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導讀

自然選擇的結果是讓物種在逆境下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這是野生植物對病害、乾旱、低溫等逆境耐受能力更強的原因,也是育種家通過野生種質資源進行育種改良的主要原因。不過,育種所追求的香甜美味口感,只是植物為誘惑動物幫助其傳播種子的“醉翁之意”,對植物而言,保障子子孫孫千秋萬代才是其生存的終極目的。

“立秋十八天、寸草都結籽”這種自然現象,就是“植物生存是為了完成種的繁殖”這一使命的佐證,即,在不適宜環境下,全部的生命活動都圍繞“形成種子”來進行。黃瓜在溫、光、水、肥等出現保障不力的逆境時,也會將營養集中供給到部分果實和種子,通過“捨車保帥”的方式停止部分幼瓜發育,保障另一部分幼瓜發育充分。黃瓜這種的智慧,在生產中叫做“化瓜”,是對產量、品質有害的一種生理現象,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導致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多種,生產者往往對此認識不夠全面而造成經濟損失。

那麼,造成化瓜的具體原因有哪些?生產中如何防止化瓜的產生?

筆者結合生產實踐對以上問題進行詳細梳理,以期為生產者有效避免因“化瓜”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指導和幫助。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一、化瓜的表現和根本原因

黃瓜化瓜多數發生在花朵開敗之後的3-5天,花落之後,幼瓜短暫發育之後,很快停止生長並逐漸變黃、萎蔫而後落掉,少數經過5天以後的發育生長開始萎蔫掉落。

化瓜是黃瓜在長期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自然界不良環境的一種自我調節,在不利於正常生長髮育的條件下,黃瓜會將有限的營養物質集中供給到少數果實上,盡最大努力為種的延續保存火種,如果將有限的營養物質平均分配,最終的結果則是,所有的種子都不能無法發育充分,從而無法為種的延續保存火種。

因此,黃瓜化瓜的根本原因在於生長環境不良造成營養供給(主要是光合作用製造的幹物質)不足,造成化瓜產生的原因則有多種。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二、導致“瓜未熟、蒂先落”的具體原因

1、植株管理不善

  • 葉片

葉片是光合作用黃瓜積累有機物質的只要功能器官,葉片功能的良好發揮是保障幼瓜正常生長,避免發生化瓜的前提。但是在葉片發生異常時,有機物質的合成受阻,就容易造成化瓜,葉片發生異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病害導致葉綠體受損。黃瓜是蔬菜中病害較多的一類蔬菜,尤其以霜黴病、黑星病等真菌性病害居多,細菌性角斑病和花葉病毒病也較為常見,這些侵染性病害在黃瓜葉片上生存繁衍,會大量消耗葉片自身營養,並造成葉片器官和功能的破壞,持續侵染則使葉片褪綠直至最終黃化或乾枯失去生理功能。

其二、葉片物理損傷過重。

造成葉片物理性損傷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風使葉片在搖擺和相互摩擦時結構造成破壞。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底部打老葉掉的過多過重,造成植株整體光合能力下降有機物質供給不足。

其三、葉片生長過旺,營養失調。植株營養生長過旺,葉片生長速度快,會消耗大部分光合作用製造的營養物質,從而分配到果實裡的面的光合產物大大降低,幼瓜就會因為分配不到充足的營養物質而停止發育繼而造成化瓜。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 果實

在生產中推廣較好的黃瓜品種多為強雌性或純雌性,結果能力較強,生產者為了豐產的需要,往往儘可能多留瓜,當幼瓜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超出葉片光合作用的供給能力時,黃瓜植株就會通過自身的調節下使一部分幼瓜停止發育,出現化瓜。

其次,結果和長葉之間存在較強相關性(即植物生長“三大”相關性中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關性)黃瓜在剛開始掛果時,往往葉片數量較少,光合面積尚未充分建成,而“根瓜”在發育過程中又會爭奪用於葉片生長養分,且能力較強,這就會影響葉片的生長,並最終影響到瓜扭發育的養分供應,從而造成化瓜。

根系是地上部分的支撐和生長髮育的“本源”,主要功能在於吸收水分、礦物養分和合成調節植物生理的生長素,三者對植物的光合作用、營養物質運轉、果實發育等都至關重要,根系群落小、生長環境不適宜都會造成根系生髮、吸收運輸和激素合成障礙,從而影響到果實的發育,嚴重時就會造成化瓜。

2、水肥供給不良

水分是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的基本原料,更是光合產物、礦物質等在植物體內運輸和轉化的載體,黃瓜果實自身的水分含量在97%以上,而且葉片面積大,葉片數量多,蒸騰能力旺盛,因此對水分需求量大,在水分供應不足時,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和果實的發育都會受到不良影響,並最終體現在果實發育不良或化瓜上。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3、溫光條件不適宜

溫度是植物生長髮育的基本前提,合適的光照是植物健康生長的保障。溫度不但影響黃瓜光合作用的效率而且會影響光合產物在向果實部分的運輸、轉化。同時,通過影響呼吸作用對有機物質的消耗速度,而影響果實生長速度。溫度偏高則呼吸作用旺盛,有機物消耗大,用於生長的積累量就少;溫度低則光合效率低,製造的營養物質少,對瓜扭發育的營養供應能力就弱,嚴重到一定程度,兩者都會造成化瓜。

光合作用是黃瓜生長、形成產量的物質基礎,黃瓜喜強光,耐弱光,但是持續的陰雨天,有機物質合成持續不足,就會造成植株養分供應不足,果實發育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供給從而造成化瓜。

4、通風不良

通風的作用一是排出溼氣,降低病害發生的幾率,從而保護葉片功能,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使黃瓜植株周圍因被光合作用消耗而含量降低的光合原料——二氧化碳,在空氣的流動中從外界得到持續的補充,從而確保光合作用效率的正常維持,在棚室內,持續陰雨時往往出於保溫等需要,造成空氣流動不暢,導致二氧化碳供應不足,從而降低光合效率,並最終造成化瓜的產生。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三、避免“瓜未熟、蒂先落”的措施

1、合理調控水肥供應

  • 定植初期

在黃瓜秧苗定植後蹲苗約一週左右,蹲苗過程中在水分供給上相對虧缺,有利於花芽分化從而避免秧苗出現旺長,同時也有利於秧苗變得更為粗壯,促進良好根系群落的快速建成,良好的根群是旺盛生長期和豐產期對礦物元素和水分良好吸收的基礎。

  • 初果期

開花結果之前,秧苗的管理以保障葉片等營養器官的快速建成為主要目的,土壤相對持水量以80-85%為宜,澆水的原則為小水勤澆,以保障土壤通透性,確保根系的快速生長生髮;施肥以氮肥為主,配施磷鉀肥。

  • 盛果期

盛果期是植株對養分、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時期,而且這一階段光合效率和蒸騰作用都較強,需要增大水分供給,土壤相對持水量以85-90%為宜;施肥原則上由以氮肥為主轉變為以鉀肥磷肥為主,同時要注意中微量元素的供應。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具體來講:在根部增施解磷解鉀的臘樣桿菌、膠質芽胞杆、大芽孢桿菌等生物菌肥,並在每收穫2-3茬黃瓜後每畝地按照5:2:6的比例追施三元複合肥10斤左右,同時每週按照0.3%的濃度噴施磷酸二氫鉀兩次,每週噴施一次含鈣量高的中微量元素水溶劑。

這一時期鉀肥的充足保障尤為重要,鉀肥是促進光合產物轉化為黃瓜自身營養物質的關鍵元素,而且鉀肥具有提高黃瓜品質風味的作用,氮肥偏施不僅影響鉀肥的吸收而且會造成黃瓜口感品質的下降。

2、加強溫光和通風調節

  • 溫度

緩苗期結束後黃瓜適宜生長溫度範圍為白天25-32攝氏度,晚上最低溫12-13攝氏度,這樣白天可以保障光合作用的高效運轉,又可以減少晚上呼吸作用的消耗量,達到“開源節流”增大積累量的效果。這一階段,夜間溫度超過20攝氏度時,較強的呼吸作用消耗掉較多的光合產物,往往是造成黃瓜化瓜落果的重要原因。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 光照

黃瓜光合作用最佳的光照度範圍在5-6萬Lux,這一光照條件在陸地栽培晴天狀況下一班都可以滿足,但,在同期的棚室條件下,光照強度一班只有露天條件下的80%,尤其是反季節栽培時,光照強度往往因光照度弱達不到良好狀態,在雨雪等不良天氣下,影響會銘心出現生長不良、化瓜增多的現象,保障黃瓜正常的產量光照度要維持在2.5萬Lux以上,生產者可以通過照度儀的數據和黃瓜生長狀況予以檢測,並預備補光燈等補光設備,確保在不良光照條件下保障良好的產量和效益。

  • 通風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合成有機物質的碳源,供給不足時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長以及產量和品質的形成就會變為“無米之炊”,CO2不足時,黃瓜會通過自身的調節,將吸收的礦物質和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質優先供給到發育狀態較好的幼瓜上,而另一部分則會因為養分供給不足而造成化瓜。

自然條件下較低的CO2含量是制約黃瓜形成產量的限制因素,而通風可以將外界的二氧化碳及時補充到葉片周圍,繼而確保光合作用的高效和可持續性。

通風還可以將因為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導致的田間溼度的提升得到降低,即,起到排溼的作用,這樣可以使真菌和細菌性病害不具備爆發的溼度條件,從而減少病害發生的概率,保障葉片結構和正常光合作用能力的發揮。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3、植株科學管理

  • 調整栽培佈局

如果東西行向栽培,則南部接受到的光照最多,往北,則因為遮光的原因而造成越往北秧苗生長越弱,持續光照不足,就很容易造成北邊側的黃瓜苗化瓜,因此要採取南北行向,以保障一天中各個角度的黃瓜秧苗接受到的光照儘可能達到均勻,有利於整個栽培地的黃瓜長勢整齊均勻。

  • 調整株行距

合理密植是取得豐產和高效栽培普遍採取的方式,但密植又往往在養分、光照等方面均分較少而容易造造成化瓜。在既定密度下,可以通過改變株行距來確保豐產,總的原則是“小株距、大行距”,比如:在西北和東北地區的棚室早春茬黃瓜栽培中,可採取“一畦雙行”,黃瓜的株距可以設定為30-35cm,畦上小行距設定為40cm,而畦間大行距則設定為80cm。南方溼度較大的地區在株距和小行距不變的前提下可將畦間大行距設定為90-100cm。

  • 及時防治病害

侵染性病害一旦發生就會造成葉片功能的衰退,比如黃瓜霜黴病,在適宜的溫溼條件下(低溫高溼,即溫度介於16-24℃,相對溼度高於85%),其孢子會隨風迅速擴散,一週之內就足以讓生長良好的黃瓜天全部枯萎絕產。因此,在平時要加強通風、加強溫光水肥管理,使之處於健康生長狀態,增強對病害的抗性。另一方面,要及時查看葉片有無異常,尤其是葉片背部,在早晨一旦出現水浸斑,說明侵染性病害已經產生,要及時用藥加以防治,以儘可能減少葉片受損。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 合理打老葉

在下部葉片功能開始衰退時,其自身製造營養物質的能力,往往小於自身呼吸消耗,此時,這些葉片就成為增產增收的障礙因素,需要打掉,而且打掉底部葉片也有利於提高行間通風,減少病害發生,但是要掌握的一個原則是:常規大田黃瓜的正常生長和產量保障,葉片數量不能少於13片葉。否則黃瓜扭會因為光和物質供應不足導致化瓜。

  • 合理負載

一定時間內,整個黃瓜植株製造的營養物質的量是一定的,如果要供應的幼瓜太多,就會導致化瓜,因此要合理負載,常規栽培,每株黃瓜處於膨大期的黃瓜掛瓜(旱黃瓜約為10cm、水黃瓜約為20cm)數量以3-4根為宜,可以將同一節位上發育較弱、畸形等瓜扭及時摘除,避免養分浪費。

同時對黃瓜的根瓜要趁早摘除以免“墜秧子”,影響早期光合面積建成繼而使後面的瓜扭營養供給虧缺而化瓜。

造成黃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結語

綜上所言,<strong>導致“瓜未熟、蒂先落”的根本原因在於營養物質供應不足,秧苗生長出現了飢餓,飢餓狀態的產生則是秧苗光合產物的積累不足,因此,影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對光合積累產生影響,所以,“瓜未熟熟、蒂先落”化瓜現象的產生是供水、供肥、二氧化碳、光照、病蟲害等生長影響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合理管理每一個環節,是減少這種現象發生的保障。

<strong>化瓜也常出現在苦瓜、西葫蘆等其它葫蘆科作物上,發生的原因與防治措施與本文所述大同小異,在管理過程中也以本文作為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