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导读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让物种在逆境下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这是野生植物对病害、干旱、低温等逆境耐受能力更强的原因,也是育种家通过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育种改良的主要原因。不过,育种所追求的香甜美味口感,只是植物为诱惑动物帮助其传播种子的“醉翁之意”,对植物而言,保障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才是其生存的终极目的。

“立秋十八天、寸草都结籽”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植物生存是为了完成种的繁殖”这一使命的佐证,即,在不适宜环境下,全部的生命活动都围绕“形成种子”来进行。黄瓜在温、光、水、肥等出现保障不力的逆境时,也会将营养集中供给到部分果实和种子,通过“舍车保帅”的方式停止部分幼瓜发育,保障另一部分幼瓜发育充分。黄瓜这种的智慧,在生产中叫做“化瓜”,是对产量、品质有害的一种生理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多种,生产者往往对此认识不够全面而造成经济损失。

那么,造成化瓜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生产中如何防止化瓜的产生?

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梳理,以期为生产者有效避免因“化瓜”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指导和帮助。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一、化瓜的表现和根本原因

黄瓜化瓜多数发生在花朵开败之后的3-5天,花落之后,幼瓜短暂发育之后,很快停止生长并逐渐变黄、萎蔫而后落掉,少数经过5天以后的发育生长开始萎蔫掉落。

化瓜是黄瓜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界不良环境的一种自我调节,在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黄瓜会将有限的营养物质集中供给到少数果实上,尽最大努力为种的延续保存火种,如果将有限的营养物质平均分配,最终的结果则是,所有的种子都不能无法发育充分,从而无法为种的延续保存火种。

因此,黄瓜化瓜的根本原因在于生长环境不良造成营养供给(主要是光合作用制造的干物质)不足,造成化瓜产生的原因则有多种。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二、导致“瓜未熟、蒂先落”的具体原因

1、植株管理不善

  • 叶片

叶片是光合作用黄瓜积累有机物质的只要功能器官,叶片功能的良好发挥是保障幼瓜正常生长,避免发生化瓜的前提。但是在叶片发生异常时,有机物质的合成受阻,就容易造成化瓜,叶片发生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病害导致叶绿体受损。黄瓜是蔬菜中病害较多的一类蔬菜,尤其以霜霉病、黑星病等真菌性病害居多,细菌性角斑病和花叶病毒病也较为常见,这些侵染性病害在黄瓜叶片上生存繁衍,会大量消耗叶片自身营养,并造成叶片器官和功能的破坏,持续侵染则使叶片褪绿直至最终黄化或干枯失去生理功能。

其二、叶片物理损伤过重。

造成叶片物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风使叶片在摇摆和相互摩擦时结构造成破坏。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底部打老叶掉的过多过重,造成植株整体光合能力下降有机物质供给不足。

其三、叶片生长过旺,营养失调。植株营养生长过旺,叶片生长速度快,会消耗大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从而分配到果实里的面的光合产物大大降低,幼瓜就会因为分配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停止发育继而造成化瓜。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 果实

在生产中推广较好的黄瓜品种多为强雌性或纯雌性,结果能力较强,生产者为了丰产的需要,往往尽可能多留瓜,当幼瓜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超出叶片光合作用的供给能力时,黄瓜植株就会通过自身的调节下使一部分幼瓜停止发育,出现化瓜。

其次,结果和长叶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即植物生长“三大”相关性中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黄瓜在刚开始挂果时,往往叶片数量较少,光合面积尚未充分建成,而“根瓜”在发育过程中又会争夺用于叶片生长养分,且能力较强,这就会影响叶片的生长,并最终影响到瓜扭发育的养分供应,从而造成化瓜。

根系是地上部分的支撑和生长发育的“本源”,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矿物养分和合成调节植物生理的生长素,三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物质运转、果实发育等都至关重要,根系群落小、生长环境不适宜都会造成根系生发、吸收运输和激素合成障碍,从而影响到果实的发育,严重时就会造成化瓜。

2、水肥供给不良

水分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基本原料,更是光合产物、矿物质等在植物体内运输和转化的载体,黄瓜果实自身的水分含量在97%以上,而且叶片面积大,叶片数量多,蒸腾能力旺盛,因此对水分需求量大,在水分供应不足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果实的发育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最终体现在果实发育不良或化瓜上。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3、温光条件不适宜

温度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前提,合适的光照是植物健康生长的保障。温度不但影响黄瓜光合作用的效率而且会影响光合产物在向果实部分的运输、转化。同时,通过影响呼吸作用对有机物质的消耗速度,而影响果实生长速度。温度偏高则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消耗大,用于生长的积累量就少;温度低则光合效率低,制造的营养物质少,对瓜扭发育的营养供应能力就弱,严重到一定程度,两者都会造成化瓜。

光合作用是黄瓜生长、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黄瓜喜强光,耐弱光,但是持续的阴雨天,有机物质合成持续不足,就会造成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果实发育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从而造成化瓜。

4、通风不良

通风的作用一是排出湿气,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从而保护叶片功能,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使黄瓜植株周围因被光合作用消耗而含量降低的光合原料——二氧化碳,在空气的流动中从外界得到持续的补充,从而确保光合作用效率的正常维持,在棚室内,持续阴雨时往往出于保温等需要,造成空气流动不畅,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从而降低光合效率,并最终造成化瓜的产生。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三、避免“瓜未熟、蒂先落”的措施

1、合理调控水肥供应

  • 定植初期

在黄瓜秧苗定植后蹲苗约一周左右,蹲苗过程中在水分供给上相对亏缺,有利于花芽分化从而避免秧苗出现旺长,同时也有利于秧苗变得更为粗壮,促进良好根系群落的快速建成,良好的根群是旺盛生长期和丰产期对矿物元素和水分良好吸收的基础。

  • 初果期

开花结果之前,秧苗的管理以保障叶片等营养器官的快速建成为主要目的,土壤相对持水量以80-85%为宜,浇水的原则为小水勤浇,以保障土壤通透性,确保根系的快速生长生发;施肥以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

  • 盛果期

盛果期是植株对养分、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时期,而且这一阶段光合效率和蒸腾作用都较强,需要增大水分供给,土壤相对持水量以85-90%为宜;施肥原则上由以氮肥为主转变为以钾肥磷肥为主,同时要注意中微量元素的供应。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具体来讲:在根部增施解磷解钾的腊样杆菌、胶质芽胞杆、大芽孢杆菌等生物菌肥,并在每收获2-3茬黄瓜后每亩地按照5:2:6的比例追施三元复合肥10斤左右,同时每周按照0.3%的浓度喷施磷酸二氢钾两次,每周喷施一次含钙量高的中微量元素水溶剂。

这一时期钾肥的充足保障尤为重要,钾肥是促进光合产物转化为黄瓜自身营养物质的关键元素,而且钾肥具有提高黄瓜品质风味的作用,氮肥偏施不仅影响钾肥的吸收而且会造成黄瓜口感品质的下降。

2、加强温光和通风调节

  • 温度

缓苗期结束后黄瓜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白天25-32摄氏度,晚上最低温12-13摄氏度,这样白天可以保障光合作用的高效运转,又可以减少晚上呼吸作用的消耗量,达到“开源节流”增大积累量的效果。这一阶段,夜间温度超过20摄氏度时,较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掉较多的光合产物,往往是造成黄瓜化瓜落果的重要原因。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 光照

黄瓜光合作用最佳的光照度范围在5-6万Lux,这一光照条件在陆地栽培晴天状况下一班都可以满足,但,在同期的棚室条件下,光照强度一班只有露天条件下的80%,尤其是反季节栽培时,光照强度往往因光照度弱达不到良好状态,在雨雪等不良天气下,影响会铭心出现生长不良、化瓜增多的现象,保障黄瓜正常的产量光照度要维持在2.5万Lux以上,生产者可以通过照度仪的数据和黄瓜生长状况予以检测,并预备补光灯等补光设备,确保在不良光照条件下保障良好的产量和效益。

  • 通风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合成有机物质的碳源,供给不足时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就会变为“无米之炊”,CO2不足时,黄瓜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将吸收的矿物质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优先供给到发育状态较好的幼瓜上,而另一部分则会因为养分供给不足而造成化瓜。

自然条件下较低的CO2含量是制约黄瓜形成产量的限制因素,而通风可以将外界的二氧化碳及时补充到叶片周围,继而确保光合作用的高效和可持续性。

通风还可以将因为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导致的田间湿度的提升得到降低,即,起到排湿的作用,这样可以使真菌和细菌性病害不具备爆发的湿度条件,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保障叶片结构和正常光合作用能力的发挥。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3、植株科学管理

  • 调整栽培布局

如果东西行向栽培,则南部接受到的光照最多,往北,则因为遮光的原因而造成越往北秧苗生长越弱,持续光照不足,就很容易造成北边侧的黄瓜苗化瓜,因此要采取南北行向,以保障一天中各个角度的黄瓜秧苗接受到的光照尽可能达到均匀,有利于整个栽培地的黄瓜长势整齐均匀。

  • 调整株行距

合理密植是取得丰产和高效栽培普遍采取的方式,但密植又往往在养分、光照等方面均分较少而容易造造成化瓜。在既定密度下,可以通过改变株行距来确保丰产,总的原则是“小株距、大行距”,比如: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棚室早春茬黄瓜栽培中,可采取“一畦双行”,黄瓜的株距可以设定为30-35cm,畦上小行距设定为40cm,而畦间大行距则设定为80cm。南方湿度较大的地区在株距和小行距不变的前提下可将畦间大行距设定为90-100cm。

  • 及时防治病害

侵染性病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叶片功能的衰退,比如黄瓜霜霉病,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低温高湿,即温度介于16-24℃,相对湿度高于85%),其孢子会随风迅速扩散,一周之内就足以让生长良好的黄瓜天全部枯萎绝产。因此,在平时要加强通风、加强温光水肥管理,使之处于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对病害的抗性。另一方面,要及时查看叶片有无异常,尤其是叶片背部,在早晨一旦出现水浸斑,说明侵染性病害已经产生,要及时用药加以防治,以尽可能减少叶片受损。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 合理打老叶

在下部叶片功能开始衰退时,其自身制造营养物质的能力,往往小于自身呼吸消耗,此时,这些叶片就成为增产增收的障碍因素,需要打掉,而且打掉底部叶片也有利于提高行间通风,减少病害发生,但是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常规大田黄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保障,叶片数量不能少于13片叶。否则黄瓜扭会因为光和物质供应不足导致化瓜。

  • 合理负载

一定时间内,整个黄瓜植株制造的营养物质的量是一定的,如果要供应的幼瓜太多,就会导致化瓜,因此要合理负载,常规栽培,每株黄瓜处于膨大期的黄瓜挂瓜(旱黄瓜约为10cm、水黄瓜约为20cm)数量以3-4根为宜,可以将同一节位上发育较弱、畸形等瓜扭及时摘除,避免养分浪费。

同时对黄瓜的根瓜要趁早摘除以免“坠秧子”,影响早期光合面积建成继而使后面的瓜扭营养供给亏缺而化瓜。

造成黄瓜“化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结语

综上所言,<strong>导致“瓜未熟、蒂先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秧苗生长出现了饥饿,饥饿状态的产生则是秧苗光合产物的积累不足,因此,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都会对光合积累产生影响,所以,“瓜未熟熟、蒂先落”化瓜现象的产生是供水、供肥、二氧化碳、光照、病虫害等生长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合理管理每一个环节,是减少这种现象发生的保障。

<strong>化瓜也常出现在苦瓜、西葫芦等其它葫芦科作物上,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与本文所述大同小异,在管理过程中也以本文作为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