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孩子,他們的區別在哪裡?

五維教育


言簡意賅先提出我的觀點:


無條件的愛,也是有界限的。

溺愛孩子,沒有界限。


01


大概翻翻市面上的育兒書籍,大多都會倡導父母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所有很多家長都會在實際操作中,就算孩子行為不當,也不敢進行教導。生怕這樣就變成“有條件的愛”了,怕孩子心靈蒙受陰影。


但是時間長了,毫無界限、約束的愛,就很容易變成溺愛。


無條件的愛,其實並不是要啥給啥。


孩子如果習慣了所有的要求都被父母滿足,這無疑是最危險的。


因為被溺愛長大的孩子,無法建立對他人的正確認知,對別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最可怕的是,他們會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成為巨嬰。


02


之前有過這樣一個“海歸碩士啃老82歲尿毒症母親”新聞,引起全網熱議。


據瞭解,她的兒子是一個海歸,也是一個碩士。但是回國後在家裡已經啃老二十多年了,一直都不出去找工作。


現在阿婆身患尿毒症,一個月3500的退休金,2000多要用作醫療費,剩下的要負擔自己和兒子的生活費。


無奈之下,阿婆希望他能夠出去找到一個工作。


但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兒子竟然死活不肯!無奈之下,阿婆只好狀告兒子......

 

對於孩子變成這樣,老婆婆說這都是因為以前對於孩子照顧得太多,讓孩子變成“寄生蟲”,沒有了獨立的能力。


這就是溺愛的危害,只讓孩子長身體,不讓他們“長腦子”,最後害人害已!


03


那麼,如何不讓父母之愛變溺愛呢?


答案就是在養育的過程中,要有界限感!


不管是寄生蟲,還是巨嬰,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父母要做的,是分清楚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課題。


當孩子遇到煩惱時,學會積極傾聽,不批評、不建議、不指責,引導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案。


積極傾聽的內容比較多,我這裡就大概介紹下核心原則,就是帶有同理心的傾聽。


市面上講解積極傾聽的書很多,但是我只推薦最經典、最容易操作的。




經典書目推薦:《P.E.T.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


父母效能訓練的創始人,是托馬斯·戈登博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擔任美國白宮兒童顧問等職。因為他的卓越貢獻,曾經獲得過三次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學習過P.E.T.


我推薦它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它解決問題的思路很清晰。界定父母、孩子的需求,將問題歸納在不同的窗口,再提出解決方案。


積極傾聽,是屬於“孩子擁有問題(煩惱)”的解決方案的,你想了解的理論,99%都能得到答疑。





實操性數目參考:《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


這本《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是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裡40年育兒經驗總結。


它融合了P.E.T.父母效能訓練的核心,也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強的小妙招。


感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移步到我的主頁,查看相關書評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794710639068578308/。


對於父母來說,教養孩子的目的,都是指向同一個目標,讓他們學會獨立,並走向更遠的未來。


就像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的:

“童年需要一個終點,而培養孩子獨立、培養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離開家長安全的懷抱,自主追求高一級的冒險和挑戰,則是家長的職責。”



我是@漫風點點說教育,專注教育育兒與自我成長,歡迎關注哦!


您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互動區評論交流哦~



漫風點點說教育


“無條件的愛”是指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只要是有利於孩子更好成長的事情,家長都願意付出一切,不求回報。

“溺愛”是不管是不是對孩子有利,只要孩子要求,家長都盲目滿足。

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原則性問題。

“無條件的愛”和“溺愛”雖然都是愛孩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其實是不同的。

“無條件的愛”雖然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愛,但是,它一定是有原則性的愛。如何理解呢?就是如果一件事是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即便這件事再難,家長也會盡力去爭取和滿足孩子;但如果一件事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就算孩子再怎麼吵鬧要求,家長也不會盲目滿足縱容孩子。所以,“無條件的愛”在持有“原則性”這個大前提下,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教育和無私的愛。

而“溺愛”呢?它是不存在原則性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底線的。也就是家長明明知道孩子沒有充足的判斷力和自我分辨能力,當孩子向家長要求一件明顯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事的時候,家長仍然由著孩子胡攪蠻纏,無理取鬧,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玩手機這件事。不管孩子如何吵鬧,明智地家長都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把控好時間,控制好度。“溺愛”孩子的家長就只會一味地滿足孩子,任由孩子無休止的玩,自此沉迷手機遊戲。

嚴格地說“溺愛”是一種畸形的愛,甚至不能稱之為“愛”。因為正常來看,被愛的孩子應該心靈是善良的,心態是美好的,而被“溺愛”的孩子身上,你永遠也看不到任何美好的存在。

我是昊媽,一個陪著孩子經歷了幼小銜接,成績由好到差,再由差慢慢變好的小學四年級男孩的媽媽,我將會持續總結分享孩子教育過程中適用的乾貨經驗和技巧。歡迎您的關注。


昊媽聊教育


有些人可能很奇怪,為什麼有些愛帶來成長,有些愛帶來傷害?同樣是愛,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那到底什麼是愛呢?

 

所以在回答題主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對愛下一個定義。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最好的對愛的定義是《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的定義,他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所以,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怎麼區分呢?就看這種愛是不是能夠促進孩子心智成熟。

無條件的愛是父母海納百川的包容,這種包容包括對孩子尊重、傾聽、共情、積極關注,以及恰當的批評。

而溺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母以滿足自身的需求為出發點,把孩子作為自己的附屬品,多數時候當成嬰兒來養,是一種束縛、是越俎代庖的控制,孩子無法長大,無法做出選擇。多數父母在控制的同時並不自知,更不知道這種控制帶來的後果。

你可能見過一些孩子,他們自律、有禮貌、懂分寸,學習成績好,與父母有良好的互動,與父母的感情很好。父母之間感情也很穩定,很少吵架,很少出現打罵孩子的現象。他們對孩子的培養是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對孩子引導、講道理,有鼓勵、安慰、敦促,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他們也會嚴厲的批評。

總體而言,對孩子無條件愛的家庭,整體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很少出現爭吵、摔門而出的現象。老子說,取天下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可以說是對這樣的家庭最好的詮釋。

 

我們也見過這樣的孩子,書包有人背、飯有人喂,作業有人檢查,上學放學幾步路都要接送,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幫忙解決,父母恨不得連思考都代替孩子去做。父母不顧孩子的發展特點,不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做的每件事情都要插手,孩子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是正確的,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是錯誤的。

他們更不能接受孩子的獨立,只要稍顯苗頭,馬上扼殺。

 

被溺愛的孩子會走兩個極端,要麼叛逆,要麼性格內向。因為從小就不知道如何做主,許多內向的人成年後依然表現為依賴父母,唯父母命是從,媽寶,巨嬰,都是從這裡出去的。叛逆的人則與父母關係日漸疏遠。

 

以上。

以下圖片是被溺愛的孩子的內心。





博睿迪文化陳娟


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

類似這樣的親子對話,在您的生活場景中常見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您的孩子大概率會成長得非常優秀;因為您把握住了給予孩子那份無條件的愛和溺愛之間的邊界——不可動搖的“原則”!

這份原則,是後果意識、責任意識的啟蒙教育;孩子長大後,就組成了他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也就是一個人的品格,我們俗稱的“做人”。這樣的原則,應是每一位父母都應秉持的教育準繩,以此來對自己的家庭教育進行自省和檢驗。

愛孩子,並不偉大;那是為人父母的生理本能。無條件且有原則地愛孩子,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沒有規矩的孩子,成大後必將受人厭棄、遭人指摘。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今天你有原則的堅守,孩子才能擁有錦繡的未來!

分享給您的朋友:

Part 1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我們常常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事實卻往往只接納孩子的優點。我們常常說要給孩子定規矩,事實卻往往變得沒有原則地遷就。

所謂無條件的接納,就是無論孩子是什麼樣子,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優點和缺點,父母都要接納孩子。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只接納孩子表現好的一方面,或者說,只接納孩子滿足我們要求的那一面。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好,如果孩子學習好,我就接納;我們希望孩子活潑,如果孩子活潑,我就接納……,否則,我們就很難心平氣和地坦然接受。

這樣的愛不是真愛,是“有條件的愛”,條件就是:只有當孩子達到我們的標準時,媽媽才愛你;不然,我們就發狠話“媽媽不再愛你了,媽媽不要你了!”很多媽媽聽過我的家長課後覺得已經改變了,而孩子的反饋是:媽媽不愛我,她只愛我的分數。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孩子是“讀心”的,不是“讀嘴”的。真正的愛,是接納,是孩子能感受到的,是付出不圖回報的。

Part 2

無條件的愛並不等同於無規則

其實無條件的愛並不等同於無規則,更不等同於寵溺,或無節制地聽之任之。當孩子所有的要求都被滿足時,孩子反而有一種分不清邊界到底在哪裡的不安的感覺,就像在一個黑暗的空間,你不知道這個空間有多大時,心裡是恐慌的。其實,孩子並不是不願意遵守規則,關鍵是孩子是否有規則可循!

Part 3

無條件的愛也不意味著

我們需要無條件地接受壞行為

而這點上,很多父母卻常常容易弄反了。孩子一哭,他們情感上是粗暴的,“不許哭,怎麼這麼不聽話?再哭,媽媽打你了啊”。但執行上卻是軟弱的,有時孩子還是繼續哭。哭到最後他們沒招了,就會說,“好好好,那你不要哭了,媽媽去給你拿手機。這次玩了,下次不許玩了哦”。或者運用哄騙,“你現在把作業寫完了,回頭我讓你玩手機”。

但我們都知道,這次玩了手機,一定還有下次。慢慢地,你覺得自己管教不好孩子,而孩子也開始知道自己哭聲、耍賴的威力。而最關鍵的是,整個過程中,孩子是沒有得到愛的滋養的,他接受到的就是,媽媽在威脅我不哭,我可以進一步用哭來威脅她。

Part 4

無條件的愛要有原則和底線:

德行、責任

很多家長會疑問“什麼樣的行為是需要有要求、有約束和有規則的?”。德行和責任是原則和底線,一定要嚴格要求。“德”是內心的自律,“行”是行為的規範,總結歸納為6字真言“不傷害、不妨礙”;“責任”是份內的事情盡力做,出了問題敢擔當。家長堅守住“德行”和“責任”的底線,讓孩子具備“做人的根本”,加之孩子自身的努力,孩子的優秀指日可待。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吃熱狗早教育兒


題主您好,我首先引用心理學家科胡特的名言——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功能良好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應該有著不含誘惑的深情與不帶敵意的拒絕。

如何看待上面那句話呢?如下:

1、無條件的愛是不附加其他因素的,不求回報、不攀比。

2、愛是純淨的,能夠在自體和客體中積極流動的能量,既父母與孩子互相信任、支持、理解的愛。

3、對0~3歲的最接近原始動物本能的嬰幼兒要放下規條,滿足原始需要—食物、睡眠、安全感、資格感、互動、玩耍、探索,比如我兒子開始吃輔食時是獨立進食的,食物是天女散花…我父親受不了,我和我愛人堅持讓他自己吃,他吃邊吃邊玩十五分鐘,我要收拾半小時,我這就是滿足了原始本能,我父親是用成年人的規條在想事情。

4、對於已經有了邊界意識萌芽和邏輯基礎的兒童,我們需要不帶敵意的堅決來確定規則,強化規則和邊界意識,開始讓原始本能逐漸在表層弱化(弱化表面,內在必須還有)。

5、不帶誘惑的深情,不能用價值交換來互動,愛就是愛。

上圖是我的一個文章,發佈在今日頭條裡面了,鏈接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09027098431848974/?app=news_article×tamp=1562381258&req_id=20190706104738010152016159541F330&group_id=6709027098431848974

無條件的愛沒有絕對明確的標準,但可以支持孩子建立“愛和工作的能力、自信和熱情”的人生,這才是父母的最重要職責。

溺愛表面是父母的愛,但深層可能也是父母在滿足自己童年的關係投射,剝奪了孩子接觸現實社會的權力,這與管教過度一樣不可取,具體就參考鏈接裡面的內容好了。


深度心理


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孩子,他們的區別在哪裡?

我的看法是:無條件的愛,是接納,同時是有底線和原則的,而溺愛孩子,則是沒有底線和原則的。


我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問這樣的問題,老師,我不明白,什麼叫無條件的愛,這個跟溺愛有什麼區別呢?

有區別,區別從這裡來看:

1、無條件的愛,是接納,但不意味著毫無節制的一味接受。而溺愛就不是這樣的。

孩子不肯吃飯要求餵飯,父母可以接納孩子的要求,但不接納他的行為。鼓勵他去自己吃飯,如果做不到,只能自己餓肚子。而溺愛就是,孩子不肯吃飯要喂,給孩子一哭鬧,就妥協了,這就是溺愛。


2、溫柔而又堅持,與不斷的妥協。

前者是無條件的愛,後者是溺愛。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父母說我知道你很想買,但我們家裡有很多玩具了,這次不能買,我們可以等下次來。孩子繼續哭鬧,父母態度是溫柔又堅持的,孩子知道了父母的態度,哭鬧一陣後就不再要求要買玩具了。

而溺愛,剛開始跟孩子講道理,家裡有很多玩具了,但孩子一哭鬧,很快就心軟妥協了,結果就買了玩具。這樣子,孩子就知道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家長屈服,自然下次還用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所以,簡單來說,無條件的愛是接納孩子的需求、情緒和想法,但能堅持底線和原則。溺愛則是搖擺不定,在孩子的哭鬧中敗下陣來,從而去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非份的需求。


我是庭爸,家庭教育指導師,幫助過上千家庭,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教育和育兒的那些事


庭爸談育兒


無條件的愛不就是溺愛嗎?在他小的時候,他想吃糖,你就給他糖,想喝可樂你就給他可樂,他想打你,你就讓他打。是不是等他長大了,他想殺人,你還給他一把刀?

再重申一遍,溺愛不是愛,是害。如果父母能堅定這種信念,不該的事情就不會讓他做。不該順從他的行為就不會順從。他的哭鬧只是暫時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好的性格的培養才是長久的。

記住孩子是你自己的。作為父母,孩子最後長成什麼樣,你都要負責的。人類之所以能達到今天的高度文明,就是因為我們是人類。如果只跟野獸一樣,教會孩子怎麼捕獵就完成了做父母的義務,真的妄為人父母。

我們的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你不僅要教會他生存的本領。還要讓他有完整的人格,愛自己,愛父母,愛朋友。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自立,自強,寬容,並有責任感。

而不是讓他長成一個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軟體動物。你可以溺愛他一時,你不能溺愛他一世。你包容她,這個世界不會包容他。

作為父母,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你現在對他的態度,就是他以後的人生態度。請幫你的孩子告訴你自己,請正確引導我,不要溺愛我。


大冒vlog


您好,我是南姐。您的這個問題,其實問的特別好,現在好多父母都在混淆這兩個概念。今天呢,我就跟您分享一下我的觀念哈。

無條件的愛,就是把我能給孩子的,我能力範圍所及的可以提供的,在合理範圍之內給予他們;溺愛,就是過分的疼愛。(這個您可以看看“中產指南”上週五我發了一個關於溺愛孩子的九個做法那裡面寫的都是溺愛)。

咱們舉個例子:孩子想要一個比較貴玩具,您直接給他買了,那我就定義它為溺愛;但是如果您這樣跟他說,這個玩具可以給你買,但是不是現在,這樣咱們用勞動來交換,你每天做家務,還有學習打卡,如果這一個月之內,你的積分夠了,那麼我們就來買這個玩具。

其實最終,孩子應該都能夠得到這個玩具,但是第一種,他們得到的太容易了,也許就不會珍惜了,造成的結果是不好的,我就把它定義為溺愛。而第二種,我覺得,他回去肯定會比平時積極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習上也會更加努力,因為他有目標,他朝著目標去努力,得到了玩具之後,他也會分外珍惜,因為那是他努力所得,那麼這個會讓他分擔家務的同時,懂得父母辛苦,更懂得珍惜,結果是好的,我覺得這是您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以上呢,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用,謝謝。。


中產指南


說到無條件的愛和溺愛的區別,我經常給媽媽們說這一點,也很容易區分。

無條件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

溺愛,是為了滿足媽媽和家長們的需求。

舉個例子:孩子想要玩水、玩泥巴是為了滿足探索的需求,但是媽媽們覺得孩子玩泥巴玩水,不僅弄髒弄溼衣服,而且可能會感冒,但其實在家長的心裡,最重要的是孩子玩那些會給她們帶來麻煩,所以為了自己能夠輕鬆一點兒,就對孩子說:“媽媽為了你好,玩泥巴好髒會讓你生病的,玩水不好,不僅弄髒衣服還容易感冒,媽媽這是為了你好。”

以我孩子小時候的例子,玩泥巴玩水,玩雪,除了讓家長收拾帶來麻煩外,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其實並不大。

那“溺愛”呢,舉個例子:

孩子想要媽媽陪著玩遊戲,給他讀書講繪本,可是媽媽有自己的事情做,但孩子在不停地哭鬧,自己的事情又非做不可,比如做飯,洗衣,那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那就給孩子手機或者電視,讓他可以安靜下來。

再比如在商場超市,小孩子看中了一個玩具,撒潑打滾要,媽媽看到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人現眼”,為了不讓自己太尷尬,避免被“罵”,那就只得妥協掏錢買了。孩子以此嚐到甜頭,後來再遇到了這種情況,絕招屢試不爽。

育兒就是育己,你就是孩子的榜樣,在育兒路上,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是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學會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能夠讓你更懂自己更懂孩子,育兒路上也會越輕鬆。


雙雙jss


無條件的愛和溺愛是一個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溺愛包括無條件的愛,但是無條件的愛不等於溺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指的是精神領域的愛,普遍存在於父母對孩子和孩子對父母之間,是一種自然的心理行為。不會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改變。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是一個胎兒的時候,你就對他存滿了愛。一種不求回報的愛。這種愛就是無條件的愛也可以稱之為無私的愛。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而且不需要什麼物質基礎去支撐。也不需要其他行為或行動去表現。

什麼是溺愛

溺愛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無條件的物質支持+行為支持。無條件的愛只是溺愛中很小的一部分,或者說無條件的愛是溺愛的精神基礎。溺愛多是建立在物質或實際行為支持上的,而“無條件的愛”是發至內心的無需物質支持。



溺愛的特點和後果

①溺愛是需要建立在物質或行為支持上。

②溺愛表現為過度滿足和有求必應。

③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獨立性差

④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驕橫霸道



⑤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抗壓能力差

⑥溺愛環境成長的孩子容易碰觸道德底線或法律

總之,無條件的愛是不需要物質和行為支持的,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狀態,而溺愛必定要建立在物質和行為支持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