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过世以后有没有互相残杀之心?

可乐男孩


司马懿(179年—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三国曹魏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在这个249年的时候,曹爽陪着曹芳离开洛阳的时候被司马懿钻了空,他立刻就就起兵企业政变和控制了这个京都洛阳。这个时候,曹魏的一切军权,都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司马懿是有两个儿子的,分别是嫡子司马师和嫡次子司马昭。在司马懿夺权争斗中,两个儿子没少出力!

那么为什么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像历史上很多帝王家的子弟互相残杀,争个你死我活呢?

  • 封建制度

情感上来说,两兄弟是同父同母所生,而且自小一起长大,兄弟情分比较坚固,所以在父亲司马懿死后,两个人不但没有互相的去残杀,还团结一致对外,互相扶持!

封建制度上来说,古代人都是非常重视嫡次制度和血统的,作为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司马兄弟们和那群古人,从自身也是非常看中这一点的,嫡长子继承位子会更受拥护,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司马懿死后,两个兄弟年纪也不小了,争夺也意义不大,再加上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更没有争夺的理由了,等个几年权位就会跑他手里的!

<strong>

  • 教育培养

司马懿的教育来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谋略家,应该还是一个思想家!对于司马兄弟的教育,他可谓煞费苦心了,他把司马师往继承人方向培养,教他权谋,教他制衡之术,他把司马昭培养成军事家,能够上阵杀敌,稳定军心,因为一个国家军队是重中之重,有了实权才能稳住江山,同时也让兄弟两个各司其职,弟弟为哥哥打江上,两相平衡,稳固统治地位!所以说教育真的很重要,可以避免兄弟残杀!

结语

当时的政治局面来看,司马懿死后,表面上看有条不紊,其实暗藏杀机,效忠曹魏的大臣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司马兄弟两个,而且司马师还遇到过一次暗杀,所以就更不能兄弟之间互相残杀了,那样只会两败具伤,而且辛辛苦苦经营了这么多年的权利也会旁落,生意太亏本,所以他俩才会报团一致对外,没有互相的去残杀!


怪咖侃历史


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

司马懿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师42岁,司马昭39岁。

2年后,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承袭了司马懿的官职、爵位与权力,官至抚军大将军,不久升为大将军,掌握魏国兵权,独揽魏国朝政,而司马昭则被封为安东将军,镇守许昌,并都督淮北诸军事,兄弟俩人一个把持军权和朝政,一个镇守一方,这一年司马师44岁,司马昭41岁。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因为司马师擅自废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扬州起兵对抗司马师,原本此次的叛乱不需要司马师亲征,况且司马师当时刚刚进行了手术,割了眼睛上的瘤子,伤口没有愈全,不方便征战。

但是有三个人力劝司马师亲自率军讨伐毋丘俭与文钦的叛乱,这三个人分别是:傅嘏、王肃、钟会。

傅嘏是曹魏尚书傅巽的侄子,当时官至尚书仆射,傅嘏因为受到曹爽一党的排挤丢了官,后来被司马懿提拔起来,司马懿去世后,傅嘏就成为司马家的人,傅嘏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司马师亲征才有平定叛乱,其他人可能会失败,司马师在听了傅嘏的建议,认为有道理,于是抱病亲征。

王肃司徒王朗的儿子,当时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员,以天象认为司马师也应该亲征。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与司马兄弟在年轻时就认识,钟会与司马昭私下关系很好,算是司马昭的心腹,而司马师年轻时与何宴、夏侯玄等人关系较好,钟会也力劝司马师亲征。

从常理上来看,抱病亲征,也属于正常,但是司马师得的这个病估计是眼眶肿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的,估计早就死了,当时司马昭刚刚动了手术,割了瘤子,现在不清楚在当时司马昭是如何动的手术?但是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刚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当时没有抗生素,只要伤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会要了性命,这一年司马师48岁,司马昭45岁。

傅嘏、王肃、钟会三人劝司马师亲征的原因应该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发,王肃从天象预测,只有这个钟会的动机可疑,从日后的情况来看,司马师一死,钟会就立即替司马昭谋划夺取大权,是否在事前钟会与司马昭有过密谋,不得而知。

从年龄来看,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都快50岁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来也就不长,活到50岁算长寿了,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3岁而已,司马师是没有儿子,还是司马昭过继了一个儿子给司马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话很有名,说明司马昭有野心,野心从来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马昭作为司马师的弟弟,在司马师过继了儿子后,从法理上说,只是第二顺位接班人,第一顺位仍然是司马师过继而来的儿子司马攸。

但是如果这个儿子司马攸年纪小,不能理事,而在当时司马家又没有完成权力布置与取代,司马昭就可以作为首选接班人,但是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三岁,要是等自然死亡,谁知道司马昭会不会死在司马师前面?

从动机上讲,司马昭是有杀害他的哥哥司马师夺权的动机,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有嫌疑的原则来看,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过程就是与钟会密谋劝司马师亲征,如果司马师亲征,染一点病,或者受一点惊吓,那计划就更完美,而且更隐蔽,几乎没有理由怀疑司马昭头上。

结果司马师还真的是因为这次的亲征,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数次惊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当时又没有止痛药,又没有抗生素,司马昭就这么死了,年仅48岁。

这个惊吓司马师而死的文鸯后来投靠了吴国,在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造反发动淮南三叛时,吴国派出文钦、文鸯父子救援诸葛诞,结果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国。

文鸯一投降,司马昭的部下马上请求诛杀文鸯,为司马师报仇,但司马昭反而以各种理由保下文鸯兄弟,还让文鸯兄弟率领百余人劝降诸葛诞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鸯仍然受到司马昭的重用,不仅如此,文鸯还一直官运亨通,后来在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为官。

司马昭善待文鸯,虽然无法说明与司马师之死有关,但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司马师之死是司马昭乐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马师刚死的那段时间来看,当时的魏帝曹髦想趁机夺权,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远离政治中心,让尚书傅嘏率领司马师主力军队回到洛阳,因为司马昭原本就镇守许昌,但是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司马昭强行率领军队回到洛阳,魏帝曹髦的夺权行为失败,司马昭最终承袭了司马师的官职、爵位和军权。

整个过程,很像是早就计划好的谋略,但却没有任何的证据,以证明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从常理及司马昭此人来看,他对权力有着异常的野心,当时的司马昭都已经45岁,还有耐心再等下去吗?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马昭利用司马师刚刚割了眼睛中的瘤子,还需要休息的时机,让其他人鼓动司马师亲征,在战争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导致司马师受到惊吓,最终眼睛掉出眼眶,剧痛而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许多人对司马懿有误解,认为司马懿像曹操一样,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后代可以尽享其利,争夺权力。像当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样,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争斗。其实事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相互残杀呢?

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司马师是大儿子,比司马昭大三岁,性格沉稳,善于权谋,因此,司马懿重点培养他入朝为官,目标是执掌中枢。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为太傅的时候,为了平衡权利,不引起非议,曹爽举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师后来屡次升迁,官拜中护军。那么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马懿,为什么还要司马师担当中领军之职呢?

原来曹叡临死托孤时,任命司马懿担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辅政,其中重点交代两人各领三千禁兵,以相互牵制。后曹爽想要架空司马懿,于是让司马师做中护军,统领一部分禁军,算是掩人耳目,怕别人非议太多而已。而禁军首领领军将军则由蒋济担任,这样的话,司马家族既被分散了势力,又从表面维持了平衡,一举两得。

这其实就是司马师的起点,中护军,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马昭所望尘莫及的。那么此时的司马昭在做什么呢?

司马懿一开始是拒绝司马昭为官的,当司马懿被架空后,司马懿考虑让司马昭做了洛阳典农中郎将,起点更低,后转至散骑常侍,勉强跟上他哥哥司马师的步伐。

后来,司马懿有意锻炼司马昭的在军事上的才能,因此当曹爽伐蜀时,司马昭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参与了整个伐蜀之战,后司马昭极力劝阻曹爽撤退,司马昭说:如今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机会,攻坚又不能成功,应该赶快撤退,如果被蜀军截断归路就麻烦了。后曹爽领兵撤退,由于撤得还算及时,损失不算太大。

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时权利大握。那么此时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没有。此时司马懿不但不能懈怠,还急需两个儿子的帮助,而两个儿子相比来说,司马师比司马昭要有用的多。为什么呢?

当时曹爽架空司马懿的时候,司马师比司马懿还要气愤,为什么呢?曹爽和司马师年纪差不多,又同朝为官。司马师深知,一旦父亲司马懿失势,那么他们整个家族就要倾覆。而此时父亲身体不佳,卧病在床,家里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实已经早有准备。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说,当初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中坚力量,三千死士,其实是司马师提前准备的。关于这一点,电视剧《虎啸龙吟》有所改动,篡改了历史。那么司马懿的作用是什么呢?

司马懿为太傅,他联系了当时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齐),还联系了郭太后,然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免去曹爽的大将军之职。这等于是说师出有名,而不是叛乱。但是还需要兵力,而禁军的权利早就被曹爽所霸占,所以这时司马师所阴养的三千死士就极为重要。

而司马师在整个叛变过程中,率领士兵夺取京师各个大门,军容齐整,肃然有序,连司马懿都感叹,这小子可以。那么司马昭的表现呢?明显要逊色很多。

当时酝酿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去找了司马师商量,根本就没有告诉司马昭。等两人商量好了才告诉司马昭。当夜两人的状态是司马师安稳如平常,司马昭吓得睡不着觉。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后司马懿死去,司马师顺利接班,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当时所有的大臣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马懿就像当年的权臣伊尹,而司马师就像伊尹的儿子伊陟,父死子立,两人都不是善茬。

其实他们说的没有错,司马师是最像司马懿的,不但善于权谋,更善于笼络群臣。司马师接管大将军职位后,尽量表现的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举荐贤才,笼络人心。他举荐了诸如诸葛诞、毌丘俭、邓艾、石苞、钟会、夏侯玄这些人,一时之间,朝纲肃然。

如果此时司马昭来争,铁定是没戏的。因为他的哥哥如同父亲一样,已经执掌了大局。而这个大局看起来很稳,其实很凶险,需要他们兄弟共同维持。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关中地区屡次遭到姜维的进攻,因此司马昭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镇守长安,以抵抗姜维的进攻。而司马师则坐镇朝中,稳定局面。局面能稳定吗?不可能呀。

司马懿当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还有王凌之叛,司马师时期肯定也镇不住。果然,后来和司马师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联合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欲废了司马师的大将军之职。而令人可笑的是,这些人都是司马师举荐和提拔的。

因此,司马师异常愤怒,他派人逮捕了参与谋划的所有人,经过审讯才发现,幕后主使其实是皇帝曹芳。于是司马师下令诛杀所有参与阴谋的人,然后酝酿废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变后不久,又发生连锁反应,驻兵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看到夏侯玄被诛杀,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此时司马师头大了,朝中政变好应付,发生兵变就麻烦了。于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坐镇洛阳,而自己则领兵前去平叛。

此时司马昭会趁机夺取司马师的权利吗?肯定不会。此时两人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那里出事后果都不堪设想。果然想什么,来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昭留镇洛阳,平安无事,但是司马师这里出事了。司马师临出发时其实已经有了眼疾,身体有恙,但还是强行出发了。在两军交战时,文钦的儿子文鸳勇猛异常,他率军逆袭司马师的士兵,直接威胁到司马师的中军大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疾发作,眼球都掉了出来。为了不使军心扰动,司马师用被子蒙住身体,不让外人看到,一直坚持到全军获胜,而此时司马师已经生命垂危了。

于是司马昭紧急从洛阳赶来,见到了司马师最后一面。司马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继掌权利,以保全军。而这时的司马昭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己拙于权谋,难以应对局面呀。

这时“小张良”钟会出面了,他建议司马昭立刻继任大将军之职,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诏,让尚书傅嘏统帅全军返还,司马昭则留镇许昌。意思很明显,要夺了司马昭的兵权。

这时钟会建议,司马昭和尚书傅嘏一起率军返还,然后屯兵于洛阳城外,不让兵权。这时皇帝看到司马昭没有放权的意思,于是宣布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接管司马师的权利。

至此,两人完成轮换。而司马家族则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试问,如果没有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马家早就被灭门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死时,仅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争。即使司马懿大权在握,当时反对司马懿的人还有很多。后期司马懿死去后,司马师执掌权利,反对司马师的更多。所以,司马昭和司马师疲于应对,力求团结,哪里有功夫去争夺权力呢?


每日趣评


残杀之心可能有,但残杀之举,没有。

原因有二:

第一,外患未平,司马兄弟还需一致对外。

司马懿的这两个儿子,都是人中之龙,权谋之士。这样的人,基本不会做蠢事。像袁绍、袁术兄弟以及袁绍儿子们那样自相残杀的事情,司马师和司马昭不会做。

为何?

因为外部大敌仍然存在,还没轮到兄弟相杀、争夺帝位的时候。

司马懿死后,虽然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的权力,司马一族在曹魏大权在握。但是,内忧外患还在。

内忧,指的是曹魏的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这两大家族是宗室至亲,对于司马氏当权,一直耿耿于怀,并虎视眈眈。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需要兄弟同心,时刻警惕、对付这些反对司马家族的人。

外患,指的是三国其二的蜀国和东吴还没有被消灭,还对曹魏构成威胁,这也是司马兄弟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正是这些外忧内患,加紧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团结。

第二,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做继承人。

司马家一直人丁兴旺,司马懿他爹有八个儿子,司马懿更是青出于蓝,有九个儿子。司马昭也有八九个儿子。可是作为司马家长子的司马师,却一生无子。

没有儿子,皇位让谁继承呢?

没办法,司马师只好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自己,让他日后继承大统。

既然将来是自己的儿子继位,司马昭实在没有必要与司马师去争去抢了。

偏偏司马师又英年早逝,死的是偶只有40多岁。而他过继的儿子司马攸,此时只有7岁。

反正都是司马昭父子继位,所以,司马师直接把大权传给了年轻力壮的司马昭。兄死弟及,也算公道。

综合以上两点,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得以兄友弟恭,善始善终,没有闹出自相残杀的大戏。

但是,假如——我是说假如,司马师有亲生儿子,而且司马师传位给幼子,那么以司马昭的权谋阴狠,篡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但历史没有假设,所以,只能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命好,比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们的命好多了。


趣谈国史


简单来说,没有,因为二人在世的时候,最大的敌人不是彼此。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同母兄弟,司马师比司马昭要大三岁,现在人往前看,这两兄弟都不是什么善茬,废立皇帝只在一念之间,都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不过在司马懿眼中,显然是长子司马师更为优秀。

司马懿身为曹魏高官,司马师自然也混迹于魏国一众高官子弟之间,当他还年少时,就已经有了“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的名声,在曹魏,这无疑是仕途的拍门砖,飞黄腾达不过时间问题。

一众高官子弟聚在一起,谈什么呢?自然是人生哲理、国家未来,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师的人际圈子中,何晏、夏侯玄等人都跻身曹魏高层,而终结他们生命的,恰恰就是司马师自己。

这帮世家子弟频繁聚会,肆意谈论时政、主流思想,引起了曹魏重臣董昭等人和魏明帝曹叡的不满,于是一场浮华案,司马师等人被赶回家改造去了。

司马师再次入仕,是在魏明帝去世之后,司马懿再次成为曹魏托孤大臣(上一次是曹丕死时),跟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继而争斗越发激烈。

司马懿隐忍不发,任由曹爽把自己明升暗降,夺去绝大部分权力,并以此为条件,把长子司马师安插进了禁军队伍中,出任中护军。

中护军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部分禁军军权,此前一直由曹氏和夏侯氏把持,司马懿曾短暂出任禁卫军统领,不过很快就被撤销,他能把司马师安插进去,一方面是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司马师自己的手段。

当然,随着司马懿跟曹爽争斗趋于白热化,曹爽耍手段架空了司马师的实权,他并不能掌控太多禁军,曹爽这才敢放心地跟曹芳去祭扫高平陵。

高平陵,曹叡的陵寝,因为那场改变司马氏和曹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而为人熟知。既然司马懿被剥夺大部分权力,司马师已被架空兵权,司马懿是怎么发动政变的呢?因为司马师还留有后手。

为了帮助父亲夺权,司马师阴养死士,一养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个小数目,司马懿发动政变就是依靠的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政变基本不用搞。

正因为司马师养有死士,所以政变策划他是全程参与的,而司马昭在政变前一晚才知道,当晚根本睡不着,而司马师安然入睡,彰显出他可怕的心理素质。

第二天早晨,“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当司马懿看到司马师率领士兵已经在都城门口集结完毕整装待发的时候,他惊呆了,叹道:知道你小子能干,但没想到你小子竟然如此能干!

政变的结果不用多说,司马懿就此掌控曹魏大权,但司马氏上位不是靠自己的军力打出来的,像曹操掌控汉朝大权,因为汉朝江山基本上是靠他打稳的,曹操依靠宗族、亲信都分插到汉朝各个部门,牢固地把握住强权。

而司马懿政变更多地是利用曹爽施政下士族的不满,以欺骗手段搞掉了愚蠢的曹爽,在借助士族的支持成为朝堂领袖,很多事还要依仗众多士族,不然很难实施,所以政变后司马懿一没有对曹氏下狠手,二不敢自封丞相这些官职,更别说封公封王这些了,司马氏的权力还远远达不到当年曹操的水平。

然而政变两年后,司马懿就去世了。

接替掌权的自然是司马师,在司马懿眼中,这个儿子的能力胆识都是要强于司马昭的。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被赐了侯爵,加封卫将军,掌管了都城的军事大权。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又升任大将军,掌握曹魏军权,禁军军权则交给了司马昭,论任人唯亲,哪还有人比司马昭更亲?

司马师掌权后,一方面积极执政,一改曹爽执政时代朝廷的颓废之风;另一方面,也积极展开军事行动,与吴蜀两国展开军事交锋。

随着时间推移,司马师的威望水涨船高,也越发招致不满,不满的人无非两类,一是皇帝曹芳,二是曹魏忠臣。自从登基,曹芳就没尝过权力的滋味,年幼时曹爽专权,稍微长大一点,司马懿来了,好不容易司马懿死了,司马师又权势滔天。

虽然在司马师自己眼中,他为曹魏忙前忙后,可在皇帝和忠臣们眼中,你只是个臣子,凭什么替皇帝处理军政事务?

曹芳于是搞了一场除权臣行动,跟中书令李丰,国丈张缉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结果跟当年衣带诏是一样的,李丰、张缉以及其他涉案的大臣,全部被杀,灭三族。

因为张缉是皇后的父亲,所以皇后也被废杀,此事距离当年曹操诛杀伏完及伏皇后,也才过了三四十年,还真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司马师没有曹操那种权力,也就没有那种自信,他担心皇帝还有动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废了他再立一个听话的,于是齐王曹芳下线,高贵乡公曹髦上线。

曹髦即位后,司马师因拥立有功,被恩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也就是参拜的时候不用自称姓名、面见天子不用疾步行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朝,跟当年曹操一样。

之前说过,司马氏在曹魏国内还达不到镇压所有的地步,司马师敢行废立之事,一下子就激起反抗,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联合起兵,发动淮南三叛第二叛(第一叛为王凌之叛,发生在高平陵政变后,由司马懿平定)。

经过讨论,司马师亲自出马,率军平叛,并取得胜利,可司马师的生命也即将走向终结。

战前司马师左眼刚动了手术,战争中遭受文钦之子文鸯的突袭,受到惊吓,眼珠子都迸出来了,为了不扰乱军心,司马师愣是咬着被子没出声,直到突袭结束。

平叛后,司马师伤势愈加严重,火急火燎地要赶回洛阳,可到了许昌,司马师就一病不起了。

这个时候,谁最兴奋呢?无疑是曹髦,司马师在外将死,无疑是他掌权的大好时机。司马师紧急把司马昭从洛阳叫到许昌,托付后事,曹髦也在洛阳开始了自己的准备。

司马师没有儿子,而且司马氏权力仍不够大,这个时候,他有且只能选择司马昭,因为他唯一的养子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

而从司马懿死后的情况来看,司马师面临着朝廷内部的威胁(曹芳密谋)、地方上的威胁(文钦毋丘俭反叛)和外部威胁(蜀汉吴国北伐),多种威胁忙的他焦头烂额,稍有不慎,司马氏就可能被灭族,这时候,正是要仰仗能力出众的弟弟司马昭的时候,哪会想到争权夺利,两兄弟都是聪明人,知道他们这时候内斗,无异于葬送家族,所以兄弟俩是精诚合作,一个在外平叛,一个就镇守洛阳。


平沙趣说历史


司马懿老谋沉稳,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是不遑多让,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两人是司马懿最优秀的两个儿子,能力不分上下,且二人兄弟情深,并未发生过自相残杀之事。




司马懿敢博命一赌发动高平陵之变,并非万事俱备,这还要多亏了司马师,阴养死士3000,散于人间,至举事之日,一朝而集,竟没有人知道这些人从何而来,由此可见司马师之能力和远见,要远远在他其他兄弟之上的,靠着这3000死士,京师洛阳被司马家全面控制,最终逼得大将军曹爽投降,司马懿毫不留情的将曹爽兄弟诛杀并夷灭三族,曹魏大权至此尽归司马懿之手。嘉平三年(251年),在平定王凌之乱后司马懿去世,享年73岁,司马师继为抚军大将军执掌曹魏军政大权。




司马懿共有八子,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追尊)与宣穆皇后(追尊)的长子,与司马昭一奶同胞。都说“长兄如父”,更何况司马师这个长兄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处事作风,司马师沉稳坚强,有雄才大略,年轻的时候就于夏侯玄、何晏齐名。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执掌曹魏大权,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掉谋划夺权的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至此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在司马师单独总揽曹魏大权的这四年里,他的弟弟司马昭始终细心辅佐没有二心,两人同舟共济,精诚团结,一步步的把曹魏变成他们司马家族的“家天下”。




司马昭仅比长兄司马师小三岁,兄弟二人同受司马懿喜爱,司马师年长,因此大小事皆参与机要谋划大局,司马昭当时仅仅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权势威望皆不及兄长,所以,司马昭不可能存二心而使兄弟自相残杀,做自毁长城的事情。在当时风雨诡谲,险恶无比的朝廷形势,兄弟内斗,无异于给他人以可乘之机,特别是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密谋废掉司马师之事更是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噤若寒蝉,朝廷上下反对他们的人还有很多。




不过,司马师能力再强,但擅自废立毕竟是大逆之举,一些效忠曹魏的地方诸侯看不下去了,正始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征讨,司马昭被委以重任留守洛阳。叛乱虽很快就被扑灭了,但司马师却因惊吓过度,眼伤复发,病势沉疴,司马昭自洛阳前往许昌探视,司马师临死前,将曹魏大权移交与司马昭,司马师无子,而他唯一的养子司马攸其实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在司马懿过世后的四年里,司马师始终牢牢把曹魏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因此早早就把二弟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到自己身边,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司马昭不可能不知道,待司马师去世后,承担改朝换代、统一三国的重任必在他的儿子身上,司马昭没有任何理由敢在司马师在世时兄弟自相残杀。


大国布衣


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是司马懿的儿子。两人长期跟随司马懿征战蜀国,而司马懿也有意识的培养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后来,高平陵之变中,两人也出了不小力。在政变成功之后,司马氏俨然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控者。那面对接下来的利益,两兄弟却依旧和睦如初,原因如下。

其一,司马师无后嗣,由司马攸过继。

古人对于繁衍后代和继承人这一块十分重视,从而演变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而作为一个被多数人效忠的对象,其能开枝散叶,子嗣多多,在某种程度上,就被看作是能成大事,势力永久不衰的象征。


司马师,虽然是领大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却已经是当时曹魏的实际掌控者,受到多数人的效忠。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对于这一点,司马师也感到浮躁和无奈。为了掩盖这一缺点,司马师从其弟司马昭处过继了一个儿子——司马攸

虽然是过继过来的儿子,但是,在继承人这一块上,司马攸就有了继承的权力。按照这种程度,司马师那时已五十多了,照古人的寿命来看,已差不多是高寿了。只要等司马师“百年之后”,司马攸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司马师的位置。


但是,很可惜的是,司马师在一次平叛中,意外逝世。而这时,司马昭面对的情况,就和当时的孙权所处的环境差不多。这个时候,司马师为保住妻子的安全,再加上司马攸年纪不过六七岁(主要亲生父亲还是司马昭)。因此,司马师只能把大权移交给司马昭。这样一来,权力无冲突,自然也就和睦如初了。

其二,外有众敌环视,兄弟不可能萧墙于内。

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虽然成功的掌控了曹魏。但是,曹魏的威望和忠心者还是不在少数的。而他们之所以不反抗,是因为司马氏一时势大,而且这些人手中有无过多的士兵。故而,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暗中蛰伏着。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两兄弟根本不可能为了还不明确的利益而祸起萧墙的。因为他们两人都很清楚,自家的权力是怎么得来的,而失去之后家族又会遭受到怎么样的打击。所以,在司马氏还未完完全全的站稳跟脚,打出绝对的威望之时,就算司马师两人有什么的矛盾,都会按捺住,等到消灭外部敌人才慢慢清算。

况且,在司马氏的家族继承人上,上一任族长司马懿早就明确的表示了,下一任的继承者就是司马师。

其三,利益还未出现重合。

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都被司马懿认真的从小培养,在其长大后更是亲自带到身边去亲临战场,通过战场的瞬息万变来为他们解答疑问。

可以说,两人都是较为全面的人才。但是,司马师比司马昭更甚,更为出众和果敢;而司马昭的军事才能虽然不错,但似乎更倾向于政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司马懿对两人都是全面发展,但也有主次。

故而,在兄长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位置后,司马昭也逐渐有意识的把自己的定位放在司马师的影子里,向司马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看到司马昭这样识趣,而且也是司马氏面临危难之际,司马师也就没有像曹丕那样做出逼迫自家兄弟的行为。

总而言之,当家族面临危难时,最靠得住的唯有自家人。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也就没有出现祸起萧墙的乱象。


韶华倾梦



司马懿儿子很多,但是他亲自培养的,并且作为家族掌门人重点培养的,其实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师,司马昭也不在其中。比如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偷偷让司马师阴蓄死士,为政变做准备,这是司马昭不知道的。

司马师年轻的时候,也和夏侯玄,诸葛诞一样,都是当时名士。所以,早早就在司马懿的亲自关怀下,当做家族继承人入仕了,而且都是清显美官,事情不多,但是名气很大的那种职务。这是当时的世家大族的正常操作,每个大家族都会重点培养一个人作为接班人。

不过,司马懿也不是他爹司马防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司马防早期重点培养对象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司马防早年举荐过曹操,曹操后来投桃报李,又举荐过司马朗,所以司马朗很早就入仕汉朝了。而司马懿不同,司马懿是曹操征辟的人,一开始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掾属。


只是司马朗死得比较早,所以司马懿顺势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权势,当然,也不能不承认,和司马朗相比,司马懿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高很多,司马朗更多的是像一个汉末世家大族以传统方式培养起来的儒家士大夫,这种人在汉末到三国这种时代,当然不如司马懿吃香。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所以很早就被确立为家族掌门人来重点培养。比如他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政治联姻,完全服务于家族政治利益的需要,早先娶了夏侯玄的妹妹,是和曹魏外围宗室攀亲,后来夏侯徽之死,也是因为她发现了司马家在搞大阴谋,所以被害死的。

司马懿的地位在曹丕时期迅速上升,到曹睿时期已经成了朝廷不放心但又不能不用的重臣,最终和曹爽一起成了曹睿临终的托孤大臣。在曹爽专政的时期,司马懿虽然受到打压,但是司马懿的每次让步都是有要求的政治交易,而这种交易基本上都是以司马师的职位为主要要价。


比如夏侯玄原来主管军队人才选拔,后来曹爽将夏侯玄外派为征西将军,接替夏侯玄的就是司马师。因为这时候的司马懿是曹魏元老的代表,他的进退关系到整个元老集团的政治利益得失。曹爽采取的办法就是政治上给司马懿个人好处,把他和元老集团切割开来。

所以,对司马昭来说,在司马懿生前,司马师的地位非常稳固,司马昭完全没有资本和司马师去竞争什么。相反,司马昭地位上升比较快的时期,就是在司马师执政时期。司马师之所以重用司马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自己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昭的儿子。


甚至到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昭还没有被当成公认的司马氏家族的继承人,这也是当时有人主张以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或者司马师过继的儿子司马攸继承司马师的地位的原因。只是因为司马孚当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司马攸又太小,所以才临时把司马昭推上去了。

所以司马昭后来才会公然对人说,天下是司马师的,他只是临时代管,将来还是要还给司马师的,也就是让司马攸继位。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后来司马昭并没有选择司马攸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他的大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


萧武


中国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自相残杀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秦二世杀害三十多个兄弟姐妹,比如杨广杀害大哥杨勇,李世民杀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比如曹丕谋害弟弟曹彰曹冲等,比如赵光义谋害大哥赵匡胤,比如窝阔台谋害弟弟拖雷等,比如皇太极杀害兄弟莽古尔泰德格类姐姐哈达公主等,比如雍正帝杀害胤禩等几个弟弟等等。

因此曹魏权臣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不但没有自相残杀,反而同舟共济共同对敌显得有些非同一般,其实这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

首先,对内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虽然掌握了曹魏最高权力,却仍然要面临曹魏皇族与忠于曹魏大臣的反扑。比如曹魏皇帝曹芳联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后司马师逼曹芳废黜张皇后,改立王皇后。曹芳因参与了李丰等人的图谋而不安,司马师则担心后患,又废黜皇帝曹芳。

其次对外,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要共同抵抗蜀汉与孙吴对曹魏政权的进攻。战争连续不断,内忧外患,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当然不可能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第三,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司马师掌握曹魏大权以后,只能把最高权力给弟弟司马昭继承。

第四,司马师当政时间太短,只有两年多,又忙着平定内外动乱,没有时间与弟弟司马昭没有发生权力斗争。公元252年司马师当政,公元255年在一场兵变中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公元255年3月23日痛死于许昌,只有48岁。


厚德载物49847


自古以来,兄弟之争在历史上便是稀松平常之事,基本上他们都是为了争夺家产而互相残杀,争个你死我活,很少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曹植在被亲兄弟陷害的时候无奈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还有清朝雍正时期的九龙夺嫡事件,无一不昭示着兄弟既可以是兄弟,也同样可以是仇人,在涉及个人利益面前,亲情已然不复存在。历史上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兄弟之间关于家产的争夺,对这样的事早已经习以为常,却很少有听到兄弟之间能够在家财面前相互谦让。不过历史上也确实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他去世之后就没有互相残杀之心。

司马懿剧照

不同于其他兄弟之间残忍的争夺,司马懿和司马昭两兄弟则是相互配合,一致对外,当然,这也和当时的情形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他们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并有着相同的利益。

历史记载,魏明帝死后,将孩子托付给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他们两个实力均等,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不过,曹芳继位后,曹爽便开始排挤司马懿,并借机将他的官职改为无实权的太傅。不甘于就此被人摆弄的司马懿,于嘉平元年(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命司马师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此后,曹魏的军政权力便落入司马家手中,司马懿也因为这件事打倒了自己最大的政治对手曹爽。


(高平陵之变剧照)

尽管如此, 他们面临的政治环境却已然十分凶险,先是嘉平元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嘉平二年,朝堂之中便有人想推翻司马懿,并在三年发生兵变,虽然最后剿平了叛军,但司马懿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于洛阳。

早在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他们就面临着很多困境,现在司马懿一死,他们面对的境况就更加恶劣,兄弟二人并没有父亲司马懿在朝中的威望,相反当时的魏国还有很多效忠曹氏的势力,再加上国家之外还有吴国的兵患,可谓是内忧外患。所以当时的司马师和司马昭根本别无选择,要想保住司马家,要想维持司马家的荣耀,他们只能同心协力,共同御敌。

在司马懿去世的后4年里,司马师和司马昭每年都会遇到很多可能导致司马家身死族灭的险恶危机,而他们兄弟两人便在种种危机中协同合作,丝毫不会相互残杀。


二,兄弟二人的实力不对等,司马师更胜一筹。司马师是司马懿的第1个儿子,为人沉着坚强,在军事上很有才能,曾在新城之战中用计击败吴国大军,因此也很受司马懿的看重。早年更是和夏侯玄、何晏等人齐名,而且他最初为官时要比司马昭的起点高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其父亲的看重,更多的是他自己优秀卓越,具有雄才大略。他曾参与高平陵政变,并在司马懿死后担任抚军大将军,代为辅政,掌权后的他整顿朝纲,让他们各掌其职,使群臣肃然。所以说司马师不仅在军事上很有谋略,在处理朝政上也不失风采。

相比之下的司马昭就显得暗淡许多,所以,即便是司马昭想要在此时争夺司马家的权利也不会有把握成功,而对于司马师来说,司马昭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还不足以对他造成威胁。


三,司马师无后。司马师一生共有五个孩子,皆为女儿,后又因为忌惮妻子家族势力而将其杀害,无奈只得收弟弟司马昭的次子为养子。

(司马师与其妻子剧照)

司马师在世之时手握大权,如果将来某一天他死了,那么他的一切也将传授给自己的养子,而养子的亲生父亲又是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归根到底,最后一切的权利还是会落到弟弟的手中,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争与不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