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交的启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得益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王根本就没有平等建交的概念。有外国人来,不管其目的如何,一律视作番邦朝贡。明清时代的对外交流比较频繁,一个独特的现象就出现了——争贡。

清朝外交的启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一大堆国家闲着没事做,抢着过来称臣纳贡,倒也是奇了。其实他们中大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贸易,抑或是贪图明清政府对使节的重赏。即便是作为留在边疆未能入京的留存使,也能收获不菲。一方自欺欺人,一方有利可图,数百年里一直相安无事。

清朝时,对外贸易的主体变成了英国。按照清朝的看法,从康熙时代开始,英国人每年在特定的时间里随着季风跨越半个地球前来朝贡,一直持续了近150年。而清朝的地方官员,则会用接待使节礼仪热情热情接待对方,英国人认为自己受到了贵宾般的欢迎。实际上,在鸦片战争前,英国使团访华其实只有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两次。

清朝外交的启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鸦片战争

误会之下,双方的外交形式走向了误区。清朝坚定地将英国视为其藩属,在尊卑礼节上绝不容忍。清朝给英国的信件,必定带一个大大的“谕”字。英国给清政府的信件,则必须有一个“禀”字,内容在舌人的翻译下也会卑微恭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突破了清朝的限制学习了中文,并且开始深入研习中国的文化,“美好”的误会便再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英国将往来文书上的“禀”去掉,遭到了所有清朝官员强烈的排斥,直接拒收。反应激烈者,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将信件烧毁。所以在矛盾爆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清英双方的交流处中断状态。

清朝外交的启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军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外交文书上的“禀”和“谕”一律变成了照会。中间的过程又比较曲折,清方先是设法说明两者之间无差异,被驳回。为了挽回最后的颜面,意图将道光皇帝的名字提高一格显示高人一等,再次被拒绝。名义上的平等,由此建立。

但是皇帝超越一切的地位,即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没能改变。能允许各国在北京建立使馆仿佛已经是最大的恩惠,想和皇帝平等的对话,绝无可能。

清朝外交的启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光绪

直到1894年11月12日,甲午战争正酣之际。光绪在文华殿接见了在北京的各国公使,寻求列强的支持。在这里,不得不称赞光绪,为了国家利益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皇帝的尊严。中方文献对此的记录寥寥无几,法国的《小日报》却进行了着重报道。法国大使阿施兰评价道:

这是破天荒第一遭让君主神圣不可接近和不可仰望的心跳(直到那天为止清朝利益使他带上偶像崇拜性质),被纯粹的外交礼仪所替代。

纵观晚清数十载,机遇不可谓没有,奈何一次次的错过,想来与此不无关系。最后引用《三体》中的一句名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