温暖着家庭和社会,她们不愧是日本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把国家点缀得如此多娇,精彩纷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